木石在祯园做护院武师,每日除习练武技外,经常和院内护卫们在一起,遂逐渐与府中人员熟悉起来。
王金轩有一嫡子,名王文,年龄与木石相近,颇有文采武略,亦习得一身好武艺,自木石住进祯园后院后,常来相访。
二人性格甚投,谈武论艺,时日一久,便以兄弟相称。
一日,木石正手持湘妃竹笔,低头垂目沉思,耳边听得一声“木兄可在?”
应答之后,见王文兴致勃勃迈进屋来。
“何事如此高兴?”木石笑而问道,
“今日小弟练习棍法,颇有感悟,特来寻兄切磋琢磨武技。”王文欣然回复,上前拉住木石手臂衣袖,便要往外拽去。
“莫急,难道我会遁走不成。”木石侧目,推掉王文拉扯之手,将竹笔轻轻收入怀内,整理服饰,又甩了两下手臂,与王文一同来到练武场内。
王文入场,从兵器架上抽出一根长棍,随手舞动几下,木石见此,亦上前拔出一杆长枪,将枪尖用布包裹好,下得场来。
王文双手持棍横于胸前,左右抡动两下,嗨的一声抡圆长棍,直奔木石当头打来,木石持枪掤劲向外一拨,将棍引向身体一侧。
王文借势转身将棍抡圆,回身又向木石横扫而来,长棍破空之声呜呜作响,木石伏身躲过,枪杆却顺势轻轻打在王文背部,王文不由向前踉跄几步,方收住身形,不禁双脸微红,复又举棍打来,一时二人斗在一起。
王文所习棍法名为‘疯魔棍’,乃少室双绝之一通背拳派中的棍法,为一西北行脚道人所传。
通背门内棍法分为天齐棍、天门棍、疯魔棍、纽丝棍,皆可独立习练。
计有七十二路、三百六十棍,内藏二十四法。
人称横扫八方,恶劈四面、捅天打地、犹如疯魔现世,实乃上乘一流棍法。
王文仅懂得一套疯魔棍法,却亦是难得。
木石只修炼通背五式,主炼体内五脏,於通背拳法器械套路丝毫不懂,仅是从《拳法总诀》得知疯魔棍简要论述而己。
但见王文双手持棍,仿佛发狂,亦如疯癫,东打西击,上舞下挑,时而半身俯卧横棍拨扫,时而震地弹跳,跃身空中竖棍下劈,颇为精彩。
木石却是不紧不慢,持枪左挡右拨,一一化解,不时晃枪前刺,间或大吼一声,抡枪砸地。
约过了半个时辰,王文忽跳出场外,胸脯起伏,口中喘气不断,歇息下来。
木石上前说道:“不错,近来棍法进步很多,离疯魔棍小成相去不远矣。”
王文闻言,扭头回复:“木兄见笑了,相比你的枪法,我还差得远,内门弟子真传果然厉害,世俗中人难以比拟。”
二人在练武场又闲聊一会,相互辞别而去。
木石缓步回到居所,坐在桌旁木椅之中,拿出竹简《通背诀》观看,灰黄竹简之上浮现淡淡墨迹,隐约飘来阵阵香气,古人以松木烧墨,制法纯朴,墨内并加入名贵药物香料。
木石目中所过古墨,有些历经千年几已化石,尤有异香,真是令人惊叹佩服!
不似今日人心不古,制物掺假,以求利益,可叹可悲!
木石将心神浸入竹简文字之中,仔细析解起来。
第二日,王文神情愉悦,手持物件,又来院中探访。
两人左右坐定,木石奉上清茶,王文轻啜数口,说道:“近日从南州捎回几盒白毫生茶,送些给木兄品尝,又从市坊磁器铺中购得两套金元国霍窑盏托,一并送予兄雅玩。”随后从盒内拿出茶叶,又取出两套白釉磁茶盏来,轻轻放于木桌桌面之上。
木石推让一番,其后收下。
南州白毫生茶颇有消食去陈、提神解毒之妙,很受世人偏爱。
木石用手轻轻捧起霍窑茶盏观看,只见茶杯呈花形,杯内有六道出筋,釉白如雪,举手甚轻;茶托浅低,乃是六曲叶形,底有圈足,亦是釉色雪白,杯托上下套置在一起。
霍州白磁产于晋地,颇有名气,釉润色白,几可乱于定州白磁,器物以轻盈细纹取胜,托于手中,薄如卵壁,轻以铢论,迎光通透,然坚实不足,不甚经用,观赏颇佳。
木石将霍器迎光反复察看,点头微微称赞,与王文议论一番,此种样式与大窑所出一般无二,唯胎土差矣,然距今已有五六百年之久,亦足珍惜。
二人在木石房中谈论半日,论古话题不少,不时也会争得面红耳赤,片刻却有朗朗笑声哈哈传出。
其间王文提到在晋都有一处市坊,专营旧物,其中古物颇多,他经常去那里转摊,亦有不少收获。
木石闻听,想起往日在万宝市坊经营的璞玉庐,晋地市坊或与万宝市坊类似,他详细询问了去市坊的路线,准备日后若有时间前去游览一下。
王文见他所问甚详,索性相邀明日前去市坊,木石欣然答应,随即王文起身辞别,出门而去。
次日清晨,王文来到园林之中,与木石步行而出,向晋都市坊行去。
一路上行人稀稀疏疏,天气晴朗,阳光明媚,金黄色光辉照射在路旁的青色砖墙上,四周树枝绿叶青翠。
二人迈进晋都市坊的门楼,见商者早已摆开地摊,出售之物包罗万象,多为旧物。
周围亦有各类店铺,出售陶瓦磁器、古珠旧玉、金银首饰、刺绣衣物、骨董杂物等等。
木石与王文两人逐一转完各类地摊,木石购得清国血红玛瑙小狮子佩饰一件,王文并未出手购物,随后二人迈步进入周围店铺闲游。
“荟古斋。”随着木石抬头,口中念着横匾上的真书文字,两人不觉来到一间店铺前。
跨过门槛,进得店内,只见店铺宽敞舒心,靠墙博古架上陈设器皿高低不一,货柜之内摆放物品繁多,珠饰佩物、铜镜古泉、书房文玩、印玺造像,琳琅满目,杂物甚多。
柜台之后坐着一位年青女子,左手紧握一件苏绣扇囊,右手轻捻彩线绣针,正在低头修补。
王金轩有一嫡子,名王文,年龄与木石相近,颇有文采武略,亦习得一身好武艺,自木石住进祯园后院后,常来相访。
二人性格甚投,谈武论艺,时日一久,便以兄弟相称。
一日,木石正手持湘妃竹笔,低头垂目沉思,耳边听得一声“木兄可在?”
应答之后,见王文兴致勃勃迈进屋来。
“何事如此高兴?”木石笑而问道,
“今日小弟练习棍法,颇有感悟,特来寻兄切磋琢磨武技。”王文欣然回复,上前拉住木石手臂衣袖,便要往外拽去。
“莫急,难道我会遁走不成。”木石侧目,推掉王文拉扯之手,将竹笔轻轻收入怀内,整理服饰,又甩了两下手臂,与王文一同来到练武场内。
王文入场,从兵器架上抽出一根长棍,随手舞动几下,木石见此,亦上前拔出一杆长枪,将枪尖用布包裹好,下得场来。
王文双手持棍横于胸前,左右抡动两下,嗨的一声抡圆长棍,直奔木石当头打来,木石持枪掤劲向外一拨,将棍引向身体一侧。
王文借势转身将棍抡圆,回身又向木石横扫而来,长棍破空之声呜呜作响,木石伏身躲过,枪杆却顺势轻轻打在王文背部,王文不由向前踉跄几步,方收住身形,不禁双脸微红,复又举棍打来,一时二人斗在一起。
王文所习棍法名为‘疯魔棍’,乃少室双绝之一通背拳派中的棍法,为一西北行脚道人所传。
通背门内棍法分为天齐棍、天门棍、疯魔棍、纽丝棍,皆可独立习练。
计有七十二路、三百六十棍,内藏二十四法。
人称横扫八方,恶劈四面、捅天打地、犹如疯魔现世,实乃上乘一流棍法。
王文仅懂得一套疯魔棍法,却亦是难得。
木石只修炼通背五式,主炼体内五脏,於通背拳法器械套路丝毫不懂,仅是从《拳法总诀》得知疯魔棍简要论述而己。
但见王文双手持棍,仿佛发狂,亦如疯癫,东打西击,上舞下挑,时而半身俯卧横棍拨扫,时而震地弹跳,跃身空中竖棍下劈,颇为精彩。
木石却是不紧不慢,持枪左挡右拨,一一化解,不时晃枪前刺,间或大吼一声,抡枪砸地。
约过了半个时辰,王文忽跳出场外,胸脯起伏,口中喘气不断,歇息下来。
木石上前说道:“不错,近来棍法进步很多,离疯魔棍小成相去不远矣。”
王文闻言,扭头回复:“木兄见笑了,相比你的枪法,我还差得远,内门弟子真传果然厉害,世俗中人难以比拟。”
二人在练武场又闲聊一会,相互辞别而去。
木石缓步回到居所,坐在桌旁木椅之中,拿出竹简《通背诀》观看,灰黄竹简之上浮现淡淡墨迹,隐约飘来阵阵香气,古人以松木烧墨,制法纯朴,墨内并加入名贵药物香料。
木石目中所过古墨,有些历经千年几已化石,尤有异香,真是令人惊叹佩服!
不似今日人心不古,制物掺假,以求利益,可叹可悲!
木石将心神浸入竹简文字之中,仔细析解起来。
第二日,王文神情愉悦,手持物件,又来院中探访。
两人左右坐定,木石奉上清茶,王文轻啜数口,说道:“近日从南州捎回几盒白毫生茶,送些给木兄品尝,又从市坊磁器铺中购得两套金元国霍窑盏托,一并送予兄雅玩。”随后从盒内拿出茶叶,又取出两套白釉磁茶盏来,轻轻放于木桌桌面之上。
木石推让一番,其后收下。
南州白毫生茶颇有消食去陈、提神解毒之妙,很受世人偏爱。
木石用手轻轻捧起霍窑茶盏观看,只见茶杯呈花形,杯内有六道出筋,釉白如雪,举手甚轻;茶托浅低,乃是六曲叶形,底有圈足,亦是釉色雪白,杯托上下套置在一起。
霍州白磁产于晋地,颇有名气,釉润色白,几可乱于定州白磁,器物以轻盈细纹取胜,托于手中,薄如卵壁,轻以铢论,迎光通透,然坚实不足,不甚经用,观赏颇佳。
木石将霍器迎光反复察看,点头微微称赞,与王文议论一番,此种样式与大窑所出一般无二,唯胎土差矣,然距今已有五六百年之久,亦足珍惜。
二人在木石房中谈论半日,论古话题不少,不时也会争得面红耳赤,片刻却有朗朗笑声哈哈传出。
其间王文提到在晋都有一处市坊,专营旧物,其中古物颇多,他经常去那里转摊,亦有不少收获。
木石闻听,想起往日在万宝市坊经营的璞玉庐,晋地市坊或与万宝市坊类似,他详细询问了去市坊的路线,准备日后若有时间前去游览一下。
王文见他所问甚详,索性相邀明日前去市坊,木石欣然答应,随即王文起身辞别,出门而去。
次日清晨,王文来到园林之中,与木石步行而出,向晋都市坊行去。
一路上行人稀稀疏疏,天气晴朗,阳光明媚,金黄色光辉照射在路旁的青色砖墙上,四周树枝绿叶青翠。
二人迈进晋都市坊的门楼,见商者早已摆开地摊,出售之物包罗万象,多为旧物。
周围亦有各类店铺,出售陶瓦磁器、古珠旧玉、金银首饰、刺绣衣物、骨董杂物等等。
木石与王文两人逐一转完各类地摊,木石购得清国血红玛瑙小狮子佩饰一件,王文并未出手购物,随后二人迈步进入周围店铺闲游。
“荟古斋。”随着木石抬头,口中念着横匾上的真书文字,两人不觉来到一间店铺前。
跨过门槛,进得店内,只见店铺宽敞舒心,靠墙博古架上陈设器皿高低不一,货柜之内摆放物品繁多,珠饰佩物、铜镜古泉、书房文玩、印玺造像,琳琅满目,杂物甚多。
柜台之后坐着一位年青女子,左手紧握一件苏绣扇囊,右手轻捻彩线绣针,正在低头修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