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冷兵器战场上,战术上的计谋奇袭并不占据主流,奇袭计谋能成功,往往是建立在敌方主帅犯下的错误基础上。
因为古代军队往往是一个大将或主帅指挥,单个人的能力再强,也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错误,那些历史名将只是将犯错的概率无限压低罢了。
这就给了奇袭计谋施展的机会。
然而,当战争进入近代化,完善的参谋制度的出现,让战场上一个人的意志主宰整个军队的现象不再存在,大量的参谋可以模拟出各种各样的战争结果,查缺补漏避免犯下错误。
而高层统治者们,只需要确定大致的战略方向即可,战术计划完全可以交给智囊团一般的参谋们制定,如此一来,在战术层面上犯错的概率被无限压低。
正所谓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哪怕一群普通的参谋制定出来的作战计划,也能顶得上一个顶级的战术大师之类的名将,众人的智慧终归是要高于单个人智慧的。
除非出现那种天纵之才,只不过,那种人整个历史上又有几个?
正因如此,哪怕再自大的统治者也不得不承认参谋制度的优越性,以至于参谋制度在军事领域上全面取代曾经的指挥体制,同时也使得战争从奇袭计谋以小博大的方式变成了双方综合国力的比拼。
在参谋制度下,一个名将的影响力对整个战局变得越来越小,在地球二战战场上,德国名将的数量差不多是盟军的总和,而且单挑之下德军将领的专业素养明显更高一些。
然而,在完善的参谋制度下,再伟大的名将也无法改变国运,最终导致二战综合国力更弱的德国轰然倒塌。
冷兵器的将军们虽然不明白什么叫做参谋制度,但他们手下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辅助性的幕僚,除了少数刚愎自用的统帅外,都不会犯下太过愚蠢的错误。
实际上,倾向于使用战术奇谋的将领往往是弱势的一方,因为总体实力弱,在正面战场上没有取胜的把握,才要冒险另辟奇径!
对于一个合格的将领而言,冒险和奇谋往往是不可取的,所以在冷兵器战场上奇袭战例非常少,更多的还是正面战场的对决。
这其中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再好的战术计谋,若是没有足够强的军队实力支撑,也很可能把所有的事情搞砸!
正因如此,一般而言,只要实力差距不是太大,将帅们往往喜欢选择光明正大的正面推进,也就是俗称的‘打呆仗’,一步一个脚印,牢牢护住后勤路线,稳步压缩敌人的生存空间。
若是敌人避战,推进一方就可以渐渐形成大势,最终以量变达到质变的可能!
就好比两大军阀尉迟英哲和龙乐天一般,大势形成后,大军所过之处,传檄而定!
李察自然明白这一点,所以他即便拥有系统本部兵马,也更加倾向于野战求胜。
如此一来,就可以给他统治区的民众和士绅阶级一个印象,大明王的势力比起尉迟英哲并不弱!
这种大势给李察带来的直接好处就是,他麾下不是系统士兵的野战团官兵,作战士气和一路攻城掠地的尉迟英哲兵马一样高昂!
毕竟尉迟英哲是老牌的一方霸主,四镇之一的高层,在西域这块地区威望根深蒂固,如今西域各个小军阀不是兵败被杀就是被强行吞并,像是尉迟英哲和龙乐天这种实力不降反增的大军阀,自然就在西域地区形成了众望所归的大势。
至于吐番王国,虽然实力更强,但因为吐番王国的异族身份受到西域地区汉人士绅阶级的排斥和警惕,获得的民间支持很低。
西域的汉人士绅阶级担心吐番王国的部落头领对他们的利益根本产生威胁,底层的汉人平民更是被长期培育的汉人高一等的思维所禁锢,从心底里不愿意为一个吐番主子卖命。
异界大唐的汉人并不是指汉人的血统,而是一种汉人文化的传承,连大唐皇室都有几分胡人血脉,还不是被大多数汉人尊为共主?
然而,吐番王国不同,他们因为没有被大唐彻底吞并,民族文化还保留着自主性,跟汉人的民族文化有着本质隔阂,正是这种隔阂导致汉人平民阶级的接受程度很低。
当然,这对于征服者不算什么,若是吐番王国真的足够强大,杀入西域后清洗一批顽固分子,然后再通过教育等方式推行吐番文化,只需要两三代人的时间,整个西域就会脱离汉文化的影响。
当年大唐就是这么在西域做的……
至于西域地区底层的土著色目人,倒是对吐番王国的入侵反应最平淡,他们已经习惯了压迫和剥削,无论是汉人剥削还是吐蕃人剥削,对色目人来说都没多大区别……
不过色目人的战斗力实在是太渣了,而且扶持色目人很容易引起整个西域地区的汉人士绅权贵阶级反弹,所以吐番王国的松赞干布一直没有改变色目人生活环境的意思。
当然,若是吐番王国真正统治了西域地区,为了打压掌握大量资源的汉人士绅阶级,或许吐番王国就是另一个政策了。
只是,现在的吐番王国在西域的政治环境并不好,两大军阀公然谋求自立,甚至希望成为附庸国之王的想法路人皆知,以养寇自重的方式放任疏勒军镇的大唐正统势力存在,所以吐番王国别说扶持色目人了,快速消化已经吞并的西域地区,平复征服之地汉人士绅阶级的敌对情绪才是重中之重!
松赞干布甚至连阻挡两个军阀扩张都做不到,因为他不可能在疏勒军镇高举大唐正统旗帜的时候,在‘盟友’背后捅刀子,那样做的后果不光会引起尉迟家族和龙家的强烈反抗,还会让地方汉人士绅阶级看清楚吐番王国的本来面目,人人自危!
一旦发生那种情况,吐番王国在西域可就是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了!
因为古代军队往往是一个大将或主帅指挥,单个人的能力再强,也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错误,那些历史名将只是将犯错的概率无限压低罢了。
这就给了奇袭计谋施展的机会。
然而,当战争进入近代化,完善的参谋制度的出现,让战场上一个人的意志主宰整个军队的现象不再存在,大量的参谋可以模拟出各种各样的战争结果,查缺补漏避免犯下错误。
而高层统治者们,只需要确定大致的战略方向即可,战术计划完全可以交给智囊团一般的参谋们制定,如此一来,在战术层面上犯错的概率被无限压低。
正所谓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哪怕一群普通的参谋制定出来的作战计划,也能顶得上一个顶级的战术大师之类的名将,众人的智慧终归是要高于单个人智慧的。
除非出现那种天纵之才,只不过,那种人整个历史上又有几个?
正因如此,哪怕再自大的统治者也不得不承认参谋制度的优越性,以至于参谋制度在军事领域上全面取代曾经的指挥体制,同时也使得战争从奇袭计谋以小博大的方式变成了双方综合国力的比拼。
在参谋制度下,一个名将的影响力对整个战局变得越来越小,在地球二战战场上,德国名将的数量差不多是盟军的总和,而且单挑之下德军将领的专业素养明显更高一些。
然而,在完善的参谋制度下,再伟大的名将也无法改变国运,最终导致二战综合国力更弱的德国轰然倒塌。
冷兵器的将军们虽然不明白什么叫做参谋制度,但他们手下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辅助性的幕僚,除了少数刚愎自用的统帅外,都不会犯下太过愚蠢的错误。
实际上,倾向于使用战术奇谋的将领往往是弱势的一方,因为总体实力弱,在正面战场上没有取胜的把握,才要冒险另辟奇径!
对于一个合格的将领而言,冒险和奇谋往往是不可取的,所以在冷兵器战场上奇袭战例非常少,更多的还是正面战场的对决。
这其中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再好的战术计谋,若是没有足够强的军队实力支撑,也很可能把所有的事情搞砸!
正因如此,一般而言,只要实力差距不是太大,将帅们往往喜欢选择光明正大的正面推进,也就是俗称的‘打呆仗’,一步一个脚印,牢牢护住后勤路线,稳步压缩敌人的生存空间。
若是敌人避战,推进一方就可以渐渐形成大势,最终以量变达到质变的可能!
就好比两大军阀尉迟英哲和龙乐天一般,大势形成后,大军所过之处,传檄而定!
李察自然明白这一点,所以他即便拥有系统本部兵马,也更加倾向于野战求胜。
如此一来,就可以给他统治区的民众和士绅阶级一个印象,大明王的势力比起尉迟英哲并不弱!
这种大势给李察带来的直接好处就是,他麾下不是系统士兵的野战团官兵,作战士气和一路攻城掠地的尉迟英哲兵马一样高昂!
毕竟尉迟英哲是老牌的一方霸主,四镇之一的高层,在西域这块地区威望根深蒂固,如今西域各个小军阀不是兵败被杀就是被强行吞并,像是尉迟英哲和龙乐天这种实力不降反增的大军阀,自然就在西域地区形成了众望所归的大势。
至于吐番王国,虽然实力更强,但因为吐番王国的异族身份受到西域地区汉人士绅阶级的排斥和警惕,获得的民间支持很低。
西域的汉人士绅阶级担心吐番王国的部落头领对他们的利益根本产生威胁,底层的汉人平民更是被长期培育的汉人高一等的思维所禁锢,从心底里不愿意为一个吐番主子卖命。
异界大唐的汉人并不是指汉人的血统,而是一种汉人文化的传承,连大唐皇室都有几分胡人血脉,还不是被大多数汉人尊为共主?
然而,吐番王国不同,他们因为没有被大唐彻底吞并,民族文化还保留着自主性,跟汉人的民族文化有着本质隔阂,正是这种隔阂导致汉人平民阶级的接受程度很低。
当然,这对于征服者不算什么,若是吐番王国真的足够强大,杀入西域后清洗一批顽固分子,然后再通过教育等方式推行吐番文化,只需要两三代人的时间,整个西域就会脱离汉文化的影响。
当年大唐就是这么在西域做的……
至于西域地区底层的土著色目人,倒是对吐番王国的入侵反应最平淡,他们已经习惯了压迫和剥削,无论是汉人剥削还是吐蕃人剥削,对色目人来说都没多大区别……
不过色目人的战斗力实在是太渣了,而且扶持色目人很容易引起整个西域地区的汉人士绅权贵阶级反弹,所以吐番王国的松赞干布一直没有改变色目人生活环境的意思。
当然,若是吐番王国真正统治了西域地区,为了打压掌握大量资源的汉人士绅阶级,或许吐番王国就是另一个政策了。
只是,现在的吐番王国在西域的政治环境并不好,两大军阀公然谋求自立,甚至希望成为附庸国之王的想法路人皆知,以养寇自重的方式放任疏勒军镇的大唐正统势力存在,所以吐番王国别说扶持色目人了,快速消化已经吞并的西域地区,平复征服之地汉人士绅阶级的敌对情绪才是重中之重!
松赞干布甚至连阻挡两个军阀扩张都做不到,因为他不可能在疏勒军镇高举大唐正统旗帜的时候,在‘盟友’背后捅刀子,那样做的后果不光会引起尉迟家族和龙家的强烈反抗,还会让地方汉人士绅阶级看清楚吐番王国的本来面目,人人自危!
一旦发生那种情况,吐番王国在西域可就是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