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知道《冤臣录》是朝廷主持修订的——官方名字并不叫这个, 不可能这么直白,只为了在民间传播,才另起名《冤臣录》——宋家舅舅舅母就有些神思不属。
既然宋大人沉冤昭雪, 那她们是不是可以把宋钰的真实身世告知他本人了?
宋钰就是宋书生的名字。
钰, 珍宝也。
这是他生母去世前为他起好的名字。
舅舅舅母私下商量时,她们觉得如果宋钰的身世对外公开, 那么趁着世人都在感怀他祖父——其实应该是外祖,只是宋家当时遭遇大难、血脉已断,宋钰生母临死前更是不想叫宋钰与生父那边有所瓜葛, 舅舅舅母便毫不犹豫择了“祖父”这一称呼。
宋钰作为忠臣之后,完全可以乘此东风,顺顺利利地参加科考并重振宋家。
但她们心里仍有顾虑, 顾虑就在于宋钰的生父。
她们虽然见不到那人, 却知道那人应该还没死。
“若不然,咱们先和钰儿通通气, 总归要叫钰儿心里有数, 也好给宋大人和宋府的其他人立个牌位。至于要不要对外公开, 钰儿肯定比我们有数。”舅母说。她们二人因为自身的经历几乎没念过书,只安稳把宋钰带大就已经耗费了她们全部的心力。
宋书生正待在由厢房改的书房里誊抄书籍。
其实自从他开始把《詹水香传》改编成杂戏,安信侯府就给出了丰厚的报酬, 他已经不用靠抄书来赚钱了。但这不是他近来又认识了很多贫寒书生么, 那些书生大多靠着在招牌上镶了白兔子的书铺里抄书来维持生计,宋书生继续抄书是为了合群。
而且实话实说,宋书生对“白兔子”背后的主人也很感兴趣。
舅舅舅母扣门进来, 宋书生立刻就把毛笔放下了。他对着舅舅舅母十分孝顺, 不会像某些没良心的读书人一样,明明自己读不好书, 却总是怪家里人打扰到他了。
“你对陈平小哥讲的那位宋大人怎么看?”舅舅问。等着宋书生夸了宋大人,舅舅就会告诉他说,被你这么推崇的宋大人其实是你祖父,这不就给了孩子一个大惊喜?
宋书生认真回答说:“是良臣,亦是忠臣。只是他忠得有些……有些……”
宋书生不忍心说宋舟大人愚蠢。宋大人把当时的局势看得太透,这样的人自然不可能愚蠢。只是在人心方面,宋大人低估了人心中的恶,也低估了某些人的无耻。
宋书生不会因为舅舅舅母不懂朝政就敷衍她们,说:“宋大人狠狠得罪了世家。”
舅舅舅母忽然脸色大变,叫宋书生吓了一跳。
但宋书生的话并没有错。
宋舟大人是真的想要挽大厦于将倾,也做好了粉骨碎身的准备,但他没想把全家连累进去。他只是高看了末帝,高看了前朝官场上的那些人。他绝对想不到为了向世家投诚,前朝的朝廷从上自下,竟然无一人站出来主持公道,默认他被抄家灭族。
宋书生觉得宋舟大人被排在《冤臣录》的第一位,这绝对没有排错。
只是宋舟大人的这份冤,看似是昏君贼宦给的,其实是世家施与的。
世家利用自身那张巨大的利益网叫人众口一词地判了宋舟大人死刑!
舅舅几乎都要晕倒了,但还是顽强地站住了,结结巴巴地问:“世、世家?可是带头捏造罪名的不是那个蛋吗,被下油锅的?不是那个昏君吗?怎、怎么是世家?”
宋书生认真解释:“也是巧了,其实在《冤臣录》出来之前,就已经有人在我面前表现得非常推崇这位宋大人了。宋大人曾任大理寺卿,他把工作经验写成书,刻印过百来本。其中一本机缘巧合落在了安信侯府,现今的这位侯爷十分推崇此书……”
詹木宝一直没有停下学习律法的脚步,所以会把相关书籍带到大书房去,等到宋书生定期上门的日子,他还会主动和宋书生交流。但你要说詹木宝对着宋书生全然没有戒心,那也不是,至少各府递来的日常问安折子,他就从来不会放到大书房去。
宋书生既然有心要投靠安信侯府,那么见到詹木宝如此推崇宋大人,他自然要去了解一下宋大人的生平。同时,宋书生也站了安信侯府的立场,天然与世家敌对。
带着这份与世家不容的心去读宋大人的生平,真的能读出很多东西来。
宋书生用舅舅舅母都能听懂的话,简单但细致地解释说:“前朝末年那个局势,不是说出现一个英明的君王,他勤政爱民、戒骄戒奢就能解决问题的。第一,前朝最大的问题是农民手里没有地了,良民都活不下去了。第二,前朝党争太厉害,末后连着几位皇帝为了遏制党争,都妄图抬起某个势力去压制其他的势力,但其实他们没那么大的本事,他们谁都控制不了,于是党争反而越来越严重,朝堂直接沦为战场、乱政不休。第三,因为朝堂党争严重,所以无法遏制地方豪强,导致他们势力过大。”
“地方豪强不都是世家。但世家是地方豪强。”
“良民手里没有地了,那么地都在哪里?在世家那里。”
“朝堂党争严重,又是谁在引导党争?其实每个势力背后都有世家的影子。”
“地方豪强势力过大,谁得到了最大好处?显而易见也是世家。”
“宋大人是没有看懂当时的局势吗?不,他其实是看得太透了。他知道这三个最根本的问题不解决,前朝迟早会走向灭亡。于是在前朝的生死存亡之际,他上书提出三条治国之策,第一是肃清官场;第二是迁豪强入京;第三是查隐户和各县田册。”
“在当时,要按这三条新策做出改革难不难?难!但如果前朝末帝有一些魄力,如果当时朝堂里还有忠臣,这些忠臣联合起来也是股势力,再加上当时毕竟还有忠于前朝的将士,那说不得这通改革减了大半效力地施行下去,前朝就还能苟延残喘。”
“但宋大人没想到的是末帝只知醉生梦死。朝堂里全是一帮软骨头。”
“其实当宋大人提出那三条治国之策,他就注定难以善终。但他以为自己的死,会是在完成三条政策的改革后,王朝渡过了难关,然后为了给那些豪强、世家一个交代,末帝将他推出去,他用死来平息世家的愤怒。宋大人没想到的是末帝根本就是试也没试,就因为畏惧豪强和世家,他们一显出不满,朝廷就将宋大人抄家灭族了。”
这通解释足够清楚明白。
宋大人想要除掉国之毒瘤。毒瘤是谁?是世家。
所以世家饶不了宋大人。
明面上动手的确实是昏君贼宦,恶名都由他们担了。世家这一招叫借刀杀人。
舅舅听懂了。她的嘴唇哆嗦着,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对于他们这种人来说,世家离着他们很远很远。世家就仿佛住在月亮上一样。寻常人哪能触摸到月亮呢?虽说偶有世家人下凡,在民间做出一些事惹人讨厌,但被讨厌的也只是这个人本身,一般人想不了那么远,把月亮上的那些世家一并讨厌了。
毕竟世家华贵高雅,他们享受他们的,似乎也没碍着我们什么。
毕竟世家挥一挥衣袖,他们潇洒他们的,好像也没对我们造成伤害。
但宋书生此时说的这些话却忽然道破了一个真相。
平头百姓曾经经历多场死伤无数的海啸,他们一直以为是天灾夺走了他们的屋舍田地,是前朝皇室无道夺走了家人的性命,但更深层次的原因竟然就是月亮上的那些“仙人”们挥了挥他们华美的衣袖。他们每挥一次衣袖,都会收割无数平民的生命。
于是平头百姓终于反应过来,原来他们与世家之间早就有生死大仇啊!
舅舅道:“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
原本真正的仇人还没有被解决掉!朝廷之所以顺顺利利出了《冤臣录》,世家没去阻拦,是因为宋家人已经死绝了。世家绝对不会容许宋家再冒出一个“宋舟”来!
那宋钰的身世就得继续瞒着了。
另一边,待到冯二被差役押解去流放地后,詹权这个抓了冯二的“愣头青”才终于松了一口气。然后他才开始有心思去琢磨之前的问题。他得找大舅舅好好聊一聊了。
为了显得有诚意,詹权特意提前下职,亲自去了兵部,打算等舅舅下职后,接了人去酒楼,然后点些素斋什么的,和舅舅好好吃一顿。吃饱喝足再和舅舅谈谈心。
他行事低调,但公门里的小吏最不缺的就是眼力劲。
詹权太有名。之前那叫不少人瞧着心惊胆战的风波不就是因昌华郡主报案而詹权真把人抓去巡捕营,这才惹出来的吗?昌华郡主如今有些不可说,反正没人敢轻慢她,那能被大家放在嘴里反复说的就只有詹权了,都觉得这人性格耿直但撞了大运。
这里又是兵部。兵部里暂时还是武勋们掌着大头。
要是文官大本营,那见詹权侯在门外,说不得会有人给他找些明面上挑不出错的麻烦。但因为是武勋大本营,詹权才停住脚,立马就有人迎上来。詹权也不倨傲,对着小吏说想等舅舅下职,小吏便说云向江应酬去了,其实就是早退跟人喝酒去了。
詹权谢过小吏,又按照小吏的指点,去他们兵部人常去的酒店里找舅舅。
到了那酒店,店里的小二竟是也听过詹权的名字。能稳稳当当地做着兵部的生意,小二自然也十分有眼力劲,知道有些人不好惹。他直接说了云向江在某某包间。詹权便又去了包间。走到包间门口刚想敲门,就听见里面一个陌生声音在挑拨离间。
那人说:“你那外甥年少有为,我这几天不知听多少人提起,都说他后生可畏,还说此番之后要被皇上和武勋记在心里了。结果他竟是独享好处,没有提醒过你?”
既然宋大人沉冤昭雪, 那她们是不是可以把宋钰的真实身世告知他本人了?
宋钰就是宋书生的名字。
钰, 珍宝也。
这是他生母去世前为他起好的名字。
舅舅舅母私下商量时,她们觉得如果宋钰的身世对外公开, 那么趁着世人都在感怀他祖父——其实应该是外祖,只是宋家当时遭遇大难、血脉已断,宋钰生母临死前更是不想叫宋钰与生父那边有所瓜葛, 舅舅舅母便毫不犹豫择了“祖父”这一称呼。
宋钰作为忠臣之后,完全可以乘此东风,顺顺利利地参加科考并重振宋家。
但她们心里仍有顾虑, 顾虑就在于宋钰的生父。
她们虽然见不到那人, 却知道那人应该还没死。
“若不然,咱们先和钰儿通通气, 总归要叫钰儿心里有数, 也好给宋大人和宋府的其他人立个牌位。至于要不要对外公开, 钰儿肯定比我们有数。”舅母说。她们二人因为自身的经历几乎没念过书,只安稳把宋钰带大就已经耗费了她们全部的心力。
宋书生正待在由厢房改的书房里誊抄书籍。
其实自从他开始把《詹水香传》改编成杂戏,安信侯府就给出了丰厚的报酬, 他已经不用靠抄书来赚钱了。但这不是他近来又认识了很多贫寒书生么, 那些书生大多靠着在招牌上镶了白兔子的书铺里抄书来维持生计,宋书生继续抄书是为了合群。
而且实话实说,宋书生对“白兔子”背后的主人也很感兴趣。
舅舅舅母扣门进来, 宋书生立刻就把毛笔放下了。他对着舅舅舅母十分孝顺, 不会像某些没良心的读书人一样,明明自己读不好书, 却总是怪家里人打扰到他了。
“你对陈平小哥讲的那位宋大人怎么看?”舅舅问。等着宋书生夸了宋大人,舅舅就会告诉他说,被你这么推崇的宋大人其实是你祖父,这不就给了孩子一个大惊喜?
宋书生认真回答说:“是良臣,亦是忠臣。只是他忠得有些……有些……”
宋书生不忍心说宋舟大人愚蠢。宋大人把当时的局势看得太透,这样的人自然不可能愚蠢。只是在人心方面,宋大人低估了人心中的恶,也低估了某些人的无耻。
宋书生不会因为舅舅舅母不懂朝政就敷衍她们,说:“宋大人狠狠得罪了世家。”
舅舅舅母忽然脸色大变,叫宋书生吓了一跳。
但宋书生的话并没有错。
宋舟大人是真的想要挽大厦于将倾,也做好了粉骨碎身的准备,但他没想把全家连累进去。他只是高看了末帝,高看了前朝官场上的那些人。他绝对想不到为了向世家投诚,前朝的朝廷从上自下,竟然无一人站出来主持公道,默认他被抄家灭族。
宋书生觉得宋舟大人被排在《冤臣录》的第一位,这绝对没有排错。
只是宋舟大人的这份冤,看似是昏君贼宦给的,其实是世家施与的。
世家利用自身那张巨大的利益网叫人众口一词地判了宋舟大人死刑!
舅舅几乎都要晕倒了,但还是顽强地站住了,结结巴巴地问:“世、世家?可是带头捏造罪名的不是那个蛋吗,被下油锅的?不是那个昏君吗?怎、怎么是世家?”
宋书生认真解释:“也是巧了,其实在《冤臣录》出来之前,就已经有人在我面前表现得非常推崇这位宋大人了。宋大人曾任大理寺卿,他把工作经验写成书,刻印过百来本。其中一本机缘巧合落在了安信侯府,现今的这位侯爷十分推崇此书……”
詹木宝一直没有停下学习律法的脚步,所以会把相关书籍带到大书房去,等到宋书生定期上门的日子,他还会主动和宋书生交流。但你要说詹木宝对着宋书生全然没有戒心,那也不是,至少各府递来的日常问安折子,他就从来不会放到大书房去。
宋书生既然有心要投靠安信侯府,那么见到詹木宝如此推崇宋大人,他自然要去了解一下宋大人的生平。同时,宋书生也站了安信侯府的立场,天然与世家敌对。
带着这份与世家不容的心去读宋大人的生平,真的能读出很多东西来。
宋书生用舅舅舅母都能听懂的话,简单但细致地解释说:“前朝末年那个局势,不是说出现一个英明的君王,他勤政爱民、戒骄戒奢就能解决问题的。第一,前朝最大的问题是农民手里没有地了,良民都活不下去了。第二,前朝党争太厉害,末后连着几位皇帝为了遏制党争,都妄图抬起某个势力去压制其他的势力,但其实他们没那么大的本事,他们谁都控制不了,于是党争反而越来越严重,朝堂直接沦为战场、乱政不休。第三,因为朝堂党争严重,所以无法遏制地方豪强,导致他们势力过大。”
“地方豪强不都是世家。但世家是地方豪强。”
“良民手里没有地了,那么地都在哪里?在世家那里。”
“朝堂党争严重,又是谁在引导党争?其实每个势力背后都有世家的影子。”
“地方豪强势力过大,谁得到了最大好处?显而易见也是世家。”
“宋大人是没有看懂当时的局势吗?不,他其实是看得太透了。他知道这三个最根本的问题不解决,前朝迟早会走向灭亡。于是在前朝的生死存亡之际,他上书提出三条治国之策,第一是肃清官场;第二是迁豪强入京;第三是查隐户和各县田册。”
“在当时,要按这三条新策做出改革难不难?难!但如果前朝末帝有一些魄力,如果当时朝堂里还有忠臣,这些忠臣联合起来也是股势力,再加上当时毕竟还有忠于前朝的将士,那说不得这通改革减了大半效力地施行下去,前朝就还能苟延残喘。”
“但宋大人没想到的是末帝只知醉生梦死。朝堂里全是一帮软骨头。”
“其实当宋大人提出那三条治国之策,他就注定难以善终。但他以为自己的死,会是在完成三条政策的改革后,王朝渡过了难关,然后为了给那些豪强、世家一个交代,末帝将他推出去,他用死来平息世家的愤怒。宋大人没想到的是末帝根本就是试也没试,就因为畏惧豪强和世家,他们一显出不满,朝廷就将宋大人抄家灭族了。”
这通解释足够清楚明白。
宋大人想要除掉国之毒瘤。毒瘤是谁?是世家。
所以世家饶不了宋大人。
明面上动手的确实是昏君贼宦,恶名都由他们担了。世家这一招叫借刀杀人。
舅舅听懂了。她的嘴唇哆嗦着,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对于他们这种人来说,世家离着他们很远很远。世家就仿佛住在月亮上一样。寻常人哪能触摸到月亮呢?虽说偶有世家人下凡,在民间做出一些事惹人讨厌,但被讨厌的也只是这个人本身,一般人想不了那么远,把月亮上的那些世家一并讨厌了。
毕竟世家华贵高雅,他们享受他们的,似乎也没碍着我们什么。
毕竟世家挥一挥衣袖,他们潇洒他们的,好像也没对我们造成伤害。
但宋书生此时说的这些话却忽然道破了一个真相。
平头百姓曾经经历多场死伤无数的海啸,他们一直以为是天灾夺走了他们的屋舍田地,是前朝皇室无道夺走了家人的性命,但更深层次的原因竟然就是月亮上的那些“仙人”们挥了挥他们华美的衣袖。他们每挥一次衣袖,都会收割无数平民的生命。
于是平头百姓终于反应过来,原来他们与世家之间早就有生死大仇啊!
舅舅道:“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
原本真正的仇人还没有被解决掉!朝廷之所以顺顺利利出了《冤臣录》,世家没去阻拦,是因为宋家人已经死绝了。世家绝对不会容许宋家再冒出一个“宋舟”来!
那宋钰的身世就得继续瞒着了。
另一边,待到冯二被差役押解去流放地后,詹权这个抓了冯二的“愣头青”才终于松了一口气。然后他才开始有心思去琢磨之前的问题。他得找大舅舅好好聊一聊了。
为了显得有诚意,詹权特意提前下职,亲自去了兵部,打算等舅舅下职后,接了人去酒楼,然后点些素斋什么的,和舅舅好好吃一顿。吃饱喝足再和舅舅谈谈心。
他行事低调,但公门里的小吏最不缺的就是眼力劲。
詹权太有名。之前那叫不少人瞧着心惊胆战的风波不就是因昌华郡主报案而詹权真把人抓去巡捕营,这才惹出来的吗?昌华郡主如今有些不可说,反正没人敢轻慢她,那能被大家放在嘴里反复说的就只有詹权了,都觉得这人性格耿直但撞了大运。
这里又是兵部。兵部里暂时还是武勋们掌着大头。
要是文官大本营,那见詹权侯在门外,说不得会有人给他找些明面上挑不出错的麻烦。但因为是武勋大本营,詹权才停住脚,立马就有人迎上来。詹权也不倨傲,对着小吏说想等舅舅下职,小吏便说云向江应酬去了,其实就是早退跟人喝酒去了。
詹权谢过小吏,又按照小吏的指点,去他们兵部人常去的酒店里找舅舅。
到了那酒店,店里的小二竟是也听过詹权的名字。能稳稳当当地做着兵部的生意,小二自然也十分有眼力劲,知道有些人不好惹。他直接说了云向江在某某包间。詹权便又去了包间。走到包间门口刚想敲门,就听见里面一个陌生声音在挑拨离间。
那人说:“你那外甥年少有为,我这几天不知听多少人提起,都说他后生可畏,还说此番之后要被皇上和武勋记在心里了。结果他竟是独享好处,没有提醒过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