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阁楼,是上邽县衙的文书旧库。
这是专用来存放那些,不常使用的户籍、堪舆等文册旧档的,由一位文库记史掌管。
这位记史姓裴,只是个不入流的小吏。
他年纪很大、又聋又哑,也没人知道他的全名是什么。
可就是这位小小的属吏,在上邽衙门里,却是“大名鼎鼎”。
这么多年来,这大文库里,各类旧文书积累了成千上万。
这位裴记史就一个人,一做就是十八年,一个帮手都不要,样样书册都整理得井然有序。
来调看书册的官吏人等,也必须遵守他的“规矩”。
你要什么文册、什么时候要,就写张字条,连同衙门的调文凭据,一起放在外面的案子上。然后就是等,决不允许任何人,擅自进入藏书区域。
无论多大的官过来,都是这样。
你就算着急也没用。
因为这么多的书,没他的帮助,一般人根本不可能找到想要的书。
可无论你多着急,到了限定时辰的最后一刻,他又一定会出现,把你要的书交到你手里。
此外,这位裴记史还有个习惯。
所有书类的编年,一律不用大唐的年号,而是用前隋炀帝的年号,“大业”。
这可是个大逆不道的做法。
再加上他那“顽固”的个性,好些官员都议论纷纷,说赶紧把这个不听话的小吏给“弄走”,甚至“整死”。
有些人还真这么去做了,告了他“忤逆”的大罪。
可不知为什么都是石沉大海,这位裴“小吏”的位子,一直固若金汤。反而那些去整他的人,一个个的都被以各种名义,革职拿办了。
后来,就再没人敢打这位裴记史的主意了。
“裴老您好。”
赵寒下了木梯,自来熟地打着招呼。
老人没理会他,吹了吹书上的灰尘,把它整齐地放回架子上,才缓缓转头,看着赵寒:
“你刚才在外头说的话,我都听见了。
你说的不错。
吃粮不做事,狗仗人势、目中无人。
像这样的官吏,在这李唐的朝廷里,遍地都是。”
明白了。
我说这位十几年来“又聋又哑”的奇人,怎么突然对我说话了。
原来是被我的话“刺激”了。
看来,这位裴老对这大唐的朝廷,很是不满啊。
“胡诌诌几句,”赵寒笑道,“吵着裴老您的清静了。”
“你找‘大业十四年’的户籍文册,做什么?”老人道。
“查案。”赵寒道。
“人头鬼案?”
“是。”
“你就是那个,”老人道,“破了‘食人谷案’的赵寒?”
赵寒点头。
老人端详着少年。
“我有客人,你看书的时候,不许做声。
随我来。”
说完,老人缓缓转身,走入了昏暗的过道书林之中。
……
……
烛光中,赵寒飞快翻着书,一目十行。
身旁,数十上百本陈旧的文册,乱七八糟地放着,每本都被翻看过。
他两眼一闭。
至今为止,那“恶鬼”一共害了十三人,农商官帮等人都有。
刚才,他几乎把这些人十六年前、武德元年的户籍记录,都看了一遍。
“武德元年”,是大唐建国之年。
为什么要看这一年的记录?
因为就在这一年,唐军大败西秦军,围攻上邽城。
据说也就在那时候,“恶鬼”第一次现世,吃了城里许多人的头。
上邽的百姓都说,今天“人头鬼案”的凶手,就是当年那个“恶鬼”,再次出世害人。
民间因为奇案而生“谣言”,这是常事。
所以刚开头,他也没太在意,一心放在案子的实地调查上。
可随着案情发展,受害人越来越多,而几个重要的线索和人物,却总是在关键的时刻,断了。
正如推断的那样,这些受害人之间一定有某种关系。他们绝不是普通人,背后肯定有另一层身份。
所以,他们才会成为“恶鬼”的目标。
目前,这也是唯一有望揭穿“恶鬼”真实身份的,大线索。
可无论怎么调查,都没找到任何受害人背后秘密的消息。
这时,赵寒才突然想起了十几年前,“恶鬼”第一次出世的往事。
同一个城池,同一种受害方式,同样神秘凶残的“恶鬼”。
查。
这么大的事,当年的记录,尤其是和受害人相关的记录里,肯定会留下些痕迹。
眼前这些户籍文册里,有上邽城里,每一户的人数、姓名、身世和从业等等详细记载。
可那些受害人的记录,和之前打听到的都很吻合,没什么特别之处。关于他们之间的关系,又或他们背后的秘密身份,一点消息都没有。
赵寒又问了裴老,找来从武德元年直到今年,十六年来、所有受害人的户籍文册。
可还是没有任何发现。
怪了。
这么多年的记录,竟然一点痕迹都没有。
难道,这些人在上报户籍的时候,故意隐瞒了?
这倒不奇怪。
比如受害人里的孔原,他是翁伯帮主,可在户籍记录里,就只写着他的表面身份,“瑞鹤轩布商”。
可这不对。
这些户籍记录上报后,还需要地方官吏核实。如有不符事实的,就会责令百姓修改,官员们也会写上批注。
看其他人的记录上,都有很多删改批注。可唯独这十几个受害人的,干干净净,一点修注的痕迹都没有。
这太不正常了。
一定是什么地方,自己疏忽了。
问人。
赵寒回头看了看。
老人坐在案前,腰板笔直、手持长毫,在一本厚册子上写着什么。
角落里还有个小隔间,烛火透出,似乎有个人影在里头。
这就是裴老说的,那位客人吧。
“裴老。”
赵寒道,“那些受害人的记录,从‘大业十四年’到如今的‘贞观八年’,一连十六年的,我都看完了。
什么线索都没找着。
您对这些书最熟,这里头有些什么我没想到的,您能否教教我?”
老人没抬头。
“瞧我这记性,”赵寒一拍脑门,“今年不是‘大唐贞观八年’,是‘大隋大业三十年’,对吗裴老?”
老人继续写着,声音缓缓传来:
“大业十四年看了,那十三年的呢?”
赵寒两眼一睁。
对啊。
我这脑子是给冻坏了吧,怎么这都没想到?
从武德元年、也就是大业十四年起,往后的记录我都看了,没有异常。
那往前的,大业十三年的呢?
赵寒赶紧找了找,又看了起来。
大业十三年的户籍记录,城南叠翠坊。
“人头鬼案”的第一个受害人汪同和,一个商人,他就住在这个坊里。
户一,刘严、字宽仁,出身书门,家有妻一人、儿女二人……
户二,黄七郎、无字,屠户出身,无妻无儿,有老父一人……
坊里一共十七户,记录都看完了。
没有“汪同和”的记录。
怎么回事?
再看一遍。
确实没有。
等等。
十七户。
之前看过的,往后十几年的记录,这“叠翠坊”都是十八户,都有汪同和。可在这前面的一年,却变成十七户了。
大业十三年,那个受害人“汪同和”的户籍记录,突然消失了。
这是专用来存放那些,不常使用的户籍、堪舆等文册旧档的,由一位文库记史掌管。
这位记史姓裴,只是个不入流的小吏。
他年纪很大、又聋又哑,也没人知道他的全名是什么。
可就是这位小小的属吏,在上邽衙门里,却是“大名鼎鼎”。
这么多年来,这大文库里,各类旧文书积累了成千上万。
这位裴记史就一个人,一做就是十八年,一个帮手都不要,样样书册都整理得井然有序。
来调看书册的官吏人等,也必须遵守他的“规矩”。
你要什么文册、什么时候要,就写张字条,连同衙门的调文凭据,一起放在外面的案子上。然后就是等,决不允许任何人,擅自进入藏书区域。
无论多大的官过来,都是这样。
你就算着急也没用。
因为这么多的书,没他的帮助,一般人根本不可能找到想要的书。
可无论你多着急,到了限定时辰的最后一刻,他又一定会出现,把你要的书交到你手里。
此外,这位裴记史还有个习惯。
所有书类的编年,一律不用大唐的年号,而是用前隋炀帝的年号,“大业”。
这可是个大逆不道的做法。
再加上他那“顽固”的个性,好些官员都议论纷纷,说赶紧把这个不听话的小吏给“弄走”,甚至“整死”。
有些人还真这么去做了,告了他“忤逆”的大罪。
可不知为什么都是石沉大海,这位裴“小吏”的位子,一直固若金汤。反而那些去整他的人,一个个的都被以各种名义,革职拿办了。
后来,就再没人敢打这位裴记史的主意了。
“裴老您好。”
赵寒下了木梯,自来熟地打着招呼。
老人没理会他,吹了吹书上的灰尘,把它整齐地放回架子上,才缓缓转头,看着赵寒:
“你刚才在外头说的话,我都听见了。
你说的不错。
吃粮不做事,狗仗人势、目中无人。
像这样的官吏,在这李唐的朝廷里,遍地都是。”
明白了。
我说这位十几年来“又聋又哑”的奇人,怎么突然对我说话了。
原来是被我的话“刺激”了。
看来,这位裴老对这大唐的朝廷,很是不满啊。
“胡诌诌几句,”赵寒笑道,“吵着裴老您的清静了。”
“你找‘大业十四年’的户籍文册,做什么?”老人道。
“查案。”赵寒道。
“人头鬼案?”
“是。”
“你就是那个,”老人道,“破了‘食人谷案’的赵寒?”
赵寒点头。
老人端详着少年。
“我有客人,你看书的时候,不许做声。
随我来。”
说完,老人缓缓转身,走入了昏暗的过道书林之中。
……
……
烛光中,赵寒飞快翻着书,一目十行。
身旁,数十上百本陈旧的文册,乱七八糟地放着,每本都被翻看过。
他两眼一闭。
至今为止,那“恶鬼”一共害了十三人,农商官帮等人都有。
刚才,他几乎把这些人十六年前、武德元年的户籍记录,都看了一遍。
“武德元年”,是大唐建国之年。
为什么要看这一年的记录?
因为就在这一年,唐军大败西秦军,围攻上邽城。
据说也就在那时候,“恶鬼”第一次现世,吃了城里许多人的头。
上邽的百姓都说,今天“人头鬼案”的凶手,就是当年那个“恶鬼”,再次出世害人。
民间因为奇案而生“谣言”,这是常事。
所以刚开头,他也没太在意,一心放在案子的实地调查上。
可随着案情发展,受害人越来越多,而几个重要的线索和人物,却总是在关键的时刻,断了。
正如推断的那样,这些受害人之间一定有某种关系。他们绝不是普通人,背后肯定有另一层身份。
所以,他们才会成为“恶鬼”的目标。
目前,这也是唯一有望揭穿“恶鬼”真实身份的,大线索。
可无论怎么调查,都没找到任何受害人背后秘密的消息。
这时,赵寒才突然想起了十几年前,“恶鬼”第一次出世的往事。
同一个城池,同一种受害方式,同样神秘凶残的“恶鬼”。
查。
这么大的事,当年的记录,尤其是和受害人相关的记录里,肯定会留下些痕迹。
眼前这些户籍文册里,有上邽城里,每一户的人数、姓名、身世和从业等等详细记载。
可那些受害人的记录,和之前打听到的都很吻合,没什么特别之处。关于他们之间的关系,又或他们背后的秘密身份,一点消息都没有。
赵寒又问了裴老,找来从武德元年直到今年,十六年来、所有受害人的户籍文册。
可还是没有任何发现。
怪了。
这么多年的记录,竟然一点痕迹都没有。
难道,这些人在上报户籍的时候,故意隐瞒了?
这倒不奇怪。
比如受害人里的孔原,他是翁伯帮主,可在户籍记录里,就只写着他的表面身份,“瑞鹤轩布商”。
可这不对。
这些户籍记录上报后,还需要地方官吏核实。如有不符事实的,就会责令百姓修改,官员们也会写上批注。
看其他人的记录上,都有很多删改批注。可唯独这十几个受害人的,干干净净,一点修注的痕迹都没有。
这太不正常了。
一定是什么地方,自己疏忽了。
问人。
赵寒回头看了看。
老人坐在案前,腰板笔直、手持长毫,在一本厚册子上写着什么。
角落里还有个小隔间,烛火透出,似乎有个人影在里头。
这就是裴老说的,那位客人吧。
“裴老。”
赵寒道,“那些受害人的记录,从‘大业十四年’到如今的‘贞观八年’,一连十六年的,我都看完了。
什么线索都没找着。
您对这些书最熟,这里头有些什么我没想到的,您能否教教我?”
老人没抬头。
“瞧我这记性,”赵寒一拍脑门,“今年不是‘大唐贞观八年’,是‘大隋大业三十年’,对吗裴老?”
老人继续写着,声音缓缓传来:
“大业十四年看了,那十三年的呢?”
赵寒两眼一睁。
对啊。
我这脑子是给冻坏了吧,怎么这都没想到?
从武德元年、也就是大业十四年起,往后的记录我都看了,没有异常。
那往前的,大业十三年的呢?
赵寒赶紧找了找,又看了起来。
大业十三年的户籍记录,城南叠翠坊。
“人头鬼案”的第一个受害人汪同和,一个商人,他就住在这个坊里。
户一,刘严、字宽仁,出身书门,家有妻一人、儿女二人……
户二,黄七郎、无字,屠户出身,无妻无儿,有老父一人……
坊里一共十七户,记录都看完了。
没有“汪同和”的记录。
怎么回事?
再看一遍。
确实没有。
等等。
十七户。
之前看过的,往后十几年的记录,这“叠翠坊”都是十八户,都有汪同和。可在这前面的一年,却变成十七户了。
大业十三年,那个受害人“汪同和”的户籍记录,突然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