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备走之后,在场之人都松口气,一来是怕大打出手,二来是怕才学不济折损了颜面,尤其还是在崇王世子和柳如是面前丢脸,以后基本也不用在金陵城的士子当中抬起头。
每个人对自己还是多少有些自知之明的,秀才中的都很勉强,在几千名考生参加的乡试中能名列前茅而中举,那非常不易,想在一两届考中更难,很多人也是做好了学到老考到老的准备。
赵元启很自然坐下来,环视在场之人,道:“或许是本世子的到来,打搅了诸位以文会友。你们也不用太在意,还请谈论之前的内容便可,柳小姐是否也在讨论之列?”
赵元启饶有兴致地看着柳如是。
柳如是赶紧避开目光,欠身行礼道:“几位公子之前是在探讨秋试文章,奴家才疏学浅,不能登大雅之堂。”
“柳小姐太自谦了,是我等才学有所不及才是。”韩玉上前笑着说一句,将蒋城之间的文章拿过来,道,“世子殿下,这是蒋公子的一篇文章,是本届乡试四书文第三题‘国无道至死不变,是可忍孰不可忍’一题的文章,还请世子殿下评断。”
赵元启马上上来精神,他脸上带着笑容,将文章接过来道:“乡试开考之后,本世子便拿到了本届乡试四书文的考题,众览之下四书文第三题,也是本世子觉得最难的一题,倒要看看众学子们的高见……”
蒋城脸上带着一种受宠若惊的神色,行礼道:“殿下抬举,还请殿下斧正。”
“嗯。”赵元启点点头,他的精神全然放在手上的这篇文章之上,他本来是抱着极高期望的,可当看过文章后,脸上的笑容自然减弱,到最后他放下文章,笑了笑道,“此文章虽有精彩之处,但在破题和引经据典方面,过于求谨,以至于四平八稳无太多亮点!”
蒋城本来也带着极大的期待,很希望赵元启对他的文章欣赏,听到这里,他脸上很失望。
旁边已经不禁有人在暗中偷笑,你蒋城是争强好胜,可惜文采不出众,这还好是崇王世子委婉地批评你,要换了别人,你还不跟人拼命?看来那高傲的吴备说的也没错,文采不行就是不行,想不承认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蒋城道:“世子殿下提醒的是,在下回去之后必当潜心用功,争取能早日作出经天纬地的文章。”
“诶,这就不对了,要做文章,最重要的是出于本心,要做到浩然正气,如此方为一篇不世出的好文章。若单纯只是为追求经天纬地,反倒被掣肘,一篇文章之中空有浮华而无实质,那就是一篇华而不实的文章。”赵元启侃侃而谈道。
在场之人无不点头,心中都在想,世子就是世子,崇王府里的先生至少也是进士出身,有许多应该是来自于文庙,或者是朝中的翰林,都是大儒,所教出来的世子,学问、修养和谈吐都并非普通人所能拥有。
众人各自都对蒋城的文章发表了看法,也没刻意去贬低蒋城,但都归纳为蒋城的文章太四平八稳。
随后别人也各自写下自己的文章,让赵元启来评断,在议论方面都会有些偏颇,太侧重于议论“国无道至死不变”,对于截搭题的后半部分“是可忍孰不可忍”却选择性淡化,有的稍微一提,有的则是表示对那些乱臣贼子不可忍。
赵元启突然看着纪宁道:“永宁的诗才,一向是出类拔萃,却不知这篇文章作的如何?”
所有人都看着一直少作言语的纪宁,连柳如是那边也在看着他,虽说纪宁在诗词和祭文上的造诣一向不浅,可在本届乡试中,他并非是解元的大热门,主要也因纪宁第一次参加乡试,所谓万事开头难,再加上他又是荫蔽的秀才出身,在外人看来,还是那些寒门出身寒窗苦读数十载,通过童生试和生员试走出来的秀才中解元的可能性更大,再或者是那些有名气的望族子弟,而非纪宁这样声名鹊起的后生。
“在下的文章,做的很是一般,不值一提。听过诸位的文章,反倒觉得自己的文章议论的有些偏颇了。”纪宁脸上有些为难道。
别人听到纪宁的话,再观纪宁的神色,也不觉得纪宁是在谦虚。
第一次参加乡试的考生都会有个通病,就是在审题和做文章上太过于潦草,以至于当时就蒙蔽了头脑,一直到出了考场之后才意识到自己很多题目都审错,而当时就死活察觉不出。
既然纪宁不肯说自己的文章,别人只当纪宁也是真的做的不好,也就不想强迫他拿出自己的文章来“献丑”。
这种好友的聚会中,大家以文会友,人家就说自己的文章不好,你还非要让人把文章写下来给你看,就有点诚心要看人笑话的意思,以后连朋友都做不成。
连赵元启也点点头,接受了纪宁的这说法,但他还是很热忱道:“永宁兄见谅,本世子并非是诚心要知你文章做的如何,但本届乡试中,却有一题不得不拿来问你,便是第二题‘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不知你有何见地?”
赵元启对纪宁留下的最初印象,就是纪宁对江山社稷方面有很高的造诣,说白了,就是对治国有自己的看法。
当赵元启见到四书文第二题的题目后,他意识到这是一篇探讨治国之道的题目,他自己在尝试写这篇文章时,他就在审视和猜想,如果让纪宁来作这篇文章,他会从哪个方向来议论,会引出怎样的论点,作出如何的文章?他这次来见纪宁,也主要是想拿自己在第二题上所尝试做出来的文章,跟纪宁的考试文章作出比较。
说到这一题,很多人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刚才所探讨的都是最难的第三题截搭题,所以自己的文章写的不好,或者是自我感觉良好而没得到崇王世子的认可。可若是这第二题,在很多人看来那是很简单的,自古以来论述治国之道的文章比比皆是,每个人在备考时所背过的程文和范文中所涉及这题目方向的文章比比皆是。
他们已经忍不住把自己的论点论据说出来,以换得崇王世子的赏识。
每个人对自己还是多少有些自知之明的,秀才中的都很勉强,在几千名考生参加的乡试中能名列前茅而中举,那非常不易,想在一两届考中更难,很多人也是做好了学到老考到老的准备。
赵元启很自然坐下来,环视在场之人,道:“或许是本世子的到来,打搅了诸位以文会友。你们也不用太在意,还请谈论之前的内容便可,柳小姐是否也在讨论之列?”
赵元启饶有兴致地看着柳如是。
柳如是赶紧避开目光,欠身行礼道:“几位公子之前是在探讨秋试文章,奴家才疏学浅,不能登大雅之堂。”
“柳小姐太自谦了,是我等才学有所不及才是。”韩玉上前笑着说一句,将蒋城之间的文章拿过来,道,“世子殿下,这是蒋公子的一篇文章,是本届乡试四书文第三题‘国无道至死不变,是可忍孰不可忍’一题的文章,还请世子殿下评断。”
赵元启马上上来精神,他脸上带着笑容,将文章接过来道:“乡试开考之后,本世子便拿到了本届乡试四书文的考题,众览之下四书文第三题,也是本世子觉得最难的一题,倒要看看众学子们的高见……”
蒋城脸上带着一种受宠若惊的神色,行礼道:“殿下抬举,还请殿下斧正。”
“嗯。”赵元启点点头,他的精神全然放在手上的这篇文章之上,他本来是抱着极高期望的,可当看过文章后,脸上的笑容自然减弱,到最后他放下文章,笑了笑道,“此文章虽有精彩之处,但在破题和引经据典方面,过于求谨,以至于四平八稳无太多亮点!”
蒋城本来也带着极大的期待,很希望赵元启对他的文章欣赏,听到这里,他脸上很失望。
旁边已经不禁有人在暗中偷笑,你蒋城是争强好胜,可惜文采不出众,这还好是崇王世子委婉地批评你,要换了别人,你还不跟人拼命?看来那高傲的吴备说的也没错,文采不行就是不行,想不承认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蒋城道:“世子殿下提醒的是,在下回去之后必当潜心用功,争取能早日作出经天纬地的文章。”
“诶,这就不对了,要做文章,最重要的是出于本心,要做到浩然正气,如此方为一篇不世出的好文章。若单纯只是为追求经天纬地,反倒被掣肘,一篇文章之中空有浮华而无实质,那就是一篇华而不实的文章。”赵元启侃侃而谈道。
在场之人无不点头,心中都在想,世子就是世子,崇王府里的先生至少也是进士出身,有许多应该是来自于文庙,或者是朝中的翰林,都是大儒,所教出来的世子,学问、修养和谈吐都并非普通人所能拥有。
众人各自都对蒋城的文章发表了看法,也没刻意去贬低蒋城,但都归纳为蒋城的文章太四平八稳。
随后别人也各自写下自己的文章,让赵元启来评断,在议论方面都会有些偏颇,太侧重于议论“国无道至死不变”,对于截搭题的后半部分“是可忍孰不可忍”却选择性淡化,有的稍微一提,有的则是表示对那些乱臣贼子不可忍。
赵元启突然看着纪宁道:“永宁的诗才,一向是出类拔萃,却不知这篇文章作的如何?”
所有人都看着一直少作言语的纪宁,连柳如是那边也在看着他,虽说纪宁在诗词和祭文上的造诣一向不浅,可在本届乡试中,他并非是解元的大热门,主要也因纪宁第一次参加乡试,所谓万事开头难,再加上他又是荫蔽的秀才出身,在外人看来,还是那些寒门出身寒窗苦读数十载,通过童生试和生员试走出来的秀才中解元的可能性更大,再或者是那些有名气的望族子弟,而非纪宁这样声名鹊起的后生。
“在下的文章,做的很是一般,不值一提。听过诸位的文章,反倒觉得自己的文章议论的有些偏颇了。”纪宁脸上有些为难道。
别人听到纪宁的话,再观纪宁的神色,也不觉得纪宁是在谦虚。
第一次参加乡试的考生都会有个通病,就是在审题和做文章上太过于潦草,以至于当时就蒙蔽了头脑,一直到出了考场之后才意识到自己很多题目都审错,而当时就死活察觉不出。
既然纪宁不肯说自己的文章,别人只当纪宁也是真的做的不好,也就不想强迫他拿出自己的文章来“献丑”。
这种好友的聚会中,大家以文会友,人家就说自己的文章不好,你还非要让人把文章写下来给你看,就有点诚心要看人笑话的意思,以后连朋友都做不成。
连赵元启也点点头,接受了纪宁的这说法,但他还是很热忱道:“永宁兄见谅,本世子并非是诚心要知你文章做的如何,但本届乡试中,却有一题不得不拿来问你,便是第二题‘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不知你有何见地?”
赵元启对纪宁留下的最初印象,就是纪宁对江山社稷方面有很高的造诣,说白了,就是对治国有自己的看法。
当赵元启见到四书文第二题的题目后,他意识到这是一篇探讨治国之道的题目,他自己在尝试写这篇文章时,他就在审视和猜想,如果让纪宁来作这篇文章,他会从哪个方向来议论,会引出怎样的论点,作出如何的文章?他这次来见纪宁,也主要是想拿自己在第二题上所尝试做出来的文章,跟纪宁的考试文章作出比较。
说到这一题,很多人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刚才所探讨的都是最难的第三题截搭题,所以自己的文章写的不好,或者是自我感觉良好而没得到崇王世子的认可。可若是这第二题,在很多人看来那是很简单的,自古以来论述治国之道的文章比比皆是,每个人在备考时所背过的程文和范文中所涉及这题目方向的文章比比皆是。
他们已经忍不住把自己的论点论据说出来,以换得崇王世子的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