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萧干逃出涿州之后,连夜骑马驰回燕京,然后直接就进宫将常胜军准备叛变一事报告给了萧普贤女。
萧普贤女听过了之后,沉默了很长时间,然后悠悠地说道:“你不是说郭药师不会降宋吗?”
萧干很惭愧道:“是臣看走眼了,没想到郭药师也是一只养不熟的白眼儿狼!”
萧干是真没想到郭药师也会背叛大辽、背叛他,在他想来,当初如果不是有他,郭药师他们早就被杀光了,哪能有今天,有谁背叛他的,也没有郭药师他们背叛他的。
这时,萧干才想起,常胜军是一支有着背叛传统的军队,这样的军队是不值得被信任的,谁信任这支军队,都会被这支军队反噬。
现在,涿州即将失陷,燕京的南大门即将彻底打开,燕京城真是岌岌可危了。
萧干沉声道:“现在形势不容乐观啊,不知太后有何打算?”
萧普贤女长叹了一口气,说道:“明天上朝再议吧。”
第二天,在元和殿里,萧普贤女对文武百官说:“现在,女真人屯大军于北安州,随时都会南下,攻打燕京。金吾军已经攻下儒州和妫州囤大军在居庸关下,很快就要叩关,攻打燕京。易州高凤和涿州郭药师又先后背叛咱们大辽降宋,宋军已挺入易州和涿州,很快也将兵临城下。如今,咱们大辽的形势十分严峻,可以说已经到了生死存亡之时。诸位爱卿有何妙计,不妨畅所欲言。”
李处温被萧普贤女处死了以后,左企弓继任宰相,他四下看看,见无人肯第一个站出来,遂出列道:“以老臣之见,可向金国或金吾军遣使称臣,现在来看,大金和金吾军如日之初升,其军队所向披靡,顺之则生,逆之将亡。我大辽已千疮万孔,气息奄奄,不依一方强者恐怕难以保存。”
左企弓这年已经七十二岁,但耳聪目明,头脑很是清醒。
干文阁待制韩昉则提出不同看法,他道:“臣以为,向金国或者金吾军称臣,不如向大宋称臣。”
顿了顿,韩昉又道:“我大辽与大宋有百年信誓,有良好的历史基础,再者说,大宋乃文明大国,富庶繁荣。而金国起于边鄙之地,行事蛮横,就如贪得无厌的财狼,抢我大辽疆土,掘我大辽祖墓,君子不与为伴。至于金吾军的蔡仍,乃大宋叛臣,名不正言不顺,况且他们连个国号都没有,更关键的是,蔡仍身负重伤又中剧毒,危在旦夕,说不准,他一死,金吾军便分崩离析。如此一对比,自然是向大宋称藩最好。”
韩昉是十年前的科举状元,为人和善,一贯主张向大宋靠近,以保社稷。
左企弓冲韩昉说道:“大宋的卑鄙行径,你难道没看到?在我大辽面临亡国之际,他们撕毁盟约,趁机瓜分我大辽土地,背信弃义,落井下石,这样的盟友靠得住?”
韩昉针锋相对说:“大宋出兵北上,目的是要收复燕云十六州,这些地方,本来就是中原故土,大宋想要收回去也可以理解。而女真则不然,女真就是要亡我大辽宗庙,这是他们的最终目的,因此即使我们遣使去交涉,也肯定不会有好结果。所以向女真称臣只不过是左相公的一厢情愿罢了。至于蔡仍,其野蛮程度丝毫不逊色女真人,强占我辽国皇室之女,云地达官贵胄被他杀了十之八九,实非君子。再对比大宋赵天子,那是人所共知的敦敦君子,对人宽厚,即便臣下犯了大错,也不深究。”
一众大臣听罢二人之言,议论纷纷,交头接耳。
他们有赞成降金的,有赞成降宋的,有赞成降蔡仍的。
惟有萧干和耶律大石沉默不语。
萧普贤女见一众大臣都赞成投降,没有人主张拼死守城抵抗到底,心里不禁一阵难过,也一阵疼痛——从内心深处来讲,萧普贤女是坚决反对投降的,她虽然是一个女子,但性格刚烈,主张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可是——
现在大臣们都建议,向大宋或者是向大金亦或者是向蔡仍称臣求和。
萧普贤女想了想,决定顺水推舟——萧普贤女觉得这也是一个不错的缓兵之计,可为今后进一步谋划赢得更多时间。
萧普贤女说:“大家不要争了,我看三者皆可取。对大宋和大金以及金吾军,我们都派出使者求和,纳款称臣,它们三家谁先接受,咱们大辽就投靠谁,大家以为如何?”
众臣齐声说:“太后英明。”
萧普贤女望向萧干和耶律大石,问:“你们怎么看?”
萧干已猜到了萧普贤女的用意,所以微微一笑,然后说道:“臣无异议,一切且听太后旨意。”
耶律大石也没有提出反对,他也明白萧普贤女的用意。
不过——
与萧普贤女和萧干相比,耶律大石考虑的要更深远一些,他想:“以现有的兵力要想抗衡金军、金吾军以及宋军三面夹攻,取胜的可能性几乎等于是零,所以必须要早做打算。”
其实——
关于退出燕京之后的去向问题,耶律大石和萧干私下里其实曾沟通过。
不过两人的观点有些分歧。
耶律大石通盘考虑过后,认为他们应该向西去,去夹山投靠耶律延禧——在耶律大石看来,耶律延禧手上还有数万大军,而且,不论西夏,还是几个还忠于大辽的达旦部族,都有可能借兵给耶律延禧,甚至就连蔡仍都有可能会借兵给耶律延禧,如此,双方合并,未必不能东山再起。另外,西部地区,地域广阔,有发展的空间和余地,可以使他们的战略纵深大大曾加。
萧干则认为应该向北,去奚族居住的区域,他认为,那里有群众基础,便于扩军和生存——萧干对耶律延禧已经失望透顶,他一点都不看好耶律延禧能东山再起,因此,与其将希望寄托在耶律延禧身上,他更愿意自己单干。
对此,萧普贤女其实也有她自己的打算——萧普贤女也知道坚守燕京不会太长久,但不到万不得已,她是不会撤出的,而一旦撤出燕京,她只有去夹山投奔耶律延禧,在萧普贤女想来,毕竟他们夫妻是将皇位传给了耶律延禧的儿子(即秦王耶律定),而且,萧普贤女知道耶律延禧对她垂涎三尺,因此,萧普贤女乐观的以为,耶律延禧应该不会怨恨她,没准还会纳她为皇后,她可以借着耶律延禧重获权力,更大的权力。
当天,萧普贤女便派遣永昌宫使萧容、干文阁待制韩昉出使大宋,派遣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张言、尚书都官员外郎张仅出使大金,派遣三司副使萧怀、参知政事李貌出使金吾军。
后两路暂且不表,只说萧容和韩昉从白沟河入境,先到达白沟驿站。
童贯闻讯,急忙与蔡攸、刘延庆、宇文虚中等人商议对策。
蔡攸提议说:“可用军礼接见他们,这样可显示出我军之威风。”
刘延庆和宇文虚中都赞成。
于是,童贯让刘延庆将队伍集合在雄州城外,他叮嘱刘延庆:“要多找些个子高精神好的士兵。”
不久,萧容和韩昉来到雄州城下,只见宋军列队迎接,军旗猎猎,阵营整齐,士兵们精神抖擞。
萧容满脸惊讶,然后扭头对韩昉说:“这是以军礼相见啊。”
韩昉嘴上没说什么,但心里却很明白,大宋这是在向他们展示军威。
从大宋所展示的军容来看,军事实力的确不弱,装备先进,兵力充足,整齐的队伍一眼望不到边际。
这使得萧容和韩昉更加坚定了向大宋投降的决心。
童贯和蔡攸在宣抚司会客厅接见了萧容与韩昉。
萧容和韩昉说明来意,然后将萧普贤女的奏表递交给童贯。
童贯看了看,什么也没说,便将奏表递给身旁的蔡攸。
蔡攸看后,说:“不纳土,只是称臣纳款?这不行,不纳土,我们不能接受。”
韩昉解释说:“燕京一带,居住人员成分十分复杂,有契丹人、奚人、渤海人,不全是汉人,如果完全纳土,交给大宋来管理,未必是一件好事,所以,留下在此地治理了一百多年的辽国帮助大宋治理这块地方,是两全其美之事。”
童贯沉默不语。
韩昉又说:“我们辽国是个好邻居,历史已经证明。如果灭了我们辽国,大宋就要跟金国和金吾军那两个恶邻相处,可能就会永无宁日。”
蔡攸听得有些不耐烦,他语气很强硬地说:“什么都不必说了,总之,不纳土,我们就不能接受。”
童贯觉得,韩昉所说也有几分道理,因此说:“这样吧,我马上将萧太后的这份奏表用快马上报给朝廷请官家定夺,请两位使者在驿站等候几日。”
萧容和韩昉来到驿官住下。
萧容觉得求和很有希望,因此对韩昉说:“你是对的,大宋毕竟是文明大国,向他们称臣,并不是什么坏事。”
韩昉则有一种不好的预感,他预感此事恐怕不能成。
因此,听了萧容所言,韩昉悠悠地说道:“但愿能促成和解,那样黎民将免遭涂炭之苦啊。”
……
萧干逃出涿州之后,连夜骑马驰回燕京,然后直接就进宫将常胜军准备叛变一事报告给了萧普贤女。
萧普贤女听过了之后,沉默了很长时间,然后悠悠地说道:“你不是说郭药师不会降宋吗?”
萧干很惭愧道:“是臣看走眼了,没想到郭药师也是一只养不熟的白眼儿狼!”
萧干是真没想到郭药师也会背叛大辽、背叛他,在他想来,当初如果不是有他,郭药师他们早就被杀光了,哪能有今天,有谁背叛他的,也没有郭药师他们背叛他的。
这时,萧干才想起,常胜军是一支有着背叛传统的军队,这样的军队是不值得被信任的,谁信任这支军队,都会被这支军队反噬。
现在,涿州即将失陷,燕京的南大门即将彻底打开,燕京城真是岌岌可危了。
萧干沉声道:“现在形势不容乐观啊,不知太后有何打算?”
萧普贤女长叹了一口气,说道:“明天上朝再议吧。”
第二天,在元和殿里,萧普贤女对文武百官说:“现在,女真人屯大军于北安州,随时都会南下,攻打燕京。金吾军已经攻下儒州和妫州囤大军在居庸关下,很快就要叩关,攻打燕京。易州高凤和涿州郭药师又先后背叛咱们大辽降宋,宋军已挺入易州和涿州,很快也将兵临城下。如今,咱们大辽的形势十分严峻,可以说已经到了生死存亡之时。诸位爱卿有何妙计,不妨畅所欲言。”
李处温被萧普贤女处死了以后,左企弓继任宰相,他四下看看,见无人肯第一个站出来,遂出列道:“以老臣之见,可向金国或金吾军遣使称臣,现在来看,大金和金吾军如日之初升,其军队所向披靡,顺之则生,逆之将亡。我大辽已千疮万孔,气息奄奄,不依一方强者恐怕难以保存。”
左企弓这年已经七十二岁,但耳聪目明,头脑很是清醒。
干文阁待制韩昉则提出不同看法,他道:“臣以为,向金国或者金吾军称臣,不如向大宋称臣。”
顿了顿,韩昉又道:“我大辽与大宋有百年信誓,有良好的历史基础,再者说,大宋乃文明大国,富庶繁荣。而金国起于边鄙之地,行事蛮横,就如贪得无厌的财狼,抢我大辽疆土,掘我大辽祖墓,君子不与为伴。至于金吾军的蔡仍,乃大宋叛臣,名不正言不顺,况且他们连个国号都没有,更关键的是,蔡仍身负重伤又中剧毒,危在旦夕,说不准,他一死,金吾军便分崩离析。如此一对比,自然是向大宋称藩最好。”
韩昉是十年前的科举状元,为人和善,一贯主张向大宋靠近,以保社稷。
左企弓冲韩昉说道:“大宋的卑鄙行径,你难道没看到?在我大辽面临亡国之际,他们撕毁盟约,趁机瓜分我大辽土地,背信弃义,落井下石,这样的盟友靠得住?”
韩昉针锋相对说:“大宋出兵北上,目的是要收复燕云十六州,这些地方,本来就是中原故土,大宋想要收回去也可以理解。而女真则不然,女真就是要亡我大辽宗庙,这是他们的最终目的,因此即使我们遣使去交涉,也肯定不会有好结果。所以向女真称臣只不过是左相公的一厢情愿罢了。至于蔡仍,其野蛮程度丝毫不逊色女真人,强占我辽国皇室之女,云地达官贵胄被他杀了十之八九,实非君子。再对比大宋赵天子,那是人所共知的敦敦君子,对人宽厚,即便臣下犯了大错,也不深究。”
一众大臣听罢二人之言,议论纷纷,交头接耳。
他们有赞成降金的,有赞成降宋的,有赞成降蔡仍的。
惟有萧干和耶律大石沉默不语。
萧普贤女见一众大臣都赞成投降,没有人主张拼死守城抵抗到底,心里不禁一阵难过,也一阵疼痛——从内心深处来讲,萧普贤女是坚决反对投降的,她虽然是一个女子,但性格刚烈,主张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可是——
现在大臣们都建议,向大宋或者是向大金亦或者是向蔡仍称臣求和。
萧普贤女想了想,决定顺水推舟——萧普贤女觉得这也是一个不错的缓兵之计,可为今后进一步谋划赢得更多时间。
萧普贤女说:“大家不要争了,我看三者皆可取。对大宋和大金以及金吾军,我们都派出使者求和,纳款称臣,它们三家谁先接受,咱们大辽就投靠谁,大家以为如何?”
众臣齐声说:“太后英明。”
萧普贤女望向萧干和耶律大石,问:“你们怎么看?”
萧干已猜到了萧普贤女的用意,所以微微一笑,然后说道:“臣无异议,一切且听太后旨意。”
耶律大石也没有提出反对,他也明白萧普贤女的用意。
不过——
与萧普贤女和萧干相比,耶律大石考虑的要更深远一些,他想:“以现有的兵力要想抗衡金军、金吾军以及宋军三面夹攻,取胜的可能性几乎等于是零,所以必须要早做打算。”
其实——
关于退出燕京之后的去向问题,耶律大石和萧干私下里其实曾沟通过。
不过两人的观点有些分歧。
耶律大石通盘考虑过后,认为他们应该向西去,去夹山投靠耶律延禧——在耶律大石看来,耶律延禧手上还有数万大军,而且,不论西夏,还是几个还忠于大辽的达旦部族,都有可能借兵给耶律延禧,甚至就连蔡仍都有可能会借兵给耶律延禧,如此,双方合并,未必不能东山再起。另外,西部地区,地域广阔,有发展的空间和余地,可以使他们的战略纵深大大曾加。
萧干则认为应该向北,去奚族居住的区域,他认为,那里有群众基础,便于扩军和生存——萧干对耶律延禧已经失望透顶,他一点都不看好耶律延禧能东山再起,因此,与其将希望寄托在耶律延禧身上,他更愿意自己单干。
对此,萧普贤女其实也有她自己的打算——萧普贤女也知道坚守燕京不会太长久,但不到万不得已,她是不会撤出的,而一旦撤出燕京,她只有去夹山投奔耶律延禧,在萧普贤女想来,毕竟他们夫妻是将皇位传给了耶律延禧的儿子(即秦王耶律定),而且,萧普贤女知道耶律延禧对她垂涎三尺,因此,萧普贤女乐观的以为,耶律延禧应该不会怨恨她,没准还会纳她为皇后,她可以借着耶律延禧重获权力,更大的权力。
当天,萧普贤女便派遣永昌宫使萧容、干文阁待制韩昉出使大宋,派遣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张言、尚书都官员外郎张仅出使大金,派遣三司副使萧怀、参知政事李貌出使金吾军。
后两路暂且不表,只说萧容和韩昉从白沟河入境,先到达白沟驿站。
童贯闻讯,急忙与蔡攸、刘延庆、宇文虚中等人商议对策。
蔡攸提议说:“可用军礼接见他们,这样可显示出我军之威风。”
刘延庆和宇文虚中都赞成。
于是,童贯让刘延庆将队伍集合在雄州城外,他叮嘱刘延庆:“要多找些个子高精神好的士兵。”
不久,萧容和韩昉来到雄州城下,只见宋军列队迎接,军旗猎猎,阵营整齐,士兵们精神抖擞。
萧容满脸惊讶,然后扭头对韩昉说:“这是以军礼相见啊。”
韩昉嘴上没说什么,但心里却很明白,大宋这是在向他们展示军威。
从大宋所展示的军容来看,军事实力的确不弱,装备先进,兵力充足,整齐的队伍一眼望不到边际。
这使得萧容和韩昉更加坚定了向大宋投降的决心。
童贯和蔡攸在宣抚司会客厅接见了萧容与韩昉。
萧容和韩昉说明来意,然后将萧普贤女的奏表递交给童贯。
童贯看了看,什么也没说,便将奏表递给身旁的蔡攸。
蔡攸看后,说:“不纳土,只是称臣纳款?这不行,不纳土,我们不能接受。”
韩昉解释说:“燕京一带,居住人员成分十分复杂,有契丹人、奚人、渤海人,不全是汉人,如果完全纳土,交给大宋来管理,未必是一件好事,所以,留下在此地治理了一百多年的辽国帮助大宋治理这块地方,是两全其美之事。”
童贯沉默不语。
韩昉又说:“我们辽国是个好邻居,历史已经证明。如果灭了我们辽国,大宋就要跟金国和金吾军那两个恶邻相处,可能就会永无宁日。”
蔡攸听得有些不耐烦,他语气很强硬地说:“什么都不必说了,总之,不纳土,我们就不能接受。”
童贯觉得,韩昉所说也有几分道理,因此说:“这样吧,我马上将萧太后的这份奏表用快马上报给朝廷请官家定夺,请两位使者在驿站等候几日。”
萧容和韩昉来到驿官住下。
萧容觉得求和很有希望,因此对韩昉说:“你是对的,大宋毕竟是文明大国,向他们称臣,并不是什么坏事。”
韩昉则有一种不好的预感,他预感此事恐怕不能成。
因此,听了萧容所言,韩昉悠悠地说道:“但愿能促成和解,那样黎民将免遭涂炭之苦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