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1年,4月7日,胶西县。
“孙天和商行,胶西县城清乐坊甲一户,主营南北商货,欢迎各路客商莅临洽谈……”
“如玉记,高密县城正南街西七户,主营各类瓷器。汝窑、磁窑、景德镇,四方瓷器,粗疏精奇,应有尽有……”
“德隆粮行,福山县城东门街南二巷,主营粮食买卖,量大从优,可送货至蓬莱、牟平……”
“书香纸行,东海市城阳区白沙第二大道第一户,主营纸墨生产,出售软纸、硬纸、光面纸各色优质纸张。另有上等油墨,墨色黑亮,经久不褪,可上门洽谈,也可访胶西县城东临河坊乙三户……”
“胜利建筑公司,东海市胜利公社第一户,承接各类建屋活计,另招募泥瓦匠、木匠、普工各色人等,待遇从优,有意者可……”
胶西城北边的大道上,一辆四轮马车平稳地向北驶去。车顶的坐席上,张正义也不在意颠簸,拿着一本《东海注册商标》,随意地翻阅着。
这本书是商务部的乌文成牵头搞出来的,将控制区内小有名气的商行都收录了进来。主要目的当然是给注册商标和注册公司制度铺路,但也起到了一个宣传的作用,受到了各家商行的欢迎,即使需要每年一贯的注册费,愿意把名号留在上面的商家仍然络绎不绝。
实际上,这本书也确实很有用。外来商人只要在海关或者胶西县买上一本,立刻就能对东海国的商业布局有个大致的了解,可以根据需要按图索骥,找到合适的商家谈生意。位列其上的商家,也因此得到了广告收益,总体来说是双赢的局面。
嗯,其实是三赢,东海商社通过这本书,既增加了一笔每年近千的收入,又对境内的商行有了更详细的了解,以后要操作什么就方便多了。
昨天在海关的时候,因为辛守成纳税达到了一定级别,按照海关的激励制度,白洛就送了他一本。当时张正义也在旁边,一看,发现这本书印制精美,纸面光洁,有的商家还附上了商标的图画,比当初商务部送统合部审核的那本可好看多了。于是起了兴趣,自掏腰包买了一本,一直到今天回了胶西,都不住翻看着。
一阵风吹过,书页凌乱了起来,张正义眯了眯眼睛,干脆合上了书本,与前面的名为“驾驶员”的马夫攀谈了起来。
今天他乘坐的这辆马车,不是股东专用的舒适型,而是商业运营的公共交通马车。
这种车由两匹劣马拉动,车体以木工组的标准中型四轮货运马车为基础,升高了壁板,在两侧的壁板上又各设置了一条可以坐人的长木板,还在下面贴心地设置了一个踏脚的木条,以免踩到车斗里的货物。比较先进的,是有一个伸缩式的帆布雨篷,不过今天没下雨,所以就没拉起来。在车上能直接看到周边的田野,如果是现代人乘坐,未尝没有一点野趣,但现在的人只会嫌风大。
这种马车最多可以搭载十名乘客和五百公斤的货物,实用性很强,是木工组的拳头产品之一。
现在张正义乘坐的这辆,车厢外面画了个猫头,还写了个阿拉伯数字“2”,坐席最前方马夫头顶的位置挂了一块牌子“中央西”,正是由建设交通部运营的公共交通马车。
这个公共交通工程,其实最初是个军用项目,起源于早期安全部探讨过的一个“马车机动”计划。也就是给义勇队配上足够的马车,让他们可以快速地进行机动,从而实现战略的灵活性。这个计划当时并未收到重视,因为成本太高,而且当时基础设施太不完善,如果走荒郊野路,马车未必就比人腿快多少。
但是随着东海商社在控制区内大规模修路架桥,尤其是平整的三合土大道出现之后,这个思路就有实现的可行性了。在这样的道路上,马车相比步行有绝对的优势,只要平均每五人配一匹马,就能实现一整个步兵营的快速机动,可以在两小时内从一个据点到达相邻的另一个据点,甚至能在一天之内从最东端的东海区到达最西边的高密,战略价值极高。
这种客货两用马车,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设计的,两匹马拉一辆车就能运载一整个步兵班和大量的装备补给,极为合用。
只是,这个方案仍然有不小的成本。一个步兵营,要配三十六辆马车七十二匹马,考虑到备用和冗余,还不能只设这么点,要是配上五个营,那得花多少钱?如果是战时,那成本再高也得搞,但是近两年没什么陆上威胁,备这么多马不是浪费吗?
当然,这也只是一面之词,坚持认为战略环境险恶所以要不惜一切代价增加战力的观点也是有的。两方争执不下之时,竟被建设交通部的意外介入给化解了。
交通部的介入起源于又一件争执。
从60年初开始,随着第一条三合土道路在东海城阳工业区之间修建完成,配合原有的东海关即墨和即墨城阳两条夯土路,三点之间形成了一条三角形的闭合交通回路,交通部于是就动了在这条回路上运营一个公交项目的想法。
但是,这个公交项目需要占用不少运力,大会不少人对此提出了质疑,认为需求不大,收益覆盖不了成本,还不如继续让民间自行开展运输呢。
争执不下之际,交通部注意到了安全部的机动计划,双方一接触,立刻一拍即合。
机动计划的问题,在于平时马车闲置造成的浪费;而公交项目的问题,则在于购置马车的高成本。两者一结合,安全部可以转嫁部分维护成本,而交通部以低成本获得了马车的使用权,不正是弥补了对方的缺陷吗?
于是他们合伙提了一个方案之后,成本分摊,收益倍增,很快就获得了全体大会的认可,开始实行。如此一来,安全部购入马车和马匹,平时交给交通部运营,而战时交通部也要协助安全部进行运输,这个模式就完美地运行起来了。
今天张正义乘坐的,就是刚开通的胶西中央西的公交线路,是高密胶西线的延续。终点那个“中央西”是中央市西岸的意思,也就是五角堡对面那个大沽河港口,现在有不少船只在此卸货,再通过陆路转运至胶水河,如今也算个要地了。
现在这辆车上坐了七个人。除了张正义,赵浩初也因为建设部有任务搭了他的便船回来,现在又一起搭车,两人坐在坐席的最前方;又有三名张正义的护卫,坐在坐席中央;最后两人是一对父女,是真正的乘客,坐在车尾最远处,不敢靠近前面那些一看就不好惹的人。
张正义和那个驾驶员聊了一会儿,问到收入的时候,他果然开始哭穷了起来:“赚钱难啊!虽然马是商社的,但是饲料得我出。这两头畜生,一天怎么也得吃三十斤草料吧?这得十几二十文钱呢。而且走一天路,光吃草还不够,还得喂粮喂盐,有时候还得喂豆饼,一天差不多又得吃十斤,这可就贵了,怎么也得五六十文吧?
客官,看看,随随便便就快一百了。这又不能省,不然拉不动车,周转少了,还是我亏。这还没完呢,每天还有一百的份子钱,就算整天满载也剩不下多少啊,更别说时常坐不满了。赚钱难啊!我家里还有……”
现在这公交马车虽然名为“公交”,但是和后世统一运营的模式不一样,这车是承包出去的。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不然的话,你如何监督驾驶员?他收了钱不报,你一点办法没有不是?满载才十人的小车,总不能再配个售票员吧?而且现在没有合适的计价措施,一票到底的模式肯定是行不通的,但是分段计价又很容易被钻空子,所以只能让驾驶员看着收了。
现在公交车的运行模式基本是这样的:
“老乡,去哪啊?”
“段村,到不到?”
“段村远,七文,要走就上来!”
“好嘞!”
当初交通部在城阳区试运行的时候,先算了一下,一辆公交马车每天大约可以跑五十公里,假设上座率是50%,平均每公里收费一文,那么一天就可以收入250文,饲养成本和其它成本算100文,那么还有150文的盈利空间,也算不错了。商社更看重公交车的社会效应,只要不亏本就行,所以一开始交通部给出的承包费是每天一百五十文,马车的维护和马匹的饲养都由商社负责,驾驶员大约能赚一百文,一个月就是四贯多,也算高收入了。
但是实际运行起来之后,却出现了两个没想到。一是没想到这公交车竟是出奇地受欢迎,上座率远超一半,甚至有时还出现了超载的情况;二是没想到马夫们为了多赚钱,拼命使用马力,损耗很大,反正不是他们的马。
公交马车的票价不算便宜,若是从城阳坐到即墨,就要十文左右。换以前,大部分百姓是宁愿扛着二百斤麦子走这么长的山路也不愿意出这个钱的,但是随着这几年经济的活跃,愿意用钱换时间的人也增多了。毕竟他们也是会算账的,用一点钱省下半天的时间和大量的体力,多卖点东西、多干点活,不就赚出来了?
城阳区经过东海商社多年经营,人员流动性很强,而且平均收入也更高,所以这公交马车的欢迎程度超出了交通部的想象。初期投入的十辆马车可以说供不应求,收益远超之前的期望值,但马匹的消耗也很大。于是交通部一面投放了更多的马车,一面修改了承包制度,把包车费降到了每天一百文,但是要求马夫自购粮草,以让他们悠着点用马,又列明了各种规章条例,要求他们爱护马匹。
这办法不算有力,但后来看效果也算不错,因为这马夫收入很高,月入可达五到十贯,所以岗位竞争非常非常激烈,在岗马夫害怕失业,因此是不怎么敢违反规章的。
从此公交事业进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交通部稳固了城阳区的线路后,又先后开通了即墨中央市,胶西高密的线路,其中后者格外受欢迎,因为以往这两个地方就商业交流密切,公交线路正好满足了需求。交通部不断投入新车,到现在已经有二十多辆车在这里运营了。
到了今年,随着中央西站地位的提升,又将这条线路延长到了中央西,投入运营的马车总数已经达到了八十七辆,离五个营的机动能力只差六十步之遥了!
“孙天和商行,胶西县城清乐坊甲一户,主营南北商货,欢迎各路客商莅临洽谈……”
“如玉记,高密县城正南街西七户,主营各类瓷器。汝窑、磁窑、景德镇,四方瓷器,粗疏精奇,应有尽有……”
“德隆粮行,福山县城东门街南二巷,主营粮食买卖,量大从优,可送货至蓬莱、牟平……”
“书香纸行,东海市城阳区白沙第二大道第一户,主营纸墨生产,出售软纸、硬纸、光面纸各色优质纸张。另有上等油墨,墨色黑亮,经久不褪,可上门洽谈,也可访胶西县城东临河坊乙三户……”
“胜利建筑公司,东海市胜利公社第一户,承接各类建屋活计,另招募泥瓦匠、木匠、普工各色人等,待遇从优,有意者可……”
胶西城北边的大道上,一辆四轮马车平稳地向北驶去。车顶的坐席上,张正义也不在意颠簸,拿着一本《东海注册商标》,随意地翻阅着。
这本书是商务部的乌文成牵头搞出来的,将控制区内小有名气的商行都收录了进来。主要目的当然是给注册商标和注册公司制度铺路,但也起到了一个宣传的作用,受到了各家商行的欢迎,即使需要每年一贯的注册费,愿意把名号留在上面的商家仍然络绎不绝。
实际上,这本书也确实很有用。外来商人只要在海关或者胶西县买上一本,立刻就能对东海国的商业布局有个大致的了解,可以根据需要按图索骥,找到合适的商家谈生意。位列其上的商家,也因此得到了广告收益,总体来说是双赢的局面。
嗯,其实是三赢,东海商社通过这本书,既增加了一笔每年近千的收入,又对境内的商行有了更详细的了解,以后要操作什么就方便多了。
昨天在海关的时候,因为辛守成纳税达到了一定级别,按照海关的激励制度,白洛就送了他一本。当时张正义也在旁边,一看,发现这本书印制精美,纸面光洁,有的商家还附上了商标的图画,比当初商务部送统合部审核的那本可好看多了。于是起了兴趣,自掏腰包买了一本,一直到今天回了胶西,都不住翻看着。
一阵风吹过,书页凌乱了起来,张正义眯了眯眼睛,干脆合上了书本,与前面的名为“驾驶员”的马夫攀谈了起来。
今天他乘坐的这辆马车,不是股东专用的舒适型,而是商业运营的公共交通马车。
这种车由两匹劣马拉动,车体以木工组的标准中型四轮货运马车为基础,升高了壁板,在两侧的壁板上又各设置了一条可以坐人的长木板,还在下面贴心地设置了一个踏脚的木条,以免踩到车斗里的货物。比较先进的,是有一个伸缩式的帆布雨篷,不过今天没下雨,所以就没拉起来。在车上能直接看到周边的田野,如果是现代人乘坐,未尝没有一点野趣,但现在的人只会嫌风大。
这种马车最多可以搭载十名乘客和五百公斤的货物,实用性很强,是木工组的拳头产品之一。
现在张正义乘坐的这辆,车厢外面画了个猫头,还写了个阿拉伯数字“2”,坐席最前方马夫头顶的位置挂了一块牌子“中央西”,正是由建设交通部运营的公共交通马车。
这个公共交通工程,其实最初是个军用项目,起源于早期安全部探讨过的一个“马车机动”计划。也就是给义勇队配上足够的马车,让他们可以快速地进行机动,从而实现战略的灵活性。这个计划当时并未收到重视,因为成本太高,而且当时基础设施太不完善,如果走荒郊野路,马车未必就比人腿快多少。
但是随着东海商社在控制区内大规模修路架桥,尤其是平整的三合土大道出现之后,这个思路就有实现的可行性了。在这样的道路上,马车相比步行有绝对的优势,只要平均每五人配一匹马,就能实现一整个步兵营的快速机动,可以在两小时内从一个据点到达相邻的另一个据点,甚至能在一天之内从最东端的东海区到达最西边的高密,战略价值极高。
这种客货两用马车,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设计的,两匹马拉一辆车就能运载一整个步兵班和大量的装备补给,极为合用。
只是,这个方案仍然有不小的成本。一个步兵营,要配三十六辆马车七十二匹马,考虑到备用和冗余,还不能只设这么点,要是配上五个营,那得花多少钱?如果是战时,那成本再高也得搞,但是近两年没什么陆上威胁,备这么多马不是浪费吗?
当然,这也只是一面之词,坚持认为战略环境险恶所以要不惜一切代价增加战力的观点也是有的。两方争执不下之时,竟被建设交通部的意外介入给化解了。
交通部的介入起源于又一件争执。
从60年初开始,随着第一条三合土道路在东海城阳工业区之间修建完成,配合原有的东海关即墨和即墨城阳两条夯土路,三点之间形成了一条三角形的闭合交通回路,交通部于是就动了在这条回路上运营一个公交项目的想法。
但是,这个公交项目需要占用不少运力,大会不少人对此提出了质疑,认为需求不大,收益覆盖不了成本,还不如继续让民间自行开展运输呢。
争执不下之际,交通部注意到了安全部的机动计划,双方一接触,立刻一拍即合。
机动计划的问题,在于平时马车闲置造成的浪费;而公交项目的问题,则在于购置马车的高成本。两者一结合,安全部可以转嫁部分维护成本,而交通部以低成本获得了马车的使用权,不正是弥补了对方的缺陷吗?
于是他们合伙提了一个方案之后,成本分摊,收益倍增,很快就获得了全体大会的认可,开始实行。如此一来,安全部购入马车和马匹,平时交给交通部运营,而战时交通部也要协助安全部进行运输,这个模式就完美地运行起来了。
今天张正义乘坐的,就是刚开通的胶西中央西的公交线路,是高密胶西线的延续。终点那个“中央西”是中央市西岸的意思,也就是五角堡对面那个大沽河港口,现在有不少船只在此卸货,再通过陆路转运至胶水河,如今也算个要地了。
现在这辆车上坐了七个人。除了张正义,赵浩初也因为建设部有任务搭了他的便船回来,现在又一起搭车,两人坐在坐席的最前方;又有三名张正义的护卫,坐在坐席中央;最后两人是一对父女,是真正的乘客,坐在车尾最远处,不敢靠近前面那些一看就不好惹的人。
张正义和那个驾驶员聊了一会儿,问到收入的时候,他果然开始哭穷了起来:“赚钱难啊!虽然马是商社的,但是饲料得我出。这两头畜生,一天怎么也得吃三十斤草料吧?这得十几二十文钱呢。而且走一天路,光吃草还不够,还得喂粮喂盐,有时候还得喂豆饼,一天差不多又得吃十斤,这可就贵了,怎么也得五六十文吧?
客官,看看,随随便便就快一百了。这又不能省,不然拉不动车,周转少了,还是我亏。这还没完呢,每天还有一百的份子钱,就算整天满载也剩不下多少啊,更别说时常坐不满了。赚钱难啊!我家里还有……”
现在这公交马车虽然名为“公交”,但是和后世统一运营的模式不一样,这车是承包出去的。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不然的话,你如何监督驾驶员?他收了钱不报,你一点办法没有不是?满载才十人的小车,总不能再配个售票员吧?而且现在没有合适的计价措施,一票到底的模式肯定是行不通的,但是分段计价又很容易被钻空子,所以只能让驾驶员看着收了。
现在公交车的运行模式基本是这样的:
“老乡,去哪啊?”
“段村,到不到?”
“段村远,七文,要走就上来!”
“好嘞!”
当初交通部在城阳区试运行的时候,先算了一下,一辆公交马车每天大约可以跑五十公里,假设上座率是50%,平均每公里收费一文,那么一天就可以收入250文,饲养成本和其它成本算100文,那么还有150文的盈利空间,也算不错了。商社更看重公交车的社会效应,只要不亏本就行,所以一开始交通部给出的承包费是每天一百五十文,马车的维护和马匹的饲养都由商社负责,驾驶员大约能赚一百文,一个月就是四贯多,也算高收入了。
但是实际运行起来之后,却出现了两个没想到。一是没想到这公交车竟是出奇地受欢迎,上座率远超一半,甚至有时还出现了超载的情况;二是没想到马夫们为了多赚钱,拼命使用马力,损耗很大,反正不是他们的马。
公交马车的票价不算便宜,若是从城阳坐到即墨,就要十文左右。换以前,大部分百姓是宁愿扛着二百斤麦子走这么长的山路也不愿意出这个钱的,但是随着这几年经济的活跃,愿意用钱换时间的人也增多了。毕竟他们也是会算账的,用一点钱省下半天的时间和大量的体力,多卖点东西、多干点活,不就赚出来了?
城阳区经过东海商社多年经营,人员流动性很强,而且平均收入也更高,所以这公交马车的欢迎程度超出了交通部的想象。初期投入的十辆马车可以说供不应求,收益远超之前的期望值,但马匹的消耗也很大。于是交通部一面投放了更多的马车,一面修改了承包制度,把包车费降到了每天一百文,但是要求马夫自购粮草,以让他们悠着点用马,又列明了各种规章条例,要求他们爱护马匹。
这办法不算有力,但后来看效果也算不错,因为这马夫收入很高,月入可达五到十贯,所以岗位竞争非常非常激烈,在岗马夫害怕失业,因此是不怎么敢违反规章的。
从此公交事业进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交通部稳固了城阳区的线路后,又先后开通了即墨中央市,胶西高密的线路,其中后者格外受欢迎,因为以往这两个地方就商业交流密切,公交线路正好满足了需求。交通部不断投入新车,到现在已经有二十多辆车在这里运营了。
到了今年,随着中央西站地位的提升,又将这条线路延长到了中央西,投入运营的马车总数已经达到了八十七辆,离五个营的机动能力只差六十步之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