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从一开始就没有想救士燮,因为士燮根本就不值得救,士燮不是一个普通人,甚至不是一个普通的官员,他可是一方之雄。
失去了雄心的诸侯,下场注定很悲催。
就算是张翔真的愿意放过士燮,他的晚年也不会有多好,一将功成万骨枯,更何况是一方诸侯了,士燮得罪的人只会更多不会更少。
此时的刘备失去了荆北,也就意味着刘备想翻身很难,别说是翻身了,恐怕自保都是一个痴人说梦的一件事,诸葛亮这么心高气傲的人怎么会容忍这一切发生。
诸葛亮没有责怪刘备,刘备做的已经很好了。
那么问题就出在他诸葛亮的身上,诸葛亮的确是一个很尽责的人,可以说他太尽责了,尽责的有点过分,把所有的事都揽在一人身上。
所以说诸葛亮最后才会累死,这都是他自找的。
刘备的霸业,可不是他诸葛亮的霸业,如果刘备不早死的话,恐怕诸葛亮就要死在刘备的手上了。
此时的诸葛亮为了扭转局势,才会把交州的兵马转移至荆南,但是别人的兵马,终究是别人的兵马,那不是自己的兵马。
更何况还是士燮的人马,士燮要投靠的还是刘备的眼中钉张翔。
诸葛亮可不想把隐患放在刘备的身边,所以诸葛亮才会想法设法的杀掉士燮。
至于为什么拉拢孟获,那就是在明显不过的一件事了,张翔近期之内不会向交州出手,那么交州就是孟获做主,现在的诸葛亮已经可以预见。
未来的孟获和张翔必有一战。
当然张翔并没有把孟获当成对手,否则也不会让孟获坐拥交州之地,孟获一下子成为新的诸侯,可以说对任何一方都是有利的。
在这样剑拔弩张的局势下,张翔还能做到两全其美,的确有他的本事,这一点诸葛亮从来不会否认。
当然现在的情况诸葛亮深感耻辱,张翔看不上眼的东西,现在正是刘备诸葛亮最需要的,而且诸葛亮还必须利用张翔的手下蛮人、
士燮此时正在城头上领兵作战,此时是士燮仅剩的兵马,也是士燮最强的兵马。
好东西总要留在后面,这一点士燮也不例外。
士燮硬是坚守了半个月,可以说是耽误了诸葛亮和孟获的事情,诸葛亮现在只有一个想法,“老家伙你怎么还不死啊!”
士家的子弟已经躲进了密道里,这个密道诸葛亮也知道。
诸葛亮真的不想辜负士燮的信任,但是他却不得不那么做,密道的入口不是士燮的府邸,而是诸葛亮现在的府邸。
士燮最终还是从城头上活了下来,身边只有三四个亲信,其他人都还在城头上抵御蛮兵,不过看样子已经顶不了多长时间了。
最迟就是明天陷落,最快就是在下午,现在敌军再吃午饭。
也是士燮最后一次逃跑的机会,士燮当然不会放过,趁着巡城的空当,士燮才来到诸葛亮的府上,“诸葛先生,跟我走吧!”
诸葛亮:“州牧大人不用了,让在下送你一程吧!”
“不行,这次先生一定要听吾的,这里太危险了。”到现在士燮还在担心诸葛亮。
“士州牧,你的家人会很安全。”诸葛亮说了一句驴唇不对马嘴的话。
士燮的背后就被诸葛亮的亲兵刺了一剑,他带来的那几个亲信,也被诸葛亮的亲兵杀了,士燮抓住诸葛亮的儒衫,“为什么?”
诸葛亮从后面拿出了匕首,刺进了士燮的小腹,“州牧,挡了我家主公的路。”其实士燮真正挡的是诸葛亮的路。
因为杀士燮是诸葛亮的主意,也是诸葛亮亲手执行的。
诸葛亮让手下把士燮的尸体处理了一下,死在哪都不能死在他的府上,诸葛亮这样做不只是为了堵住众人的口,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诸葛亮会保住士燮的家人。
这一点诸葛亮是不会食言的,因为士燮的家人更能正面诸葛亮和士燮的关系。
这可不是出自于诸葛亮的好心,只要成为谋士双手自然不会干净。
士燮好歹也是交州的霸主,但是他死的时候没有知道,就算他的尸体暴尸街头,也没有人看到,所有的百姓都躲在家里,没有人有这个胆子看。
当孟获带人攻破城池的时候,才发现士燮已经死了,孟获第一个就想到了诸葛亮。
此时城中想对士燮下手的,不是他孟获就是在城中的诸葛亮,其他人可没这个本事。
孟获进城第一件事就是找到孟获,孟获死了那就做第二件事,那就是找到诸葛亮,但是诸葛亮却没有躲起来,而是大大方方的等待着孟获。
还沏好了茶水,“蛮王,应该如愿以偿了。”
孟获:“还没有,也可以说还差一点,先生死后才是真正的如愿以偿。”
诸葛亮:“蛮王想杀在下,你觉得这种事情就能隐瞒下去,那么在下就太高估蛮王了。”
“隐瞒是不可能,更是没人相信,但是有一句话是死无对证,只要先生死了,吾相信张翔是不会追究的,错有错的好处,只要张翔不追究,其他人再怎么说我都不会在乎。”
诸葛亮:“蛮王果然是一方王者,上下之道很清楚。”
“那么先生应该不会怪本王吧!”
“当然不会黄泉路上,有蛮王作伴,在下相信也不委屈我,蛮王杀了在下,而张翔杀了蛮王,真的是因果循环报应啊!”
孟获:“张翔的确心狠手辣,但是本王最差不过是寄人篱下。”
“蛮王把事情想的实在是太简单了,寄人篱下也要分人,我主寄人篱下,照样被曹操忌惮,不得已才反出来,蛮王又有什么区别呢?”
“先生是想保命吧!”
诸葛亮:“当今乱世谁不想保命啊!但是在下说的一切都是真的,蛮王现在的处境与在下是一样的,蛮王为什么要杀,也应该想明白张翔为什么要杀蛮王。”
最后孟获还是说不过诸葛亮,放诸葛亮离开了。
诸葛亮是晚上离开的城池,秘密离开的,就算众人皆知,有些事该做还要做,这样一来双方才好有个交待。
诸葛亮也怕孟获反悔,诸葛亮已经冒过一次险了,可不能冒第二次,冒险是诸葛亮最不喜欢做的事,但在形势所迫之下,做了一次又一次。
其实冒险诸葛亮是不擅长,每次诸葛亮都提心吊胆。
所以才有现在落荒而逃的这一幕出现,诸葛亮已经没有往日的潇洒,但是诸葛亮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张翔最近把注意力一直放在青州,毕竟只要拿下青州,张翔就彻底拿下了北方,这个意义是完全不同的,张翔不止一次对青州出手。
但每次都是无疾而终,张翔手下在青州死伤的太多了。
虽然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但是张翔总算要给手下人一个交待的。
现在青州有近七成的地盘已经进入了张翔的手中,可以说张翔这边比曹操那边顺利了很多,当然战事突变,青州的曹军也进行了反抗。
可是在张翔大军的铁蹄之下,这些临时组织起来的曹军,可不是对手。
交州这边的事情,张翔并不是很清楚,当他清楚的事情,也做了一个决定,那就是孟获必须死,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孟获的作用就是牵制士燮。
那士燮死了,那么孟获就没有用。
祝融的存在,的确保住了孟获的性命,但那只是暂时的,张翔不会放过孟获,因为从祝融委身于张翔那天起,孟获就已经站在了张翔的对立面。
注定是敌人的孟获,张翔可不会放过。
再加上这其中还有诸葛亮的原因,孟获接触谁,张翔都不会动怒,但是接触诸葛亮就不一样了,不管是什么情况下,诸葛亮总能让张翔出乎预料。
做常人不做之事,这就是诸葛亮的本事。
如果现在孟获突然倒戈相向,投靠了刘备,这在张翔眼里都是有可能的。
孟获必须死,那么交州的新主人,那只有林希了,林希这个人张翔不想放手的,要不然也不会带在身边,如果林希回到交州,那才叫真正的可惜。
林希有顶级谋士的潜质,在内政和谋略上都有很大的长进。
但是士燮死的太早了,交州看似不起眼,又至关重要,张翔不会从刘备背后下手,但如果刘备顶不住了,张翔也不会把交州拱手相让曹操。
那么交州的主人必须是张翔的人,现在最适合的人选就是林希了。
为了杀掉孟获,林枫还动用了蛮女,这些蛮女是听命于祝融的,祝融没有死这些蛮女都没有告诉孟获,就已经看出了她们的忠心。
林希有她们帮忙应该没什么问题,如果再不行张翔现在也没兵可派了。
张翔是北方之主,但交州却在大汉的最南方,南辕北辙动用大军是非常不现实的,更何况张翔还不想蹚南方这片浑水,实在是太浑了。
张翔如果参与,可未必会得到好处,很可能会被人咬了一口,太过贪婪只会被围攻。(未完待续。)
失去了雄心的诸侯,下场注定很悲催。
就算是张翔真的愿意放过士燮,他的晚年也不会有多好,一将功成万骨枯,更何况是一方诸侯了,士燮得罪的人只会更多不会更少。
此时的刘备失去了荆北,也就意味着刘备想翻身很难,别说是翻身了,恐怕自保都是一个痴人说梦的一件事,诸葛亮这么心高气傲的人怎么会容忍这一切发生。
诸葛亮没有责怪刘备,刘备做的已经很好了。
那么问题就出在他诸葛亮的身上,诸葛亮的确是一个很尽责的人,可以说他太尽责了,尽责的有点过分,把所有的事都揽在一人身上。
所以说诸葛亮最后才会累死,这都是他自找的。
刘备的霸业,可不是他诸葛亮的霸业,如果刘备不早死的话,恐怕诸葛亮就要死在刘备的手上了。
此时的诸葛亮为了扭转局势,才会把交州的兵马转移至荆南,但是别人的兵马,终究是别人的兵马,那不是自己的兵马。
更何况还是士燮的人马,士燮要投靠的还是刘备的眼中钉张翔。
诸葛亮可不想把隐患放在刘备的身边,所以诸葛亮才会想法设法的杀掉士燮。
至于为什么拉拢孟获,那就是在明显不过的一件事了,张翔近期之内不会向交州出手,那么交州就是孟获做主,现在的诸葛亮已经可以预见。
未来的孟获和张翔必有一战。
当然张翔并没有把孟获当成对手,否则也不会让孟获坐拥交州之地,孟获一下子成为新的诸侯,可以说对任何一方都是有利的。
在这样剑拔弩张的局势下,张翔还能做到两全其美,的确有他的本事,这一点诸葛亮从来不会否认。
当然现在的情况诸葛亮深感耻辱,张翔看不上眼的东西,现在正是刘备诸葛亮最需要的,而且诸葛亮还必须利用张翔的手下蛮人、
士燮此时正在城头上领兵作战,此时是士燮仅剩的兵马,也是士燮最强的兵马。
好东西总要留在后面,这一点士燮也不例外。
士燮硬是坚守了半个月,可以说是耽误了诸葛亮和孟获的事情,诸葛亮现在只有一个想法,“老家伙你怎么还不死啊!”
士家的子弟已经躲进了密道里,这个密道诸葛亮也知道。
诸葛亮真的不想辜负士燮的信任,但是他却不得不那么做,密道的入口不是士燮的府邸,而是诸葛亮现在的府邸。
士燮最终还是从城头上活了下来,身边只有三四个亲信,其他人都还在城头上抵御蛮兵,不过看样子已经顶不了多长时间了。
最迟就是明天陷落,最快就是在下午,现在敌军再吃午饭。
也是士燮最后一次逃跑的机会,士燮当然不会放过,趁着巡城的空当,士燮才来到诸葛亮的府上,“诸葛先生,跟我走吧!”
诸葛亮:“州牧大人不用了,让在下送你一程吧!”
“不行,这次先生一定要听吾的,这里太危险了。”到现在士燮还在担心诸葛亮。
“士州牧,你的家人会很安全。”诸葛亮说了一句驴唇不对马嘴的话。
士燮的背后就被诸葛亮的亲兵刺了一剑,他带来的那几个亲信,也被诸葛亮的亲兵杀了,士燮抓住诸葛亮的儒衫,“为什么?”
诸葛亮从后面拿出了匕首,刺进了士燮的小腹,“州牧,挡了我家主公的路。”其实士燮真正挡的是诸葛亮的路。
因为杀士燮是诸葛亮的主意,也是诸葛亮亲手执行的。
诸葛亮让手下把士燮的尸体处理了一下,死在哪都不能死在他的府上,诸葛亮这样做不只是为了堵住众人的口,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诸葛亮会保住士燮的家人。
这一点诸葛亮是不会食言的,因为士燮的家人更能正面诸葛亮和士燮的关系。
这可不是出自于诸葛亮的好心,只要成为谋士双手自然不会干净。
士燮好歹也是交州的霸主,但是他死的时候没有知道,就算他的尸体暴尸街头,也没有人看到,所有的百姓都躲在家里,没有人有这个胆子看。
当孟获带人攻破城池的时候,才发现士燮已经死了,孟获第一个就想到了诸葛亮。
此时城中想对士燮下手的,不是他孟获就是在城中的诸葛亮,其他人可没这个本事。
孟获进城第一件事就是找到孟获,孟获死了那就做第二件事,那就是找到诸葛亮,但是诸葛亮却没有躲起来,而是大大方方的等待着孟获。
还沏好了茶水,“蛮王,应该如愿以偿了。”
孟获:“还没有,也可以说还差一点,先生死后才是真正的如愿以偿。”
诸葛亮:“蛮王想杀在下,你觉得这种事情就能隐瞒下去,那么在下就太高估蛮王了。”
“隐瞒是不可能,更是没人相信,但是有一句话是死无对证,只要先生死了,吾相信张翔是不会追究的,错有错的好处,只要张翔不追究,其他人再怎么说我都不会在乎。”
诸葛亮:“蛮王果然是一方王者,上下之道很清楚。”
“那么先生应该不会怪本王吧!”
“当然不会黄泉路上,有蛮王作伴,在下相信也不委屈我,蛮王杀了在下,而张翔杀了蛮王,真的是因果循环报应啊!”
孟获:“张翔的确心狠手辣,但是本王最差不过是寄人篱下。”
“蛮王把事情想的实在是太简单了,寄人篱下也要分人,我主寄人篱下,照样被曹操忌惮,不得已才反出来,蛮王又有什么区别呢?”
“先生是想保命吧!”
诸葛亮:“当今乱世谁不想保命啊!但是在下说的一切都是真的,蛮王现在的处境与在下是一样的,蛮王为什么要杀,也应该想明白张翔为什么要杀蛮王。”
最后孟获还是说不过诸葛亮,放诸葛亮离开了。
诸葛亮是晚上离开的城池,秘密离开的,就算众人皆知,有些事该做还要做,这样一来双方才好有个交待。
诸葛亮也怕孟获反悔,诸葛亮已经冒过一次险了,可不能冒第二次,冒险是诸葛亮最不喜欢做的事,但在形势所迫之下,做了一次又一次。
其实冒险诸葛亮是不擅长,每次诸葛亮都提心吊胆。
所以才有现在落荒而逃的这一幕出现,诸葛亮已经没有往日的潇洒,但是诸葛亮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张翔最近把注意力一直放在青州,毕竟只要拿下青州,张翔就彻底拿下了北方,这个意义是完全不同的,张翔不止一次对青州出手。
但每次都是无疾而终,张翔手下在青州死伤的太多了。
虽然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但是张翔总算要给手下人一个交待的。
现在青州有近七成的地盘已经进入了张翔的手中,可以说张翔这边比曹操那边顺利了很多,当然战事突变,青州的曹军也进行了反抗。
可是在张翔大军的铁蹄之下,这些临时组织起来的曹军,可不是对手。
交州这边的事情,张翔并不是很清楚,当他清楚的事情,也做了一个决定,那就是孟获必须死,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孟获的作用就是牵制士燮。
那士燮死了,那么孟获就没有用。
祝融的存在,的确保住了孟获的性命,但那只是暂时的,张翔不会放过孟获,因为从祝融委身于张翔那天起,孟获就已经站在了张翔的对立面。
注定是敌人的孟获,张翔可不会放过。
再加上这其中还有诸葛亮的原因,孟获接触谁,张翔都不会动怒,但是接触诸葛亮就不一样了,不管是什么情况下,诸葛亮总能让张翔出乎预料。
做常人不做之事,这就是诸葛亮的本事。
如果现在孟获突然倒戈相向,投靠了刘备,这在张翔眼里都是有可能的。
孟获必须死,那么交州的新主人,那只有林希了,林希这个人张翔不想放手的,要不然也不会带在身边,如果林希回到交州,那才叫真正的可惜。
林希有顶级谋士的潜质,在内政和谋略上都有很大的长进。
但是士燮死的太早了,交州看似不起眼,又至关重要,张翔不会从刘备背后下手,但如果刘备顶不住了,张翔也不会把交州拱手相让曹操。
那么交州的主人必须是张翔的人,现在最适合的人选就是林希了。
为了杀掉孟获,林枫还动用了蛮女,这些蛮女是听命于祝融的,祝融没有死这些蛮女都没有告诉孟获,就已经看出了她们的忠心。
林希有她们帮忙应该没什么问题,如果再不行张翔现在也没兵可派了。
张翔是北方之主,但交州却在大汉的最南方,南辕北辙动用大军是非常不现实的,更何况张翔还不想蹚南方这片浑水,实在是太浑了。
张翔如果参与,可未必会得到好处,很可能会被人咬了一口,太过贪婪只会被围攻。(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