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这里,百里燕(既魏贤)心里基本有底,收敛起最初的震惊,心平气和的说道:
“老先生再次驾临咸国,亲自出山助咸王一臂之力,不会没有原因吧。”
“呵呵,去年议贤馆舌战,老夫便笃定魏郎中定有大才,便是想着与魏郎中纵论古今,不想天不作美,老夫与魏郎中失之交臂,今日一见颇,有相见恨晚之感啊。
此番老夫秘来咸国,也是受天子之托,不巧碰上咸王后院失火,不得不出手相助。”
“哦……”百里燕轻轻一叹:“如此说来,今日赵帅所作所为,便是受了老先生指点,或者说,老先生指点了咸王,咸王又授意赵帅?”
广叔子点了点头道:
“确是如此。黑巾军危害中原已成毒瘤,倘若不除,必将危害梁国存亡,故而老夫受天子之托,前往各国游说尊王,一起联兵伐叛。”
“如此说来,老先生希望咸国能拖住黑巾军主力,好让列国有整饬兵马再战的喘息之机?”
“正是。”广叔子肯定道,丝毫不掩饰此行目的,下刻他又说道:“据可靠消息,黑巾军大军半数皆在咸国,咸国只要拖住黑巾军主力,梁国派出的使臣,便能说动各国联兵讨伐黑巾军。”
“但咸国能有什么好处呢,咸国此番损失极大,战后人口少说消弭百万生灵,用咸军将士的鲜血,替他国争取时间,倘若列国坐等咸国于黑巾军对峙消耗,这又如何。”
“魏郎中乃旷世英才,应该知道咸王现在的处境,老夫答应咸王助他一臂之力,便是在帮咸国。”
诚道派的逻辑是尊王,王天下。老百姓永远只是君主的依附和物品,没有与生俱来的权利。
所以广叔子看来,帮咸王夺回实权,就是帮咸国,咸王得到了好处,也就是咸国得到的好处,至于死了多少老百姓,摧毁了多少城池田地,在诚道派眼里都是一文不值。
当然,就时下的文明水平而言,此种思想和制度,更适合当下的实际社会生产力和民众情况。
而黑巾军拜天为君父,推翻了君主封建制度,建立不伦不类的神权政治思想,跟诚道派忠君尊王思想严重矛盾对立,更凌驾于梁天子之上,政治主导权上对梁国产生了直接威胁。
梁国作为思想理论的基础,诚道派必然要采取反抗措施,否则诚道派很可能沦为黑巾军的清洗对象。
但到头来只为一个人服务的制度,哪怕再先进,千千万万老百姓血染的江山又有什么意义。
“老先生,咸王与内朝之事在下不感兴趣,在下只关心此战能否打胜,倘若输了,咸王就是有一百个脑袋,也不够黑巾军砍的,还何谈权柄。”
“呵呵……”广叔子淡淡一笑,似乎全然不担心此战会输:“倘若咸国一定能赢呢。”
百里燕顿是一愣,以为自己听错了,遂追问道:
“老先生何以认为此战咸国必胜。”
“老夫清楚,魏郎中是担心晋军按兵不动,任凭黑巾军与咸军消耗,故而只要咸军主动出击,击溃叛军主力,将其拖在咸国,梁国当借兵十万远征咸国,魏郎中以为此战能胜否!”
“嘶……梁国借兵十万?”
黑巾军已经占了孙国、长孙国、咸国、徐国、宋国七八个郡县,总面积远超咸国国土,直线距离梁国尚远,梁国此时远征咸国,倒也说得过去。
但如此一来,有可能引火烧身,促使黑巾军渗透梁国,蛊惑民众发动哗变和叛乱。
不过索性梁国的识字率和士绅阶层的密度高居列国榜首,富裕程度也是列国之冠,这都得益于同文书苑的功劳,不过百里燕很是担心梁国军队的战斗力。
这梁朝瓦解之后,逐步萎缩成了如今版图,被孙国、长孙国、燕国三面环抱,因为梁天子的缘故,还没有大国公然吞并灭国。
因此梁国的军队除了南征过金雪狄,少说有一百多年没在中原打过大仗,最多在边境剿过匪。突然把十万梁军拉上战场,百里燕不禁怀疑其战斗力到底有多少。
但话又说回来,有十万人能拉上前线,总比晋军缩在背后不动弹的强,哪怕充当炮灰,好歹也是十万人。想到这里,百里燕追问道:
“那老先生为何要将此事告知在下?”
“想必魏郎中也已想到,梁军百年未曾有战,将才奇缺,故而梁军抵达咸国之后,需咸军派遣策应使。咸王曾问赵逊,谁人可担策应使,赵逊便推荐了魏郎中,老夫也深以为意,故而才有今日秘见之事。”
“嘶……令我充任策应使,梁军十万之众,策应使不应该只有一人,我无根无基资历尚浅,二十岁便出任全权策应使,咸王如何向内外朝交代,晋军那里又如何说得过去。”
策应使职能类似于向导、参军,有点向现代意义的两军通讯联络官,是本国军队为客军、友军提供的参谋人员,有建议军机权,但没有领兵权。通常是左右都督及以上军职,每一级设一个策应使。
左都督、右都督各领兵四千,梁军十万人马,就有二十五个左、右都督,另有两至三个大都督,一个征讨将军或者大帅,如此推算,咸军至少需要派遣四十个以上的策应使,职务也必须与对方大致对等。
百里燕现在的军职是广信军先锋官,没有正式编制,尽是地方军队。充其量是个都统,都统与左右都督差了两个职务。
更何况给客军充当策应使,本是一件有面子的事,而且还是天子讨逆大军,名义上是正义之师,咸国宗主国晋国怎么能答应呢,怎么也得撸掉一半以上的名额,以巴结拉拢梁军各级将帅。
“老先生,在下人微言轻资历尚浅,让在下充任一军策应使,未免儿戏了吧。”
“呵呵,魏郎中何必谦虚。当年江东之战,若无魏郎中指点,赵逊又岂能稳住局面。”
“话虽如此,但晋军又如何会同意让在下出任策应使呢?”
“此事简单,梁军抵达永兴河后,只要晋军身先士卒过河一战,策应使一事便有得商量,若依然如此龟缩不前,梁军断不会答应晋军派遣策应使。”
“嗯,此法确实可行。但不知梁军此时身在何处,何时能够抵达永兴河?”
“据三日前消息,梁军已在东原郡上岸,最快二十日之内可抵永兴河,征讨将军魏郎中也曾相识,乃梁天子之弟,安泰侯姬通。侯爷亲自点的魏郎中将,请魏郎中出任大军策应使。”
“是他!”
意外之事一桩接着一桩,万没想到梁军挂帅的会是安泰侯姬通。
其实也没什么意外,梁国能挂帅的只有那么几个,于情于理也是姬通挂帅,博源君姬丰一门心思倒腾怎么发家致富,让他挂帅还不如让他负责辎重补给,兴许还能在军队里开个小卖部。
姬通挂帅远征钦点百里燕的将,倒也说得通,有侯夫人李萄怂恿,不是没有这种可能。
不过直接出任梁军统帅策应使,未免有些扎眼,且不说朝中如何看法,晋军会怎么看,这点很重要。王砺去年刚刚刺杀过一次,自己再绑上梁国这杆大旗,晋国铁定要杀自己。
想到这里,百里燕叹道:
“唉……恕在下爱莫能助。”
“贤弟呀,这可是赵帅的意思,大王首肯,安泰侯又是亲自点将,如此天作之美,贤弟为何推辞?”高勋急忙说道,感情他比百里燕还着急。
百里燕苦笑道:
“高兄有所不知,去年晋国便曾派人刺杀于我,意在除之而后快,若是出任梁军统帅策应使,事后岂不再来杀我。”
“什么!”高勋大吃一惊:“竟还有此事?贤弟为何不曾告诉赵大人!”
百里燕心想,晋王要是知道他是歧国二世子,还是用兵如神的魏贤,此时此刻定是百爪挠心日夜不寐,不惜跟咸国翻脸,也要将自己置于死地。
想当年自己不过一个歧国质子,公叔阔便是百般算计,置他于死地,如今自己活蹦乱跳的活着,还不急瞎了晋王。
广叔子这时皱了皱白眉,脸色隐隐有些起伏:
“晋国之事老夫也有耳闻,相国公叔阔老了老了,还给晋王出了如此恶招,真是令人不齿。”
广叔子似有弦外之音,百里燕试探问道:
“莫非公叔阔也曾拜于诚道派门下不成?”
“说来惭愧,公叔阔乃老夫同门师兄,学成后自负有盖世之才,便离开了师门回晋国谋他的强国霸业去了。没想到励精三十余年图治,晋国竟也能中原争雄,割走咸国以郡之地,实在没想到啊。”
“原来如此……”
百里燕其实隐隐已经猜到,公叔阔应该也是推崇诚道派之人。否则也不会对晋王惟命是从,视歧国王室子弟如天大筹码,连幼年的百里燕也不放过,其思想出发点依然是君天下,想着只要控制了君主,就能控制整个国家。
“老先生再次驾临咸国,亲自出山助咸王一臂之力,不会没有原因吧。”
“呵呵,去年议贤馆舌战,老夫便笃定魏郎中定有大才,便是想着与魏郎中纵论古今,不想天不作美,老夫与魏郎中失之交臂,今日一见颇,有相见恨晚之感啊。
此番老夫秘来咸国,也是受天子之托,不巧碰上咸王后院失火,不得不出手相助。”
“哦……”百里燕轻轻一叹:“如此说来,今日赵帅所作所为,便是受了老先生指点,或者说,老先生指点了咸王,咸王又授意赵帅?”
广叔子点了点头道:
“确是如此。黑巾军危害中原已成毒瘤,倘若不除,必将危害梁国存亡,故而老夫受天子之托,前往各国游说尊王,一起联兵伐叛。”
“如此说来,老先生希望咸国能拖住黑巾军主力,好让列国有整饬兵马再战的喘息之机?”
“正是。”广叔子肯定道,丝毫不掩饰此行目的,下刻他又说道:“据可靠消息,黑巾军大军半数皆在咸国,咸国只要拖住黑巾军主力,梁国派出的使臣,便能说动各国联兵讨伐黑巾军。”
“但咸国能有什么好处呢,咸国此番损失极大,战后人口少说消弭百万生灵,用咸军将士的鲜血,替他国争取时间,倘若列国坐等咸国于黑巾军对峙消耗,这又如何。”
“魏郎中乃旷世英才,应该知道咸王现在的处境,老夫答应咸王助他一臂之力,便是在帮咸国。”
诚道派的逻辑是尊王,王天下。老百姓永远只是君主的依附和物品,没有与生俱来的权利。
所以广叔子看来,帮咸王夺回实权,就是帮咸国,咸王得到了好处,也就是咸国得到的好处,至于死了多少老百姓,摧毁了多少城池田地,在诚道派眼里都是一文不值。
当然,就时下的文明水平而言,此种思想和制度,更适合当下的实际社会生产力和民众情况。
而黑巾军拜天为君父,推翻了君主封建制度,建立不伦不类的神权政治思想,跟诚道派忠君尊王思想严重矛盾对立,更凌驾于梁天子之上,政治主导权上对梁国产生了直接威胁。
梁国作为思想理论的基础,诚道派必然要采取反抗措施,否则诚道派很可能沦为黑巾军的清洗对象。
但到头来只为一个人服务的制度,哪怕再先进,千千万万老百姓血染的江山又有什么意义。
“老先生,咸王与内朝之事在下不感兴趣,在下只关心此战能否打胜,倘若输了,咸王就是有一百个脑袋,也不够黑巾军砍的,还何谈权柄。”
“呵呵……”广叔子淡淡一笑,似乎全然不担心此战会输:“倘若咸国一定能赢呢。”
百里燕顿是一愣,以为自己听错了,遂追问道:
“老先生何以认为此战咸国必胜。”
“老夫清楚,魏郎中是担心晋军按兵不动,任凭黑巾军与咸军消耗,故而只要咸军主动出击,击溃叛军主力,将其拖在咸国,梁国当借兵十万远征咸国,魏郎中以为此战能胜否!”
“嘶……梁国借兵十万?”
黑巾军已经占了孙国、长孙国、咸国、徐国、宋国七八个郡县,总面积远超咸国国土,直线距离梁国尚远,梁国此时远征咸国,倒也说得过去。
但如此一来,有可能引火烧身,促使黑巾军渗透梁国,蛊惑民众发动哗变和叛乱。
不过索性梁国的识字率和士绅阶层的密度高居列国榜首,富裕程度也是列国之冠,这都得益于同文书苑的功劳,不过百里燕很是担心梁国军队的战斗力。
这梁朝瓦解之后,逐步萎缩成了如今版图,被孙国、长孙国、燕国三面环抱,因为梁天子的缘故,还没有大国公然吞并灭国。
因此梁国的军队除了南征过金雪狄,少说有一百多年没在中原打过大仗,最多在边境剿过匪。突然把十万梁军拉上战场,百里燕不禁怀疑其战斗力到底有多少。
但话又说回来,有十万人能拉上前线,总比晋军缩在背后不动弹的强,哪怕充当炮灰,好歹也是十万人。想到这里,百里燕追问道:
“那老先生为何要将此事告知在下?”
“想必魏郎中也已想到,梁军百年未曾有战,将才奇缺,故而梁军抵达咸国之后,需咸军派遣策应使。咸王曾问赵逊,谁人可担策应使,赵逊便推荐了魏郎中,老夫也深以为意,故而才有今日秘见之事。”
“嘶……令我充任策应使,梁军十万之众,策应使不应该只有一人,我无根无基资历尚浅,二十岁便出任全权策应使,咸王如何向内外朝交代,晋军那里又如何说得过去。”
策应使职能类似于向导、参军,有点向现代意义的两军通讯联络官,是本国军队为客军、友军提供的参谋人员,有建议军机权,但没有领兵权。通常是左右都督及以上军职,每一级设一个策应使。
左都督、右都督各领兵四千,梁军十万人马,就有二十五个左、右都督,另有两至三个大都督,一个征讨将军或者大帅,如此推算,咸军至少需要派遣四十个以上的策应使,职务也必须与对方大致对等。
百里燕现在的军职是广信军先锋官,没有正式编制,尽是地方军队。充其量是个都统,都统与左右都督差了两个职务。
更何况给客军充当策应使,本是一件有面子的事,而且还是天子讨逆大军,名义上是正义之师,咸国宗主国晋国怎么能答应呢,怎么也得撸掉一半以上的名额,以巴结拉拢梁军各级将帅。
“老先生,在下人微言轻资历尚浅,让在下充任一军策应使,未免儿戏了吧。”
“呵呵,魏郎中何必谦虚。当年江东之战,若无魏郎中指点,赵逊又岂能稳住局面。”
“话虽如此,但晋军又如何会同意让在下出任策应使呢?”
“此事简单,梁军抵达永兴河后,只要晋军身先士卒过河一战,策应使一事便有得商量,若依然如此龟缩不前,梁军断不会答应晋军派遣策应使。”
“嗯,此法确实可行。但不知梁军此时身在何处,何时能够抵达永兴河?”
“据三日前消息,梁军已在东原郡上岸,最快二十日之内可抵永兴河,征讨将军魏郎中也曾相识,乃梁天子之弟,安泰侯姬通。侯爷亲自点的魏郎中将,请魏郎中出任大军策应使。”
“是他!”
意外之事一桩接着一桩,万没想到梁军挂帅的会是安泰侯姬通。
其实也没什么意外,梁国能挂帅的只有那么几个,于情于理也是姬通挂帅,博源君姬丰一门心思倒腾怎么发家致富,让他挂帅还不如让他负责辎重补给,兴许还能在军队里开个小卖部。
姬通挂帅远征钦点百里燕的将,倒也说得通,有侯夫人李萄怂恿,不是没有这种可能。
不过直接出任梁军统帅策应使,未免有些扎眼,且不说朝中如何看法,晋军会怎么看,这点很重要。王砺去年刚刚刺杀过一次,自己再绑上梁国这杆大旗,晋国铁定要杀自己。
想到这里,百里燕叹道:
“唉……恕在下爱莫能助。”
“贤弟呀,这可是赵帅的意思,大王首肯,安泰侯又是亲自点将,如此天作之美,贤弟为何推辞?”高勋急忙说道,感情他比百里燕还着急。
百里燕苦笑道:
“高兄有所不知,去年晋国便曾派人刺杀于我,意在除之而后快,若是出任梁军统帅策应使,事后岂不再来杀我。”
“什么!”高勋大吃一惊:“竟还有此事?贤弟为何不曾告诉赵大人!”
百里燕心想,晋王要是知道他是歧国二世子,还是用兵如神的魏贤,此时此刻定是百爪挠心日夜不寐,不惜跟咸国翻脸,也要将自己置于死地。
想当年自己不过一个歧国质子,公叔阔便是百般算计,置他于死地,如今自己活蹦乱跳的活着,还不急瞎了晋王。
广叔子这时皱了皱白眉,脸色隐隐有些起伏:
“晋国之事老夫也有耳闻,相国公叔阔老了老了,还给晋王出了如此恶招,真是令人不齿。”
广叔子似有弦外之音,百里燕试探问道:
“莫非公叔阔也曾拜于诚道派门下不成?”
“说来惭愧,公叔阔乃老夫同门师兄,学成后自负有盖世之才,便离开了师门回晋国谋他的强国霸业去了。没想到励精三十余年图治,晋国竟也能中原争雄,割走咸国以郡之地,实在没想到啊。”
“原来如此……”
百里燕其实隐隐已经猜到,公叔阔应该也是推崇诚道派之人。否则也不会对晋王惟命是从,视歧国王室子弟如天大筹码,连幼年的百里燕也不放过,其思想出发点依然是君天下,想着只要控制了君主,就能控制整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