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元年,6月15日,云南,昆明。
“呵,端的是大好气象。”
蓝天之下,滇池之上,一艘画舫正在青色湖水上随风徜徉着,陈嵬正站在船楼之上,观览周围的大好风光,有感而发。
令他感慨的,不仅是周边的湖广山色,还有人——在西边通向螳螂川的“海口”,一大群民夫正在忙碌着,疏通滇池的下游水路。
二十四年前,忽必烈灭大理国,将云南之地纳入蒙古帝国的版图。十年前,忽必烈封皇子忽哥赤为云南王,出镇云南。这二十多年来,蒙元在云南施行的一直是军管治理,不设州县,而是把诸军按万户千户百户分驻各地,就地取粮、镇压反抗。虽然一时建立了统治秩序,但却也没有什么盈余能够输出,对于元国来说就是一块可有可无的地盘而已。直到三年前丢了河北,元国朝廷才决定在这处大后方建立行省,进行正规化建设,派遣了名臣赛典赤赡思丁担任平章政事,治理云南。
赛典赤赡思丁上任之后,做了三件事。其一是把云南的行政中心从大理城迁移到了东边的鄯阐府,建立了昆明县。其二就是在昆明兴修水利,改善民政。
昆明标志性的地貌就是城西的滇池,南北七十里、东西二十里,面积广大。滇池有四面八方河水汇入,但是出水口就只有西边的螳螂川一条,很容易排水不畅出现涝灾。赛典赤赡思丁建城昆明后,因地制宜,征发民夫疏通螳螂川,不但减缓了滇池水患? 还使得螳螂川下游大量农田可引水灌溉? 一举两得。
“云南之地好好经营,未必不又是一处大好基业。”陈嵬自忖道。
陈嵬此来云南? 是有重要使命的。
去年来? 元国的战略形势再度恶化,今年更是连整个西北都给丢了。到现在? 元国与草原祖地几乎完全失去了联系,连太子真金都被困在了和林无法回归? 已经彻底变成了一个汉地王朝。而眼睁睁看着夏国的包围网日渐完成? 元国朝廷上下人心惶惶,一方面竭力抵抗,一方面也试图寻找一条万不得已之时的出路。而这出路也没几条,东、北被华夏包围? 西边乌斯藏不是人去的地方? 东南宋国也突然强横了起来,只剩西南一条路可走了。
往西南首先是巴蜀之地,天府之国,是个割据的好地方。但是从历史经验来看,蜗居巴蜀的割据势力几乎没有一个有好结果的? 最后大多是困死在里面,仍然不保险。所以还是得往更南边的云南看才行。
云南虽在南方? 但由于海拔较高,气候并不酷热? 对于北方移民来说不算难受。多山少地,是个缺点? 但眼下来看反而有利于防御? 而且仔细开发一下也能垦出不少地来? 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所以,忽必烈就封了真金之子答剌麻八剌为皇太孙,出镇云南,并指派亲信陈嵬为太傅,辅佐太孙左右,又派遣一批文武官员组成潜邸班底,几如朝廷的“备份”。
不仅如此,元国朝廷还把湖广、四川一带不可靠的兵将抽调一批,编了一个侍卫亲军万户,随他们进入云南,既减少了不稳定因素,又能增强对云南的控制。这队人马,就是在这个月浩浩荡荡抵达了昆明。
太孙尚未成年,潜邸基本就是由陈嵬话事,他今日到达昆明,第一件事就是去拜访施政有方的赛典赤赡思丁。只是不巧赛典赤赡思丁正在海口工地上督工,不在昆明城中,陈嵬也正好来了兴致,便乘船来了西岸,既是拜访,也是考察。现在看来,果然名不虚传啊。
过了一阵子,画舫逐渐靠近了海口,陈嵬转头对一名侍从吩咐道:“去把孔公子请出来吧。”
侍从应声而退,不多时,一紫衫年轻人带着一名侍女从船舱中走了出来,后者还给前者打着伞——昆明海拔高,即使夏季也依然凉爽,但日头毒得很,便有讲究人白日打伞。
这讲究的年轻人名叫孔思安,乃元国衍圣公孔浈之子。
当年清河之盟后,东海国将手中的孔浈交给了忽必烈,而忽必烈为稳定人心,封其为衍圣公,推行儒学。如今形势危急,元国朝廷更是抓紧每一根稻草,强调君君臣臣之理,衍圣公地位更尊。孔浈近来身体不好,眼看着时日无多了,这次太孙和陈嵬南下,就把他儿子孔思安带了过来。
名义上孔思安是来“教太孙读书”的,但谁都看得出来,这小子自己的书都读得不怎么样,去教书不是误人子弟吗?带他南下的真正目的是一旦孔浈去世,就能立即在云南重建衍圣公传承。
孔思安从安逸的长安被带走,穿越艰险山路来到昆明,路上是积攒了一肚子怒气的。来了这昆明好地方倒是舒畅了不少,但刚更衣沐浴住了一晚就又被陈嵬拉上了船,那真是不爽得很。但见到陈嵬后,他还是不敢造次,恭敬地问道:“不知太傅唤小子过来,有何请示?”
陈嵬看了看他,又往西岸的方向一指:“詹先生可是对你期待得很,等下去见见他吧。”
赛典赤赡思丁全名拗口,因此汉臣常称呼他为“詹先生”。“赛典赤”是本名,意为“先生”,“赡思丁”是父名,当姓来用也未尝不可,总体看来还算合适。
孔思安一头雾水:“詹先生要见我是作甚?”
我一候任衍圣公,肯定是不能染指政务的,他詹先生一地方大员怎么对我有兴趣?
陈嵬笑道:“到时候你就知道了。”
又过了一会儿,船只驶入螳螂川,在最近的一处工地右岸靠岸。在此之前,已经有快船提前抵达报讯,因此詹先生收到消息,在岸边迎接了。
詹先生身穿一件土黄色的质孙服,头戴斗笠,须发尽白,在使者指点下认出陈嵬、孔思安二人,上前行了一个抚胸礼,又道:“工地寒碜,没法好好招待太傅和公子,真是怠慢了。”
陈嵬上前回应道:“哪里哪里,眼看这湖水疏通、利国利民,才是最好的招待啊!皇帝若是知道了,即便远在长安,必然也会欣慰的。这可比什么美酒珍馐都是更好的礼物,詹先生送上这么一份大礼,怎能称怠慢呢?”
詹先生哈哈一笑,又看向孔思安:“这位便是衍圣公家的公子吧?在下听闻古时孔子游学各国,跋山涉水披荆斩棘,今日公子跨越重重深山而至昆明,确实有先祖遗风呐。”
孔思安仍然一副懵懂的表情,在泥土地上小心地挪着,生怕污了鞋。但现在听了恭维,也直起身来回道:“嗯,对,教化黎民,本是我等儒生当仁不让之责……”
“正是如此!”詹先生竖起大拇指,又捋须点头道:“此后云南的黎民,就要靠孔公子教化了。”
陈嵬见孔思安仍傻傻的,出口点拨道:“詹先生之前上奏说要在云南营建孔庙,大兴儒学,因此朝廷这次才拨了这么多饱学之士过来。你来这边,也与此有些因缘。”
“嗯?”孔思安惊了,看向詹先生——他不是回回么,怎么搞起儒来了?
詹先生看出他的疑惑,道:“当年秦灭六国,书同文车同轨,方有如今的中国。我朝想在云南长治久安,也非得移风易俗不可。我大元本就是中华正统,这大理国又长年受中原风俗浸润,自然也要移汉风行儒俗才行。我已着人在昆明择地修建孔庙,建成后便由孔公子主持了。”
孔思安听有孔庙,露出喜色,说道:“詹先生真是高瞻远瞩!”
陈嵬也微笑道:“有詹先生施政牧民,再有众多儒生施以教化,这云南未来必能成一片王道乐土!”
……
陈嵬与詹先生相谈甚欢,当夜宿于画舫之上,接下来几日又跟着他在螳螂川工程现场查访了一番,之后才返回昆明城。
昆明城也仍在建设,处处工地,一副兴旺气象,令人心旷神怡。
然而,陈嵬心情还没好多久,就紧接着收到一个坏消息。
“什么,江西宋军攻入了大冶,岳州也被打了?”
他又看了看日期,是上个月的事,云南驿路不畅,现在才收到。“糟了,算算时间,到现在应当凶多吉少了。”
他急忙抽出一副地图来,标记上最新的战况:“湖广态势实在是糟糕,东边宋军开始反攻,北边若是夏军攻入南阳,那岂不是……不行,得尽快从湖广抽调兵丁移民过来才行。而且现有四川、云南两处腹地,面积不小,但仍不够,那么……”
他看向地图的左下角,点在蒲甘国的位置上:“还得寻出第三处来。”
多年前,蒲甘王曾斩杀元使,还派兵扰边,触怒了忽必烈。不久后他便指令元军南征蒲甘,给缅王一个教训。蒲甘传承数百年,军备早已松弛,完全不是饱受锻炼的元军的对手。最后元军攻入蒲甘城,迫使蒲甘国王逃亡南方近海的大光(后世仰光),寻求东海人的庇护。
由于西洋公司的介入,元军没法深入蒲甘南方,未能完成灭国之功。再加上当地酷热多瘴气,故元人战胜后没有久留,只扶持一名新国王在蒲甘建立统治,与南方的老国王进行对峙。
现在来看,蒲甘虽然有瘴热的缺点,但当地农耕条件不错,作为逃亡之地来说也不失为一个选择。甚至还有可能继续西进,觊觎印度,再创基业……
既然如此,“云南有詹先生施政,我不需过多插手,等安顿好太孙,熟悉了周近情形,便可腾出手去蒲甘一探了。”
“呵,端的是大好气象。”
蓝天之下,滇池之上,一艘画舫正在青色湖水上随风徜徉着,陈嵬正站在船楼之上,观览周围的大好风光,有感而发。
令他感慨的,不仅是周边的湖广山色,还有人——在西边通向螳螂川的“海口”,一大群民夫正在忙碌着,疏通滇池的下游水路。
二十四年前,忽必烈灭大理国,将云南之地纳入蒙古帝国的版图。十年前,忽必烈封皇子忽哥赤为云南王,出镇云南。这二十多年来,蒙元在云南施行的一直是军管治理,不设州县,而是把诸军按万户千户百户分驻各地,就地取粮、镇压反抗。虽然一时建立了统治秩序,但却也没有什么盈余能够输出,对于元国来说就是一块可有可无的地盘而已。直到三年前丢了河北,元国朝廷才决定在这处大后方建立行省,进行正规化建设,派遣了名臣赛典赤赡思丁担任平章政事,治理云南。
赛典赤赡思丁上任之后,做了三件事。其一是把云南的行政中心从大理城迁移到了东边的鄯阐府,建立了昆明县。其二就是在昆明兴修水利,改善民政。
昆明标志性的地貌就是城西的滇池,南北七十里、东西二十里,面积广大。滇池有四面八方河水汇入,但是出水口就只有西边的螳螂川一条,很容易排水不畅出现涝灾。赛典赤赡思丁建城昆明后,因地制宜,征发民夫疏通螳螂川,不但减缓了滇池水患? 还使得螳螂川下游大量农田可引水灌溉? 一举两得。
“云南之地好好经营,未必不又是一处大好基业。”陈嵬自忖道。
陈嵬此来云南? 是有重要使命的。
去年来? 元国的战略形势再度恶化,今年更是连整个西北都给丢了。到现在? 元国与草原祖地几乎完全失去了联系,连太子真金都被困在了和林无法回归? 已经彻底变成了一个汉地王朝。而眼睁睁看着夏国的包围网日渐完成? 元国朝廷上下人心惶惶,一方面竭力抵抗,一方面也试图寻找一条万不得已之时的出路。而这出路也没几条,东、北被华夏包围? 西边乌斯藏不是人去的地方? 东南宋国也突然强横了起来,只剩西南一条路可走了。
往西南首先是巴蜀之地,天府之国,是个割据的好地方。但是从历史经验来看,蜗居巴蜀的割据势力几乎没有一个有好结果的? 最后大多是困死在里面,仍然不保险。所以还是得往更南边的云南看才行。
云南虽在南方? 但由于海拔较高,气候并不酷热? 对于北方移民来说不算难受。多山少地,是个缺点? 但眼下来看反而有利于防御? 而且仔细开发一下也能垦出不少地来? 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所以,忽必烈就封了真金之子答剌麻八剌为皇太孙,出镇云南,并指派亲信陈嵬为太傅,辅佐太孙左右,又派遣一批文武官员组成潜邸班底,几如朝廷的“备份”。
不仅如此,元国朝廷还把湖广、四川一带不可靠的兵将抽调一批,编了一个侍卫亲军万户,随他们进入云南,既减少了不稳定因素,又能增强对云南的控制。这队人马,就是在这个月浩浩荡荡抵达了昆明。
太孙尚未成年,潜邸基本就是由陈嵬话事,他今日到达昆明,第一件事就是去拜访施政有方的赛典赤赡思丁。只是不巧赛典赤赡思丁正在海口工地上督工,不在昆明城中,陈嵬也正好来了兴致,便乘船来了西岸,既是拜访,也是考察。现在看来,果然名不虚传啊。
过了一阵子,画舫逐渐靠近了海口,陈嵬转头对一名侍从吩咐道:“去把孔公子请出来吧。”
侍从应声而退,不多时,一紫衫年轻人带着一名侍女从船舱中走了出来,后者还给前者打着伞——昆明海拔高,即使夏季也依然凉爽,但日头毒得很,便有讲究人白日打伞。
这讲究的年轻人名叫孔思安,乃元国衍圣公孔浈之子。
当年清河之盟后,东海国将手中的孔浈交给了忽必烈,而忽必烈为稳定人心,封其为衍圣公,推行儒学。如今形势危急,元国朝廷更是抓紧每一根稻草,强调君君臣臣之理,衍圣公地位更尊。孔浈近来身体不好,眼看着时日无多了,这次太孙和陈嵬南下,就把他儿子孔思安带了过来。
名义上孔思安是来“教太孙读书”的,但谁都看得出来,这小子自己的书都读得不怎么样,去教书不是误人子弟吗?带他南下的真正目的是一旦孔浈去世,就能立即在云南重建衍圣公传承。
孔思安从安逸的长安被带走,穿越艰险山路来到昆明,路上是积攒了一肚子怒气的。来了这昆明好地方倒是舒畅了不少,但刚更衣沐浴住了一晚就又被陈嵬拉上了船,那真是不爽得很。但见到陈嵬后,他还是不敢造次,恭敬地问道:“不知太傅唤小子过来,有何请示?”
陈嵬看了看他,又往西岸的方向一指:“詹先生可是对你期待得很,等下去见见他吧。”
赛典赤赡思丁全名拗口,因此汉臣常称呼他为“詹先生”。“赛典赤”是本名,意为“先生”,“赡思丁”是父名,当姓来用也未尝不可,总体看来还算合适。
孔思安一头雾水:“詹先生要见我是作甚?”
我一候任衍圣公,肯定是不能染指政务的,他詹先生一地方大员怎么对我有兴趣?
陈嵬笑道:“到时候你就知道了。”
又过了一会儿,船只驶入螳螂川,在最近的一处工地右岸靠岸。在此之前,已经有快船提前抵达报讯,因此詹先生收到消息,在岸边迎接了。
詹先生身穿一件土黄色的质孙服,头戴斗笠,须发尽白,在使者指点下认出陈嵬、孔思安二人,上前行了一个抚胸礼,又道:“工地寒碜,没法好好招待太傅和公子,真是怠慢了。”
陈嵬上前回应道:“哪里哪里,眼看这湖水疏通、利国利民,才是最好的招待啊!皇帝若是知道了,即便远在长安,必然也会欣慰的。这可比什么美酒珍馐都是更好的礼物,詹先生送上这么一份大礼,怎能称怠慢呢?”
詹先生哈哈一笑,又看向孔思安:“这位便是衍圣公家的公子吧?在下听闻古时孔子游学各国,跋山涉水披荆斩棘,今日公子跨越重重深山而至昆明,确实有先祖遗风呐。”
孔思安仍然一副懵懂的表情,在泥土地上小心地挪着,生怕污了鞋。但现在听了恭维,也直起身来回道:“嗯,对,教化黎民,本是我等儒生当仁不让之责……”
“正是如此!”詹先生竖起大拇指,又捋须点头道:“此后云南的黎民,就要靠孔公子教化了。”
陈嵬见孔思安仍傻傻的,出口点拨道:“詹先生之前上奏说要在云南营建孔庙,大兴儒学,因此朝廷这次才拨了这么多饱学之士过来。你来这边,也与此有些因缘。”
“嗯?”孔思安惊了,看向詹先生——他不是回回么,怎么搞起儒来了?
詹先生看出他的疑惑,道:“当年秦灭六国,书同文车同轨,方有如今的中国。我朝想在云南长治久安,也非得移风易俗不可。我大元本就是中华正统,这大理国又长年受中原风俗浸润,自然也要移汉风行儒俗才行。我已着人在昆明择地修建孔庙,建成后便由孔公子主持了。”
孔思安听有孔庙,露出喜色,说道:“詹先生真是高瞻远瞩!”
陈嵬也微笑道:“有詹先生施政牧民,再有众多儒生施以教化,这云南未来必能成一片王道乐土!”
……
陈嵬与詹先生相谈甚欢,当夜宿于画舫之上,接下来几日又跟着他在螳螂川工程现场查访了一番,之后才返回昆明城。
昆明城也仍在建设,处处工地,一副兴旺气象,令人心旷神怡。
然而,陈嵬心情还没好多久,就紧接着收到一个坏消息。
“什么,江西宋军攻入了大冶,岳州也被打了?”
他又看了看日期,是上个月的事,云南驿路不畅,现在才收到。“糟了,算算时间,到现在应当凶多吉少了。”
他急忙抽出一副地图来,标记上最新的战况:“湖广态势实在是糟糕,东边宋军开始反攻,北边若是夏军攻入南阳,那岂不是……不行,得尽快从湖广抽调兵丁移民过来才行。而且现有四川、云南两处腹地,面积不小,但仍不够,那么……”
他看向地图的左下角,点在蒲甘国的位置上:“还得寻出第三处来。”
多年前,蒲甘王曾斩杀元使,还派兵扰边,触怒了忽必烈。不久后他便指令元军南征蒲甘,给缅王一个教训。蒲甘传承数百年,军备早已松弛,完全不是饱受锻炼的元军的对手。最后元军攻入蒲甘城,迫使蒲甘国王逃亡南方近海的大光(后世仰光),寻求东海人的庇护。
由于西洋公司的介入,元军没法深入蒲甘南方,未能完成灭国之功。再加上当地酷热多瘴气,故元人战胜后没有久留,只扶持一名新国王在蒲甘建立统治,与南方的老国王进行对峙。
现在来看,蒲甘虽然有瘴热的缺点,但当地农耕条件不错,作为逃亡之地来说也不失为一个选择。甚至还有可能继续西进,觊觎印度,再创基业……
既然如此,“云南有詹先生施政,我不需过多插手,等安顿好太孙,熟悉了周近情形,便可腾出手去蒲甘一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