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之前,大齐军队从未有过胜绩,无论边关驻军还是京师禁军,一直在吃败仗。
    仅是山海关、燕平城两战,大齐就折损了数十万将士,甲胄兵器军械物资丢失无数。
    之后河北地迅速沦陷,防御使试探性的反攻失败,大齐军队几乎看不到战胜北胡的希望。
    对整个大齐皇朝来说,这是黑夜,是看不到半点儿星光的满满长夜,所有人都感受到了冰冷的绝望。
    而现在,大齐终于有了大捷。
    除了将捷报布告天下,振奋人心,宋治还专门派了官员,到晋阳去慰劳河东军。
    皇帝表现了自己的诚意,不仅给赵宁等有功之士加官进爵,还给包括王柔花在内的赵氏族人,给予了大量封赏。
    “事到如今,朕不得不承认,要想国战取得胜利,必须得重用世家大族。”
    数日后,宋治接到了去河东慰劳的官员,报回的奏折——这些官员的任务,当然不只是慰劳将士,还要全面了解河东军现在的情况。
    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评估河东军接下来是否能挡住察拉罕,一方面也是宋治对臣下的势力必须做到知根知底。
    说完上面这句话,宋治莫名的笑了一声,眼神变得深邃:
    “旬月之内,赵氏便招募了三万私军,以及大量民间修行者,加上赵氏这些年迅速增加的族人修行者,以及多名王极境,眼下赵氏的实力,足称晋地之王了。”
    敬新磨听到这里,眼神变幻一阵,试探着道:“这场战争,将赵氏隐藏的实力完全暴露了出来,朝廷是不是要多注意一些?”
    所谓注意,自然就是制约。
    宋治却摇摇头:“赵氏实力越强,晋地才越有可能守住,大齐需要黄河以北,还有皇朝控制的地域,这是国战大局的需要。朕不仅不会掣肘赵氏,还会大开方便之门,给予他们朕能给的所有信任!”
    这话听得敬新磨有些疑惑。
    不过转念一想,他就明白了宋治的用意:“陛下英明,惟其如此,各个世家才会没有后顾之忧的用命。”
    宋治拿起那本奏折,又仔细看了一遍,末了冷哼一声:“从前两年开始,不少世家都在基业所在地,隐秘扩充力量,他们是什么想法,岂能瞒得过朕?
    “若不是及时察觉了这件事,朕也不会花那么大的力气,迅速扩充防御使军队的规模。
    “朕没想到的是,各个世家私下准备的力量,竟然已经强到了这个地步。赵氏麾下有这么多修行者,其他世家又如何?”
    敬新磨低眉颔首,没有接茬。
    宋治接着道:“世家大族终究是有底蕴的,就算眼下在官场失势,也不会很快丧失根本,若无百年以上的时间和大变故,世家不会真的消失。”
    “对国战而言,这是好事。眼下朝廷军队战力有限,而世家大族的私军,正好顶上战场的空缺,挡住北胡继续入侵。”
    敬新磨偷看了皇帝一眼,见对方神色无异,这才确认这番话对方是发自内心,并没有阴阳怪气。
    这也是事实。
    敬新磨附和着道:“皇朝十八将门,每一门的子弟都自小受到严格、成套的军事训练,素养不是寒门武夫可比,无论眼界、见识、手段都远远超过。
    “这回赵氏能够及时探知北胡军的行军日程,把握时机主动出击,一把山火烧了北胡两万精锐,又没有让山火失控,可见将门子弟的能力。”
    宋治点点头:“无论如何,国战前期必须倚重世家,尤其是将门。让他们的杰出子弟与私军,为朝廷补上窟窿,稳住局势。”
    敬新磨称赞一声陛下英明,顺着话头道;“世家虽然有实力,但仅靠他们还是不够,国战需要天下人齐心协力才行。”
    宋治当然明白敬新磨这话的含义,他的眼神变得更加深邃,
    “不错。自古草莽之中多英豪,既然赵氏能够在晋地召集那么多修行者,朕坐拥天下,岂能没有十倍百倍的修行者效命?”
    话说到这里,主仆两人相视一眼,都没有再开口。
    国战伊始,宋治号召世家寒门同心同德,彼时他以为边关能守住,有防御使的军队增援,北胡轻易攻不进来,至少京师是安全的。
    而现在,除了雁门军,边军不复存在,朝廷禁军一战而没了大半,各地防御使的军队,也没有精锐到可以抗衡北胡大军的地步。
    仅凭皇朝的常备军力,原本拥有的军队,已经无法赢得国战。
    宋治必须得汇聚天下之力了。
    让世家大族感受到信任,可以毫无保留参战,让天下义士、民间骁勇、江湖修行者,一起到汴梁来,在血与火的实战中,塑造出真正强悍的听令于朝廷的王师,是此战目前该有的选择。
    战后宋治也需要这些民间英豪,作为寒门势力的骨干,来对抗、压制世家。
    如果宋治这一系列举措能够得到施行,那国战无疑会进入新的局面与阶段。
    ......
    时光流转,有人觉得光阴如箭,有人感觉度日如年。
    今日休沐,参知政事孔严华在自家的宅子里歇息。他觉得很难受,哪怕是躺在锦榻上,由美妾服侍着听曲饮酒,也没有半点儿开心。
    说是自家宅子,其实是到了汴梁后,由朝廷安排的住处,宅子原本属于一个商贾,四进四出,还有几座别院,一个偌大的花园,规模不小,风景可谓秀丽。
    然而朝廷百官都到了汴梁,要安排千百号有头有脸人物的居所,仓促之间,怎么都做不到尽善尽美,且眼下是国难时期,故而这座宅子跟孔严华在燕平的府邸,无论是奢华还是气派程度,都完全不能相提并论。
    这让孔严华有种凤凰栖鸡窝的感觉。
    作为寒门官员,孔严华的出身在庶族地主中,都算是最低下的,家中田亩只够养活二十来人,没有格外的产业,而且处在穷乡僻壤。
    孔家虽然祖上阔绰过,跟前朝某个有名的门阀,有沾亲带故的关系,但那早已是过眼云烟,对现实毫无帮助。
    到了他祖父那一辈,家里人差些沦为底层平民,好在他父亲勤劳肯干有魄力,在危急之时,变卖所有家产从州城附近搬到了乡下,用有限的钱财购置了一些田产,这才稍微扭转了家势。
    孔严华自小就受到父亲的严苛教育,被寄予厚望。
    别的小地主家的儿子,偶尔还帮着家里做做事,但孔严华的父亲只让他读书,哪怕是在灾年来临,家里也没有余粮的时候,都不曾让他放下书本。
    孔严华天资非凡,从童生到秀才再到举人,每回考试都是魁首,远近闻名,加上被父亲耳提面命十多年,一定要显赫人前、光宗耀祖,买回州城附近的祖宅祖田,所以对名利有极大的渴望。
    他凡事从来不甘人后,哪怕是到京城赶考,面对天下俊彦,也始终保持一颗争胜之心,无论诗词歌赋还是策论文章,都不允许别人比自己强。
    强烈的嫉妒心与求胜欲,让他总是能鞭策自己发愤图强。
    后来成了进士,凭借着一股自小培养的天才人物的傲气,孔严华拒绝了门第的招揽,从而迎来了人生漫长的黑暗十年。
    在这十年中,他做了很多值得一说的成绩,却总是得不到升迁。
    眼看着往日那些不如自己,总是巴结奉承自己,跟自己称兄道弟的士子,一个个爬到了自己的头上,开始对自己颐指气使、不屑一顾,孔严华心里有了极大落差,夜夜辗转反侧,难以入睡。
    在此之前,他总觉得人情冷暖只是书上文章,现实不会那么残酷可笑,但真事到临头的时候,他才发现,现实只会比书上写得更加荒诞。
    那些他认为的交心交肺的知己,会在他落魄的时候依旧认可他的才能,安慰她鼓励他,对他的未来充满信心的好友,在地位超过他之后,无不立即换上了一副膨胀自傲的面孔,对他再无尊重,只有俯视。
    被现实无情的毒打后,孔严华的性情渐渐发生了极大改变。
    十年后,他心中再无圣贤书上那些被他认为没用的道德礼义,只剩下纯粹的对富贵的向往,想要出人头地的渴望。
    痛定思痛,就在孔严华打算放下尊严,投靠门第时候,宋治登基。
    在飞鱼卫的发掘下,他进入了皇帝的视野,终于迎来人生转机,靠着对圣心的体察与实干才能,他厚积薄发、平步青云,不到五十岁便坐上了参知政事的位置。
    人生到了这一步,孔严华可谓是意气风流。
    作为寒门文官中地位最高的存在,他的府邸总是门庭若市,往日那些对他有所不敬的所谓好友,都对他百般讨好,在他面前卑躬屈膝,事事唯他马首是瞻,各种珍奇珠宝不断贡献,让他日日夜夜都舒畅无比。
    成为了梦寐以求的人上人,享受到了各种人间极致的美好滋味,孔严华整天思考的就只有两件事。
    其一,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其二,更进一步成为宰相。
    正当孔严华想要享受自己的大好人生与成功时,却不料北胡突然入侵,王师接连战败,被迫从燕平迁都到汴梁。
    他在京师的财富积累,在旬日间缩水大半,现如今竟然只能住在区区一个四进的宅院里——虽然他年少时住的家宅只有两进,没有花园也没有别院,但他已经觉得完全无法忍受了。
    身为皇朝的参知政事,孔严华的眼界,当然不会局限于金银上,他看到的必定是大势大局。
    一通思考之后,孔严华开始觉得,大齐似乎没有战胜北胡的军力,战争持续下去,只怕大齐会继续输,他们会继续南逃。
    什么时候是个头?
    最终会是什么局面?
    于是孔严华得出结论,大齐应该求和!
    只有求和,只有皇朝继续存在下去,哪怕是丢掉河北,哪怕是年年贡奉,哪怕是偏安江南,大齐依然是一个国家,他依然是参知政事,是文官中的领头羊,是皇朝最有权力的大臣之一!
    但如果皇朝被北胡打没了,那他就真的什么都没了。
    孔严华决定去探探皇帝的口风,如果有机会,他要试着纠集心腹党羽,说服皇帝割地求和,寻求跟北胡和平共处的可能。
    天大地大,祖宗大君王大,有什么是比自己的生存更大的?
    孔严华拿定主意,一股溜儿从锦榻上站了起来。
    

章节目录

第一氏族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我是蓬蒿人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我是蓬蒿人并收藏第一氏族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