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龙化鸾 作者:侠云
攀龙化鸾 作者:侠云
其中,尤其是李少君的脸色最为难看。
世人都知道,李少君有不少本事,可其中真正能够印证他这身本事的,有两件事。
其中之一,就是他曾经在武安侯田玢的宴席上,和一位年约九十多岁的老者攀谈,李少君居然是他曾经在这位老者年幼的时候见过这位老者和他的祖父。
听到这个传闻之后,金知蝉就从中听出了不少的破绽百出。
首先,年龄。
这位所谓九十多岁的老者,其年龄都做不得真,那个时候就没有人口普查,又没有户口本,一个人说自己的年龄,只要和其外貌没有太大的差别的话,就根本无从查证。
因此,金知蝉断定,这名老者十有七八是李少君找来的托而已。
其次,容貌。
即便这名老者不是李少君请来的托,可是,李少君说他自己在其这名老者年幼的时候,见过他。一个人的容貌,从年幼到年长会发生不少的变化,尤其是,这个时代普通人吃不饱穿不暖,更是会使人的容貌发生巨大的变化。
最后,名字。
就算是这名老者年幼时和当时宴会上容貌并没有太多的变化,李少君若是真能认得出对方,那么,就应该是他先道出对方的名字和籍贯,然后再由老者道出自己的真实情况,才算是一个精妙的骗局。
不过,这件事已经发生了很久,别说是当时的那名老者,就算是当时参与那场宴会的人也十不存一,就连武安侯田玢都已经作古很久了,更不要说其他人。
在这个时代,还没有真正纯粹的道士。
道家是道家,方士是方士,方技是方技,而儒家是儒家。后人经常谈到的秦始皇‘焚书坑儒’之事,其实其中有着很大的偏差。
当时,被秦始皇坑杀的所谓儒生,大多数都是因为秦始皇想长生不老,而到咸阳城里,想象徐福那样骗吃骗喝的方士而已。
所焚烧的书,也不全都是儒家的书籍,而是其余六国的书籍,虽然让一些重要的典籍就此失传,但是,也极大的促进了秦字的推广。
而第二件让李少君杨名的事,就是他曾经辨识出汉武帝身边的一件铜器,是产自齐国,属于齐桓公的器物。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汉武帝和世人才由此断定李少君是个活了几百年的老神仙。
可金知蝉却由此推断出,李少君这个一直隐瞒自己真实年龄,真实籍贯,以及平生经历的糟老头子,根本就是个大骗子。
金知蝉所在的这个时空,又不是玄幻小说里的异世界,没有灵力,没有内功,普通人在这个时代能够活过一百岁,就已经凤毛麟角的,几百岁根本就不可能。而李少君之所以能够认得出那间铜器是春秋时期齐桓公江小白身边的器物。
这并不奇怪,金知蝉推断,其中有两个可能。
第一种可能,就是这件器物的确是齐鲁地区的铜器,可是,上面篆刻的图案和文字,根本没有人认得,李少君即便瞎说,也没有能够分辨出其中的真伪。
第二种可能,李少君这个家伙根本就是齐国人,而且,他的确是会写认得齐国的古文字,那么,他认得那件铜器上的文字,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实,还有另外一种更为离奇的可能,李少君这厮事先把一件他自己拥有的铜器,通过其他人将其进献给汉武帝,然后,他在将这件铜器的来历道破,如此以来,不就天衣无缝了吗?
那件铜器如今还在汉武帝身边,可金知蝉即便有这种猜测,她也不会说出来。
一是她没有足够的证据,来印证自己的这些推测;二是,即便她拿出了证据,汉武帝也未必会相信。
此时此刻,当宫中的四个禁卫把金知蝉带来的这件青铜鼎抬入长生殿中的时候,金知蝉从在场众人的神色中,确定了一件事。
那就是,在场众人当中,除了李少君之外,还有两个来自古齐国疆域内的大臣,也认得古齐国的文字,这两位大臣分别是主父偃和东方朔。
不过,此时,金知蝉并未立即揭破这件事,先让在场的人都亲眼看看这个青铜鼎,再看看这三人又是如何应对的。
刘彻看到金知蝉低着头,静静地站在原地没动,他也只能暂时端着架子坐在御座之上。
“诸位爱卿,你们也上去看一看,此鼎究竟是何来历?”刘彻挥了挥手,示意殿中的亲信大臣先去看一看。
就在此时,金知蝉大声说道:“李先生,小女子听说,这可是你的专长啊,你可不能让主父偃大人抢了先啊!”
她的话音刚落,李少君和主父偃同时惊讶地看了金知蝉一眼。
李少君这个时候,已经明白,眼前的这个局,就是这个该死的丫头给自己布下的,若是不能破局的话,他以前做的那些事情,全都要露底了。
而主父偃却在心中暗道,这个小丫头是如何看出自己懂得鼎上文字的。想到这里,主父偃冲着严安一使眼色,想让他的这位同乡先去试探一下。
两人相交了这么久,严安自然很快就明白了对方的意图,
严安第一个走到那方青铜鼎之前,上上下下,前后左右,围着青铜鼎转了三圈,用了一刻钟的时间,这才算是看完。
他转过身,朝刘彻施了一礼道:“陛下,请恕微臣眼拙,只能看出两点,第一,此鼎的确是件古物;第二,此鼎应该出自春秋时期的齐国。至于其他,微臣实在是看不出来了。”
“哦,严爱卿,你又是如何看出,此鼎出自春秋时期的齐国呢?”刘彻不解地问道。
既然你看不懂此鼎,又如何能够断定它是出自齐国呢?除了那三位之外,在场的其他大臣心里都有此疑问。
严安笑着解释道:“呵呵呵,陛下,你忘了,想当初,李先生不就看出您身边的一件古铜器是出自春秋时期齐桓公身边的古物吗?这方青铜鼎上的文字和图案,虽然与那件铜器并不完全相同,可文字书写方式大体一致。”
攀龙化鸾 作者:侠云
其中,尤其是李少君的脸色最为难看。
世人都知道,李少君有不少本事,可其中真正能够印证他这身本事的,有两件事。
其中之一,就是他曾经在武安侯田玢的宴席上,和一位年约九十多岁的老者攀谈,李少君居然是他曾经在这位老者年幼的时候见过这位老者和他的祖父。
听到这个传闻之后,金知蝉就从中听出了不少的破绽百出。
首先,年龄。
这位所谓九十多岁的老者,其年龄都做不得真,那个时候就没有人口普查,又没有户口本,一个人说自己的年龄,只要和其外貌没有太大的差别的话,就根本无从查证。
因此,金知蝉断定,这名老者十有七八是李少君找来的托而已。
其次,容貌。
即便这名老者不是李少君请来的托,可是,李少君说他自己在其这名老者年幼的时候,见过他。一个人的容貌,从年幼到年长会发生不少的变化,尤其是,这个时代普通人吃不饱穿不暖,更是会使人的容貌发生巨大的变化。
最后,名字。
就算是这名老者年幼时和当时宴会上容貌并没有太多的变化,李少君若是真能认得出对方,那么,就应该是他先道出对方的名字和籍贯,然后再由老者道出自己的真实情况,才算是一个精妙的骗局。
不过,这件事已经发生了很久,别说是当时的那名老者,就算是当时参与那场宴会的人也十不存一,就连武安侯田玢都已经作古很久了,更不要说其他人。
在这个时代,还没有真正纯粹的道士。
道家是道家,方士是方士,方技是方技,而儒家是儒家。后人经常谈到的秦始皇‘焚书坑儒’之事,其实其中有着很大的偏差。
当时,被秦始皇坑杀的所谓儒生,大多数都是因为秦始皇想长生不老,而到咸阳城里,想象徐福那样骗吃骗喝的方士而已。
所焚烧的书,也不全都是儒家的书籍,而是其余六国的书籍,虽然让一些重要的典籍就此失传,但是,也极大的促进了秦字的推广。
而第二件让李少君杨名的事,就是他曾经辨识出汉武帝身边的一件铜器,是产自齐国,属于齐桓公的器物。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汉武帝和世人才由此断定李少君是个活了几百年的老神仙。
可金知蝉却由此推断出,李少君这个一直隐瞒自己真实年龄,真实籍贯,以及平生经历的糟老头子,根本就是个大骗子。
金知蝉所在的这个时空,又不是玄幻小说里的异世界,没有灵力,没有内功,普通人在这个时代能够活过一百岁,就已经凤毛麟角的,几百岁根本就不可能。而李少君之所以能够认得出那间铜器是春秋时期齐桓公江小白身边的器物。
这并不奇怪,金知蝉推断,其中有两个可能。
第一种可能,就是这件器物的确是齐鲁地区的铜器,可是,上面篆刻的图案和文字,根本没有人认得,李少君即便瞎说,也没有能够分辨出其中的真伪。
第二种可能,李少君这个家伙根本就是齐国人,而且,他的确是会写认得齐国的古文字,那么,他认得那件铜器上的文字,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实,还有另外一种更为离奇的可能,李少君这厮事先把一件他自己拥有的铜器,通过其他人将其进献给汉武帝,然后,他在将这件铜器的来历道破,如此以来,不就天衣无缝了吗?
那件铜器如今还在汉武帝身边,可金知蝉即便有这种猜测,她也不会说出来。
一是她没有足够的证据,来印证自己的这些推测;二是,即便她拿出了证据,汉武帝也未必会相信。
此时此刻,当宫中的四个禁卫把金知蝉带来的这件青铜鼎抬入长生殿中的时候,金知蝉从在场众人的神色中,确定了一件事。
那就是,在场众人当中,除了李少君之外,还有两个来自古齐国疆域内的大臣,也认得古齐国的文字,这两位大臣分别是主父偃和东方朔。
不过,此时,金知蝉并未立即揭破这件事,先让在场的人都亲眼看看这个青铜鼎,再看看这三人又是如何应对的。
刘彻看到金知蝉低着头,静静地站在原地没动,他也只能暂时端着架子坐在御座之上。
“诸位爱卿,你们也上去看一看,此鼎究竟是何来历?”刘彻挥了挥手,示意殿中的亲信大臣先去看一看。
就在此时,金知蝉大声说道:“李先生,小女子听说,这可是你的专长啊,你可不能让主父偃大人抢了先啊!”
她的话音刚落,李少君和主父偃同时惊讶地看了金知蝉一眼。
李少君这个时候,已经明白,眼前的这个局,就是这个该死的丫头给自己布下的,若是不能破局的话,他以前做的那些事情,全都要露底了。
而主父偃却在心中暗道,这个小丫头是如何看出自己懂得鼎上文字的。想到这里,主父偃冲着严安一使眼色,想让他的这位同乡先去试探一下。
两人相交了这么久,严安自然很快就明白了对方的意图,
严安第一个走到那方青铜鼎之前,上上下下,前后左右,围着青铜鼎转了三圈,用了一刻钟的时间,这才算是看完。
他转过身,朝刘彻施了一礼道:“陛下,请恕微臣眼拙,只能看出两点,第一,此鼎的确是件古物;第二,此鼎应该出自春秋时期的齐国。至于其他,微臣实在是看不出来了。”
“哦,严爱卿,你又是如何看出,此鼎出自春秋时期的齐国呢?”刘彻不解地问道。
既然你看不懂此鼎,又如何能够断定它是出自齐国呢?除了那三位之外,在场的其他大臣心里都有此疑问。
严安笑着解释道:“呵呵呵,陛下,你忘了,想当初,李先生不就看出您身边的一件古铜器是出自春秋时期齐桓公身边的古物吗?这方青铜鼎上的文字和图案,虽然与那件铜器并不完全相同,可文字书写方式大体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