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争弯腰搀扶着老者,随口问道,“敢问老丈,之前在衙门口,与我交谈的老者,为何今日没见?”
“老族长……走了。”
“走了?”吴争一时没有会意过来,讶异地问道。
“大将军有所不知,当日王师离开泰州城南返后,清军重回泰州……百人之中,必有败类。不知道是谁告发,清军得知是老族长率民众欢迎王师,还为王师召集了数千青壮,于是拿了老族长问罪……哎,老族长性子太倔,老朽人等早就劝过他,让他去泰兴,乡亲们还为他凑了数十两银子盘缠,可他死活不肯走啊……说是故土难离,要在泰州看王师北伐……。”
吴争心中突然升起一股莫名惆怅。
他想起那老者曾经小心翼翼地问自己,“敢问大将军,王师北伐之日,老朽还能看见吗?”
自己当时却沉默着不答。
为何不答呢?就算说谎,也能给都老人一种安慰。
善意的谎言,未必就会伤害人。
可自己却没有给一个老人最后的安慰。
自己是不是太自私了?
一直想着打有把握的仗,做有把握的事,可真等到一切都有了把握,江北渴望王师北伐的人,怕都该没了。
还有什么比人心向背更重要?
此时的百姓们,谁还不知道战争的可怕,哪个州府还没被鞑子凌辱?
民众现在最需要的是信心、希望,坚持熬下去的信心和希望啊!
没有什么是有绝对把握的,绝对的把握也是来自于真正想要王师北伐的民众支持。
这样的人死光了,最大的把握也是无水之鱼。
或许在这一刻,吴争的思想开始真正有了一种自省,对这四年之中的战略和所做的一切,开始了反省。
……。
“金川门被攻破?”
刚刚沿大运河赶到淮安府的多尔衮一阵惊喜,他在徐州是坐立不安,明军过长江,攻入扬州府,这对清廷的压力太大了,况且不是普通明军,而是死对头吴争的北伐军,去他x的北伐军,一听这“北伐”二字,多尔衮就一股无名火上来。
这不是存心恶心人嘛?!
祁充格躬身道:“得到的战报确实如此,不知为什么,原本顽强抵抗的明军,在今日凌晨寅末卯初时分,金川门部分守军突然哗变,撤离城墙,敬谨郡王尼堪抓住战机,于卯时下令攻城,一战而下。”
多尔衮诡异地一笑,“没什么可奇怪的,南蛮人永远是这样内讧,若非如此,大明朝何以灭亡?”
“王爷说得是。”
“尼堪可有禀报接下去的打法?”
祁充格躬身道:“如今有近八千人自金川门突入应天府,据敬谨郡王所报,因事先没有准备,金川门外没有足够的人马,只能向神策门方向调兵增援……。”
“为什么不就近向钟阜门方向调兵?”多尔衮厉声问道。
“敬谨郡王的意思是,由突入应天府的八千人向西攻仪凤、钟阜二门,与二门外我军内外夹击,只要二门中有一门突破,那就可挥师直取皇城。”
多尔衮脸色和缓起来,这主意确实不错,他点点头道,“尼堪还是有脑子的!东面喀尔楚浑所部如今情况如何?”
祁充格头低下,一时不敢答话。
“说话!”多尔衮瞪眼道。
边上刚林上前轻声道:“多罗贝勒喀尔楚浑所部情况有些……不妙。”
“怎样不妙?”
“据溃兵讲述,多罗贝勒喀尔楚浑所部在运盐河至口岸镇附近的石桥被莫名火雷阻击,当时大军前部近万人溃败,好在事后多罗贝勒尽力收拢溃兵,伤亡减员在近五千人之数。”
多尔衮的脸色越来越阴沉。
刚林干咳一声,声音更低,“随后,多罗贝勒按王爷部署,率军直取泰兴,包围并有望攻下泰兴城。不想吴争率他的北伐军正好赶到……多罗贝勒所部被击溃。”
“呯”一只细瓷碗盏在地上碎得四分五裂,多尔衮脸色阴沉地欲滴水,“泰兴城有多少明军?吴争又带了多少人增援?”
“泰兴城有明军约七、八千人,吴争援兵八千人……。”
多尔衮愤怒的咆哮道:“喀尔楚浑所部有五万人,就算他遭遇伏击,伤亡五千人,那也有四万五千大军,短短半天时间,就算是四万五千头猪……。”
多尔衮骂不下去了。
“王爷息怒,据溃兵讲述,吴争带来的八千援兵是火枪兵,不仅火枪犀利,还有一种小炮,虽说单门威力不大,奈何它多啊……。”
“多?多是多少?”
“约三、四百门。”
多尔衮听了倒吸一口凉气,他是知道火炮威力的,虽然没见过祁充格口中所描述的小炮是啥样,可数百门火炮同时射击的景象,多尔衮还是能脑补想象出来的。
“如今喀尔楚浑部在什么位置?”
“……不清楚,据溃兵讲述……。”
“什么都是溃兵讲述,斥候呢?都死光了吗?”多尔衮愤怒地喘了几口气,“继续说。”
“是。溃兵讲……多罗贝勒率部向东转进。”
“向东?”多尔衮诧异地翻看着地图,“他不向西至江都与我军会合,去东边做什么?……通州?”
祁充格是真不想说,可知道瞒不过,“王爷,通州我军一万人,已经……全军覆没。”
多尔衮头“嗡”地一声,眼前一阵发黑,一口鲜血迸出,颓然倒在榻上。
“王爷……王爷……。”
“快来人……传军医!”
约过了一柱香的时间,多尔衮幽幽醒来,他一醒来,就急道:“立即派出斥候……多派几队,找到喀尔楚浑……令他立即出海,由海路北上至蛤蜊港(扬州庙湾镇以东)登陆,转来与本王会合。”
“是。”
“立即传令给尼堪,令他不惜一切,尽早攻入应天府皇城,就算短时攻不下,也要死死围住义兴朝皇城……同时向朝廷传书,让洪承畴、范文程等,组建使团南下,准备……停战议和……!”
说到这,又一口鲜血迸出,多尔衮嘶声道:“我恨……恨这身子骨……不争气啊……!”
话还没说完,身子一僵,头一仰,又晕厥过去了。
“老族长……走了。”
“走了?”吴争一时没有会意过来,讶异地问道。
“大将军有所不知,当日王师离开泰州城南返后,清军重回泰州……百人之中,必有败类。不知道是谁告发,清军得知是老族长率民众欢迎王师,还为王师召集了数千青壮,于是拿了老族长问罪……哎,老族长性子太倔,老朽人等早就劝过他,让他去泰兴,乡亲们还为他凑了数十两银子盘缠,可他死活不肯走啊……说是故土难离,要在泰州看王师北伐……。”
吴争心中突然升起一股莫名惆怅。
他想起那老者曾经小心翼翼地问自己,“敢问大将军,王师北伐之日,老朽还能看见吗?”
自己当时却沉默着不答。
为何不答呢?就算说谎,也能给都老人一种安慰。
善意的谎言,未必就会伤害人。
可自己却没有给一个老人最后的安慰。
自己是不是太自私了?
一直想着打有把握的仗,做有把握的事,可真等到一切都有了把握,江北渴望王师北伐的人,怕都该没了。
还有什么比人心向背更重要?
此时的百姓们,谁还不知道战争的可怕,哪个州府还没被鞑子凌辱?
民众现在最需要的是信心、希望,坚持熬下去的信心和希望啊!
没有什么是有绝对把握的,绝对的把握也是来自于真正想要王师北伐的民众支持。
这样的人死光了,最大的把握也是无水之鱼。
或许在这一刻,吴争的思想开始真正有了一种自省,对这四年之中的战略和所做的一切,开始了反省。
……。
“金川门被攻破?”
刚刚沿大运河赶到淮安府的多尔衮一阵惊喜,他在徐州是坐立不安,明军过长江,攻入扬州府,这对清廷的压力太大了,况且不是普通明军,而是死对头吴争的北伐军,去他x的北伐军,一听这“北伐”二字,多尔衮就一股无名火上来。
这不是存心恶心人嘛?!
祁充格躬身道:“得到的战报确实如此,不知为什么,原本顽强抵抗的明军,在今日凌晨寅末卯初时分,金川门部分守军突然哗变,撤离城墙,敬谨郡王尼堪抓住战机,于卯时下令攻城,一战而下。”
多尔衮诡异地一笑,“没什么可奇怪的,南蛮人永远是这样内讧,若非如此,大明朝何以灭亡?”
“王爷说得是。”
“尼堪可有禀报接下去的打法?”
祁充格躬身道:“如今有近八千人自金川门突入应天府,据敬谨郡王所报,因事先没有准备,金川门外没有足够的人马,只能向神策门方向调兵增援……。”
“为什么不就近向钟阜门方向调兵?”多尔衮厉声问道。
“敬谨郡王的意思是,由突入应天府的八千人向西攻仪凤、钟阜二门,与二门外我军内外夹击,只要二门中有一门突破,那就可挥师直取皇城。”
多尔衮脸色和缓起来,这主意确实不错,他点点头道,“尼堪还是有脑子的!东面喀尔楚浑所部如今情况如何?”
祁充格头低下,一时不敢答话。
“说话!”多尔衮瞪眼道。
边上刚林上前轻声道:“多罗贝勒喀尔楚浑所部情况有些……不妙。”
“怎样不妙?”
“据溃兵讲述,多罗贝勒喀尔楚浑所部在运盐河至口岸镇附近的石桥被莫名火雷阻击,当时大军前部近万人溃败,好在事后多罗贝勒尽力收拢溃兵,伤亡减员在近五千人之数。”
多尔衮的脸色越来越阴沉。
刚林干咳一声,声音更低,“随后,多罗贝勒按王爷部署,率军直取泰兴,包围并有望攻下泰兴城。不想吴争率他的北伐军正好赶到……多罗贝勒所部被击溃。”
“呯”一只细瓷碗盏在地上碎得四分五裂,多尔衮脸色阴沉地欲滴水,“泰兴城有多少明军?吴争又带了多少人增援?”
“泰兴城有明军约七、八千人,吴争援兵八千人……。”
多尔衮愤怒的咆哮道:“喀尔楚浑所部有五万人,就算他遭遇伏击,伤亡五千人,那也有四万五千大军,短短半天时间,就算是四万五千头猪……。”
多尔衮骂不下去了。
“王爷息怒,据溃兵讲述,吴争带来的八千援兵是火枪兵,不仅火枪犀利,还有一种小炮,虽说单门威力不大,奈何它多啊……。”
“多?多是多少?”
“约三、四百门。”
多尔衮听了倒吸一口凉气,他是知道火炮威力的,虽然没见过祁充格口中所描述的小炮是啥样,可数百门火炮同时射击的景象,多尔衮还是能脑补想象出来的。
“如今喀尔楚浑部在什么位置?”
“……不清楚,据溃兵讲述……。”
“什么都是溃兵讲述,斥候呢?都死光了吗?”多尔衮愤怒地喘了几口气,“继续说。”
“是。溃兵讲……多罗贝勒率部向东转进。”
“向东?”多尔衮诧异地翻看着地图,“他不向西至江都与我军会合,去东边做什么?……通州?”
祁充格是真不想说,可知道瞒不过,“王爷,通州我军一万人,已经……全军覆没。”
多尔衮头“嗡”地一声,眼前一阵发黑,一口鲜血迸出,颓然倒在榻上。
“王爷……王爷……。”
“快来人……传军医!”
约过了一柱香的时间,多尔衮幽幽醒来,他一醒来,就急道:“立即派出斥候……多派几队,找到喀尔楚浑……令他立即出海,由海路北上至蛤蜊港(扬州庙湾镇以东)登陆,转来与本王会合。”
“是。”
“立即传令给尼堪,令他不惜一切,尽早攻入应天府皇城,就算短时攻不下,也要死死围住义兴朝皇城……同时向朝廷传书,让洪承畴、范文程等,组建使团南下,准备……停战议和……!”
说到这,又一口鲜血迸出,多尔衮嘶声道:“我恨……恨这身子骨……不争气啊……!”
话还没说完,身子一僵,头一仰,又晕厥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