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州廨听事,厅内东面墙上几乎贴满了纸张,花花绿绿仿佛一幅画,煞是壮观。
    而这些纸张,全都是查获的伪造兑换券。
    李笠站在墙前,看着眼前这一张张伪造的兑换券,感慨不已:果然发大财的门路,都在刑法里面么?
    从军府给将士们发兑换券以来,一个月时间,各种假券就不断涌现。
    转回案前,李笠看着“仿真度”最高的一张兑换券,由衷佩服:你们的动手能力还真是不错啊!
    兑换券的防伪措施,最大的“卖点”就是水印,具体制作方法,他是通过看电影学来的‘理论’,然后进行摸索而得。
    现在,这张假的兑换券上就有水印,纹路几乎分毫不差。
    要不是兑换券的纸张材质,以及墨水无法有效仿制,这张兑换券,就能蒙混过关,用出去。
    想到这里,李笠不由得后怕:还好没有民间奇人可以突破“化学领域”,不然,兑换券刚生下来,就会夭折。
    他拿起放大镜,仔细端详着这张做工足以以假乱真的“假券”。
    兑换券上的“水印”,其实是透光纹路,兑换券的纸张为专门制作,水印要在造纸时制作:纸浆成形至半软半硬之际,用模具压上去而成。
    因为被压的位置相对其他地方较薄,所以有透光纹路效果。
    水印可以用专用设备批量制作,故而制作成本较低。
    但是,技艺高超的手艺人,依旧可以弄出水印效果:用小刀慢慢刮,把纸张刮薄,刮出纹路、图案。
    不过这种做法效率很低,不适合批量造假。
    而最关键的耐水纸张(相对而言)、耐水油墨,是这些制假手艺人无法跨越的技术障碍,因为这涉及到“化学”。
    滴水到兑换券上,看图案是否会被水泡得模糊,这就是辨别兑换券真伪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之一。
    因为兑换券的“生命周期”较短,所以这种“浸水法”对兑换券本身的损害,不构成太大影响。
    即便如此,一定数量的假券只要成功使用,必然导致商家利益明显受损,极易影响兑换券的声誉。
    进而影响兑换券的使用,人们会因为各种顾虑,拒绝相信兑换券“值钱”,使其信用大减。
    而没了信用的兑换券,就是一张废纸。
    若真是这样,李笠“把纸当钱用”的如意算盘就落空了。
    想到这里,他将假券放好,喝着茶。
    要树立信用?很简单,直接宣布兑换券按面值一比一兑换好铜钱,随到随兑。
    可如此一来,徐州库房里的铜钱,也就是兑换券的“准备金”,会被蜂拥而来的奸商全部兑光。
    李笠手头上的本钱太少,玩不起这种简单直白的树立信用招数,除非背靠乐安的超级大铜矿(待开采),以举国之力保证兑换券的“铜本位”。
    现在正道走不了,所以只能走歪门邪道。
    他放下茶杯,看起报告。
    报告统计了此次兑换券的发放、兑换事宜,发放出去的兑换券,已经悉数回收,流通时间不到一个月。
    效果还是不错的,将士们得了实惠,商家得了“促销”,兑换券初次登场,“演出”大获成功,打响了名气。
    至少对于军人及其家属而言,这一批兑换券是真的值钱。
    事实表明,兑换券上的防伪措施起了作用,使用者很容易掌握辨伪办法,实行起来简单有效,所以能放心使用兑换券。
    但是,要想让兑换券承担起李笠想要的效果,正常途径需要花上许多年,才能真正建立起兑换券的信用。
    因为兑换券是作为军中犒赏的凭证来发放的,发放时机要么是逢年过节,要么是战役之后。
    一年,能有几个值得发“奖金”、“慰问金”的节日?
    一年,能打几场像样的胜仗?
    如果不立功就有钱拿,等同于不劳而获,将士们何苦在战场上玩命?
    李笠要想办法开源,等不了那么久,他还指着“超发”兑换券,解决因为开支巨大导致财政紧张的问题。
    但兑换券信用的建立并非一朝一夕,且很容易毁于一旦,所以李笠在第一步走得不错的基础上,即将开始走第二步。
    那就是让兑换券作为“代币”,成为军饷的“可选择发放方式”,在军中流行起来。
    徐州军将士,连带家属,人数不下十万,这个团体接受了兑换券,就能撑起兑换券的信用。
    不过,要让刀头舔血的汉子们,及其家属相信这玩意能当钱来用,可不容易。
    这些人或许目不识丁,也不懂什么大道理,但要让对方短时间内接受“纸能当钱用”,等同于让他们相信猪能飞。
    要让这些人拿到兑换券后不急着花出去,更不容易。
    只有兑换券的兑换周期足够长,他才能实现“超发”兑换券、把纸当钱花的意图。
    要实现这个意图,就如同打一场恶战,那么,该如何打赢呢?
    打仗时,将领身先士卒,才能最大化激发兵卒的战斗意志,那么,要想让军队接受兑换券,得有人以身作则。
    这个“人”,不是具体某个人,而是一个群体。
    比起直肠子的军人,这帮人极难忽悠,因为一个个都是人精,肚子里全都是花花肠子,平日里只有他们占便宜,绝不轻易让别人占自己便宜。
    脚步声起,仆人前来禀报,说午膳已经准备就绪。
    李笠转到后厅,却见食案上已经摆好一大碗面条。
    他对饮食没太多高要求,不追求什么山珍海味、稀罕食材,更专注于烹饪手艺,所以一日三餐很随便。
    在公廨用餐,因为是一个人吃,吃不了多少,煮起来却麻烦,所以李笠的工作餐一向简单:基本上都是面食。
    主要是各种汤面,或者大饼卷大葱,图的就是方便。
    大碗面条热气腾腾,内有煎蛋一个,青菜若干,鱼丸些许,用料十足,铺满碗面。
    香气飘来,李笠闻过之后食欲大增:香气中有很特别的鲜香。
    “这是用了瑶柱提鲜吧”李笠问,仆人回答:“是的,用了府里带来的瑶柱。”
    “那可得好好尝尝。”李笠说完,挽起袖子,不顾仪态,大口吃起来。
    呲溜声不绝于耳,李笠品着瑶柱的鲜味,满足感油然而生:没有味精,有瑶柱提鲜也是不错的。
    连接徐州和海州的运渎已经通航,所以大量海鲜干货从海州起运,运往寒山,于是李笠吃上了廉价(相对而言)海鲜...海鲜干货。
    刚吃完,还在回味,张铤求见,给李笠带来了一个消息:朝廷即将发兵,讨伐广州刺史、曲江侯萧勃。
    原因是萧勃有反状,煽动岭表豪强叛乱,妄图养寇自重。
    李笠听了消息后觉得奇怪:“煽动岭表豪强叛乱?他图什么?很喜欢待在广州那地方么?”
    这个时代的岭南(岭表)可是烟瘴之地,广州虽然已经开发了数百年,州治番禺也是有名的“国际大都会”,海贸兴旺,但总比不上江南的花花世界。
    广州是中原政权在岭南的落脚点,经营了数百年,但四周都是叛伏不定的地头蛇,气候潮湿闷热,又多有烟瘴,在那里当官,等于半个流放。
    李笠认为,像萧勃这种宗室,不太可能留恋广州。
    张铤解释:“详情,下官大概知道一二。”
    “说来听听。”
    “之前,岭表豪族、高凉冯氏出身的高凉郡守冯宝去世,各地豪强蠢蠢欲动...”
    建康朝廷对岭表的统治,因为地理原因,能够投入的资源较少,所以对于岭表各地的治理,软硬兼施。
    硬的,就是在广州有驻军,周边谁敢不服就灭谁。
    软的,就是收买各地主要豪族首领人心,任命这些人为州、郡长官,拿着朝廷给的虎皮大旗,管理治下大小地头蛇。
    又从这些人当中,拉拢影响力和实力较高的人,引为“朝廷心腹”,协助广州刺史,震慑其他当州郡官的豪强。
    高凉郡守冯宝及其父罗州刺史冯融,就是这样的“朝廷心腹”。
    据说岭表高凉的冯氏一族,为北燕皇族冯氏后代,百余年前北燕灭亡(当时南方是刘宋时期),有皇族乘船渡海南下,最后在岭表东南沿海高凉一带定居。
    百余年来,冯氏和当地土融合,算是半个本地人、半个外来户。
    后来,到了冯融时,他给自己儿子,娶了岭表豪族冼氏之女为妻,来了个强强联手。
    冯融亲近朝廷,其子冯宝及妇冼氏也是,协助历任广州刺史对付叛乱豪强,为稳定岭表局势做出不少努力。
    冯宝于今年去世,其子冯仆年少,那些地头蛇也许因为少了一个掣肘,开始蠢蠢欲动,叛乱渐起。
    而广州刺史萧勃,采取的应对措施不是很得力,收效甚微。
    种种原因,辅政大臣们认定萧勃居心叵测,所以发兵护送新任广州刺史,走陆路前往广州上任。
    李笠还是觉得奇怪:“那他到底图什么?学赵佗割据岭表么?如今国内局势稳定,中枢有能力调兵远征,他这个时候跳出来,脑子热坏了?”
    “所以,这件事有些微妙...”张铤看着李笠,眼中闪烁着光芒:“率军护送新任广州刺史上任的人,是鄱阳世子萧嗣。”
    “什么?怎么会...”李笠有些吃惊,鄱阳世子远征岭表,此举颇有深意:鄱阳王萧范要让世子萧嗣刷军功。
    张铤分析:“如今刚入冬不久,岭表变冷,烟瘴消失,正适合征战。”
    “对付萧勃应该不会太难,或许能赶在明年夏天前结束战事,届时鄱阳世子就能班师回朝了。”
    这道理李笠明白,但他觉得问题在于萧勃是真的意图不轨,还是鄱阳王萧范找个由头,给儿子刷军功来创造机会?
    如今建康局势有些微妙,按说鄱阳王父子不该分开,而是要“上阵父子兵”。
    即便世子萧嗣要外出,也不能远离建康。
    或者,鄱阳王已有安排,稳坐建康城,让儿子乘着冬天天冷,率军去岭表刷军功,回来后才有更足的底气担当重任。
    李笠远离中枢,不清楚决策圈的勾心斗角,所以只能把疑惑放在心里,坐看事态发展。
    张铤提醒:“君侯,此事无非三种可能,其一,单纯的讨伐萧勃,鄱阳世子趁机刷军功。”
    “其二,有人调虎离山,让鄱阳世子离开建康。”
    “其三,既然有人想调虎离山,鄱阳世子将计就计,离开建康。”
    李笠摸摸下巴:“也就是说,建康那边,又要起风雨了?”

章节目录

乱世栋梁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米糕羊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米糕羊并收藏乱世栋梁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