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队的骑兵像潮水一般用来,蹄声震天,烟尘蔽日。
突厥人到了。
一万四千余突厥大军,声势赫赫,一来便成为了战场上的主角。
大军主力还没到来,骑着草原马,穿着脏乱的皮袍子,头戴皮帽,披头散发,脸侧晃着狼尾的突厥骑兵便已在唐军面前,耀武扬威的纵横来去,好像在宣示着谁才会成为这里的主人。
回答他们的是强弓射出的一支支利箭,不少突厥人一个没留意,便被射了下马,惹来唐军士卒的嘲笑和谩骂。
愤怒的突厥人立即回以颜色。
两边是天敌,见了面很少会好好说话,两军方一照面,便恶狠狠的打起了招呼。
近一万五千人的骑兵,这在辽东半岛之上,绝对是一支可怕的力量。
别看大唐如今并不缺少骑兵,尤其是各处马场恢复之后,战马已经不是制约大唐骑兵数量的主要因素。
如今大唐面临的是维持大规模骑兵的成本问题。
即便如此,自李破起兵以来,骑兵数量还是年年看涨,到了元贞六年,大唐已经拥有了骑兵近十万人。
只是分散驻扎于各处,除非跟突厥来一场全面战争,不然的话,这些骑兵不会轻易聚集成一支令人望而生畏的骑兵集群。
最后一次骑兵的大规模调动,就是前些年突厥西方汗阿史那求罗率军南下榆林时,薛万彻,李年等人聚集了两万五千多骑兵迎战。
只是最后没有打起来,阿史那求罗考量再三,也没敢跟唐军开战,只是在榆林,朔方,灵州等地绕了一圈,便回去了草原。
另外就是唐军跟吐蕃人在凉州发生的战事,张伦,徐世绩等人率领所部骑兵大败吐蕃。
而这些都属于局部战事,能让大唐调动全部力量,倾力一击的对手,只有突厥而已。
唐军此次跨海来到半岛之上作战,作为军中最锋利的那把刀,大唐铁骑却是无法大规模参战,不是大唐不想,而是现实不允许。
这也就给了突厥人耀武扬威的机会
只是突厥大军趁势而来,等阿史那多闻率大军主力来到浿水岸边,他和他的部下却都傻了眼。
此时已至八月末尾,招摇的金狼旗在寒风中猎猎舞动。
旗帜之下,阿史那多闻带领部将们只在高处稍稍眺望,眼睛便鼓了起来,晃眼之间,根本数不清唐军在浿水岸边到底修建了多少营寨。
从唐军登陆之地一直到西侧的平壤城下,连绵的营寨就像一座座小城,对来到这里的突厥大军发出无情的嘲笑。
阿史那多闻之前已经得到探报,说唐人在这里修了不少寨子,他还没当回事,按照他们之前的预想,唐人又不是神仙,哪里能料到他会率军南下?
估计也就是仓促之间,修建了些储存粮草的仓房而已。
可当他亲眼看到浿水北岸的景象,整个人都不好了他疑惑的瞅了瞅左右,以为自己的眼睛出了问题。
在看到部下也和他一个德性之后,心中的怒火像火山一样爆了开来。
因为他知道这些营寨在之后的战事当中,对突厥的勇士们意味着什么。
那意味着突厥的勇士们只能下马跟敌人较量,那也就意味着更多的死伤,意味着面对如此庞大的步军,勇士们就算流干了血,估计也不能击败敌人。
阿史那多闻气急败坏的一把揪住渊盖苏文,指点着远方喷吐出了无数口水。
“这就是你跟我说的毫无防备?你们这些该死的高句丽人打的什么主意?想让天神的宠儿在这里被绊住马蹄吗?”
渊盖苏文挣扎了一下,便老实了下来,脸色之灰败可不下于突厥人,看着一直笑眯眯的,很是温和的突厥东方汗,如今却变了脸,好像一头随时都要择人而噬的野兽一般。
渊盖苏文恐惧之余,感觉小命难保,嘴里急急辩解道:“可汗息怒,唐军背水扎营,没有退路。
咱们只要截断了他们水上的浮桥,也许不需攻打,只要困其在北岸,到了冬天,便是佛祖来了也救不了他们。”
说的好像有些道理,阿史那多闻一把推开他,转眼又看向远处,目光闪动。
南边的人向来狡猾,跟他们在这里交战,除了让勇士们流血之外,能够得到什么呢?
这个念头一直盘旋在阿史那多闻心头,只不过此时此刻,让他更为困扰而已。
可转头回去辽东?
阿史那多闻暗自摇了摇头,他的部下们需要一场像样的胜利之前就算他压住了消息,但汗帐被人占据的消息瞒不了多久。
那个女人一定会派人过来招抚他的部下回去,甚至于他已经不太敢信任身边的心腹了,只有更多的收获和胜利,才能稳住大家的心。
所以说,阿史那多闻的处境也是极不美妙,当他稳稳坐在东方汗位置上的时候,他并不太在乎突厥王庭。
因为他知道,突厥人的权力在于你有多少牛羊,有多少部众,而不在于王庭中有多少人在帮你说话,又会给予你多少好处。
这些年他从不去王庭参加盟会,也未让人去可汗面前献媚,还不是一直相安无事?因为什么?还不是因为他是东方汗,控制着突厥无数的东方部落,有了这些,便没人敢拿他怎么样。
可现在不同了,他带领人来到辽东,给了人可乘之机,于是一切就都变了个样子。
那个该死的女人,天神一定是睡着了,不然怎么会让一个没有阿史那母狼血脉的女人成为了突厥的主人?
好吧,如今这已经成为了阿史那多闻的日常节目,只要遇到不顺心的事,就要诅咒那个女人一番。
这也许能让他好受一点,却解决不了任何的问题。
其实按照中原的兵法来说,作为大军统帅的他,在见到敌人之后,还如此的三心二意,已然算是落了下乘。
将生犹疑,兵必气沮,不知来去,此兵家之大忌也,此时最好退兵而去,想清楚利弊再来,强行为之的话,多数要遇到挫折。
因为战事一旦开始,你心存疑虑的话,每一个决定也许都会出现偏差和延迟。
可阿史那多闻不知道这些,他最终决定,既然来了,就不能空手而回,他承担不了那样做的后果,不妨试一试再说
突厥人到了。
一万四千余突厥大军,声势赫赫,一来便成为了战场上的主角。
大军主力还没到来,骑着草原马,穿着脏乱的皮袍子,头戴皮帽,披头散发,脸侧晃着狼尾的突厥骑兵便已在唐军面前,耀武扬威的纵横来去,好像在宣示着谁才会成为这里的主人。
回答他们的是强弓射出的一支支利箭,不少突厥人一个没留意,便被射了下马,惹来唐军士卒的嘲笑和谩骂。
愤怒的突厥人立即回以颜色。
两边是天敌,见了面很少会好好说话,两军方一照面,便恶狠狠的打起了招呼。
近一万五千人的骑兵,这在辽东半岛之上,绝对是一支可怕的力量。
别看大唐如今并不缺少骑兵,尤其是各处马场恢复之后,战马已经不是制约大唐骑兵数量的主要因素。
如今大唐面临的是维持大规模骑兵的成本问题。
即便如此,自李破起兵以来,骑兵数量还是年年看涨,到了元贞六年,大唐已经拥有了骑兵近十万人。
只是分散驻扎于各处,除非跟突厥来一场全面战争,不然的话,这些骑兵不会轻易聚集成一支令人望而生畏的骑兵集群。
最后一次骑兵的大规模调动,就是前些年突厥西方汗阿史那求罗率军南下榆林时,薛万彻,李年等人聚集了两万五千多骑兵迎战。
只是最后没有打起来,阿史那求罗考量再三,也没敢跟唐军开战,只是在榆林,朔方,灵州等地绕了一圈,便回去了草原。
另外就是唐军跟吐蕃人在凉州发生的战事,张伦,徐世绩等人率领所部骑兵大败吐蕃。
而这些都属于局部战事,能让大唐调动全部力量,倾力一击的对手,只有突厥而已。
唐军此次跨海来到半岛之上作战,作为军中最锋利的那把刀,大唐铁骑却是无法大规模参战,不是大唐不想,而是现实不允许。
这也就给了突厥人耀武扬威的机会
只是突厥大军趁势而来,等阿史那多闻率大军主力来到浿水岸边,他和他的部下却都傻了眼。
此时已至八月末尾,招摇的金狼旗在寒风中猎猎舞动。
旗帜之下,阿史那多闻带领部将们只在高处稍稍眺望,眼睛便鼓了起来,晃眼之间,根本数不清唐军在浿水岸边到底修建了多少营寨。
从唐军登陆之地一直到西侧的平壤城下,连绵的营寨就像一座座小城,对来到这里的突厥大军发出无情的嘲笑。
阿史那多闻之前已经得到探报,说唐人在这里修了不少寨子,他还没当回事,按照他们之前的预想,唐人又不是神仙,哪里能料到他会率军南下?
估计也就是仓促之间,修建了些储存粮草的仓房而已。
可当他亲眼看到浿水北岸的景象,整个人都不好了他疑惑的瞅了瞅左右,以为自己的眼睛出了问题。
在看到部下也和他一个德性之后,心中的怒火像火山一样爆了开来。
因为他知道这些营寨在之后的战事当中,对突厥的勇士们意味着什么。
那意味着突厥的勇士们只能下马跟敌人较量,那也就意味着更多的死伤,意味着面对如此庞大的步军,勇士们就算流干了血,估计也不能击败敌人。
阿史那多闻气急败坏的一把揪住渊盖苏文,指点着远方喷吐出了无数口水。
“这就是你跟我说的毫无防备?你们这些该死的高句丽人打的什么主意?想让天神的宠儿在这里被绊住马蹄吗?”
渊盖苏文挣扎了一下,便老实了下来,脸色之灰败可不下于突厥人,看着一直笑眯眯的,很是温和的突厥东方汗,如今却变了脸,好像一头随时都要择人而噬的野兽一般。
渊盖苏文恐惧之余,感觉小命难保,嘴里急急辩解道:“可汗息怒,唐军背水扎营,没有退路。
咱们只要截断了他们水上的浮桥,也许不需攻打,只要困其在北岸,到了冬天,便是佛祖来了也救不了他们。”
说的好像有些道理,阿史那多闻一把推开他,转眼又看向远处,目光闪动。
南边的人向来狡猾,跟他们在这里交战,除了让勇士们流血之外,能够得到什么呢?
这个念头一直盘旋在阿史那多闻心头,只不过此时此刻,让他更为困扰而已。
可转头回去辽东?
阿史那多闻暗自摇了摇头,他的部下们需要一场像样的胜利之前就算他压住了消息,但汗帐被人占据的消息瞒不了多久。
那个女人一定会派人过来招抚他的部下回去,甚至于他已经不太敢信任身边的心腹了,只有更多的收获和胜利,才能稳住大家的心。
所以说,阿史那多闻的处境也是极不美妙,当他稳稳坐在东方汗位置上的时候,他并不太在乎突厥王庭。
因为他知道,突厥人的权力在于你有多少牛羊,有多少部众,而不在于王庭中有多少人在帮你说话,又会给予你多少好处。
这些年他从不去王庭参加盟会,也未让人去可汗面前献媚,还不是一直相安无事?因为什么?还不是因为他是东方汗,控制着突厥无数的东方部落,有了这些,便没人敢拿他怎么样。
可现在不同了,他带领人来到辽东,给了人可乘之机,于是一切就都变了个样子。
那个该死的女人,天神一定是睡着了,不然怎么会让一个没有阿史那母狼血脉的女人成为了突厥的主人?
好吧,如今这已经成为了阿史那多闻的日常节目,只要遇到不顺心的事,就要诅咒那个女人一番。
这也许能让他好受一点,却解决不了任何的问题。
其实按照中原的兵法来说,作为大军统帅的他,在见到敌人之后,还如此的三心二意,已然算是落了下乘。
将生犹疑,兵必气沮,不知来去,此兵家之大忌也,此时最好退兵而去,想清楚利弊再来,强行为之的话,多数要遇到挫折。
因为战事一旦开始,你心存疑虑的话,每一个决定也许都会出现偏差和延迟。
可阿史那多闻不知道这些,他最终决定,既然来了,就不能空手而回,他承担不了那样做的后果,不妨试一试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