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嘉接过书信,却并没有第一时间打开观看,反而将目光放在了年轻人身上,细细打量着。
苏默是赵嘉发掘出来的后起之秀,对于这位沉稳、干练的可造之材,自然也是非常了解与喜欢。
别看苏默不怎么说话,内心深处却也有着强烈的傲气,只是寻常人感受不到苏默的傲罢了。
却没想到,苏默居然会如此推崇眼前年轻人。
那么就只剩下一个解释:眼前这位气度非凡的年轻人,的确有着过人才能,就连苏默都感到折服。
将书信收入怀中,赵嘉转身走到年轻人身旁。
“王翦见过公子!”
而此时,王翦终于有所动作,起身郑重朝着赵嘉行了一礼。
“王翦?”
骤然听到这个名字,赵嘉脸色顿时有些变了,内心深处更是翻起了滔天巨浪。
王翦,何许人也?
恐怕稍微有些熟悉历史之人,都知道王翦乃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乃秦始皇嬴政麾下头号大将,为秦始皇横扫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
不谈其他,历史上李牧正是被王翦用反间计所杀,而后也正是王翦统兵灭掉了赵国。
历史上有关王翦的最早记载,乃是在秦始皇十一年,也就是距离如今十一年以后。
王翦初次领兵,仅仅接管兵权十八天,便令军中不满百石的校尉回家,并从原军队十人中选出两人留在军中。
也就是说,如果王翦接管的军队本来有十万,被其留下来之人只有两万人。
毫无疑问,剩余两成秦军皆为军中精锐。
王翦就用这仅存的两成秦军,攻下了赵国阏与,而后连续攻取赵国九座城邑。
此战,王翦崭露头角。
对于那段历史,赵嘉前世也有些许了解,王翦去掉八成秦国士卒,只留下两成攻打赵国,有去糟存精的意思。
不过来到这个时代,真正了解过秦国军功授爵的体制以后,赵嘉才明白,为何王翦让八成秦军回乡,反而会让剩余秦军士气大振了。
若是换做其余诸侯国,有将领敢这么做,恐怕留下来之人都会军心动荡,心生怨念。
秦国却大不相同,只因秦国独特的军功授爵制度。
首先,对于没有爵位的普通士卒而言,斩首一级就能获得一级爵位,只要有士卒在战场上能杀敌一人,就可以从平民变为公士。
按照秦律:公士爵位,可得赏赐田一顷、住宅一处、仆人一个。
五十亩地、一处住宅加上一个仆人,对于普通人而言,绝对是天大赏赐,故此没有爵位的秦国士卒,作战之时都非常英勇,就是为了得到奖赏。
只不过,秦国律法非常严谨,战功也并不那么容易获取。
想要获得爵位,不仅仅要注重个人勇武,还要注重团队作战,秦律讲究赏罚并重,假如一伍之中有一人战死,其余四人即获罪;如有二、三人战死,其他人的罪名更重。
将功折罪的唯一方法就是杀敌:一人战死,须杀敌一人;二人战死,须杀敌二人。
故,秦军要想得到‘斩一首爵一级’的奖赏,前提乃是所在队伍斩敌首级,大于己方死亡人数才行。
这样一来,士兵要想获爵位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交战双方的武器装备相差无几,又是近身肉搏战,再加上秦军也良莠不齐,想要在战斗中只斩杀敌人而自己不受损失,几乎是不可能的,若己方伤亡大于斩首数,不仅无功反而有罪。
当王翦剔除所有不敢战之人以后,全部留下精锐之士,士卒们才会士气大振。
因为想要获取战功,也要计算整体战功,必须要斩首数量大于己方伤亡数量才行。
如果军中有人拖后腿,哪怕个人再勇猛,想要获得战功也非常困难。
更何况,对于秦国将官而言,不再看个人斩首数量,而是看整体队伍斩首数量,以及最终胜负,想要获取军功越来越难。
秦律有云:得三十三首以上,盈论,百将、屯长赐爵一级。
所谓盈论,也即是满额论功行赏,上至将官下至士卒都有赏赐,当然前提是百人秦军斩首三十三级,是在己方伤亡小于斩敌方首级的前提下,并且必须最终获胜。
否则,百人将有过无功。
这种特定的军功授爵制度,导致秦国将官以及士卒,都想要以最小牺牲获取最大斩首数,如此方能获得军功赏赐。
王翦让那些非精锐士卒回家,没有了累赘,反而会让留下来的秦国精锐,有更大机会获取战功,这才让留下来的精锐们士气大振。
王翦首战,就是通过对秦国军功授爵制度的熟悉,以及对秦国士卒心理的掌控,这才以少量精锐秦军攻下了十座赵国城池。
也是从那个时候起,王翦开始真正崭露头角。
从秦始皇扫除内部隐患亲政以后,王翦就成为秦始皇手中最锋利的利刃,除了扫灭韩国以外,其余五国的灭亡,都有王翦及其子王贲的身影。
如此名将,今日忽然出现在赵嘉身旁,他又岂会不感到激动?
这个时候,哪怕没有苏默的极力举荐,赵嘉也会不惜代价将王翦这位名将留下来。
别看赵嘉如今风光无限,麾下真正能堪大任的将领,却是极度缺乏。
苏默、司马尚两人,都还需要历练,他们无论眼光还是格局,都没有办法与王翦相提并论。
至于廉颇、李牧,虽与赵嘉较好,终究并非赵嘉臣子。
赵嘉未成赵王以前,廉颇、李牧不太可能听从赵嘉调遣,也不太可能为赵嘉征战。
那么王翦的到来,对于赵嘉而言就好似雪中送炭了。
“吾尝闻王龁将军有一侄儿,其虽隐于乡间,却熟读兵书,能文能武,有经天纬地之才,不知阁下可是东乡王翦?”
王翦闻言,不由脸色微变:“公子亦知王翦之名乎!”
也怪不得王翦会如此惊讶,他虽自忖有真才实学,奈何这么多年并未展露出来,哪怕是王龁侄儿,也不至于被赵嘉记挂才对啊。
赵嘉初次见王翦,不仅指出了对方身份,还知道对方生活的地方,如何不让王翦感到惊讶?
苏默是赵嘉发掘出来的后起之秀,对于这位沉稳、干练的可造之材,自然也是非常了解与喜欢。
别看苏默不怎么说话,内心深处却也有着强烈的傲气,只是寻常人感受不到苏默的傲罢了。
却没想到,苏默居然会如此推崇眼前年轻人。
那么就只剩下一个解释:眼前这位气度非凡的年轻人,的确有着过人才能,就连苏默都感到折服。
将书信收入怀中,赵嘉转身走到年轻人身旁。
“王翦见过公子!”
而此时,王翦终于有所动作,起身郑重朝着赵嘉行了一礼。
“王翦?”
骤然听到这个名字,赵嘉脸色顿时有些变了,内心深处更是翻起了滔天巨浪。
王翦,何许人也?
恐怕稍微有些熟悉历史之人,都知道王翦乃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乃秦始皇嬴政麾下头号大将,为秦始皇横扫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
不谈其他,历史上李牧正是被王翦用反间计所杀,而后也正是王翦统兵灭掉了赵国。
历史上有关王翦的最早记载,乃是在秦始皇十一年,也就是距离如今十一年以后。
王翦初次领兵,仅仅接管兵权十八天,便令军中不满百石的校尉回家,并从原军队十人中选出两人留在军中。
也就是说,如果王翦接管的军队本来有十万,被其留下来之人只有两万人。
毫无疑问,剩余两成秦军皆为军中精锐。
王翦就用这仅存的两成秦军,攻下了赵国阏与,而后连续攻取赵国九座城邑。
此战,王翦崭露头角。
对于那段历史,赵嘉前世也有些许了解,王翦去掉八成秦国士卒,只留下两成攻打赵国,有去糟存精的意思。
不过来到这个时代,真正了解过秦国军功授爵的体制以后,赵嘉才明白,为何王翦让八成秦军回乡,反而会让剩余秦军士气大振了。
若是换做其余诸侯国,有将领敢这么做,恐怕留下来之人都会军心动荡,心生怨念。
秦国却大不相同,只因秦国独特的军功授爵制度。
首先,对于没有爵位的普通士卒而言,斩首一级就能获得一级爵位,只要有士卒在战场上能杀敌一人,就可以从平民变为公士。
按照秦律:公士爵位,可得赏赐田一顷、住宅一处、仆人一个。
五十亩地、一处住宅加上一个仆人,对于普通人而言,绝对是天大赏赐,故此没有爵位的秦国士卒,作战之时都非常英勇,就是为了得到奖赏。
只不过,秦国律法非常严谨,战功也并不那么容易获取。
想要获得爵位,不仅仅要注重个人勇武,还要注重团队作战,秦律讲究赏罚并重,假如一伍之中有一人战死,其余四人即获罪;如有二、三人战死,其他人的罪名更重。
将功折罪的唯一方法就是杀敌:一人战死,须杀敌一人;二人战死,须杀敌二人。
故,秦军要想得到‘斩一首爵一级’的奖赏,前提乃是所在队伍斩敌首级,大于己方死亡人数才行。
这样一来,士兵要想获爵位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交战双方的武器装备相差无几,又是近身肉搏战,再加上秦军也良莠不齐,想要在战斗中只斩杀敌人而自己不受损失,几乎是不可能的,若己方伤亡大于斩首数,不仅无功反而有罪。
当王翦剔除所有不敢战之人以后,全部留下精锐之士,士卒们才会士气大振。
因为想要获取战功,也要计算整体战功,必须要斩首数量大于己方伤亡数量才行。
如果军中有人拖后腿,哪怕个人再勇猛,想要获得战功也非常困难。
更何况,对于秦国将官而言,不再看个人斩首数量,而是看整体队伍斩首数量,以及最终胜负,想要获取军功越来越难。
秦律有云:得三十三首以上,盈论,百将、屯长赐爵一级。
所谓盈论,也即是满额论功行赏,上至将官下至士卒都有赏赐,当然前提是百人秦军斩首三十三级,是在己方伤亡小于斩敌方首级的前提下,并且必须最终获胜。
否则,百人将有过无功。
这种特定的军功授爵制度,导致秦国将官以及士卒,都想要以最小牺牲获取最大斩首数,如此方能获得军功赏赐。
王翦让那些非精锐士卒回家,没有了累赘,反而会让留下来的秦国精锐,有更大机会获取战功,这才让留下来的精锐们士气大振。
王翦首战,就是通过对秦国军功授爵制度的熟悉,以及对秦国士卒心理的掌控,这才以少量精锐秦军攻下了十座赵国城池。
也是从那个时候起,王翦开始真正崭露头角。
从秦始皇扫除内部隐患亲政以后,王翦就成为秦始皇手中最锋利的利刃,除了扫灭韩国以外,其余五国的灭亡,都有王翦及其子王贲的身影。
如此名将,今日忽然出现在赵嘉身旁,他又岂会不感到激动?
这个时候,哪怕没有苏默的极力举荐,赵嘉也会不惜代价将王翦这位名将留下来。
别看赵嘉如今风光无限,麾下真正能堪大任的将领,却是极度缺乏。
苏默、司马尚两人,都还需要历练,他们无论眼光还是格局,都没有办法与王翦相提并论。
至于廉颇、李牧,虽与赵嘉较好,终究并非赵嘉臣子。
赵嘉未成赵王以前,廉颇、李牧不太可能听从赵嘉调遣,也不太可能为赵嘉征战。
那么王翦的到来,对于赵嘉而言就好似雪中送炭了。
“吾尝闻王龁将军有一侄儿,其虽隐于乡间,却熟读兵书,能文能武,有经天纬地之才,不知阁下可是东乡王翦?”
王翦闻言,不由脸色微变:“公子亦知王翦之名乎!”
也怪不得王翦会如此惊讶,他虽自忖有真才实学,奈何这么多年并未展露出来,哪怕是王龁侄儿,也不至于被赵嘉记挂才对啊。
赵嘉初次见王翦,不仅指出了对方身份,还知道对方生活的地方,如何不让王翦感到惊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