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法》篇给予李世民印象最深的是结语文章中的“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惜死,何患天下不太平?”
这句话是岳飞说的,历史上赵构问岳飞,什么时候天下可定。岳飞毫不犹豫的回答“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惜死,何患天下不太平。”
柴令武将这话引入书中,让李世民感受良多。
虽然是简单的一句话,但却道出了最关键的问题所在。
文官掌百姓生计,武将保家卫国。若是大唐文武彼此能够做到不爱财、不惜死,大唐江山将会千秋永固。
而反对分裂国家领土主权、定位与惩治卖国贼的、弘扬民族气节第二篇——《锄奸法》,震撼李世民的是结语中的“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臣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这是什么?
是万丈雄心、铮铮铁骨、豪情壮志的宣言。
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脊梁与气节,这个国家可能穷,也可能很腐朽,但这个国家在困难时,却爆发出甘心效死、玉石俱焚的浩气长存的凝聚力。
“若是树起这巍巍大唐的铮铮傲骨、若是真的做到如此地步,大唐将会是怎样一个震古烁今的国度?若是真的做到如此地步,那我李世民,便是‘君王死社稷’又如何?”
李世民喃喃低语,感受着那股勇往直前不惧险阻的豪气,感受着那种众志成城的铁血风骨,心神震荡之间,几乎来了一次精神洗礼!
“令武…嗯…人呢?”
李世民没有得到回应,目光一扫,却见柴令武双手枕头、口咬狗尾草的躺在钓竿边的斜坡,一派百无聊赖的模样。
他哑然一笑,将之叫醒后,道:“‘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臣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说得非常好,我更喜欢这种睥睨天下的民族气节。”
柴令武憨厚一笑:“舅舅喜欢,想必全天下也喜欢这种气节,要不我写几幅字,让人张贴到朱雀门、东市、西市等闹市的告示墙去,以此来弘扬民族气节?”
李世民大笑道:“英雄所见略同。我便是存着此意。你的字气势磅礴、雄浑霸气,适合这种霸气宣言。”
柴令武眨眨眼睛,走到石桌前,笑得比刚才还要憨厚:“几十幅都不要紧,我现在闲得慌!权当练字。要不要加上在这之前加上‘贞观风骨’四字?”
“随你。”李世民笑着说完,又沉浸到了鸿篇巨著的《法律》之中。
壮怀激烈的李世民,浑然不知自己中了柴令武设下的套。
这句话固然激励着全唐上下发奋图强、奔向更雄伟的人生目标,但是对于李世民来说,也如同一个紧箍咒,让他不敢肆意妄为。
在他一生之中,一旦动了“和亲”念头,就被大肆抨击。直到很久以后,才知道自己被柴令武给道德绑架了……
柴令武见李世民把《法律》看得津津有味,他心满意足的奋笔疾书、大写特写着:“贞观风骨: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臣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恨不得瞬息之间写出几千几万幅,让人贴满长安城!
……
李世民没有理会柴令武,继续往下看,《国法》、《锄奸法》之后的第三篇是《教育》。
关于教育的律法古之未有,而柴令武却单独列成一篇,可见其对教育之重视。
想到《科举策划方案》中的规章制度,企图扶持寒门士子的李世民对《教育》篇尤其重视。
开篇序文提到“‘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传承之始,先明教育,然后内政外交、文修武备;工艺商业诸端,民族振兴之源,操纵如意。若教育一日不讲,则民智一日不开;民智不开,则冥顽愚蠢,是非不辨,利害不知;若教育一日不兴,则少年不智…是故,千年大计教育为本…”
李世民再三细读序文,心中波澜久久不息。
作为一个知人善任的有为之君,他何尝不知人才的重要。这一番话,几乎说道他心底去了,他看了奋笔疾书的柴令武一眼,忍不住赞叹出声:“好一个‘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好一个‘千年大计教育为本’…真乃是震人心魄的金石良言、治国至理。”
不待柴令武回应,又迫不及待的继续阅读……
教育篇的第一节理所当然是《义务教育》
对于现代人来说,这是全民皆共知之事,但是放到唐朝,义务教育就属于天方夜谭了。不过在柴令武看来,义务教育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也是大势所趋的必然,更是对科举制度的一个补充。
为什么大唐有两百多万户人口中,只占据极小极小比例的世族,人才的产量却远胜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平民百姓?
并不是世族子弟生下来就高人一等,而是他们有着良好的教育资源。
而生活在低层的普通百姓,一是承担不起那昂贵的学习费用,二是历朝历代没有提供一个改变他们命运的平台,导致他们产生了‘读书改变不了命运,又何必浪费钱’的思想。
本朝即将实行的开科取士,让他们看到了改变命运的希望,自然就会有了让自家孩子读书的念头,可是,他们承受不住那昂贵的教育成本。而义务教育的诞生,于是就成了他们的福音。
对于朝廷来说,义务教育的诞生一是可以为大唐培养出大量人才,二是能够利用这些人才制约世族门阀。
读完这一节,深谋远虑的李世民一下子就看到了《义务教育》的深远影响。这种教育是一柄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必将对世族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这种结果,绝对是极力打压世族的李世民之所乐见。
李世民激动的站了起来,来回踱了几圈,对着还在写‘贞观风骨’的柴令武道:“‘义务教育’好处无穷…可是私塾容不下天下所有少年啊…”
柴令武道:“私塾是世族门阀、官宦权贵培养子弟的地方,交给他们培养的寒门子弟,最后将会成为各大门第的旁枝末节。舅舅若是让私塾培养人才,那简直是给了他们冠冕堂皇的理由去招贤纳士了。”
“汉末袁绍无德无能,何以成为诗伐董卓的盟主?何以迅速成为天下第一霸主?不就是袁家的门生故吏把他推上去的吗?”
李世民闻听,顿时惊出了一身冷汗,带着求教的语气道:“你觉得应当如何是好?”
柴令武道:“在各县各州各设官学一所,对有志少年进行集中教育。从官学出来的学子,感激的是皇室,效忠的也是大唐王朝。到时您既是皇帝,又是天下寒士的恩师。没准后人还会因为‘教化万民’之德,将您尊为圣人呢。”
李世民双眼一亮,这种事情他真没有想过,大为心动之余,又患得患失的皱眉道:“我大唐360州下辖1557县。若是都办起官学,那么便是1917所,而一些人口众多的大州,甚至要创立三到五所官学才合适。这样一来,开支简直大到天上去了!以大唐目前的财政,根本承担不起。”
李世民不是不想干,反而非常热心。只不过是不想因为教育,而拖垮大唐的经济!
柴令武没有丝毫犹豫的点了点头,他也考虑大唐的实际情况,所以这里的义务教育并没有全部免费,而是将学费减到一个大众都接受得了的价格。
而正如李世民所说,大唐地大物博,360州下辖1557县,要想合理安排,少说也要两千所学校,那绝对是一笔天文数字。
柴令武也沉默了,就算义务教育再如何的超前,再如何的利于文化发展,再如何好处多多,没有钱也无济于事啊。
大跃进要不得啊。
这句话是岳飞说的,历史上赵构问岳飞,什么时候天下可定。岳飞毫不犹豫的回答“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惜死,何患天下不太平。”
柴令武将这话引入书中,让李世民感受良多。
虽然是简单的一句话,但却道出了最关键的问题所在。
文官掌百姓生计,武将保家卫国。若是大唐文武彼此能够做到不爱财、不惜死,大唐江山将会千秋永固。
而反对分裂国家领土主权、定位与惩治卖国贼的、弘扬民族气节第二篇——《锄奸法》,震撼李世民的是结语中的“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臣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这是什么?
是万丈雄心、铮铮铁骨、豪情壮志的宣言。
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脊梁与气节,这个国家可能穷,也可能很腐朽,但这个国家在困难时,却爆发出甘心效死、玉石俱焚的浩气长存的凝聚力。
“若是树起这巍巍大唐的铮铮傲骨、若是真的做到如此地步,大唐将会是怎样一个震古烁今的国度?若是真的做到如此地步,那我李世民,便是‘君王死社稷’又如何?”
李世民喃喃低语,感受着那股勇往直前不惧险阻的豪气,感受着那种众志成城的铁血风骨,心神震荡之间,几乎来了一次精神洗礼!
“令武…嗯…人呢?”
李世民没有得到回应,目光一扫,却见柴令武双手枕头、口咬狗尾草的躺在钓竿边的斜坡,一派百无聊赖的模样。
他哑然一笑,将之叫醒后,道:“‘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臣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说得非常好,我更喜欢这种睥睨天下的民族气节。”
柴令武憨厚一笑:“舅舅喜欢,想必全天下也喜欢这种气节,要不我写几幅字,让人张贴到朱雀门、东市、西市等闹市的告示墙去,以此来弘扬民族气节?”
李世民大笑道:“英雄所见略同。我便是存着此意。你的字气势磅礴、雄浑霸气,适合这种霸气宣言。”
柴令武眨眨眼睛,走到石桌前,笑得比刚才还要憨厚:“几十幅都不要紧,我现在闲得慌!权当练字。要不要加上在这之前加上‘贞观风骨’四字?”
“随你。”李世民笑着说完,又沉浸到了鸿篇巨著的《法律》之中。
壮怀激烈的李世民,浑然不知自己中了柴令武设下的套。
这句话固然激励着全唐上下发奋图强、奔向更雄伟的人生目标,但是对于李世民来说,也如同一个紧箍咒,让他不敢肆意妄为。
在他一生之中,一旦动了“和亲”念头,就被大肆抨击。直到很久以后,才知道自己被柴令武给道德绑架了……
柴令武见李世民把《法律》看得津津有味,他心满意足的奋笔疾书、大写特写着:“贞观风骨: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臣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恨不得瞬息之间写出几千几万幅,让人贴满长安城!
……
李世民没有理会柴令武,继续往下看,《国法》、《锄奸法》之后的第三篇是《教育》。
关于教育的律法古之未有,而柴令武却单独列成一篇,可见其对教育之重视。
想到《科举策划方案》中的规章制度,企图扶持寒门士子的李世民对《教育》篇尤其重视。
开篇序文提到“‘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传承之始,先明教育,然后内政外交、文修武备;工艺商业诸端,民族振兴之源,操纵如意。若教育一日不讲,则民智一日不开;民智不开,则冥顽愚蠢,是非不辨,利害不知;若教育一日不兴,则少年不智…是故,千年大计教育为本…”
李世民再三细读序文,心中波澜久久不息。
作为一个知人善任的有为之君,他何尝不知人才的重要。这一番话,几乎说道他心底去了,他看了奋笔疾书的柴令武一眼,忍不住赞叹出声:“好一个‘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好一个‘千年大计教育为本’…真乃是震人心魄的金石良言、治国至理。”
不待柴令武回应,又迫不及待的继续阅读……
教育篇的第一节理所当然是《义务教育》
对于现代人来说,这是全民皆共知之事,但是放到唐朝,义务教育就属于天方夜谭了。不过在柴令武看来,义务教育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也是大势所趋的必然,更是对科举制度的一个补充。
为什么大唐有两百多万户人口中,只占据极小极小比例的世族,人才的产量却远胜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平民百姓?
并不是世族子弟生下来就高人一等,而是他们有着良好的教育资源。
而生活在低层的普通百姓,一是承担不起那昂贵的学习费用,二是历朝历代没有提供一个改变他们命运的平台,导致他们产生了‘读书改变不了命运,又何必浪费钱’的思想。
本朝即将实行的开科取士,让他们看到了改变命运的希望,自然就会有了让自家孩子读书的念头,可是,他们承受不住那昂贵的教育成本。而义务教育的诞生,于是就成了他们的福音。
对于朝廷来说,义务教育的诞生一是可以为大唐培养出大量人才,二是能够利用这些人才制约世族门阀。
读完这一节,深谋远虑的李世民一下子就看到了《义务教育》的深远影响。这种教育是一柄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必将对世族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这种结果,绝对是极力打压世族的李世民之所乐见。
李世民激动的站了起来,来回踱了几圈,对着还在写‘贞观风骨’的柴令武道:“‘义务教育’好处无穷…可是私塾容不下天下所有少年啊…”
柴令武道:“私塾是世族门阀、官宦权贵培养子弟的地方,交给他们培养的寒门子弟,最后将会成为各大门第的旁枝末节。舅舅若是让私塾培养人才,那简直是给了他们冠冕堂皇的理由去招贤纳士了。”
“汉末袁绍无德无能,何以成为诗伐董卓的盟主?何以迅速成为天下第一霸主?不就是袁家的门生故吏把他推上去的吗?”
李世民闻听,顿时惊出了一身冷汗,带着求教的语气道:“你觉得应当如何是好?”
柴令武道:“在各县各州各设官学一所,对有志少年进行集中教育。从官学出来的学子,感激的是皇室,效忠的也是大唐王朝。到时您既是皇帝,又是天下寒士的恩师。没准后人还会因为‘教化万民’之德,将您尊为圣人呢。”
李世民双眼一亮,这种事情他真没有想过,大为心动之余,又患得患失的皱眉道:“我大唐360州下辖1557县。若是都办起官学,那么便是1917所,而一些人口众多的大州,甚至要创立三到五所官学才合适。这样一来,开支简直大到天上去了!以大唐目前的财政,根本承担不起。”
李世民不是不想干,反而非常热心。只不过是不想因为教育,而拖垮大唐的经济!
柴令武没有丝毫犹豫的点了点头,他也考虑大唐的实际情况,所以这里的义务教育并没有全部免费,而是将学费减到一个大众都接受得了的价格。
而正如李世民所说,大唐地大物博,360州下辖1557县,要想合理安排,少说也要两千所学校,那绝对是一笔天文数字。
柴令武也沉默了,就算义务教育再如何的超前,再如何的利于文化发展,再如何好处多多,没有钱也无济于事啊。
大跃进要不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