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乐猜得没错,这确实可以算是个阴谋。
吴争与沈致远简单地为安东卫设下的阴谋,主角却不是岳乐,在吴争眼中,赣榆已经不是北进障碍,岳乐也不是不可击败的强敌。
声东击西、攻敌必救,之中还夹杂着围点打援。
当然,目的不是消灭鄂硕所部的有生力量,可是吓阻、击退,让多尔博感受痛但不至于激起他拼死一搏之心。
由于被赣榆所隔,吴淞卫无法绕过赣榆去配合沈致远部进攻安东卫。
吴争就随手定下一计,以进攻赣榆,迫使安东卫增援岳乐,然后,沈致远攻安东卫就轻松了。
当鄂硕率军出安东卫时,沈致远率己部已经东向。
按理说,这一切尽如人愿,应该皆在掌控之中。
但吴争和沈致远却没有考虑到一个问题,那就是鄂硕是个沙场老将,他既然亲自率军增援岳乐,又怎会不在安东卫留一手呢?
鄂硕派了一支军队西向,至莒南十字路临时驻扎。
当然,这个部署并非针对沂州沈致远,因为鄂硕根本没有去怀疑,如今的沂州已经有敌人了。
他作出这安排,是防备明军久攻赣榆不下之后,向西绕行,攻入青州地界,那这样,赣榆就南北受敌了。
这是歪打正着啊。
沈致远那边大军一动,刚至沭水准备渡河,莒南清军就侦察到了,火速快马急报鄂硕。
此时的鄂硕已经率军接近赣榆,离北门仅数十里。
甚至已经可以隐隐听到双方互射的炮声。
接获急报之后,鄂硕还是没有往沈致远已经成为敌人那面想,但鄂硕起了疑心。
因为不管怎么说,沈致远虽然是当朝额驸、嗣王辅政,可也不能擅自调兵进入青州地界啊,哪怕新军是奉王爷军令? 按规制? 至少应该先派人知会镇守青州的自己,然后再开拨过界才是。
鄂硕在此时作出了一个非常明智的决定? 那就是传令在安东卫的大军向莒南方向进军? 同时,令莒南偏师派人与新军联络? 辨别新军东进用意。
鄂硕再令副将率前锋先一步增援赣榆,自己率主力临时驻扎原地? 等候莒南方向禀报? 然后再作决定。
而鄂硕的这个决定,救了他自己,也救了原本可能成为瓮中之鳖的岳乐。
……。
话说凤阳战局,泗州一失? 凤阳城失守就基本上成了定局。
东有池二憨部在泗州虎视眈眈? 东南有李过、广信卫“不怀好意”地窥探。
而廖促平左营已经彻底封锁了清军向南的通道,西南方向夏完淳的建阳卫,已经刀刃沾红,正在扫荡巢县周边,兵围合肥已指日可待。
当然? 阿济格不会傻里巴几地向南反向突围,因为长江以南? 如今已经没有清军成建制的军队。
真正让阿济格芒刺在背的是,由麻城方向北攻商城的二万大西军? 这才是要命的。
大西军只要越过商城,就能断了阿济格西撤通道? 阿济格能不急吗?
不用说阿济格了? 此时兖州的多尔博? 也是急得火烧眉毛了。
正如一句诗所言,这忧愁啊,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啊。
沈致远没有进攻滋阳,临战之时突然大军改变方向,这让多尔博和刚林、祁充格心中如释重负。
但三人的考虑不一样,多尔博确实是不甘愿与沈致远撕破脸,不仅仅是名义上的郎舅关系,而是多尔博确实是对沈致远有种莫名的感情存在。
能不打当然不打,只要没撕破脸皮,那么,在多尔博看来,有东莪两边说项,或许还有重归旧好的可能性。
但刚林、祁充格想得不同,新军向滋阳异动,沈致远谋反之心昭然若揭,就差个“昭告天下”了,也就是说,二人排挤沈致远出局的目的,已经完全达到,能不打当然不打了。
可刚林、祁充格不蠢,沈致远率大军东向,其意不言自明,也就是说,这场硝烟并未因新军改向而散去,只是延迟了,更甚者,如果沈致远真的改旗易帜,配合明军对安东卫驻军发起进攻,那后果不堪设想。
如今兖州嗣王府中,商议的就是如何应对新军异动之法。
刚林、祁充格二人观点一致,那就是向朝廷求援,朝廷在天津卫的驻军可以迅速南下增援安东卫,那怕是仅仅调动做出南下之势,也能牵制沈致远不会全力进攻安东卫,这样一来,滋阳就有了足够的出兵时间。
但这方案有一个极大的问题,那就是清廷会不会答应,是不是多尔博得先展露个姿态,譬如奉迎朝廷,向福临低下头,甚至自请削藩,回归中央。
这无法避免,一旦朝廷大军进入青州,所谓请神容易送神难,到时难道双方开战决定青州归属吗?
多尔博没有表态,一直沉默着。
而一众满汉将领的建言则不同,他们趋向于联络凤阳府英亲王阿济格,因为凤阳府距离更近,且阿济格麾下主力尚在,只要让英亲王率主力北撤,移交徐州防务,那么,多尔博在徐州方向的二万大军就可撤回滋阳,而滋阳大军就可迅速东向,到时,哪怕是沈致远与明军汇合,清军也可立于不败之地。
这方案的可操作性很强,合乎多尔博的心意和利益,但被刚林、祁充格坚决反对,他们心里很清楚,“傍大款”也要傍个腰杆子硬的,阿济格与福临相比,那还真不是个,北边是朝廷,拥有大义,且实力绝非凤阳一府之地可以比拟的,二人自然想回归朝廷,当个“忠心不二”之臣了。
当然,刚林、祁充格说出的反对理由,要比心里官面堂皇得多,他们说,英亲王已被朝廷忌惮,就算此战守住了凤阳府,其前途也是堪忧的,而如果将轻率地将自己绑在阿济格的战车上,那等于公然反叛,向朝廷“宣战”,这不符合王爷和兖州的利益。
这话也有道理,多尔博犹豫起来,举棋不定了,他还忌惮阿济格进入徐州之后,再不肯将徐州返还,刘备借荆州的故事,多尔博打小耳熟能详了。
就这样,几种声音在嗣王府议事堂喧嚣了一整天,都没有形成共识。
吴争与沈致远简单地为安东卫设下的阴谋,主角却不是岳乐,在吴争眼中,赣榆已经不是北进障碍,岳乐也不是不可击败的强敌。
声东击西、攻敌必救,之中还夹杂着围点打援。
当然,目的不是消灭鄂硕所部的有生力量,可是吓阻、击退,让多尔博感受痛但不至于激起他拼死一搏之心。
由于被赣榆所隔,吴淞卫无法绕过赣榆去配合沈致远部进攻安东卫。
吴争就随手定下一计,以进攻赣榆,迫使安东卫增援岳乐,然后,沈致远攻安东卫就轻松了。
当鄂硕率军出安东卫时,沈致远率己部已经东向。
按理说,这一切尽如人愿,应该皆在掌控之中。
但吴争和沈致远却没有考虑到一个问题,那就是鄂硕是个沙场老将,他既然亲自率军增援岳乐,又怎会不在安东卫留一手呢?
鄂硕派了一支军队西向,至莒南十字路临时驻扎。
当然,这个部署并非针对沂州沈致远,因为鄂硕根本没有去怀疑,如今的沂州已经有敌人了。
他作出这安排,是防备明军久攻赣榆不下之后,向西绕行,攻入青州地界,那这样,赣榆就南北受敌了。
这是歪打正着啊。
沈致远那边大军一动,刚至沭水准备渡河,莒南清军就侦察到了,火速快马急报鄂硕。
此时的鄂硕已经率军接近赣榆,离北门仅数十里。
甚至已经可以隐隐听到双方互射的炮声。
接获急报之后,鄂硕还是没有往沈致远已经成为敌人那面想,但鄂硕起了疑心。
因为不管怎么说,沈致远虽然是当朝额驸、嗣王辅政,可也不能擅自调兵进入青州地界啊,哪怕新军是奉王爷军令? 按规制? 至少应该先派人知会镇守青州的自己,然后再开拨过界才是。
鄂硕在此时作出了一个非常明智的决定? 那就是传令在安东卫的大军向莒南方向进军? 同时,令莒南偏师派人与新军联络? 辨别新军东进用意。
鄂硕再令副将率前锋先一步增援赣榆,自己率主力临时驻扎原地? 等候莒南方向禀报? 然后再作决定。
而鄂硕的这个决定,救了他自己,也救了原本可能成为瓮中之鳖的岳乐。
……。
话说凤阳战局,泗州一失? 凤阳城失守就基本上成了定局。
东有池二憨部在泗州虎视眈眈? 东南有李过、广信卫“不怀好意”地窥探。
而廖促平左营已经彻底封锁了清军向南的通道,西南方向夏完淳的建阳卫,已经刀刃沾红,正在扫荡巢县周边,兵围合肥已指日可待。
当然? 阿济格不会傻里巴几地向南反向突围,因为长江以南? 如今已经没有清军成建制的军队。
真正让阿济格芒刺在背的是,由麻城方向北攻商城的二万大西军? 这才是要命的。
大西军只要越过商城,就能断了阿济格西撤通道? 阿济格能不急吗?
不用说阿济格了? 此时兖州的多尔博? 也是急得火烧眉毛了。
正如一句诗所言,这忧愁啊,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啊。
沈致远没有进攻滋阳,临战之时突然大军改变方向,这让多尔博和刚林、祁充格心中如释重负。
但三人的考虑不一样,多尔博确实是不甘愿与沈致远撕破脸,不仅仅是名义上的郎舅关系,而是多尔博确实是对沈致远有种莫名的感情存在。
能不打当然不打,只要没撕破脸皮,那么,在多尔博看来,有东莪两边说项,或许还有重归旧好的可能性。
但刚林、祁充格想得不同,新军向滋阳异动,沈致远谋反之心昭然若揭,就差个“昭告天下”了,也就是说,二人排挤沈致远出局的目的,已经完全达到,能不打当然不打了。
可刚林、祁充格不蠢,沈致远率大军东向,其意不言自明,也就是说,这场硝烟并未因新军改向而散去,只是延迟了,更甚者,如果沈致远真的改旗易帜,配合明军对安东卫驻军发起进攻,那后果不堪设想。
如今兖州嗣王府中,商议的就是如何应对新军异动之法。
刚林、祁充格二人观点一致,那就是向朝廷求援,朝廷在天津卫的驻军可以迅速南下增援安东卫,那怕是仅仅调动做出南下之势,也能牵制沈致远不会全力进攻安东卫,这样一来,滋阳就有了足够的出兵时间。
但这方案有一个极大的问题,那就是清廷会不会答应,是不是多尔博得先展露个姿态,譬如奉迎朝廷,向福临低下头,甚至自请削藩,回归中央。
这无法避免,一旦朝廷大军进入青州,所谓请神容易送神难,到时难道双方开战决定青州归属吗?
多尔博没有表态,一直沉默着。
而一众满汉将领的建言则不同,他们趋向于联络凤阳府英亲王阿济格,因为凤阳府距离更近,且阿济格麾下主力尚在,只要让英亲王率主力北撤,移交徐州防务,那么,多尔博在徐州方向的二万大军就可撤回滋阳,而滋阳大军就可迅速东向,到时,哪怕是沈致远与明军汇合,清军也可立于不败之地。
这方案的可操作性很强,合乎多尔博的心意和利益,但被刚林、祁充格坚决反对,他们心里很清楚,“傍大款”也要傍个腰杆子硬的,阿济格与福临相比,那还真不是个,北边是朝廷,拥有大义,且实力绝非凤阳一府之地可以比拟的,二人自然想回归朝廷,当个“忠心不二”之臣了。
当然,刚林、祁充格说出的反对理由,要比心里官面堂皇得多,他们说,英亲王已被朝廷忌惮,就算此战守住了凤阳府,其前途也是堪忧的,而如果将轻率地将自己绑在阿济格的战车上,那等于公然反叛,向朝廷“宣战”,这不符合王爷和兖州的利益。
这话也有道理,多尔博犹豫起来,举棋不定了,他还忌惮阿济格进入徐州之后,再不肯将徐州返还,刘备借荆州的故事,多尔博打小耳熟能详了。
就这样,几种声音在嗣王府议事堂喧嚣了一整天,都没有形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