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到倚水阁,楚晴用热水烫了手脚,然后一杯温热的羊奶下肚,整个人舒服到不行,倦意紧接着就涌了上来,刚上床就合了眼。
这觉睡得香,连梦都不曾做一个,睁开眼,窗纸已经泛起鱼肚白。
“别是晚了吧?”楚晴忙不迭地穿衣裳,帐外传来问秋温和的话语,“刚才翡翠过来,说老夫人昨天累着了,免了今儿的请安。”
楚晴立刻扯下穿了半截的衣服,就势倒在枕头上,又睡了个回笼觉。
是徐嬷嬷将她叫起来的,“既是醒了,姑娘就起身吧,昨天的两百个大字没写,今天合该补上。”
楚晴撅起嘴,心不甘情不愿地穿好了衣裳。
楚晴胃口好,早晨也离不开肉,徐嬷嬷吩咐厨房用山药炖了羊排,汤头上撒一把切的细细碎碎的香葱,看着清清白白的甚是诱人。
楚晴喝了一大碗,又吃两只椒盐烧饼,包裹严实了绕着院墙四周慢走消食。
问秋与春笑一左一右陪着。
冬天的清晨虽然冷,却安静,没有小鸟的鸣叫,没有枝叶的婆娑,要是再没有刺骨的寒风就更好了。
楚晴注意到倒座房落了锁,闲闲地问:“语秋走了?”
问秋与春笑对视一眼,答道:“卯初刚过趁着人少走的,走前在院子里磕了三个头,说想见姑娘。我说姑娘睡着没醒,又哭了场。出二门时,孙婆子问起来,就按着姑娘嘱咐的,她回家住上一段时间伺候老娘。孙婆子还夸语秋有福气,跟了个心善的主子……”
春笑满怀希翼地看着楚晴,楚晴明白她的心思,淡淡地说:“你们相交一场,等她老娘什么时候不在了,送十两银子过去也便全了彼此的情意。”
言外之意,再让语秋回来却是不能了。
春笑目光黯淡下去,却也没再说什么。
刚走两圈,只见暮夏一撅一撅地从远处走来,手里似乎还抓着什么小零食,一径吃走,一径往嘴里送,几多的惬意自在。
问秋便道:“瞧着小蹄子给兴的,尾巴快撅到天上去了。”
楚晴抿着嘴儿笑。
此时暮夏也见到了楚晴,提着裙子快步冲过来,笑嘻嘻地行个礼,“姑娘安。”
问秋斥道:“一大早往哪里偷懒去了,院子扫了?”
“徐嬷嬷说院子不脏隔天扫就成,我可没偷懒,是给厨房王大娘送袄子了,王大娘赏我一把西瓜籽儿,刚炒出来的。”暮夏摊开掌心,果然一把西瓜子。
王大娘家里有个七八岁的小孙女,徐嬷嬷就把暮夏跟半夏穿小的衣裳收拾出来,能穿的就给她孙女穿,不能穿的就浆了做鞋底子。
王大娘也识趣,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满足倚水阁提出的要求。
见暮夏这般回答,问秋也不再追究,伸手试试她的脑门,“都出汗了,赶紧回去用热水好好洗洗,以后别迎着风吃东西,当心灌了风肚子疼。”
暮夏应一声,却没走,神秘兮兮地说:“去厨房的时候经过盈翠阁,看见贾嬷嬷搀着二姑娘往佛堂那边去,听说这次要抄五十遍心经。四姑娘也被禁了足,要待在秋爽院抄孝经,也是抄完五十遍才能出门。”
楚晴心里有数,老夫人这是在清算昨天的旧账。昨儿是国公爷寿诞自不好发作人,所以推到了今天。
因她没做什么犯忌讳的事情,也不怕连累到自己头上,只看着暮夏幸灾乐祸的表情觉得可笑。
暮夏还没说完,清清嗓子又道:“大姑奶奶也来了,先去的宁安院,老夫人没见,后来又到了二房院。”
楚晴漫不经心地听着,蓦地发现问秋在听到楚晓来了的时候,脸色一下子变了……
☆、第21章 提醒
问秋有事瞒着自己?
楚晴心生疑惑,面上却不露,目光无意识地扫向湛蓝的不见一丝云彩的天空,而后移到叶子已落光秃秃的柳枝上,紧紧风帽上的系带,“风越发大了,回去吧。”
徐嬷嬷已在东次间铺开了纸,摆好了文房四宝,见楚晴回来,探身将半开的窗子关紧,又将长案上有些歪斜的镇纸摆正。
楚晴有个习惯,做事时不喜欢眼前有杂物,就比如写字,那么桌面上一定不能再有跟写字无关的东西,连茶盅都不行。又好比绣花,那么绣花架子的四周除了绣样、丝线等物外,别的也不能放。
问秋主动请缨,“我给姑娘研墨。”
楚晴目光微微闪动,没有拒绝。
她用的文具是国公府统一采买的,纸是藤白纸,墨是松烟墨,砚台是绛县澄泥砚,说不上差,但也绝对不是上品,惟有一套笔却极好。
是套湘妃竹紫毫笔,一套四支,笔锋有长有短,有尖有圆,最让楚晴喜欢的是四支笔的笔杆上分别刻了蝶、蝉、螳螂和蝗虫,栩栩如生别有意趣。
楚晴拿起一支在笔洗中蘸了蘸,就听到耳边问秋略带紧张的声音响起,“我送语秋出二门的时候,她说要当心大姑奶奶。”
大姐姐楚晓?
楚晴身子巨震,毛笔落在笔洗中,溅起一片水珠,洇湿了裁好的藤白纸,“语秋真这么说?”
“嗯,”问秋点头,“我跟孙婆子说完话本来是要回来的,语秋说她有件事情嘱托我,说完这句就匆匆走了,我追上去想问个详细,她却再也不肯说。”
楚晴顿时心乱如麻,索性挽了袖子,往砚台里注入一半清水,伸手掂起墨锭轻轻在砚台里碾了下。
澄清的水中立刻泛起几道墨色的烟气,旋即洇散开来。
楚晴心无旁骛地研着墨,烦乱的心绪在墨锭与砚台有规律的摩擦声中慢慢平复下来。
楚晓性情温和,为人大度,颇具长姐风范,因她自幼生长在宁安院,极得老夫人赞赏,因此时不时会流露出来高人一头的优越感。除此之外,她几乎算是姐妹中最好相处的一个。
至少,从来没有跟楚暖以及楚晴发生过争执,连口角都没有。
老夫人曾盛赞过楚晓是品行最像她的孙女。
楚晓比楚晴大七岁,一早就定了亲事。楚晴满花园跑着追蝴蝶时,楚晓正窝在自己院子里绣嫁妆,除去每天在宁安院见面外,两人基本没有私下交流过。
出阁后,楚晓身为儿媳妇自不能天天往娘家跑,只逢年过节或者府里有事的时候待上半天。
楚晴当然也只能在宁安院见到她,总是被一堆人围着问长问短,楚晴至多是寒暄几句,尝几口她带的点心,感谢她捎回来的礼物,如此而已。
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楚晴与她根本没有过节。
楚晴绞尽脑汁细细回想着与楚晓相处的情形。楚晓比她年长七岁,前年出嫁的,出嫁前楚晓大都在自己院子里绣嫁妆,除去在宁安院每天见面之外,两人还真没怎么私下交流过。
出嫁后,见面机会更加少了,楚晓只逢年过节能回来趟。
楚晴都是在宁安院见的她,有一堆人在,也不过是寒暄几句,尝尝她带的点心,感谢她送的礼物,如此而已。
她们之间不可能有过节。
可语秋为什么要自己防备楚晓?
楚晴百思不得其解,索性不再想,提笔蘸墨,凝神写下“观自在菩萨”几个字。
当初夫子教习字时,让她们临的是《颜勤礼碑》,因为颜体字端庄方正容易上手。而楚晴更喜欢苏子瞻,觉得写字本该重在写意,有气韵就好,不一定非得起合转承都得按照规范来。所以自夫子离开之后,她就改临《治平贴》,书习一年有余,倒也颇有心得,一笔字虽不如寻常女子字体那般柔媚,却胜在多了几许自在空灵。
习字是很容易让人集中精神的事情,尤其是抄经书。
《心经》共二百六十字,她早就背得烂熟,也不抬头,一笔一划认真地写,写完一页再写一页,在清淡的墨香里,心已然沉静。
整遍《心经》抄完,楚晴抬起略略发酸的头,揉了几下后脖颈。
问秋端来茶水,将长案上已经干透的字纸顺次整理好,笑着问道:“刚才四姑娘打发人来送了几只桃花饼,还热着,姑娘要不要尝尝?”
回到倚水阁,楚晴用热水烫了手脚,然后一杯温热的羊奶下肚,整个人舒服到不行,倦意紧接着就涌了上来,刚上床就合了眼。
这觉睡得香,连梦都不曾做一个,睁开眼,窗纸已经泛起鱼肚白。
“别是晚了吧?”楚晴忙不迭地穿衣裳,帐外传来问秋温和的话语,“刚才翡翠过来,说老夫人昨天累着了,免了今儿的请安。”
楚晴立刻扯下穿了半截的衣服,就势倒在枕头上,又睡了个回笼觉。
是徐嬷嬷将她叫起来的,“既是醒了,姑娘就起身吧,昨天的两百个大字没写,今天合该补上。”
楚晴撅起嘴,心不甘情不愿地穿好了衣裳。
楚晴胃口好,早晨也离不开肉,徐嬷嬷吩咐厨房用山药炖了羊排,汤头上撒一把切的细细碎碎的香葱,看着清清白白的甚是诱人。
楚晴喝了一大碗,又吃两只椒盐烧饼,包裹严实了绕着院墙四周慢走消食。
问秋与春笑一左一右陪着。
冬天的清晨虽然冷,却安静,没有小鸟的鸣叫,没有枝叶的婆娑,要是再没有刺骨的寒风就更好了。
楚晴注意到倒座房落了锁,闲闲地问:“语秋走了?”
问秋与春笑对视一眼,答道:“卯初刚过趁着人少走的,走前在院子里磕了三个头,说想见姑娘。我说姑娘睡着没醒,又哭了场。出二门时,孙婆子问起来,就按着姑娘嘱咐的,她回家住上一段时间伺候老娘。孙婆子还夸语秋有福气,跟了个心善的主子……”
春笑满怀希翼地看着楚晴,楚晴明白她的心思,淡淡地说:“你们相交一场,等她老娘什么时候不在了,送十两银子过去也便全了彼此的情意。”
言外之意,再让语秋回来却是不能了。
春笑目光黯淡下去,却也没再说什么。
刚走两圈,只见暮夏一撅一撅地从远处走来,手里似乎还抓着什么小零食,一径吃走,一径往嘴里送,几多的惬意自在。
问秋便道:“瞧着小蹄子给兴的,尾巴快撅到天上去了。”
楚晴抿着嘴儿笑。
此时暮夏也见到了楚晴,提着裙子快步冲过来,笑嘻嘻地行个礼,“姑娘安。”
问秋斥道:“一大早往哪里偷懒去了,院子扫了?”
“徐嬷嬷说院子不脏隔天扫就成,我可没偷懒,是给厨房王大娘送袄子了,王大娘赏我一把西瓜籽儿,刚炒出来的。”暮夏摊开掌心,果然一把西瓜子。
王大娘家里有个七八岁的小孙女,徐嬷嬷就把暮夏跟半夏穿小的衣裳收拾出来,能穿的就给她孙女穿,不能穿的就浆了做鞋底子。
王大娘也识趣,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满足倚水阁提出的要求。
见暮夏这般回答,问秋也不再追究,伸手试试她的脑门,“都出汗了,赶紧回去用热水好好洗洗,以后别迎着风吃东西,当心灌了风肚子疼。”
暮夏应一声,却没走,神秘兮兮地说:“去厨房的时候经过盈翠阁,看见贾嬷嬷搀着二姑娘往佛堂那边去,听说这次要抄五十遍心经。四姑娘也被禁了足,要待在秋爽院抄孝经,也是抄完五十遍才能出门。”
楚晴心里有数,老夫人这是在清算昨天的旧账。昨儿是国公爷寿诞自不好发作人,所以推到了今天。
因她没做什么犯忌讳的事情,也不怕连累到自己头上,只看着暮夏幸灾乐祸的表情觉得可笑。
暮夏还没说完,清清嗓子又道:“大姑奶奶也来了,先去的宁安院,老夫人没见,后来又到了二房院。”
楚晴漫不经心地听着,蓦地发现问秋在听到楚晓来了的时候,脸色一下子变了……
☆、第21章 提醒
问秋有事瞒着自己?
楚晴心生疑惑,面上却不露,目光无意识地扫向湛蓝的不见一丝云彩的天空,而后移到叶子已落光秃秃的柳枝上,紧紧风帽上的系带,“风越发大了,回去吧。”
徐嬷嬷已在东次间铺开了纸,摆好了文房四宝,见楚晴回来,探身将半开的窗子关紧,又将长案上有些歪斜的镇纸摆正。
楚晴有个习惯,做事时不喜欢眼前有杂物,就比如写字,那么桌面上一定不能再有跟写字无关的东西,连茶盅都不行。又好比绣花,那么绣花架子的四周除了绣样、丝线等物外,别的也不能放。
问秋主动请缨,“我给姑娘研墨。”
楚晴目光微微闪动,没有拒绝。
她用的文具是国公府统一采买的,纸是藤白纸,墨是松烟墨,砚台是绛县澄泥砚,说不上差,但也绝对不是上品,惟有一套笔却极好。
是套湘妃竹紫毫笔,一套四支,笔锋有长有短,有尖有圆,最让楚晴喜欢的是四支笔的笔杆上分别刻了蝶、蝉、螳螂和蝗虫,栩栩如生别有意趣。
楚晴拿起一支在笔洗中蘸了蘸,就听到耳边问秋略带紧张的声音响起,“我送语秋出二门的时候,她说要当心大姑奶奶。”
大姐姐楚晓?
楚晴身子巨震,毛笔落在笔洗中,溅起一片水珠,洇湿了裁好的藤白纸,“语秋真这么说?”
“嗯,”问秋点头,“我跟孙婆子说完话本来是要回来的,语秋说她有件事情嘱托我,说完这句就匆匆走了,我追上去想问个详细,她却再也不肯说。”
楚晴顿时心乱如麻,索性挽了袖子,往砚台里注入一半清水,伸手掂起墨锭轻轻在砚台里碾了下。
澄清的水中立刻泛起几道墨色的烟气,旋即洇散开来。
楚晴心无旁骛地研着墨,烦乱的心绪在墨锭与砚台有规律的摩擦声中慢慢平复下来。
楚晓性情温和,为人大度,颇具长姐风范,因她自幼生长在宁安院,极得老夫人赞赏,因此时不时会流露出来高人一头的优越感。除此之外,她几乎算是姐妹中最好相处的一个。
至少,从来没有跟楚暖以及楚晴发生过争执,连口角都没有。
老夫人曾盛赞过楚晓是品行最像她的孙女。
楚晓比楚晴大七岁,一早就定了亲事。楚晴满花园跑着追蝴蝶时,楚晓正窝在自己院子里绣嫁妆,除去每天在宁安院见面外,两人基本没有私下交流过。
出阁后,楚晓身为儿媳妇自不能天天往娘家跑,只逢年过节或者府里有事的时候待上半天。
楚晴当然也只能在宁安院见到她,总是被一堆人围着问长问短,楚晴至多是寒暄几句,尝几口她带的点心,感谢她捎回来的礼物,如此而已。
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楚晴与她根本没有过节。
楚晴绞尽脑汁细细回想着与楚晓相处的情形。楚晓比她年长七岁,前年出嫁的,出嫁前楚晓大都在自己院子里绣嫁妆,除去在宁安院每天见面之外,两人还真没怎么私下交流过。
出嫁后,见面机会更加少了,楚晓只逢年过节能回来趟。
楚晴都是在宁安院见的她,有一堆人在,也不过是寒暄几句,尝尝她带的点心,感谢她送的礼物,如此而已。
她们之间不可能有过节。
可语秋为什么要自己防备楚晓?
楚晴百思不得其解,索性不再想,提笔蘸墨,凝神写下“观自在菩萨”几个字。
当初夫子教习字时,让她们临的是《颜勤礼碑》,因为颜体字端庄方正容易上手。而楚晴更喜欢苏子瞻,觉得写字本该重在写意,有气韵就好,不一定非得起合转承都得按照规范来。所以自夫子离开之后,她就改临《治平贴》,书习一年有余,倒也颇有心得,一笔字虽不如寻常女子字体那般柔媚,却胜在多了几许自在空灵。
习字是很容易让人集中精神的事情,尤其是抄经书。
《心经》共二百六十字,她早就背得烂熟,也不抬头,一笔一划认真地写,写完一页再写一页,在清淡的墨香里,心已然沉静。
整遍《心经》抄完,楚晴抬起略略发酸的头,揉了几下后脖颈。
问秋端来茶水,将长案上已经干透的字纸顺次整理好,笑着问道:“刚才四姑娘打发人来送了几只桃花饼,还热着,姑娘要不要尝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