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争再次张嘴,又被李定国拦住。
该死的,还不让人说话了。
李定国不管,他继续道:“战场厮杀,总有马革裹尸的那天,大西军人员复杂,一路北伐打顺风仗应该没有问题,但若遭遇挫败,怕是……溥兴、海岳留在杭州府,孤很放心,你也别嫌弃,孤知道你贵为吴王……但孤的嫁妆,必能让你满意。”
吴争愣住了,什么意思?
李定国直起身子,转身指着大西军方向,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孤若将他们带回,后患无穷……你明白吗?”
吴争困惑地摇摇头。
李定国沉声道,“大西军中,以孙可望旧部人数为最,孙可望北逃投清,被清廷封为义王,此次孤要带兵去问问他……还记得义父临终嘱托乎?”
吴争心里一惊,“你要直取顺天府……你疯了?”
孙可望降清之后,入顺天府,被清廷封为义王,可谓红得发紫。
也是,清廷为了分化大西军,特意树立孙可望这典型,期盼孙可望旧部效仿孙可望,全去归降。
孙可望也知自己罪行滔天,哪还敢出京城?
此时李定国说要带兵亲自去问,自然得攻破顺天府才能见到孙可望,可清廷就算是颓势已现,也不是李定国数千里奔袭、孤军深入敌心腹之地能做得到的。
李定国斜了吴争一眼,哂然道:“你以为清廷是真看重孙可望么?一旦孤率大西军攻破汝宁府,敌京畿震动,清廷必会派孙可望前来与孤谈判。”
吴争这才醒悟过来,也对,真要是大西军攻占湖广全境,不用攻当汝宁府,清廷都会派孙可望去“劝”阻了。
但话是这么说,想办到就太难了。
之前大西军一路疾进,所向披靡,不仅仅是李定国指挥卓越,也不仅仅是大西军战力强悍、将士同心同德,最大的原因在于吴争在淮安、徐州、凤阳三府牵制了大量清军,兵力近三十
万之数。
可如今不同,义兴朝与清廷达成和议,做为隶属于义兴朝名下的北伐军,自然不能再重启战端,这同样也不符合吴争自身的利益。
“现在不是时候,大西军已经奔袭千里之遥,急需要休整……。”吴争斟酌着,尽量用和缓、不刺激李定国的语气道,“越往北,大西军遇到的敌人阻力越大,同时,孤军深入,也是兵家大忌……你若一意孤行,可能就……回不来了。这样……听我一句劝,大西军莫再往北,三年,不,最多两年,你我一起北伐。”
李定国眼神有些古怪起来,他似笑非笑地看着吴争道:“你让我很意外……难道你不觉得,大西军此时北伐,就算孤与鞑虏拼个两败俱伤,最得利的……不就是你吗?”
吴争一愣,苦笑起来,他听出了李定国语气的讥讽。
“如果在晋王和晋王所指的得利之间选择,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晋王……我希望您,活着!”吴争正容道。
这下换李定国惊讶了,他皱眉道:“是因为海岳……不,不应该啊……为何?”
“国破家亡、山河凋零之时,造个神不容易,晋王二蹶名王,振奋的不仅仅是西南数千万民众,而是全天下汉人……您若阵亡、大西军溃败,同样削弱的是全天下汉人的精气神。所以,我希望您活着,好好活着!”
李定国慢慢坐了下来,重复了之前那句,“你,让我很意外!”
吴争有些腼腆地咧了咧嘴,“晋王不应该意外的,如果真是意外,想来晋王今日不该来见我,至少不该在我面前喝这么多的酒……况且,如果易位而处,晋王也不会坐视我去送死……对吗?”
李定国的脸色显得庄重起来,他看着吴争,缓慢但坚定地点点头道:“对,如果你死了,江南半壁便再无可能出第二个象你这样的人……大西军独木难支、郑森守成有余、进取不足,北伐大业……难矣!”
吴争笑了起来,舒心地笑,“既然如此,你我何不联手?”
李定国呵呵笑道:“固所愿,不敢请耳……只是北伐功成之时,该由谁登上至尊之位?”
吴争笑道:“至尊之位,有那么重要吗?”
李定国挑挑眉头,“当然重要。”
“如果轻君实相呢?”
李定国皱眉道:“这有何不同?与一个权倾朝野的宰相相比,皇帝更适合掌实权。”
“如果相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呢?”
“还是内阁?”
“是。”吴争道,“军政分离,内阁执政,皇帝掌军,双方互不干涉,又相互监督。”
李定国不解地道:“若皇帝改变主意,发动政变,又当如何?”
“勒石为证。”
“如何限制?”
“宪法。”
“何为宪法?”
“立法之法。”
……二人漫长地试探终于结束,进入了言简意赅的快速应对之中。
这一夜,二人彻夜交谈。
确定了两军日后的合作,确立了先南后北再西北的战略。
可怜此时正在与番人联合舰队拼杀的郑森,就这么被二人定为整编对象了。
不过这也没有什么意外,郑军除了水师,陆军确实相对孱弱了些,此时大西军与北伐军会师,不仅将在闽粤清军拦腰截断,同样使得郑军再无可能北上,想要北上,就得李定国和吴争同意,这样一来,郑森的定位就已经非常明确了,那就是,整编。
当然,是李定国以永历晋王之名整编,与吴争没多大关系。
但这场整编,必须北伐军配合,或许就也是李定国务必要亲自来醴陵,与吴争喝上四坛烈酒的原因。
只有大西军和北伐军联合,方才可以肃清闽粤清军,同时,将郑军给整编了,形成义兴朝和永历朝实际上的联合,那么北伐的大门,才真正地开启了。
双方约定,以湖广、江西为界,两军对北转入战略防御。
对南,大西军肃清广东,北伐军以郑军之名,扫荡福建。
之后共同“劝说”郑森接受整编,陆军归李定国,水师归吴争。
两年之后,两军联合北伐,功成之后,平定西北。
这一天,被世人称呼为“醴陵会盟”。
该死的,还不让人说话了。
李定国不管,他继续道:“战场厮杀,总有马革裹尸的那天,大西军人员复杂,一路北伐打顺风仗应该没有问题,但若遭遇挫败,怕是……溥兴、海岳留在杭州府,孤很放心,你也别嫌弃,孤知道你贵为吴王……但孤的嫁妆,必能让你满意。”
吴争愣住了,什么意思?
李定国直起身子,转身指着大西军方向,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孤若将他们带回,后患无穷……你明白吗?”
吴争困惑地摇摇头。
李定国沉声道,“大西军中,以孙可望旧部人数为最,孙可望北逃投清,被清廷封为义王,此次孤要带兵去问问他……还记得义父临终嘱托乎?”
吴争心里一惊,“你要直取顺天府……你疯了?”
孙可望降清之后,入顺天府,被清廷封为义王,可谓红得发紫。
也是,清廷为了分化大西军,特意树立孙可望这典型,期盼孙可望旧部效仿孙可望,全去归降。
孙可望也知自己罪行滔天,哪还敢出京城?
此时李定国说要带兵亲自去问,自然得攻破顺天府才能见到孙可望,可清廷就算是颓势已现,也不是李定国数千里奔袭、孤军深入敌心腹之地能做得到的。
李定国斜了吴争一眼,哂然道:“你以为清廷是真看重孙可望么?一旦孤率大西军攻破汝宁府,敌京畿震动,清廷必会派孙可望前来与孤谈判。”
吴争这才醒悟过来,也对,真要是大西军攻占湖广全境,不用攻当汝宁府,清廷都会派孙可望去“劝”阻了。
但话是这么说,想办到就太难了。
之前大西军一路疾进,所向披靡,不仅仅是李定国指挥卓越,也不仅仅是大西军战力强悍、将士同心同德,最大的原因在于吴争在淮安、徐州、凤阳三府牵制了大量清军,兵力近三十
万之数。
可如今不同,义兴朝与清廷达成和议,做为隶属于义兴朝名下的北伐军,自然不能再重启战端,这同样也不符合吴争自身的利益。
“现在不是时候,大西军已经奔袭千里之遥,急需要休整……。”吴争斟酌着,尽量用和缓、不刺激李定国的语气道,“越往北,大西军遇到的敌人阻力越大,同时,孤军深入,也是兵家大忌……你若一意孤行,可能就……回不来了。这样……听我一句劝,大西军莫再往北,三年,不,最多两年,你我一起北伐。”
李定国眼神有些古怪起来,他似笑非笑地看着吴争道:“你让我很意外……难道你不觉得,大西军此时北伐,就算孤与鞑虏拼个两败俱伤,最得利的……不就是你吗?”
吴争一愣,苦笑起来,他听出了李定国语气的讥讽。
“如果在晋王和晋王所指的得利之间选择,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晋王……我希望您,活着!”吴争正容道。
这下换李定国惊讶了,他皱眉道:“是因为海岳……不,不应该啊……为何?”
“国破家亡、山河凋零之时,造个神不容易,晋王二蹶名王,振奋的不仅仅是西南数千万民众,而是全天下汉人……您若阵亡、大西军溃败,同样削弱的是全天下汉人的精气神。所以,我希望您活着,好好活着!”
李定国慢慢坐了下来,重复了之前那句,“你,让我很意外!”
吴争有些腼腆地咧了咧嘴,“晋王不应该意外的,如果真是意外,想来晋王今日不该来见我,至少不该在我面前喝这么多的酒……况且,如果易位而处,晋王也不会坐视我去送死……对吗?”
李定国的脸色显得庄重起来,他看着吴争,缓慢但坚定地点点头道:“对,如果你死了,江南半壁便再无可能出第二个象你这样的人……大西军独木难支、郑森守成有余、进取不足,北伐大业……难矣!”
吴争笑了起来,舒心地笑,“既然如此,你我何不联手?”
李定国呵呵笑道:“固所愿,不敢请耳……只是北伐功成之时,该由谁登上至尊之位?”
吴争笑道:“至尊之位,有那么重要吗?”
李定国挑挑眉头,“当然重要。”
“如果轻君实相呢?”
李定国皱眉道:“这有何不同?与一个权倾朝野的宰相相比,皇帝更适合掌实权。”
“如果相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呢?”
“还是内阁?”
“是。”吴争道,“军政分离,内阁执政,皇帝掌军,双方互不干涉,又相互监督。”
李定国不解地道:“若皇帝改变主意,发动政变,又当如何?”
“勒石为证。”
“如何限制?”
“宪法。”
“何为宪法?”
“立法之法。”
……二人漫长地试探终于结束,进入了言简意赅的快速应对之中。
这一夜,二人彻夜交谈。
确定了两军日后的合作,确立了先南后北再西北的战略。
可怜此时正在与番人联合舰队拼杀的郑森,就这么被二人定为整编对象了。
不过这也没有什么意外,郑军除了水师,陆军确实相对孱弱了些,此时大西军与北伐军会师,不仅将在闽粤清军拦腰截断,同样使得郑军再无可能北上,想要北上,就得李定国和吴争同意,这样一来,郑森的定位就已经非常明确了,那就是,整编。
当然,是李定国以永历晋王之名整编,与吴争没多大关系。
但这场整编,必须北伐军配合,或许就也是李定国务必要亲自来醴陵,与吴争喝上四坛烈酒的原因。
只有大西军和北伐军联合,方才可以肃清闽粤清军,同时,将郑军给整编了,形成义兴朝和永历朝实际上的联合,那么北伐的大门,才真正地开启了。
双方约定,以湖广、江西为界,两军对北转入战略防御。
对南,大西军肃清广东,北伐军以郑军之名,扫荡福建。
之后共同“劝说”郑森接受整编,陆军归李定国,水师归吴争。
两年之后,两军联合北伐,功成之后,平定西北。
这一天,被世人称呼为“醴陵会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