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宫公主闻得三位长辈即将驾临椒房殿,猜想他们八成是来兴师问罪的,唯恐殃及池鱼,早已请了刘彻准允,匆匆出宫。
大汉最尊贵的五人用了晚膳,因是家宴,又体恤阿娇有孕在身,便也没多讲究礼数,依旧是在圆桌备膳,平起平坐的吃了顿饭。
刘彻小心的陪着笑脸,阿娇又惯会谄媚讨好长辈,小嘴跟抹了蜜似的,巴巴说着好话,三位长辈倒是没再对刘彻摆臭脸。
怒时不食,食后不怒,乃养生之道,年纪愈大的长辈就愈是讲究。
用过晚膳,宫人上了养胃健脾的枣花蜜汁,三代人细细品着,殿内突是陷入沉寂。
阿娇见得气氛有些不对,正待出言缓和,太皇太后却是先发了话。
“阿娇,孕妇饭后该走动走动,让内宰搀扶着,在内寝走走,但莫出得殿外,免得受了风寒。”
太皇太后声调虽是和缓,却蕴着不容置疑的意味。
阿娇颇是为难的瞧了瞧刘彻,见得他点了点头,也只好轻声应诺,在内宰们的小心搀扶下缓步离去。
刘彻将殿内的宫人尽数摒退,便是屈膝跪地,向三位长辈顿首认错。
太皇太后虽患眼疾,但在灯火通明的殿内还是能隐约瞧见他下跪,又闻得他颇是响亮的叩首声,冷哼一声,摆手道:“起来说话,此事总得好生给哀家个说法。”
“谢皇祖母!”
刘彻缓缓起身,也没敢入座,躬身道:“孙儿也知此事瞒着长辈们着实不妥,然也是有苦衷的。”
三位长辈都没应声,等着他往下说。
刘彻早已想好说辞,继续解释道:“阿娇诊出喜脉时,孙儿却已出征在即,着实不宜将阿娇有孕之事宣扬出去。”
太皇太后骤是颦眉,沉声呵斥道:“此乃大喜之事,有何不宜宣扬?”
“皇祖母息怒,免得气怒伤身。”
刘彻忙是出言劝慰,复又道:“皇族母应是晓得,先前长安城有些不安分的奸邪小人传谣兴谤,妄议宫闱禁事,更对阿娇乃至朕有颇多非议,陈须亦是牵涉其中。他虽非主谋,仅是受人利用,但因其为姑母长子,阿娇长兄,说出的话更易让外人深信。”
太皇太后双目微阖,沉声叹道:“人已任凭你处置了,却与你隐瞒阿娇有孕之事有甚么关连?”
“阿娇的身子本不易孕育子嗣,吃尽苦头方得怀有龙嗣,且在刚诊出孕信那段时日,害喜甚为严重,莫说用膳,便是饮水都困难。”
刘彻也不欲再多做隐瞒,坦言道:“依着她的脾性,若晓得自家兄长陈须吃里扒外,向外人提及她难育子嗣,定会难受得紧。姑母怕是更会利用此事,央着阿娇替陈须求条生路。孙儿不愿见得阿娇为难,更怕她伤心过度不利腹中胎儿,索性就让她称病闭宫了。”
太皇太后闻言,久久不语。
知女莫若母,她岂会不晓得亲闺女馆陶公主是甚么德性,还真能做得出来这事。
她面色稍霁,觉着刘彻的顾虑有些道理,却又尚未完全消气,微是愠怒道:“不让你姑母与阿娇见面也就罢了,瞒着哀家与你父皇母后作甚,难不成便连我这耳目昏聩的老婆子都要多加提防么?”
“孙儿岂敢生出此等忤逆不孝的念头?”
刘彻忙是矢口否认,这罪名太大,他的小肩膀可担不起,丝毫不加掩饰的坦言道:“皇祖母有所不知,薄氏外戚牵涉到传谣兴谤之事,想是闻得阿娇难育子嗣,见猎心喜,欲怂恿朝臣逼孙儿开宫纳妃,好将薄氏女送入宫中。若日后薄氏女先诞下皇长子……”
“薄氏?”
太皇太后缓缓睁开眼睑,双目虽已浑浊,眼神不再似过往凌厉,却反是因着空洞无神而显出某种莫名的冷意。
“不错,薄氏在宫中应有不少耳目,既已生出让薄氏女取阿娇代之的心思,若闻得阿娇有孕,只怕……”
刘彻虽是言犹未尽,三位长辈却已了然于心,毕竟都是经过多年的宫廷争斗,对深宫内苑的种种血腥残酷的阴私算计比刘彻更清楚。
太皇太后更是面色阴沉,她对薄氏真是没半分好感。
若要论全天下最难处的关系,婆媳关系必得排在前列,民间如此,宫廷更是如此。
汉文帝刘恒的生母薄氏与媳妇窦氏就处不好。
刘恒尚为代王时,代王王后诞下四个儿子,窦氏入得代国王宫后,得刘恒独宠,陆续诞下一女二子,也就是日后的馆陶公主,汉帝刘启和梁王刘武。
汉惠帝崩殂后,因无子嗣,刘恒便继承兄长的帝位。
在刘恒登基前的数月,代王王后猝然病逝在他登基后,先王后留下的四个儿子更是在短短两个月内,尽数病死。
刘启便成为刘恒膝下年岁最长的儿子,得以立为太子,窦氏也就顺理成章的册为皇后。
代王王后和她的四个儿子皆是死得蹊跷,刘恒却没多作追究,毕竟他确实最看好刘启,事实也证明他的眼光是极为正确的。
从此事足以看出,汉文帝刘恒绝非后世史书记叙般的宽厚仁慈,汉景帝刘启也绝不是甚么仁德圣君,与高祖刘邦实是一脉相承的果决狠戾。
天家自古多薄凉,尤其牵涉帝位之争,更是异常的残酷血腥。
刘恒不追究,他的生母薄太后可没打算轻易放过窦皇后,倒非真要为前任儿媳妇和四个孙子讨公道,而是借此逼迫窦皇后让步,让太子刘启纳了她的远房侄女为太子妃,日后好继续维持薄氏外戚的权势。
窦皇后本也想让儿子迎娶她的娘家侄女,岂料被婆婆薄太后死咬不放,只好咬着后槽牙让刘启娶了薄氏女。
汉文帝崩殂后,刘启登基即位,薄氏女也确实成了薄皇后。
然没过两年,太皇太后薄氏刚故去不久,刘启便以膝下无子为由,废黜了薄皇后,窦太后非但没拦着,更是举双手双脚赞成。
其后才有皇长子刘荣的太子废立之事,再后来刘彻得立为太子,王娡得册为皇后。
总而言之,现今的太皇太后窦氏对自家婆婆薄氏怨念颇深,对薄氏外戚自也恨屋及乌,若非是顾及天家颜面,不便亲自对婆婆的娘家出手,她早就寻个由头将薄氏抄家了。
此时得知薄氏外戚在背后兴风作浪,妄图也以膝下无子的由头将自家外孙女挤下皇后之位,太皇太后自是新仇旧怨皆涌上心头,满身杀意是压都压不住。
她眉梢未颤,冷声问道:“可有真凭实据?”
刘彻自然晓得皇祖母的意思,忙是道:“卫尉公孙贺已尽皆查实,呈上诸多供状,且宣侯薄尚在姑母府中安插的眼线,经查实为匈奴细作,意图散播谣言使我大汉朝野动荡,无法君臣齐心抵御匈奴。”
“薄氏竟敢暗通匈奴?”
太皇太后闻言,不禁勃然大怒,各世家大族在朝中和宫内彼此明争暗斗倒尚属寻常,但若里通外族,可就不容于社稷了。
刘彻忙是举步近前,替她拍背顺气道:“皇祖母息怒,薄尚倒没那么大的胆子,想来也是被人利用罢了。”
太皇太后此时已顾不得追究刘彻隐瞒阿娇有孕之事,故而也没推开他,却是扭脸朝向太上皇刘启所在的方向,没好气道:“太上皇半晌没做声,莫非早已知晓薄氏涉事了?”
刘启本是老神在在的呷着枣花蜜汁,没想到这把火会烧到自个头上,不由抬眸狠狠瞪了面色讪讪的刘彻一眼,颇是无奈道:“儿臣确是知晓此事。”
“你父子二人倒是孝顺,甚么事皆瞒着哀家这耳目昏聩的孤老婆子!”
太皇太后双眉倒竖,也没给儿孙辩解的机会,复又问刘启道:“你欲如何处置薄氏?”
她晓得此事刘彻也不好多插手,毕竟文帝朝的薄太后是刘启的祖母,刘启登基后又曾立薄氏女为后。
刘彻作为晚辈,又是太后王娡的儿子,若对薄氏外戚痛下狠手,难免会招来众多非议。
不管是王娡还是刘彻,最好对此事避嫌,因而王娡压根就没吭声,端着茶盏恍若未闻。
“里通外族乃是谋逆大罪,不管薄尚是有意为之还是受人利用,皆难逃罪责。”
刘启沉吟片刻,缓声道:“然薄氏毕竟是皇祖母的娘家,也不宜执法过苛,不妨将薄尚枭首,其余薄氏亲眷皆贬为庶民,褫夺所有爵位食邑,再让他们迁往南陵邑,为皇祖母守陵,母后以为如何?”
太皇太后微是扬眉道:“如此也好,主谋薄尚枭首,却不抄没家产,使薄氏全族不至食不果腹,又让其可在南陵邑落脚,不至流落街头,对其已算仁德宽厚。”
刘启道:“母后既也觉得妥当,儿臣今夜便亲书旨意,明日彻儿上朝,便可颁旨,处置薄氏。”
“大善!”
太皇太后颌首道。
薄氏外戚的衰败,不到半盏茶的功夫,便已彻底定下。
家大业大的薄氏倒了,留下的大饼必是要分的,总不能便宜旁的世家大族。
看似简单的对谈,却掺杂着诸多妥协和利益交换,太皇太后窦氏,皇帝刘彻乃至没说半个字的太后王娡都各有所获。
倒是太上皇刘启没太多顾虑,只要保住他过往那仁德宽厚的贤名,留书青史便好。
大汉最尊贵的五人用了晚膳,因是家宴,又体恤阿娇有孕在身,便也没多讲究礼数,依旧是在圆桌备膳,平起平坐的吃了顿饭。
刘彻小心的陪着笑脸,阿娇又惯会谄媚讨好长辈,小嘴跟抹了蜜似的,巴巴说着好话,三位长辈倒是没再对刘彻摆臭脸。
怒时不食,食后不怒,乃养生之道,年纪愈大的长辈就愈是讲究。
用过晚膳,宫人上了养胃健脾的枣花蜜汁,三代人细细品着,殿内突是陷入沉寂。
阿娇见得气氛有些不对,正待出言缓和,太皇太后却是先发了话。
“阿娇,孕妇饭后该走动走动,让内宰搀扶着,在内寝走走,但莫出得殿外,免得受了风寒。”
太皇太后声调虽是和缓,却蕴着不容置疑的意味。
阿娇颇是为难的瞧了瞧刘彻,见得他点了点头,也只好轻声应诺,在内宰们的小心搀扶下缓步离去。
刘彻将殿内的宫人尽数摒退,便是屈膝跪地,向三位长辈顿首认错。
太皇太后虽患眼疾,但在灯火通明的殿内还是能隐约瞧见他下跪,又闻得他颇是响亮的叩首声,冷哼一声,摆手道:“起来说话,此事总得好生给哀家个说法。”
“谢皇祖母!”
刘彻缓缓起身,也没敢入座,躬身道:“孙儿也知此事瞒着长辈们着实不妥,然也是有苦衷的。”
三位长辈都没应声,等着他往下说。
刘彻早已想好说辞,继续解释道:“阿娇诊出喜脉时,孙儿却已出征在即,着实不宜将阿娇有孕之事宣扬出去。”
太皇太后骤是颦眉,沉声呵斥道:“此乃大喜之事,有何不宜宣扬?”
“皇祖母息怒,免得气怒伤身。”
刘彻忙是出言劝慰,复又道:“皇族母应是晓得,先前长安城有些不安分的奸邪小人传谣兴谤,妄议宫闱禁事,更对阿娇乃至朕有颇多非议,陈须亦是牵涉其中。他虽非主谋,仅是受人利用,但因其为姑母长子,阿娇长兄,说出的话更易让外人深信。”
太皇太后双目微阖,沉声叹道:“人已任凭你处置了,却与你隐瞒阿娇有孕之事有甚么关连?”
“阿娇的身子本不易孕育子嗣,吃尽苦头方得怀有龙嗣,且在刚诊出孕信那段时日,害喜甚为严重,莫说用膳,便是饮水都困难。”
刘彻也不欲再多做隐瞒,坦言道:“依着她的脾性,若晓得自家兄长陈须吃里扒外,向外人提及她难育子嗣,定会难受得紧。姑母怕是更会利用此事,央着阿娇替陈须求条生路。孙儿不愿见得阿娇为难,更怕她伤心过度不利腹中胎儿,索性就让她称病闭宫了。”
太皇太后闻言,久久不语。
知女莫若母,她岂会不晓得亲闺女馆陶公主是甚么德性,还真能做得出来这事。
她面色稍霁,觉着刘彻的顾虑有些道理,却又尚未完全消气,微是愠怒道:“不让你姑母与阿娇见面也就罢了,瞒着哀家与你父皇母后作甚,难不成便连我这耳目昏聩的老婆子都要多加提防么?”
“孙儿岂敢生出此等忤逆不孝的念头?”
刘彻忙是矢口否认,这罪名太大,他的小肩膀可担不起,丝毫不加掩饰的坦言道:“皇祖母有所不知,薄氏外戚牵涉到传谣兴谤之事,想是闻得阿娇难育子嗣,见猎心喜,欲怂恿朝臣逼孙儿开宫纳妃,好将薄氏女送入宫中。若日后薄氏女先诞下皇长子……”
“薄氏?”
太皇太后缓缓睁开眼睑,双目虽已浑浊,眼神不再似过往凌厉,却反是因着空洞无神而显出某种莫名的冷意。
“不错,薄氏在宫中应有不少耳目,既已生出让薄氏女取阿娇代之的心思,若闻得阿娇有孕,只怕……”
刘彻虽是言犹未尽,三位长辈却已了然于心,毕竟都是经过多年的宫廷争斗,对深宫内苑的种种血腥残酷的阴私算计比刘彻更清楚。
太皇太后更是面色阴沉,她对薄氏真是没半分好感。
若要论全天下最难处的关系,婆媳关系必得排在前列,民间如此,宫廷更是如此。
汉文帝刘恒的生母薄氏与媳妇窦氏就处不好。
刘恒尚为代王时,代王王后诞下四个儿子,窦氏入得代国王宫后,得刘恒独宠,陆续诞下一女二子,也就是日后的馆陶公主,汉帝刘启和梁王刘武。
汉惠帝崩殂后,因无子嗣,刘恒便继承兄长的帝位。
在刘恒登基前的数月,代王王后猝然病逝在他登基后,先王后留下的四个儿子更是在短短两个月内,尽数病死。
刘启便成为刘恒膝下年岁最长的儿子,得以立为太子,窦氏也就顺理成章的册为皇后。
代王王后和她的四个儿子皆是死得蹊跷,刘恒却没多作追究,毕竟他确实最看好刘启,事实也证明他的眼光是极为正确的。
从此事足以看出,汉文帝刘恒绝非后世史书记叙般的宽厚仁慈,汉景帝刘启也绝不是甚么仁德圣君,与高祖刘邦实是一脉相承的果决狠戾。
天家自古多薄凉,尤其牵涉帝位之争,更是异常的残酷血腥。
刘恒不追究,他的生母薄太后可没打算轻易放过窦皇后,倒非真要为前任儿媳妇和四个孙子讨公道,而是借此逼迫窦皇后让步,让太子刘启纳了她的远房侄女为太子妃,日后好继续维持薄氏外戚的权势。
窦皇后本也想让儿子迎娶她的娘家侄女,岂料被婆婆薄太后死咬不放,只好咬着后槽牙让刘启娶了薄氏女。
汉文帝崩殂后,刘启登基即位,薄氏女也确实成了薄皇后。
然没过两年,太皇太后薄氏刚故去不久,刘启便以膝下无子为由,废黜了薄皇后,窦太后非但没拦着,更是举双手双脚赞成。
其后才有皇长子刘荣的太子废立之事,再后来刘彻得立为太子,王娡得册为皇后。
总而言之,现今的太皇太后窦氏对自家婆婆薄氏怨念颇深,对薄氏外戚自也恨屋及乌,若非是顾及天家颜面,不便亲自对婆婆的娘家出手,她早就寻个由头将薄氏抄家了。
此时得知薄氏外戚在背后兴风作浪,妄图也以膝下无子的由头将自家外孙女挤下皇后之位,太皇太后自是新仇旧怨皆涌上心头,满身杀意是压都压不住。
她眉梢未颤,冷声问道:“可有真凭实据?”
刘彻自然晓得皇祖母的意思,忙是道:“卫尉公孙贺已尽皆查实,呈上诸多供状,且宣侯薄尚在姑母府中安插的眼线,经查实为匈奴细作,意图散播谣言使我大汉朝野动荡,无法君臣齐心抵御匈奴。”
“薄氏竟敢暗通匈奴?”
太皇太后闻言,不禁勃然大怒,各世家大族在朝中和宫内彼此明争暗斗倒尚属寻常,但若里通外族,可就不容于社稷了。
刘彻忙是举步近前,替她拍背顺气道:“皇祖母息怒,薄尚倒没那么大的胆子,想来也是被人利用罢了。”
太皇太后此时已顾不得追究刘彻隐瞒阿娇有孕之事,故而也没推开他,却是扭脸朝向太上皇刘启所在的方向,没好气道:“太上皇半晌没做声,莫非早已知晓薄氏涉事了?”
刘启本是老神在在的呷着枣花蜜汁,没想到这把火会烧到自个头上,不由抬眸狠狠瞪了面色讪讪的刘彻一眼,颇是无奈道:“儿臣确是知晓此事。”
“你父子二人倒是孝顺,甚么事皆瞒着哀家这耳目昏聩的孤老婆子!”
太皇太后双眉倒竖,也没给儿孙辩解的机会,复又问刘启道:“你欲如何处置薄氏?”
她晓得此事刘彻也不好多插手,毕竟文帝朝的薄太后是刘启的祖母,刘启登基后又曾立薄氏女为后。
刘彻作为晚辈,又是太后王娡的儿子,若对薄氏外戚痛下狠手,难免会招来众多非议。
不管是王娡还是刘彻,最好对此事避嫌,因而王娡压根就没吭声,端着茶盏恍若未闻。
“里通外族乃是谋逆大罪,不管薄尚是有意为之还是受人利用,皆难逃罪责。”
刘启沉吟片刻,缓声道:“然薄氏毕竟是皇祖母的娘家,也不宜执法过苛,不妨将薄尚枭首,其余薄氏亲眷皆贬为庶民,褫夺所有爵位食邑,再让他们迁往南陵邑,为皇祖母守陵,母后以为如何?”
太皇太后微是扬眉道:“如此也好,主谋薄尚枭首,却不抄没家产,使薄氏全族不至食不果腹,又让其可在南陵邑落脚,不至流落街头,对其已算仁德宽厚。”
刘启道:“母后既也觉得妥当,儿臣今夜便亲书旨意,明日彻儿上朝,便可颁旨,处置薄氏。”
“大善!”
太皇太后颌首道。
薄氏外戚的衰败,不到半盏茶的功夫,便已彻底定下。
家大业大的薄氏倒了,留下的大饼必是要分的,总不能便宜旁的世家大族。
看似简单的对谈,却掺杂着诸多妥协和利益交换,太皇太后窦氏,皇帝刘彻乃至没说半个字的太后王娡都各有所获。
倒是太上皇刘启没太多顾虑,只要保住他过往那仁德宽厚的贤名,留书青史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