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囊和素囊两人都在阵列之中,这一次突袭李庄十分重要,甚至这一次入边的意义就在这里。 如果不能抢掠到和裕升的大量财富,他们回去后就没有办法对牧民交代,甚至自己的部落会引发骚乱,现在抢到的那点东西根本不够分,众人辛苦一趟,面临死伤的危险可不是跟着两个台吉跑来武装旅游的。
“哼,真是不知死活。”素囊台吉看着对面的阵列,从鼻子里发出冷哼。
布囊皱眉道:“不可小视了,这一股明军从哪里冒出来的?”
布囊今年快五十,三十年前他是内喀尔喀的一个千人部落的台吉,曾经跟随托速巴亥和炒花多次入寇明国,曾经多次突破辽东边墙,有一次一直杀到辽阳城下,东部蒙古在俺答受抚之后还和明朝打了二十年,近十年来因为林丹汗改变策略,炒花老迈,这才减少了入边的次数和规模,在十几年前,十万以上规模的入寇经常发生,布囊也曾经多次和明军交手。
以他的经验,明军的边军战斗力并不强,战斗能力和普通的牧民差不多,但因为牧民骑马,射术也好,还是要比普通的明军厉害的多。
在李成梁主持辽镇时,布囊也曾多次随军攻入辽东,遭遇的营兵对他们基本不造成任何的麻烦,只是送上来的炮灰而已。
只有李成梁和各级将领亲率的营伍和家丁,那些精锐明军才是蒙古人最致命的威胁。
就算这样,李成梁也很少率部直面大股的蒙古骑兵,因为每次十万人以上的规模的入侵时,就算甲兵只有几千或是一两万人,但加上牧民就是很可怖的力量,绵延几十里内全部是毡包和骑马挟弓的牧民,明军的家丁都是几百一股,最多的李成梁的家丁也就几千人,几千人再精锐面对二十万农民还有机会,二十甚至四十万牧民汇集在一起那就毫无机会可言,所以李成梁的战术就是避开锋锐,等蒙古人抢的差不多了再追尾而击,斩下几百牧民的人头就算大胜,可以对上报功了。
当然李成梁也不完全是被动还击,有时候会率精锐家丁去“捣巢”,其实就是用少量精锐骑兵偷袭蒙古人的牧场,突袭之下,明军人少而精锐,蒙古人多而分散,只要轻骑而入,斩首而还,在蒙古人反应过来之前赶紧退兵,这种战术还是很好用的。
当然用不好的话就是李如松,李如松就是死在这种偷袭之战里,被蒙古人事前知道消息,包了饺子,一代名将战死沙场。
李成梁用了一辈子,用追尾还击加上偷袭斩首之法砍下无数颗北虏人头,成就了李家辽东王的赫赫威名,可他这一生并没有和北虏真正大规模的会战过,比起戚继光用车、步、骑摆开阵列,一战而使北虏十年不犯蓟镇一步,真正却敌于国门之外,保得百姓真正平安的名将境界,那真的是天差地远。
布囊的经验十分丰富,但眼前的场景还是叫他感觉不对。
“素囊台吉,我从未见过这般情形。”布囊道:“看样子是三千来人,从具甲来看,毫无疑问是明国边军中的精锐,应该全部是将领的家丁,绝不会是营兵。可如果家丁的话,对面几乎没有骑兵,我打了三十年仗,从未见过明国家丁有不骑马的。”
素囊道:“那就是营兵?营兵更好打。”
布囊摇头:“可我打了三十年仗,也没见过营兵全部披甲的啊。”
素囊道:“既然来了就得打,总不能被这阵仗一吓就走,那日后再无这般机会了。”
素囊的眼中满是贪婪之色,他们在几里外搜罗了几个村庄,逮着了一些没有逃走的百姓,经过盘问后确定了李庄的详细地址,在素囊眼前的李庄就是明国富裕地方应该有的样子,连片的几千间密集的屋子,在北方还有成片的精巧的四合院,还有大片的工场区,明显的仓储区,可想而知这里有多富裕,会藏着多少物品。
布囊点头道:“是这道理。”
素囊抽出刀来,高声叫道:“儿郎们,前方就是和裕升的仓库,抢下之后,所有人都有份!”
布囊也抽刀,大声道:“此战必胜,势在必得,甭管对面是什么兵马,他们没有骑兵,只有输没有赢的份,他们只能固守,白挨我们的打!”
他们两人四周的亲随也一起大叫起来,把两个台吉的话传遍全军!
一开始他们的部下也被对面的阵势所慑,眼前是一片银光闪烁,弓手们多以锁甲为主,一个个小圆环打磨成银光色,几千人穿着锁甲,真的是银光耀眼,这些牧民从未见过这样堂皇气派的军阵,所有人都有些紧张,这些牧民就是比汉人的农民强在会骑马和射箭,其实从未经历过严格和系统的军事训练,有一些年纪大的牧民也曾入关抢掠过,不过那时也没有遭遇过这样披甲众多的明军,他们也就是跟随甲骑前行,遇到大股的明军骑兵就后退,实在不行才开打,打起来当然有输有赢,死的人也不少,不过台吉的话也很有道理,明军没有骑兵,这一仗对他们来说是稳赢没输,打不下来了不起退走,难道两条腿的步兵还能撵上四条腿的骑兵?
布囊这时又下令,两翼首先突前,轮番射箭扰乱明军的阵列,中间慢慢前行,集中披甲的甲兵,一旦找到明军的空隙就用甲兵趁隙突入。
中军的鼓号手准备好之后,就见一排吹手鼓起腮帮子吹响了厚实而略显沉闷,气调悠长的牛角号,战场上和风丽日,天气好的离谱,人们抬起头就能看到蓝天,眼前还有碧绿的刚出苗的田地,大片大片的绿色和碧水环绕,方圆十里不到的地方集中了一万出头的蒙古骑兵和三千多人的弓手,一场大战即将展开!
在两侧的马兵开始慢慢的向前动弹了,他们刚刚整队完不到一刻钟,接着布囊和素囊就下令进攻,队列一下子就又有些混乱,好在是缓步前行,可以在行进时再调整一下队列。
几千骑兵行动时,就算是缓慢行进也是动静极大,沉闷如雷般的马蹄声一下子盖过了号角声,所有的人们都睁大了两眼,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涌上了所有人的心头,有人兴奋,有人惶恐,有人从容,也有人怕的要死。
在这一刻,一种只有战场上才有的感觉涌了上来,所有人的血流加速,心跳加快,嘴巴发干,在这种情绪下,人们的体能会流失的很快,在这战场上能尽量稳住情绪,保存体能的就是百战精兵。
不论是蒙古人还是弓手,在这一刻都会有人慌乱,弓手是以长久的训练和战场纪律克服这种情绪,而蒙古人则是以天性的凶悍和斩杀之刑,加上抢掠东西分脏的刺激,两边都有交战的欲望和必须交战的理由,会战便得以展开!
两军开展的都是特别快,也没有小规模的骑兵交战,蒙古人可以从容布阵,而弓手们也是列阵完毕,摆开了相当广阔的一阵横阵。
在蒙古人看来,只要扰乱明军的两翼,中间再突破,这种一字横阵就左右难顾,然后明军阵列一崩溃,底下的战事就简单容易的多。
蒙古人的两翼只有少量的甲骑,多半是穿着灰色黄色袄服的牧民,他们头顶戴着圆形的大帽,离的很远就开始呼喝起来。
王长福眼中满是轻蔑,他叫道:“各司,局都稳住,告诉下头的人,鞑子的骑弓无力,五十步外没有什么杀伤,放他们进五十步左右我们再打。”
孙耀和他的助手们站在左翼,他们在两个局的中间,在参谋司的前方是左翼炮组所在。
这里摆放着四门铜炮,四百多斤的炮身铸造的有些粗糙,炮膛尽可能的打磨的十分干净,在炮管前方和后方都有帮着瞄准的望山,炮身架在两轮炮架上,炮尾可以调整高低仰角……这门火炮是张瀚和来自澳门的技师加上火器局原本制造过各型中国式火炮的技术合力铸造出来,也是现在欧洲使用最多的野战加农炮的样式。
至于明军的红夷大炮其实是舰炮,过于沉重,而且炮架和炮组的配制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了。
在本时代的欧洲,在数学和几何学的发展之下,军事学说和火器运用上已经领先中国太多,这个时代光是成熟的火炮使用的理论学说在欧洲已经有多种,在同时代的瑞典国王古斯塔夫手中,大炮集中火力进攻密集敌人的战术已经成型,后来被拿破仑发扬光大,就算在本时空,欧洲已经一次动员几百门大小火炮参加战役,而同时期的中国还在使用最低级的小型火炮,大型火炮又走了歪路,只能用来守城,不利野战,可以野战的小火炮其实只是加大口径和装弹量的大火铳而已。
“哼,真是不知死活。”素囊台吉看着对面的阵列,从鼻子里发出冷哼。
布囊皱眉道:“不可小视了,这一股明军从哪里冒出来的?”
布囊今年快五十,三十年前他是内喀尔喀的一个千人部落的台吉,曾经跟随托速巴亥和炒花多次入寇明国,曾经多次突破辽东边墙,有一次一直杀到辽阳城下,东部蒙古在俺答受抚之后还和明朝打了二十年,近十年来因为林丹汗改变策略,炒花老迈,这才减少了入边的次数和规模,在十几年前,十万以上规模的入寇经常发生,布囊也曾经多次和明军交手。
以他的经验,明军的边军战斗力并不强,战斗能力和普通的牧民差不多,但因为牧民骑马,射术也好,还是要比普通的明军厉害的多。
在李成梁主持辽镇时,布囊也曾多次随军攻入辽东,遭遇的营兵对他们基本不造成任何的麻烦,只是送上来的炮灰而已。
只有李成梁和各级将领亲率的营伍和家丁,那些精锐明军才是蒙古人最致命的威胁。
就算这样,李成梁也很少率部直面大股的蒙古骑兵,因为每次十万人以上的规模的入侵时,就算甲兵只有几千或是一两万人,但加上牧民就是很可怖的力量,绵延几十里内全部是毡包和骑马挟弓的牧民,明军的家丁都是几百一股,最多的李成梁的家丁也就几千人,几千人再精锐面对二十万农民还有机会,二十甚至四十万牧民汇集在一起那就毫无机会可言,所以李成梁的战术就是避开锋锐,等蒙古人抢的差不多了再追尾而击,斩下几百牧民的人头就算大胜,可以对上报功了。
当然李成梁也不完全是被动还击,有时候会率精锐家丁去“捣巢”,其实就是用少量精锐骑兵偷袭蒙古人的牧场,突袭之下,明军人少而精锐,蒙古人多而分散,只要轻骑而入,斩首而还,在蒙古人反应过来之前赶紧退兵,这种战术还是很好用的。
当然用不好的话就是李如松,李如松就是死在这种偷袭之战里,被蒙古人事前知道消息,包了饺子,一代名将战死沙场。
李成梁用了一辈子,用追尾还击加上偷袭斩首之法砍下无数颗北虏人头,成就了李家辽东王的赫赫威名,可他这一生并没有和北虏真正大规模的会战过,比起戚继光用车、步、骑摆开阵列,一战而使北虏十年不犯蓟镇一步,真正却敌于国门之外,保得百姓真正平安的名将境界,那真的是天差地远。
布囊的经验十分丰富,但眼前的场景还是叫他感觉不对。
“素囊台吉,我从未见过这般情形。”布囊道:“看样子是三千来人,从具甲来看,毫无疑问是明国边军中的精锐,应该全部是将领的家丁,绝不会是营兵。可如果家丁的话,对面几乎没有骑兵,我打了三十年仗,从未见过明国家丁有不骑马的。”
素囊道:“那就是营兵?营兵更好打。”
布囊摇头:“可我打了三十年仗,也没见过营兵全部披甲的啊。”
素囊道:“既然来了就得打,总不能被这阵仗一吓就走,那日后再无这般机会了。”
素囊的眼中满是贪婪之色,他们在几里外搜罗了几个村庄,逮着了一些没有逃走的百姓,经过盘问后确定了李庄的详细地址,在素囊眼前的李庄就是明国富裕地方应该有的样子,连片的几千间密集的屋子,在北方还有成片的精巧的四合院,还有大片的工场区,明显的仓储区,可想而知这里有多富裕,会藏着多少物品。
布囊点头道:“是这道理。”
素囊抽出刀来,高声叫道:“儿郎们,前方就是和裕升的仓库,抢下之后,所有人都有份!”
布囊也抽刀,大声道:“此战必胜,势在必得,甭管对面是什么兵马,他们没有骑兵,只有输没有赢的份,他们只能固守,白挨我们的打!”
他们两人四周的亲随也一起大叫起来,把两个台吉的话传遍全军!
一开始他们的部下也被对面的阵势所慑,眼前是一片银光闪烁,弓手们多以锁甲为主,一个个小圆环打磨成银光色,几千人穿着锁甲,真的是银光耀眼,这些牧民从未见过这样堂皇气派的军阵,所有人都有些紧张,这些牧民就是比汉人的农民强在会骑马和射箭,其实从未经历过严格和系统的军事训练,有一些年纪大的牧民也曾入关抢掠过,不过那时也没有遭遇过这样披甲众多的明军,他们也就是跟随甲骑前行,遇到大股的明军骑兵就后退,实在不行才开打,打起来当然有输有赢,死的人也不少,不过台吉的话也很有道理,明军没有骑兵,这一仗对他们来说是稳赢没输,打不下来了不起退走,难道两条腿的步兵还能撵上四条腿的骑兵?
布囊这时又下令,两翼首先突前,轮番射箭扰乱明军的阵列,中间慢慢前行,集中披甲的甲兵,一旦找到明军的空隙就用甲兵趁隙突入。
中军的鼓号手准备好之后,就见一排吹手鼓起腮帮子吹响了厚实而略显沉闷,气调悠长的牛角号,战场上和风丽日,天气好的离谱,人们抬起头就能看到蓝天,眼前还有碧绿的刚出苗的田地,大片大片的绿色和碧水环绕,方圆十里不到的地方集中了一万出头的蒙古骑兵和三千多人的弓手,一场大战即将展开!
在两侧的马兵开始慢慢的向前动弹了,他们刚刚整队完不到一刻钟,接着布囊和素囊就下令进攻,队列一下子就又有些混乱,好在是缓步前行,可以在行进时再调整一下队列。
几千骑兵行动时,就算是缓慢行进也是动静极大,沉闷如雷般的马蹄声一下子盖过了号角声,所有的人们都睁大了两眼,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涌上了所有人的心头,有人兴奋,有人惶恐,有人从容,也有人怕的要死。
在这一刻,一种只有战场上才有的感觉涌了上来,所有人的血流加速,心跳加快,嘴巴发干,在这种情绪下,人们的体能会流失的很快,在这战场上能尽量稳住情绪,保存体能的就是百战精兵。
不论是蒙古人还是弓手,在这一刻都会有人慌乱,弓手是以长久的训练和战场纪律克服这种情绪,而蒙古人则是以天性的凶悍和斩杀之刑,加上抢掠东西分脏的刺激,两边都有交战的欲望和必须交战的理由,会战便得以展开!
两军开展的都是特别快,也没有小规模的骑兵交战,蒙古人可以从容布阵,而弓手们也是列阵完毕,摆开了相当广阔的一阵横阵。
在蒙古人看来,只要扰乱明军的两翼,中间再突破,这种一字横阵就左右难顾,然后明军阵列一崩溃,底下的战事就简单容易的多。
蒙古人的两翼只有少量的甲骑,多半是穿着灰色黄色袄服的牧民,他们头顶戴着圆形的大帽,离的很远就开始呼喝起来。
王长福眼中满是轻蔑,他叫道:“各司,局都稳住,告诉下头的人,鞑子的骑弓无力,五十步外没有什么杀伤,放他们进五十步左右我们再打。”
孙耀和他的助手们站在左翼,他们在两个局的中间,在参谋司的前方是左翼炮组所在。
这里摆放着四门铜炮,四百多斤的炮身铸造的有些粗糙,炮膛尽可能的打磨的十分干净,在炮管前方和后方都有帮着瞄准的望山,炮身架在两轮炮架上,炮尾可以调整高低仰角……这门火炮是张瀚和来自澳门的技师加上火器局原本制造过各型中国式火炮的技术合力铸造出来,也是现在欧洲使用最多的野战加农炮的样式。
至于明军的红夷大炮其实是舰炮,过于沉重,而且炮架和炮组的配制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了。
在本时代的欧洲,在数学和几何学的发展之下,军事学说和火器运用上已经领先中国太多,这个时代光是成熟的火炮使用的理论学说在欧洲已经有多种,在同时代的瑞典国王古斯塔夫手中,大炮集中火力进攻密集敌人的战术已经成型,后来被拿破仑发扬光大,就算在本时空,欧洲已经一次动员几百门大小火炮参加战役,而同时期的中国还在使用最低级的小型火炮,大型火炮又走了歪路,只能用来守城,不利野战,可以野战的小火炮其实只是加大口径和装弹量的大火铳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