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李察治下的高象县治安已经全部由官差衙役转职的巡捕房接替,再加上高象县中的色目人男性青壮数目大幅度下降,在完善运转的政府班子领导下,不会出现什么混乱。
因此,李察才安心带走所有的明军营和直属系统兵,当然,那3000多人的色目人奴隶营一方面是用来伺候大军,运送粮草辎重,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在关键时候拉上战场,凑足声望任务里万人规模大战的硬性数据。
如此一来,李察拉出来军队人数直逼7000,只要挑一支3000多人的敌军,就可以进行声望任务要求的万人规模战役!
史国府原是西域古国竭石国的都城,在绿皮入侵的时候灭亡后,竭石国幸存的王族后裔昭武家向大唐称臣,并当带路党引领唐军夺回竭石国和康国等西域古国,竭石国国都被大唐朝廷更名为史国府。
由于昭武家为此立下大功,被当时的大唐朝廷分封在史国府,后来随着昭武家渐渐势大,掌握了史国府的军政大权。
安禄山起兵20万造反,吐番王国驱逐大唐官员自立后,在史国府根深蒂固的昭武家杀死了史国府的节度使,收买并控制了史国府的唐军,投靠吐番王国。
在史国府的节度使是空降而来的,大唐朝廷为了维持边远地区的统治,节度使都是来回调配,每隔几年就会有一次轮换。
不过节度使调配容易,驻军可不能随便抽调,不然几千上万人的调动那是一笔非常大的支出,整个大唐有几百个节度使,要是驻军都调配的话,光是正常轮替就能让朝廷破产!
所以,当地驻军都有一个说法——铁打的营盘流水的节度使……
正因如此,长年在史国府驻扎的唐军早已被当地的昭武世家渗透掌控,新任的节度使只带来几十个亲兵,连史国府给节度使配备的牙兵都被昭武家严重渗透!
当然,这在和平时期不算什么,节度使虽然是新来的,但身后背靠朝廷,昭武家根本不敢对其掣肘,当地驻军也不敢违逆新来的节度使。
然而,大唐内陆发生大规模叛乱,安西都护府人心思变,史国府的节度使自然就成为昭武世家的绊脚石,被除掉也就不稀奇……
没有大唐朝廷背书,在史国府这片地界,经营了上百年的昭武世家想要除掉一个节度使还是不难的。
史国府节度使被除掉后,昭武世家的家主昭武狄遮自命为史国府节度使将军,收编了史国府的唐朝野战部队2000人,其中有精锐牙兵数百。
随后,昭武狄遮又从史国府的府兵和下属各县县兵中抽调了3000多人。
昭武世家早已与吐番王国的部落勾结在一起,吐番王国也不是铁板一块,他们虽然共尊松赞干布,但各个部落的头人也想要在安西都护府捞上一笔。
所以这次史国府的昭武狄遮出征,还加入了近5000人的吐番部落战士。
这近5000人是吐番部落对史国府昭武世家的支援,也是吐番部落用来掠夺安国府的兵力。
吐番部落需要发战争财抢劫,史国府的昭武世家想要吞并安国府,双方一拍即合,加上以前的良好合作关系,一支上万人的大军就此组成!
这上万人只是主力战兵,除此之外昭武世家还从史国府募集了超过两万名色目人仆从军,这些色目人一方面充当粮草辎重队,一方面则随时随地准备当攻城炮灰!
昭武世家虽然祖先是色目人,但给唐军当了带路党之后,就不断和汉人联姻,还被大唐朝廷授予了汉人族籍,可以说跟原本的色目人已经完全割裂开来。
这是当年大唐统治西域各国的一种政治手段,通过联姻和抬升族籍的方式将西域各国残余的权贵阶级和有功之臣吸收,然后利用他们对当地的熟悉,残酷镇压和奴役占据大多数的色目人群体!
时间久了,连昭武世家自己都觉得是汉人权贵!
当然,因为长期的联姻混血,昭武世家的外貌看上去跟汉人已经没多大区别了。
色目人之所以被安西都护府的汉人欺压,跟他们的样貌与汉人差距过大也有一定关系,因为色目人是被征服的民族,天生矮人一等,样貌上又一眼就能辨认出来,才形成了独特的人种等级制度。
汉人通过移民融合少数的色目人权贵不难,但想要改变色目人族群却不可能,色目人在西域地区的人口基数太高了……
史国府的大军在昭武狄遮的带领下,如同土匪一般见村烧村,沿途遇到的县镇若是不投降,破城后立马大肆屠杀,无论是色目人还是汉人,一律平等对待……
史国府的军队军纪如此之差,跟其中占据半数的吐番部落战士有很大的关系,这些吐番部落战士是客军,昭武狄遮也不好太过约束,而且这帮吐番部落战士本就没有拿昭武狄遮一分钱军饷。
他们加入出征大军,图的就是抢劫发横财,昭武狄遮要是敢阻拦,分分钟大军就会闹分裂!
昭武狄遮不在乎这近5000乌合之众一般的吐番部落战士,但却不敢得罪他们背后的吐番王国,所以只能眼睁睁看着这帮吐番部落战士化身土匪,一路走一路抢,将安国府治下的村落霍霍的不成样子……
若不是昭武狄遮的阻拦,他们甚至还要将那些投降的县镇一起洗劫一空!
这个时代的人往往有一种城乡歧视,往往都不将乡下人当人看,发生战争烧村是常规操作。
但对待有城池的县镇,只要不做出激烈抵抗,征服者都会有所收敛,哪怕是吐番部落战士这些乌合之众,也没有放开了抢劫,最多也就接纳一些县镇士绅阶级送上来的劳军费。
所以,一路开往安国府的史国府大军遇到的乡村几乎都遭到了洗劫,但县镇却大体保持完好。
因为安国府节度使陶安邦据城坚守的策略,使得跟史国府相邻的县镇都不战而降……
因此,李察才安心带走所有的明军营和直属系统兵,当然,那3000多人的色目人奴隶营一方面是用来伺候大军,运送粮草辎重,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在关键时候拉上战场,凑足声望任务里万人规模大战的硬性数据。
如此一来,李察拉出来军队人数直逼7000,只要挑一支3000多人的敌军,就可以进行声望任务要求的万人规模战役!
史国府原是西域古国竭石国的都城,在绿皮入侵的时候灭亡后,竭石国幸存的王族后裔昭武家向大唐称臣,并当带路党引领唐军夺回竭石国和康国等西域古国,竭石国国都被大唐朝廷更名为史国府。
由于昭武家为此立下大功,被当时的大唐朝廷分封在史国府,后来随着昭武家渐渐势大,掌握了史国府的军政大权。
安禄山起兵20万造反,吐番王国驱逐大唐官员自立后,在史国府根深蒂固的昭武家杀死了史国府的节度使,收买并控制了史国府的唐军,投靠吐番王国。
在史国府的节度使是空降而来的,大唐朝廷为了维持边远地区的统治,节度使都是来回调配,每隔几年就会有一次轮换。
不过节度使调配容易,驻军可不能随便抽调,不然几千上万人的调动那是一笔非常大的支出,整个大唐有几百个节度使,要是驻军都调配的话,光是正常轮替就能让朝廷破产!
所以,当地驻军都有一个说法——铁打的营盘流水的节度使……
正因如此,长年在史国府驻扎的唐军早已被当地的昭武世家渗透掌控,新任的节度使只带来几十个亲兵,连史国府给节度使配备的牙兵都被昭武家严重渗透!
当然,这在和平时期不算什么,节度使虽然是新来的,但身后背靠朝廷,昭武家根本不敢对其掣肘,当地驻军也不敢违逆新来的节度使。
然而,大唐内陆发生大规模叛乱,安西都护府人心思变,史国府的节度使自然就成为昭武世家的绊脚石,被除掉也就不稀奇……
没有大唐朝廷背书,在史国府这片地界,经营了上百年的昭武世家想要除掉一个节度使还是不难的。
史国府节度使被除掉后,昭武世家的家主昭武狄遮自命为史国府节度使将军,收编了史国府的唐朝野战部队2000人,其中有精锐牙兵数百。
随后,昭武狄遮又从史国府的府兵和下属各县县兵中抽调了3000多人。
昭武世家早已与吐番王国的部落勾结在一起,吐番王国也不是铁板一块,他们虽然共尊松赞干布,但各个部落的头人也想要在安西都护府捞上一笔。
所以这次史国府的昭武狄遮出征,还加入了近5000人的吐番部落战士。
这近5000人是吐番部落对史国府昭武世家的支援,也是吐番部落用来掠夺安国府的兵力。
吐番部落需要发战争财抢劫,史国府的昭武世家想要吞并安国府,双方一拍即合,加上以前的良好合作关系,一支上万人的大军就此组成!
这上万人只是主力战兵,除此之外昭武世家还从史国府募集了超过两万名色目人仆从军,这些色目人一方面充当粮草辎重队,一方面则随时随地准备当攻城炮灰!
昭武世家虽然祖先是色目人,但给唐军当了带路党之后,就不断和汉人联姻,还被大唐朝廷授予了汉人族籍,可以说跟原本的色目人已经完全割裂开来。
这是当年大唐统治西域各国的一种政治手段,通过联姻和抬升族籍的方式将西域各国残余的权贵阶级和有功之臣吸收,然后利用他们对当地的熟悉,残酷镇压和奴役占据大多数的色目人群体!
时间久了,连昭武世家自己都觉得是汉人权贵!
当然,因为长期的联姻混血,昭武世家的外貌看上去跟汉人已经没多大区别了。
色目人之所以被安西都护府的汉人欺压,跟他们的样貌与汉人差距过大也有一定关系,因为色目人是被征服的民族,天生矮人一等,样貌上又一眼就能辨认出来,才形成了独特的人种等级制度。
汉人通过移民融合少数的色目人权贵不难,但想要改变色目人族群却不可能,色目人在西域地区的人口基数太高了……
史国府的大军在昭武狄遮的带领下,如同土匪一般见村烧村,沿途遇到的县镇若是不投降,破城后立马大肆屠杀,无论是色目人还是汉人,一律平等对待……
史国府的军队军纪如此之差,跟其中占据半数的吐番部落战士有很大的关系,这些吐番部落战士是客军,昭武狄遮也不好太过约束,而且这帮吐番部落战士本就没有拿昭武狄遮一分钱军饷。
他们加入出征大军,图的就是抢劫发横财,昭武狄遮要是敢阻拦,分分钟大军就会闹分裂!
昭武狄遮不在乎这近5000乌合之众一般的吐番部落战士,但却不敢得罪他们背后的吐番王国,所以只能眼睁睁看着这帮吐番部落战士化身土匪,一路走一路抢,将安国府治下的村落霍霍的不成样子……
若不是昭武狄遮的阻拦,他们甚至还要将那些投降的县镇一起洗劫一空!
这个时代的人往往有一种城乡歧视,往往都不将乡下人当人看,发生战争烧村是常规操作。
但对待有城池的县镇,只要不做出激烈抵抗,征服者都会有所收敛,哪怕是吐番部落战士这些乌合之众,也没有放开了抢劫,最多也就接纳一些县镇士绅阶级送上来的劳军费。
所以,一路开往安国府的史国府大军遇到的乡村几乎都遭到了洗劫,但县镇却大体保持完好。
因为安国府节度使陶安邦据城坚守的策略,使得跟史国府相邻的县镇都不战而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