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这种情况下,萧秋雨率先找到了曹操,他打算先说服曹操,让他想办法说服袁绍全力出兵。
其实早期的曹操还是一个忠君爱国的好臣子,他在洛阳为官的时候,明明身居高位,但却甘愿拼死行刺董卓……以当时洛阳的情况,就算曹操行刺成功,他也难以活命。
刺杀董卓的计划落败,曹操不得不逃出洛阳后,他又第一时间召集各路诸侯去讨伐董卓……在对董卓的讨伐战中,只有曹操和孙坚拼死血战,其他各路诸侯都只顾得保全自己的实力,不愿意和董卓军硬拼。
可以说,这个时候的曹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正直诚恳的忠君爱国之士……只可惜,后来当曹操手握重权后,逐渐被权力的欲望给侵蚀了,他变得和董卓一样要挟天子、操控朝政、自封丞相、胁迫诸侯。
权力的确是一个很可怕的东西,他会诱惑每一个屠龙的勇者变成新的恶龙。
……
「孟德公,盟主袁绍近日来似乎不知为何,始终不愿意全力以赴,攻破洛阳,这可该如何是好啊?」
「哼,竖子不足与谋。」提到这件事,曹操顿时心头火气,他苦劝袁绍多少次,可他始终顾虑重重,不肯全力发兵,「袁本初此人不过出身尊贵,他刚愎自用,贪婪重利,压根不是成大事的人。」
萧秋雨微笑一下,胸有成竹地道:「既然袁绍他贪婪重利,那我倒是有一计,可引诱他倾巢而出。」
「哦,不知道阁下有和妙计?」曹操好奇地道。
萧秋雨道:「孟德公之前也曾在朝堂为官,想必你也该知道,之前十常伺之乱的时候,传国玉玺就已经丢失了。」
曹操点了点头,道:「不错,这件事情袁绍也十分清楚。」
当初十常伺之乱的时候,曹操也在带领兵马砍杀宦官……等局势平定后,袁绍翻遍了大半个皇宫,都没能找到传国玉玺,众人也以为那个传国玉玺在战乱中被人偷盗出宫门了。
萧秋雨道:「我曾经听闻过一些传言,当日张让等宦官作乱,为了保住玉玺,一个宫女将其藏在了大殿南部的一座枯井里……孟德公不如去将此消息禀告给袁盟主,他若得知此事,定然会倾力发兵攻打洛阳。」
传国玉玺的来头可非常大,最早是楚文王所铸的,后来落入秦始皇手里,成了秦始皇的信物。
后来刘邦攻破咸阳,秦三世子婴将玉玺献给了汉高祖刘邦,自此玉玺就成了汉朝的传承之宝。
后来王莽的社会主义改革失败了,位面之子刘秀得到了传国玉玺,以此建立了东汉王朝,传承至今,直到十常伺之乱的时候才失窃。
传国玉玺的价值可绝非是象征意义那么简单,谁得到玉玺,谁就有望从法理上染指天下。
当初孙坚得到玉玺后,立马就产生了争夺皇位的野心。孙坚死后,孙策用玉玺直接跟袁术交换了几千兵马,以此扫平了江东六郡,奠定了东吴政权的基本盘。
而袁术得到传国玉玺后,更是以之为凭借自立为王!
「此事当真?」曹操面色不改,但是萧秋雨却察觉到了,他的呼吸变急促了很多。
萧秋雨略一思考,就猜到了曹操的打算,他自己恐怕也想染指这个传国玉玺。
“糟糕了,如果曹操他想自己私吞传国玉玺的话,岂不是会杀我灭口?”
萧秋雨心中忧切,但是他神色丝毫不露破绽,装作没有看出曹操的想法,道:「是真是假有那么重要吗?只要咱们将消息传上去,袁绍若不信那也罢了,咱们也没什么损失……若是他信了,届时袁绍必然会倾力攻打洛阳。到时候洛阳城破,董卓授首伏法,他勤王救驾成功,建立不世之功,就算到时候发觉上当受骗,难道还会因此而迁怒我等欺瞒之罪么?」
「这……这倒也是一条妙计,也罢,我这就去告诉袁公。」
萧秋雨可以感觉得到,曹操的语气中有那么一丝失落。
萧秋雨虽然撒谎隐瞒,但他也不怕曹操报复,等曹操得到消息,那时候他主线任务已经完成了,一旦和氏璧到手,他立马扭头就跑,曹老板就继续找空气发泄去吧……就算继续留在这个世界闯荡,萧秋雨也不用害怕曹操,他现在已经投靠了袁绍,而袁绍目前的势力可比曹操大太多了。
回想起来,袁绍也是运气不好,以当时袁绍的地盘,无论是正面作战、消耗战、持久战,他都是能击败曹操的;官渡之战那巨大的实力差距更是属于躺着也能稳赢的。
可是官渡之战的时候,袁绍愣是因为手下接二连三的叛变而战败了……就算如此,其实官渡战败之后,袁绍也是可以种一波田招一波兵然后翻盘的。
可惜袁绍突然恶疾缠身,死的太早,他一死,几个儿子和手下内讧……即使如此,曹操也花了十年的时间才将袁绍的地盘吃下去。
……
【思考剧情头好痛,不卡文的时我能行云流水的写下去,卡文的时候两个多小时都不知道该怎么动笔……接下来的剧情怎么发展,我反复地思虑考量了两天。
……
第二天。
「诸位,我已经决定了,立刻发兵洛阳,迎战董卓!」
在这一天的大会上,袁绍如是宣布着命令。
然而他的命令宣布后,诸侯们却反应冷淡。
「之前虎牢关一战,徐荣接连斩我帐下三员大将,如今我军军心涣散,已经难以为战了。」
刘岱道:「我军中缺粮已久,想问东郡太守乔瑁借粮,他却推三阻四……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军士若是连饭都吃不饱,哪儿来的力气去打仗啊?」
乔瑁立刻嚷嚷起来:「你的兵马却粮,难道我的兵马就不缺粮么?他们现在每天下午都在喝粥,再不让他们吃饱肚子,恐怕他们立马就要兵变了!」
果不其然,每当袁绍提议出兵的时候,他们就开始了诉苦和推诿。
在这种情况下,萧秋雨率先找到了曹操,他打算先说服曹操,让他想办法说服袁绍全力出兵。
其实早期的曹操还是一个忠君爱国的好臣子,他在洛阳为官的时候,明明身居高位,但却甘愿拼死行刺董卓……以当时洛阳的情况,就算曹操行刺成功,他也难以活命。
刺杀董卓的计划落败,曹操不得不逃出洛阳后,他又第一时间召集各路诸侯去讨伐董卓……在对董卓的讨伐战中,只有曹操和孙坚拼死血战,其他各路诸侯都只顾得保全自己的实力,不愿意和董卓军硬拼。
可以说,这个时候的曹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正直诚恳的忠君爱国之士……只可惜,后来当曹操手握重权后,逐渐被权力的欲望给侵蚀了,他变得和董卓一样要挟天子、操控朝政、自封丞相、胁迫诸侯。
权力的确是一个很可怕的东西,他会诱惑每一个屠龙的勇者变成新的恶龙。
……
「孟德公,盟主袁绍近日来似乎不知为何,始终不愿意全力以赴,攻破洛阳,这可该如何是好啊?」
「哼,竖子不足与谋。」提到这件事,曹操顿时心头火气,他苦劝袁绍多少次,可他始终顾虑重重,不肯全力发兵,「袁本初此人不过出身尊贵,他刚愎自用,贪婪重利,压根不是成大事的人。」
萧秋雨微笑一下,胸有成竹地道:「既然袁绍他贪婪重利,那我倒是有一计,可引诱他倾巢而出。」
「哦,不知道阁下有和妙计?」曹操好奇地道。
萧秋雨道:「孟德公之前也曾在朝堂为官,想必你也该知道,之前十常伺之乱的时候,传国玉玺就已经丢失了。」
曹操点了点头,道:「不错,这件事情袁绍也十分清楚。」
当初十常伺之乱的时候,曹操也在带领兵马砍杀宦官……等局势平定后,袁绍翻遍了大半个皇宫,都没能找到传国玉玺,众人也以为那个传国玉玺在战乱中被人偷盗出宫门了。
萧秋雨道:「我曾经听闻过一些传言,当日张让等宦官作乱,为了保住玉玺,一个宫女将其藏在了大殿南部的一座枯井里……孟德公不如去将此消息禀告给袁盟主,他若得知此事,定然会倾力发兵攻打洛阳。」
传国玉玺的来头可非常大,最早是楚文王所铸的,后来落入秦始皇手里,成了秦始皇的信物。
后来刘邦攻破咸阳,秦三世子婴将玉玺献给了汉高祖刘邦,自此玉玺就成了汉朝的传承之宝。
后来王莽的社会主义改革失败了,位面之子刘秀得到了传国玉玺,以此建立了东汉王朝,传承至今,直到十常伺之乱的时候才失窃。
传国玉玺的价值可绝非是象征意义那么简单,谁得到玉玺,谁就有望从法理上染指天下。
当初孙坚得到玉玺后,立马就产生了争夺皇位的野心。孙坚死后,孙策用玉玺直接跟袁术交换了几千兵马,以此扫平了江东六郡,奠定了东吴政权的基本盘。
而袁术得到传国玉玺后,更是以之为凭借自立为王!
「此事当真?」曹操面色不改,但是萧秋雨却察觉到了,他的呼吸变急促了很多。
萧秋雨略一思考,就猜到了曹操的打算,他自己恐怕也想染指这个传国玉玺。
“糟糕了,如果曹操他想自己私吞传国玉玺的话,岂不是会杀我灭口?”
萧秋雨心中忧切,但是他神色丝毫不露破绽,装作没有看出曹操的想法,道:「是真是假有那么重要吗?只要咱们将消息传上去,袁绍若不信那也罢了,咱们也没什么损失……若是他信了,届时袁绍必然会倾力攻打洛阳。到时候洛阳城破,董卓授首伏法,他勤王救驾成功,建立不世之功,就算到时候发觉上当受骗,难道还会因此而迁怒我等欺瞒之罪么?」
「这……这倒也是一条妙计,也罢,我这就去告诉袁公。」
萧秋雨可以感觉得到,曹操的语气中有那么一丝失落。
萧秋雨虽然撒谎隐瞒,但他也不怕曹操报复,等曹操得到消息,那时候他主线任务已经完成了,一旦和氏璧到手,他立马扭头就跑,曹老板就继续找空气发泄去吧……就算继续留在这个世界闯荡,萧秋雨也不用害怕曹操,他现在已经投靠了袁绍,而袁绍目前的势力可比曹操大太多了。
回想起来,袁绍也是运气不好,以当时袁绍的地盘,无论是正面作战、消耗战、持久战,他都是能击败曹操的;官渡之战那巨大的实力差距更是属于躺着也能稳赢的。
可是官渡之战的时候,袁绍愣是因为手下接二连三的叛变而战败了……就算如此,其实官渡战败之后,袁绍也是可以种一波田招一波兵然后翻盘的。
可惜袁绍突然恶疾缠身,死的太早,他一死,几个儿子和手下内讧……即使如此,曹操也花了十年的时间才将袁绍的地盘吃下去。
……
【思考剧情头好痛,不卡文的时我能行云流水的写下去,卡文的时候两个多小时都不知道该怎么动笔……接下来的剧情怎么发展,我反复地思虑考量了两天。
……
第二天。
「诸位,我已经决定了,立刻发兵洛阳,迎战董卓!」
在这一天的大会上,袁绍如是宣布着命令。
然而他的命令宣布后,诸侯们却反应冷淡。
「之前虎牢关一战,徐荣接连斩我帐下三员大将,如今我军军心涣散,已经难以为战了。」
刘岱道:「我军中缺粮已久,想问东郡太守乔瑁借粮,他却推三阻四……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军士若是连饭都吃不饱,哪儿来的力气去打仗啊?」
乔瑁立刻嚷嚷起来:「你的兵马却粮,难道我的兵马就不缺粮么?他们现在每天下午都在喝粥,再不让他们吃饱肚子,恐怕他们立马就要兵变了!」
果不其然,每当袁绍提议出兵的时候,他们就开始了诉苦和推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