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9年八月份,经过两个多月准备和调动的三国再起大战。
明国的十万凉州军经过鄯州和会州之战磨合后,被调回到西北地区防备燕国的偷袭作战。
李察则亲率一万多亡灵军团和双头巨人杰克,继续向长安挺进!
由于李察带领的都是亡灵军团,对后勤依赖非常小,哪怕是孤军深入也不怕被人断了后路!
十万凉州军的回调,堵住了燕军的去路,安禄山为了保存实力没有突然进攻,双方在大同到灵州一线形成对峙。
然而,李察很快感觉到维持十万大军对峙对明国的财政压力有多大!
别忘了,明国还有一个北部防线吞金兽呢!
而且凉州军本就是不拿军饷依靠抢劫激励士气的军队,对峙的话就无法进入敌境,自然也就没得抢,用不了多少时日,刚刚激起士气的凉州军就会重新跌落回去。
得知这一情况的李察为此对凉州军下达了进攻的命令,在下达这一道命令时,李察甚至停止了对唐国的攻势,随时准备回援西北。
最坏的准备中,李察甚至打算放弃鄯州和会州地盘!
因为在李察眼里,由战俘组成和严苛军纪约束的凉州军,哪怕人数是对峙的燕军三倍,主动进攻的胜算也很低……
然而,八月份十万凉州军东进开始到九月中旬,十万凉州军竟然在抢劫的激励下爆发出了十二分的军心士气,而且对面的三万燕军也没有李察想象中那么强。
这三万燕军根本不是安禄山起家时的精锐部队,而是后来整编的唐国降兵和地方府兵县兵而来!
如果不打的话,李察还真被安禄山的战略欺诈给骗到了……
毕竟这三万燕军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番号配备,都是燕国一线野战军的样子,只不过里子不同罢了……
这种情报上的失误主要是因为锦衣卫在燕国的情报网络不完善。
不过在十万凉州军消灭三万多对峙燕军后,通过审讯高级降将李察渐渐得知燕国如今的处境。
现今的安禄山比李察预想中要凄惨得多,首先是当初随同安禄山起家的精锐军团,超过八成都葬送在与绿皮兽人的对战当中,这不是一场两场会战的结果,而是数年绿皮兽人源源不断的进攻所导致的!
或许是安禄山表现出来的战斗力太强,北方绿皮兽人的老大萨尔将大多数绿皮兽人都扔进了燕国防线的绞肉机中。
安禄山为了保住燕云之地,只能拿出老底子跟绿皮兽人拼。
如今的形势比当年明军入西北还要恶劣!
安禄山不知道的是,他的燕国可是为东亚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哪怕以绿皮兽人的强横繁殖力,当初的百万绿皮兽人打到现在也只剩下50万左右。
正是这种肉眼可见的数量消耗,才促使一心想要削弱绿皮数量的萨尔不断将燕国当作绿皮绞肉机使用……
被凉州军歼灭的三万燕军实际上不是安禄山的战略欺诈,而是如今的燕军正规部队都这个水准,老一代精锐早就被绿皮兽人磨光了……
燕国明面上的正规军虽然还有20万,但这20万人除了一些高级将领外,几乎都换了一茬甚至是一代人!
如今燕国的做法跟李察一样,都是在后方将新军整训后,直接送到与绿皮兽人的前线,依托坚固的城防用血腥的实战来练兵,才能堪堪挡住绿皮兽人的进攻……
原本李察是准备将练好的新军调出来当精锐使用,后来李察发现北部防线的损耗太大,一旦抽调太多老兵,很容易形成崩盘!
同样的道理,安禄山面临的局面比李察严重得多,燕国这里可是绿皮兽人的主攻方向!
理所当然的,燕国也陷入了与明国同样穷兵黩武的境地,安禄山的地盘油水虽然比李察多,但安禄山的兵员数量更大,而且没有李察那种不要军饷的系统兵!
因此,军费开销是明国的数倍!
军费不可能凭空变出来,安禄山只能对东北深山老林的女真等部落进行强制性征召,来满足前线的消耗,同时对境内的汉民加大了战争税的负担。
在安禄山眼里,他如今是为了人类未来的生存血战,下面人多出人出钱是理所应当的。
于是,燕国境内积累起了深厚的社会矛盾,穷苦的老百姓又能搜刮出多少油水?
什么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缴税等等政策接连出台,面临灭国危机,安禄山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
结果就是安禄山的大燕在民间的形象比李察还要差!
自然而然的,农民暴动,地主武装抗税,东北女真抱团自立等等乱子接连爆发。
只不过原本燕国还维持着强国的形象,真正有实力的人都不敢造反。
这一切在十万凉州军歼灭三万燕军后破灭了!
十万战俘拼凑的军队都能全歼燕国正规军,这无疑让不满安禄山统治的社会底层和不满新政策税收的地主乡绅阶级看到了造反的希望!
燕军被击败消息传开后,首先是燕云之地爆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军,在燕军镇压失败后,出现了十八路反贼!
为了镇压叛乱,安禄山不得不抽调东北地区弹压女真部族的军队,结果饱受欺压被强征当炮灰的女真人不出意外的反了……
安禄山已经放弃了东北地区,女真人造反后和燕云之地的农民起义军不同,他们几乎没有遭受到任何来自燕国的镇压!
结果,女真部落轻而易举的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王朝——金国!
有趣的是,女真人建立的金国充分发扬了欺软怕硬的作风,丝毫没有挑拨燕国的意思,建国后第一个扩张目标竟然是三韩半岛!
于是,一场菜鸡互啄的倾国之战爆发了……
被十八路反贼闹得头大的安禄山在女真人主动求和后,果断答应下来,在安禄山眼里,敢在他老巢造反的十八路反贼才是该诛杀的对象!
结果,与燕国和解的金国得以用全部实力去进攻三韩半岛!
明国的十万凉州军经过鄯州和会州之战磨合后,被调回到西北地区防备燕国的偷袭作战。
李察则亲率一万多亡灵军团和双头巨人杰克,继续向长安挺进!
由于李察带领的都是亡灵军团,对后勤依赖非常小,哪怕是孤军深入也不怕被人断了后路!
十万凉州军的回调,堵住了燕军的去路,安禄山为了保存实力没有突然进攻,双方在大同到灵州一线形成对峙。
然而,李察很快感觉到维持十万大军对峙对明国的财政压力有多大!
别忘了,明国还有一个北部防线吞金兽呢!
而且凉州军本就是不拿军饷依靠抢劫激励士气的军队,对峙的话就无法进入敌境,自然也就没得抢,用不了多少时日,刚刚激起士气的凉州军就会重新跌落回去。
得知这一情况的李察为此对凉州军下达了进攻的命令,在下达这一道命令时,李察甚至停止了对唐国的攻势,随时准备回援西北。
最坏的准备中,李察甚至打算放弃鄯州和会州地盘!
因为在李察眼里,由战俘组成和严苛军纪约束的凉州军,哪怕人数是对峙的燕军三倍,主动进攻的胜算也很低……
然而,八月份十万凉州军东进开始到九月中旬,十万凉州军竟然在抢劫的激励下爆发出了十二分的军心士气,而且对面的三万燕军也没有李察想象中那么强。
这三万燕军根本不是安禄山起家时的精锐部队,而是后来整编的唐国降兵和地方府兵县兵而来!
如果不打的话,李察还真被安禄山的战略欺诈给骗到了……
毕竟这三万燕军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番号配备,都是燕国一线野战军的样子,只不过里子不同罢了……
这种情报上的失误主要是因为锦衣卫在燕国的情报网络不完善。
不过在十万凉州军消灭三万多对峙燕军后,通过审讯高级降将李察渐渐得知燕国如今的处境。
现今的安禄山比李察预想中要凄惨得多,首先是当初随同安禄山起家的精锐军团,超过八成都葬送在与绿皮兽人的对战当中,这不是一场两场会战的结果,而是数年绿皮兽人源源不断的进攻所导致的!
或许是安禄山表现出来的战斗力太强,北方绿皮兽人的老大萨尔将大多数绿皮兽人都扔进了燕国防线的绞肉机中。
安禄山为了保住燕云之地,只能拿出老底子跟绿皮兽人拼。
如今的形势比当年明军入西北还要恶劣!
安禄山不知道的是,他的燕国可是为东亚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哪怕以绿皮兽人的强横繁殖力,当初的百万绿皮兽人打到现在也只剩下50万左右。
正是这种肉眼可见的数量消耗,才促使一心想要削弱绿皮数量的萨尔不断将燕国当作绿皮绞肉机使用……
被凉州军歼灭的三万燕军实际上不是安禄山的战略欺诈,而是如今的燕军正规部队都这个水准,老一代精锐早就被绿皮兽人磨光了……
燕国明面上的正规军虽然还有20万,但这20万人除了一些高级将领外,几乎都换了一茬甚至是一代人!
如今燕国的做法跟李察一样,都是在后方将新军整训后,直接送到与绿皮兽人的前线,依托坚固的城防用血腥的实战来练兵,才能堪堪挡住绿皮兽人的进攻……
原本李察是准备将练好的新军调出来当精锐使用,后来李察发现北部防线的损耗太大,一旦抽调太多老兵,很容易形成崩盘!
同样的道理,安禄山面临的局面比李察严重得多,燕国这里可是绿皮兽人的主攻方向!
理所当然的,燕国也陷入了与明国同样穷兵黩武的境地,安禄山的地盘油水虽然比李察多,但安禄山的兵员数量更大,而且没有李察那种不要军饷的系统兵!
因此,军费开销是明国的数倍!
军费不可能凭空变出来,安禄山只能对东北深山老林的女真等部落进行强制性征召,来满足前线的消耗,同时对境内的汉民加大了战争税的负担。
在安禄山眼里,他如今是为了人类未来的生存血战,下面人多出人出钱是理所应当的。
于是,燕国境内积累起了深厚的社会矛盾,穷苦的老百姓又能搜刮出多少油水?
什么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缴税等等政策接连出台,面临灭国危机,安禄山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
结果就是安禄山的大燕在民间的形象比李察还要差!
自然而然的,农民暴动,地主武装抗税,东北女真抱团自立等等乱子接连爆发。
只不过原本燕国还维持着强国的形象,真正有实力的人都不敢造反。
这一切在十万凉州军歼灭三万燕军后破灭了!
十万战俘拼凑的军队都能全歼燕国正规军,这无疑让不满安禄山统治的社会底层和不满新政策税收的地主乡绅阶级看到了造反的希望!
燕军被击败消息传开后,首先是燕云之地爆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军,在燕军镇压失败后,出现了十八路反贼!
为了镇压叛乱,安禄山不得不抽调东北地区弹压女真部族的军队,结果饱受欺压被强征当炮灰的女真人不出意外的反了……
安禄山已经放弃了东北地区,女真人造反后和燕云之地的农民起义军不同,他们几乎没有遭受到任何来自燕国的镇压!
结果,女真部落轻而易举的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王朝——金国!
有趣的是,女真人建立的金国充分发扬了欺软怕硬的作风,丝毫没有挑拨燕国的意思,建国后第一个扩张目标竟然是三韩半岛!
于是,一场菜鸡互啄的倾国之战爆发了……
被十八路反贼闹得头大的安禄山在女真人主动求和后,果断答应下来,在安禄山眼里,敢在他老巢造反的十八路反贼才是该诛杀的对象!
结果,与燕国和解的金国得以用全部实力去进攻三韩半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