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快艇只有船头船尾是露天的,客舱在船体中间,全密封。
踩着船头上去,然后顺着两扇像翅膀一样打开的门进入舱内。是下到舱内,要下五六级台阶。
人坐在船舱里头部比水面也高不出多少,身体在水平面以下的感觉。
船不大,座位有点打挤,一船能装个二十几个人的样子,很快就坐满了,船舱里渲闹起来,吵吵嚷嚷的。
司机的位置看上去和开汽车有点像,也是档杆和方向盘。
关好了舱门,船慢慢退出浮台调了头,轰的一声开了出去,能明显感觉到船头抬起来那种倾斜感,船两侧涌起高高的水花。
“杨洋。”有个男人的声音在后面喊了一句。
杨洋扭头看过去,脸上露出惊喜的表情:“你也坐船唆,我没注意,没看到,嘻嘻。你好久上来的嘛?”
杨洋站起来走到后面坐到了那男的边上,笑着和他聊了起来。
张洋扭头看了看没出声。
船顺着宽阔的江面划了个圈往北跑,噪音很大,混杂着乘客说话的声音。在这里说话都得像吵架一样,要不然别人听不到。
张洋就听着杨洋兴高采烈的在不停有说着,不时的笑起来,也听不清她在说什么。其实就算听清了也听不太懂,她方言说的很快。
船走了段开始减速,杨洋抓着椅子靠背走过来凑到张洋耳边:“前面检查站,你不要说,也不要看人。”
张洋点了点头,杨洋又坐回到那个男人身边去了。
检查站是一条很大的泵船,快艇熄火靠了过去,工作人员跳下来进舱数了数人数,看了一圈儿。盯着张洋看了好几眼:“你去哪点?”
“我们一起里,大昌中校。”杨洋在后面喊了一句。
“你们同事埋?”检查的人问杨洋。
“是哩。”
“是的是的,是我们同事,我们学校那个,外地人比较多,我也是外地的。”和她说话的那个男的喊了一句。
检查站的人点了点头,又在舱里看了一圈儿出去了。
快艇又是轰的一声,船身一震,猛的像跳起来的一样冲了出去。这才是真的启动全速前进状态,刚才那只不过是滑行。
整个船头都高高的翘了起来,两边的水流比船身还要高的感觉,能感觉到船底和水面的磨擦,跳跃落下来的震动,两岸飞速的后退。
很快驶进了大宁河口,这边的水面就没有长江那么宽阔了,不过也只是相对来说,还是有几百米。
河两边全是山崖,坐在船里看不到上头,只能看见峭骨嶙峋的岩石以及水平面上方的黄色水线。
足足跑了半个多小时,中间在双龙停靠了一下,有人上下,然后就到了大昌镇码头。
大昌古城这会儿只剩一个大门和那棵老树了,成为新码头边上的装饰,从河边上看过去,新修的移民镇全是羌族风格的黑瓦白墙楼,整整齐齐的排列在那边。
要下船的时候杨洋坐了回来:“遇到同事了,我就是借住在他家里的,他老婆是我从小长大的同学。就是他调走了,调到县中去了,一个星期回来一次。”
快艇熄了火,慢慢靠到浮台边上,人们起来提爷契女的下船上岸。
“你抓紧,这里水可深了。”杨洋提醒了张洋一句。
浮台没有围栏,还会晃,确实容易掉到水里去。下面的水有点清澈,瞅着不算深,但张洋知道这是视觉误差,没有个三四米都算浅的。
码头有感觉有点荒凉,有一排摩的在叫客,再远一点儿还有几台面包车。
那个男的和张洋杨洋一起上了岸,走到码头上面的马路上,在拐弯的地方三个人分开。
“我去学校,不陪你走了。”杨洋摆了摆手。
“行行,你们忙,我坐个摩托车回去。”
“那行,这几天我朋友来了,我得陪他,等下星期我再进来陪你。”
“好,好。”男人点着头走了。
张洋看了杨洋一眼,感觉这话说的怎么这么怪异呢?
“你陪他干什么?”
“什么陪他?走这边,这边是近路。”
“你刚说的,这两天我来了,下星期进来陪他。”
“没有啊?我没说。”
“你是感觉我听不懂重庆话吗?”张洋抬头看了杨洋一眼。
“哎呀你好烦哪,这么久了刚在一起就吵我,能有什么嘛?你看那边,那就是原来老城的地方,还能看到一点儿,原来水面没涨的时候没有这么宽。
现在看起来比原来好看了样。”
张洋没见过以前的大宁河是什么样子的,但眼前一倾蔚蓝平铺在群山之间,目光所及烟波浩渺波浪如鳞,确实是美的不像样子,让人心胸大开,就想使劲儿吼几嗓子。
几平方公里的水面把远山蒙上了一层青纱,让人无法看得清楚,一眼看过去水天一色雾气蔼蔼,偶尔一条快艇劈波而来,在水面上划起一道弧形的白线。
杨洋带着张洋走的不是道路,而是延着地边的一道坝墙,左边是绿意盎然的菜园,右边就是一望无极蔚兰的像画一样的水面。
顺着坝墙一直往前复行几百米,最后到达一条小路,再顺着土路上个矮坡,就到了杨洋上班的学校,后门。
校园分成几进,都是黑瓦白墙的建筑。
穿过几个穿楼门洞,杨洋让张洋等一会儿她去了办公室。
大约等了不到二十分钟,杨洋才从办公室那边出来:“走吧。”
“去哪儿?”
“我带你转转,去把我东西拿上。”
杨洋带着张洋从校园里穿过来到正门,不过没出去,继续顺着校园往东走,从东北门出来。
“农民的奶奶就住在这儿,我们过年都要回来团联,看一看她,年纪有点大了。”
“老太太自己过?”
“嗯。”
“为什么不把她接出去?”
“她不去,哪儿也不去。我刚结婚那会儿就住在镇上的,农民天天骑摩托车接我上下班,我自己也会骑,那种大点的摩托。
我儿子小时候也在这边,他喜欢吃鱼,看河边有人钓鱼就凑过去跟在人家后面,也不说话,就是跟着,眼睛都要掉进鱼桶里去了。
我带他去我同学家里,人家养着观赏鱼,我儿子过去看了看就对我说,妈妈,煮了吧,这个能好吃的。把人家的孩子弄的哇哇哭。”
一说到儿子杨洋就有点滔滔不绝,很快乐很幸福还有点儿小骄傲的样子。
“现在,在那边上学感觉怎么样?”
“还好,感觉他挺适应的,也不用大人送,自己背个小书包上学放学,和同学相处的也好,他性格有点像他爸爸,和谁都处得来,就是胆子小。”
“小孩子只要听话懂事就可以,什么都可以慢慢教,别太宠着就行。”
“还好吧,我儿子挺懂事儿的,不过他爷爷奶奶有点宠,在家里就怕我,他爸爸也管不住他。学习一般样,不像我,我小时候学习可好了。”
张洋对这一点表示保留意见。
“你那什么眼神儿啊?不信呀?”
“呵呵。”
“这就是大昌古镇了,没什么人样,现在旅游的人越来越少了。”
“是来这的人少吧?感觉没多大呀?”张洋看了看,两个人进到古镇里。
其实不小,总占地能有个接近七十亩的样子,里面也住着一些人家,就是原来镇子里的人家,不过大部分都已经迁走了,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残。
古镇进来不要门票,里面有些特产小吃销售,也有饭店馆子,唯一收门票的是郑家大院,不过,已经算不上大院了,复建了一小部分而已。
一对老两口守在这里,开始和杨洋张洋倒苦水。
“当初说的是原样复建,结果就给了我家这么一点地方,四分之一都没建起来呀,到哪找也没得人管,原来说好的事情都做不得数老。
我家是国家批的收门票,好在这点还在,可是没得人哪,你看看,哪里有人来嘛,一个月收得七十八十的,我们一对老家伙,现在又得种地生活。”
“你去找啊,找上面,和我们说没用啊。”杨洋就愿意接茬。
“找老啊,没得用,一找就好好好,回来还是没得人管管,上面一来检查就先把我管到起,看得严严实实的,人走老才把我放出来,就怕我告状。”
院子确实没建起来多少,转一圈就看差不多了,张洋拽着还在那和老婆婆说话的杨洋从院子里出来。这些话听了除了心里添点堵没有任何意义和用处。
把整个古镇走了一圈儿,确实是原来的老宅子复建的,看起来还不错,就是人气太低了,有种荒败的感觉。
大昌古城门就在古镇的南口河边,这里是大昌的老码头,不过已经淹在水下了。
“这棵树我小的时候就是这个样子,现在一点儿也没变,原来以为淹老没得了,结果还在。”
一棵已经生长进了老城墙的老树,树干足有近两米粗,根条虬劲,密密麻麻的,可以想像原来看起来有多壮观。
转了一圈儿,几个小时就过去了,两个人又原路返回学校。
踩着船头上去,然后顺着两扇像翅膀一样打开的门进入舱内。是下到舱内,要下五六级台阶。
人坐在船舱里头部比水面也高不出多少,身体在水平面以下的感觉。
船不大,座位有点打挤,一船能装个二十几个人的样子,很快就坐满了,船舱里渲闹起来,吵吵嚷嚷的。
司机的位置看上去和开汽车有点像,也是档杆和方向盘。
关好了舱门,船慢慢退出浮台调了头,轰的一声开了出去,能明显感觉到船头抬起来那种倾斜感,船两侧涌起高高的水花。
“杨洋。”有个男人的声音在后面喊了一句。
杨洋扭头看过去,脸上露出惊喜的表情:“你也坐船唆,我没注意,没看到,嘻嘻。你好久上来的嘛?”
杨洋站起来走到后面坐到了那男的边上,笑着和他聊了起来。
张洋扭头看了看没出声。
船顺着宽阔的江面划了个圈往北跑,噪音很大,混杂着乘客说话的声音。在这里说话都得像吵架一样,要不然别人听不到。
张洋就听着杨洋兴高采烈的在不停有说着,不时的笑起来,也听不清她在说什么。其实就算听清了也听不太懂,她方言说的很快。
船走了段开始减速,杨洋抓着椅子靠背走过来凑到张洋耳边:“前面检查站,你不要说,也不要看人。”
张洋点了点头,杨洋又坐回到那个男人身边去了。
检查站是一条很大的泵船,快艇熄火靠了过去,工作人员跳下来进舱数了数人数,看了一圈儿。盯着张洋看了好几眼:“你去哪点?”
“我们一起里,大昌中校。”杨洋在后面喊了一句。
“你们同事埋?”检查的人问杨洋。
“是哩。”
“是的是的,是我们同事,我们学校那个,外地人比较多,我也是外地的。”和她说话的那个男的喊了一句。
检查站的人点了点头,又在舱里看了一圈儿出去了。
快艇又是轰的一声,船身一震,猛的像跳起来的一样冲了出去。这才是真的启动全速前进状态,刚才那只不过是滑行。
整个船头都高高的翘了起来,两边的水流比船身还要高的感觉,能感觉到船底和水面的磨擦,跳跃落下来的震动,两岸飞速的后退。
很快驶进了大宁河口,这边的水面就没有长江那么宽阔了,不过也只是相对来说,还是有几百米。
河两边全是山崖,坐在船里看不到上头,只能看见峭骨嶙峋的岩石以及水平面上方的黄色水线。
足足跑了半个多小时,中间在双龙停靠了一下,有人上下,然后就到了大昌镇码头。
大昌古城这会儿只剩一个大门和那棵老树了,成为新码头边上的装饰,从河边上看过去,新修的移民镇全是羌族风格的黑瓦白墙楼,整整齐齐的排列在那边。
要下船的时候杨洋坐了回来:“遇到同事了,我就是借住在他家里的,他老婆是我从小长大的同学。就是他调走了,调到县中去了,一个星期回来一次。”
快艇熄了火,慢慢靠到浮台边上,人们起来提爷契女的下船上岸。
“你抓紧,这里水可深了。”杨洋提醒了张洋一句。
浮台没有围栏,还会晃,确实容易掉到水里去。下面的水有点清澈,瞅着不算深,但张洋知道这是视觉误差,没有个三四米都算浅的。
码头有感觉有点荒凉,有一排摩的在叫客,再远一点儿还有几台面包车。
那个男的和张洋杨洋一起上了岸,走到码头上面的马路上,在拐弯的地方三个人分开。
“我去学校,不陪你走了。”杨洋摆了摆手。
“行行,你们忙,我坐个摩托车回去。”
“那行,这几天我朋友来了,我得陪他,等下星期我再进来陪你。”
“好,好。”男人点着头走了。
张洋看了杨洋一眼,感觉这话说的怎么这么怪异呢?
“你陪他干什么?”
“什么陪他?走这边,这边是近路。”
“你刚说的,这两天我来了,下星期进来陪他。”
“没有啊?我没说。”
“你是感觉我听不懂重庆话吗?”张洋抬头看了杨洋一眼。
“哎呀你好烦哪,这么久了刚在一起就吵我,能有什么嘛?你看那边,那就是原来老城的地方,还能看到一点儿,原来水面没涨的时候没有这么宽。
现在看起来比原来好看了样。”
张洋没见过以前的大宁河是什么样子的,但眼前一倾蔚蓝平铺在群山之间,目光所及烟波浩渺波浪如鳞,确实是美的不像样子,让人心胸大开,就想使劲儿吼几嗓子。
几平方公里的水面把远山蒙上了一层青纱,让人无法看得清楚,一眼看过去水天一色雾气蔼蔼,偶尔一条快艇劈波而来,在水面上划起一道弧形的白线。
杨洋带着张洋走的不是道路,而是延着地边的一道坝墙,左边是绿意盎然的菜园,右边就是一望无极蔚兰的像画一样的水面。
顺着坝墙一直往前复行几百米,最后到达一条小路,再顺着土路上个矮坡,就到了杨洋上班的学校,后门。
校园分成几进,都是黑瓦白墙的建筑。
穿过几个穿楼门洞,杨洋让张洋等一会儿她去了办公室。
大约等了不到二十分钟,杨洋才从办公室那边出来:“走吧。”
“去哪儿?”
“我带你转转,去把我东西拿上。”
杨洋带着张洋从校园里穿过来到正门,不过没出去,继续顺着校园往东走,从东北门出来。
“农民的奶奶就住在这儿,我们过年都要回来团联,看一看她,年纪有点大了。”
“老太太自己过?”
“嗯。”
“为什么不把她接出去?”
“她不去,哪儿也不去。我刚结婚那会儿就住在镇上的,农民天天骑摩托车接我上下班,我自己也会骑,那种大点的摩托。
我儿子小时候也在这边,他喜欢吃鱼,看河边有人钓鱼就凑过去跟在人家后面,也不说话,就是跟着,眼睛都要掉进鱼桶里去了。
我带他去我同学家里,人家养着观赏鱼,我儿子过去看了看就对我说,妈妈,煮了吧,这个能好吃的。把人家的孩子弄的哇哇哭。”
一说到儿子杨洋就有点滔滔不绝,很快乐很幸福还有点儿小骄傲的样子。
“现在,在那边上学感觉怎么样?”
“还好,感觉他挺适应的,也不用大人送,自己背个小书包上学放学,和同学相处的也好,他性格有点像他爸爸,和谁都处得来,就是胆子小。”
“小孩子只要听话懂事就可以,什么都可以慢慢教,别太宠着就行。”
“还好吧,我儿子挺懂事儿的,不过他爷爷奶奶有点宠,在家里就怕我,他爸爸也管不住他。学习一般样,不像我,我小时候学习可好了。”
张洋对这一点表示保留意见。
“你那什么眼神儿啊?不信呀?”
“呵呵。”
“这就是大昌古镇了,没什么人样,现在旅游的人越来越少了。”
“是来这的人少吧?感觉没多大呀?”张洋看了看,两个人进到古镇里。
其实不小,总占地能有个接近七十亩的样子,里面也住着一些人家,就是原来镇子里的人家,不过大部分都已经迁走了,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残。
古镇进来不要门票,里面有些特产小吃销售,也有饭店馆子,唯一收门票的是郑家大院,不过,已经算不上大院了,复建了一小部分而已。
一对老两口守在这里,开始和杨洋张洋倒苦水。
“当初说的是原样复建,结果就给了我家这么一点地方,四分之一都没建起来呀,到哪找也没得人管,原来说好的事情都做不得数老。
我家是国家批的收门票,好在这点还在,可是没得人哪,你看看,哪里有人来嘛,一个月收得七十八十的,我们一对老家伙,现在又得种地生活。”
“你去找啊,找上面,和我们说没用啊。”杨洋就愿意接茬。
“找老啊,没得用,一找就好好好,回来还是没得人管管,上面一来检查就先把我管到起,看得严严实实的,人走老才把我放出来,就怕我告状。”
院子确实没建起来多少,转一圈就看差不多了,张洋拽着还在那和老婆婆说话的杨洋从院子里出来。这些话听了除了心里添点堵没有任何意义和用处。
把整个古镇走了一圈儿,确实是原来的老宅子复建的,看起来还不错,就是人气太低了,有种荒败的感觉。
大昌古城门就在古镇的南口河边,这里是大昌的老码头,不过已经淹在水下了。
“这棵树我小的时候就是这个样子,现在一点儿也没变,原来以为淹老没得了,结果还在。”
一棵已经生长进了老城墙的老树,树干足有近两米粗,根条虬劲,密密麻麻的,可以想像原来看起来有多壮观。
转了一圈儿,几个小时就过去了,两个人又原路返回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