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锦市公安消防支队参谋长赵剑华,在7·16灭火战斗中最受称道的是他始终站在火场最前沿,在浓烟熏烤、烈焰围堵和身边几十次爆燃中,面无惧色,未曾后退半步。
赵剑华说他的镇定来自于支队长鲁晓明的科学指挥。事实上,当他来到阵地的时候,身上被吓得出了一层冷汗。
7月17日凌晨2点30分,盘锦市公安消防支队抵达火场。他们进入东部区域的油品码头阵地,赵剑华带领两名攻坚队员展开火情侦察。
油品码头地下输油管线不断泄漏的原油形成一片火海,三条直径一米,长达300多米的地面输油管道被大火包围,爆炸一触即发。赵剑华入伍20年,参加灭火战斗几千次,第一次看到火在地下、地上、海面和墙壁上燃烧。三条输油管道已经烧变形,马上就要爆了。外行人看火苗高不高,内行人看油罐、油管变没变形,变形就会发生大爆炸。
更可怕的是,离燃烧带仅有30米之隔的船舶燃料供应公司的院内堆放着1100多桶成品燃料油、7个燃油罐,以及机油库与润滑油成品库各一座。这里即将发生的不是爆炸,是连锁爆炸,说万分危急一点不夸张。赵剑华命令特勤大队6台高喷车自成供水体系,出4支泡沫枪扑救地面流淌火,阻止火势向燃料公司方向蔓延。利用2门自摆水炮冷却熊熊燃烧的输油管道。在仓库院内架设6支水枪实施冷却。
火势刚刚被压制下来,东侧输油管发生爆燃。油蒸气被阻遏之后集聚到一定压力必然爆发。爆燃发生时,赵剑华清楚地记得现场的情景。攻坚组的6位官兵出于本能,忽地把泡沫枪抬过了头顶,但没人退却,也没人扔下枪。瞬间,火乱了,身前左右全是火浪。赵剑华站在战斗最前沿,灵活应战,果断指挥。7点30分,原油码头大火完全被扑灭,转入监护,防止复燃。最值得庆幸的是,保住了燃料仓库的成品油未被烧爆,否则东部区域将成为最大的一片火场,谁也救不了。
17日上午10点30分,盘锦市公安消防支队接到总指挥部命令,增援大连支队扑救103号罐火灾。毫无疑问,那里是最危险、最困难的阵地,也是大连市公安消防支队生死决战的危难之地。在部署外围冷却力量之后,鲁晓明支队长命令盘锦支队第一攻坚组携带一支泡沫炮从罐体爆炸形成的坍塌处进入,强行攻击罐体内部。
去过7·16火场的人都知道,人站在距离103号罐100米处仍然感受到火焰和罐壁高温产生的强烈的辐射热,进入罐体该是何等酷烈的考验。现场所有人都在攻坚队员走向罐体那一刻揪紧了心。攻坚队员越走进罐体,大家心跳得越剧烈。攻坚队员向燃烧的罐体坍塌处的斜坡喷射泡沫,“轰”的一声,罐内火势增大,扑向攻坚组的4个人。这4位官兵堪称无畏勇士,没后退一步,继续往前推进,要求加大泡沫量。坍塌处的火势减弱,第一攻坚组毅然向罐内挺进。11点30分,鲁晓明支队长命令董成龙、茹志强、李增祥组成第二攻坚组,蔡东辉、刘明明、张宝组成第三攻坚组,进入罐体内协助第一攻坚组灭火。
他们进入罐底后,第二攻坚组在罐区东南侧架设自摆式泡沫炮阵地,第三攻坚组用泡沫枪掩护。战斗中,罐内发生十几次爆燃,每次爆燃都使脚下的浮顶产生剧烈晃动。官兵的战斗靴被浮顶的高温烤焦了。差不多每隔一分钟,他们就要往对方身上和水带上喷射泡沫液冷却降温。3个小时之后,他们与大连支队官兵并肩作战,使罐内火势得到控制。到场的公安部消防局专家重新部署战术,攻坚组官兵撤出罐体。
他们从罐体走出后,外面的官兵拥上前,和攻坚组成员紧紧拥抱,大家泪水飞溅。没去过7·16火场的人,理解不了官兵们生里赴死、死里逃生的艰难历程,他们比亲兄弟还要亲。
赵剑华说,辽宁省公安消防总队创造了世界消防史前所未有的80米纵深油罐内灭火的先例。
赵剑华在火场上的无畏表现,受到在场领导的赞扬。他不仅无畏,还有大局观念,安排盘锦支队投入力量为沈阳、鞍山、铁岭支队实施供水保障。
赵剑华用手机拍下了一张照片,那是灭火战斗结束,离开大连前拍摄的103号罐的内景。罐内如同一个偌大的足球场,空寂无人的罐壁在骇人的沉默中袒露焦痕。你分明可以看到罐内的每一寸地面都写满了故事,所有的钢铁部件都在几天几夜的尖啸中突然静寂。照片上的一侧坍塌的半圆形罐体,如同古罗马时期的竞技场,罐壁处处长满了眼睛,张着无声如洞的嘴巴。总之,这张照片有说不尽的意味。
赵剑华把这张照片设成笔记本电脑的屏保图片,他常常反锁办公室的门,看这张图片,一看就是几个小时。
赵剑华说他的镇定来自于支队长鲁晓明的科学指挥。事实上,当他来到阵地的时候,身上被吓得出了一层冷汗。
7月17日凌晨2点30分,盘锦市公安消防支队抵达火场。他们进入东部区域的油品码头阵地,赵剑华带领两名攻坚队员展开火情侦察。
油品码头地下输油管线不断泄漏的原油形成一片火海,三条直径一米,长达300多米的地面输油管道被大火包围,爆炸一触即发。赵剑华入伍20年,参加灭火战斗几千次,第一次看到火在地下、地上、海面和墙壁上燃烧。三条输油管道已经烧变形,马上就要爆了。外行人看火苗高不高,内行人看油罐、油管变没变形,变形就会发生大爆炸。
更可怕的是,离燃烧带仅有30米之隔的船舶燃料供应公司的院内堆放着1100多桶成品燃料油、7个燃油罐,以及机油库与润滑油成品库各一座。这里即将发生的不是爆炸,是连锁爆炸,说万分危急一点不夸张。赵剑华命令特勤大队6台高喷车自成供水体系,出4支泡沫枪扑救地面流淌火,阻止火势向燃料公司方向蔓延。利用2门自摆水炮冷却熊熊燃烧的输油管道。在仓库院内架设6支水枪实施冷却。
火势刚刚被压制下来,东侧输油管发生爆燃。油蒸气被阻遏之后集聚到一定压力必然爆发。爆燃发生时,赵剑华清楚地记得现场的情景。攻坚组的6位官兵出于本能,忽地把泡沫枪抬过了头顶,但没人退却,也没人扔下枪。瞬间,火乱了,身前左右全是火浪。赵剑华站在战斗最前沿,灵活应战,果断指挥。7点30分,原油码头大火完全被扑灭,转入监护,防止复燃。最值得庆幸的是,保住了燃料仓库的成品油未被烧爆,否则东部区域将成为最大的一片火场,谁也救不了。
17日上午10点30分,盘锦市公安消防支队接到总指挥部命令,增援大连支队扑救103号罐火灾。毫无疑问,那里是最危险、最困难的阵地,也是大连市公安消防支队生死决战的危难之地。在部署外围冷却力量之后,鲁晓明支队长命令盘锦支队第一攻坚组携带一支泡沫炮从罐体爆炸形成的坍塌处进入,强行攻击罐体内部。
去过7·16火场的人都知道,人站在距离103号罐100米处仍然感受到火焰和罐壁高温产生的强烈的辐射热,进入罐体该是何等酷烈的考验。现场所有人都在攻坚队员走向罐体那一刻揪紧了心。攻坚队员越走进罐体,大家心跳得越剧烈。攻坚队员向燃烧的罐体坍塌处的斜坡喷射泡沫,“轰”的一声,罐内火势增大,扑向攻坚组的4个人。这4位官兵堪称无畏勇士,没后退一步,继续往前推进,要求加大泡沫量。坍塌处的火势减弱,第一攻坚组毅然向罐内挺进。11点30分,鲁晓明支队长命令董成龙、茹志强、李增祥组成第二攻坚组,蔡东辉、刘明明、张宝组成第三攻坚组,进入罐体内协助第一攻坚组灭火。
他们进入罐底后,第二攻坚组在罐区东南侧架设自摆式泡沫炮阵地,第三攻坚组用泡沫枪掩护。战斗中,罐内发生十几次爆燃,每次爆燃都使脚下的浮顶产生剧烈晃动。官兵的战斗靴被浮顶的高温烤焦了。差不多每隔一分钟,他们就要往对方身上和水带上喷射泡沫液冷却降温。3个小时之后,他们与大连支队官兵并肩作战,使罐内火势得到控制。到场的公安部消防局专家重新部署战术,攻坚组官兵撤出罐体。
他们从罐体走出后,外面的官兵拥上前,和攻坚组成员紧紧拥抱,大家泪水飞溅。没去过7·16火场的人,理解不了官兵们生里赴死、死里逃生的艰难历程,他们比亲兄弟还要亲。
赵剑华说,辽宁省公安消防总队创造了世界消防史前所未有的80米纵深油罐内灭火的先例。
赵剑华在火场上的无畏表现,受到在场领导的赞扬。他不仅无畏,还有大局观念,安排盘锦支队投入力量为沈阳、鞍山、铁岭支队实施供水保障。
赵剑华用手机拍下了一张照片,那是灭火战斗结束,离开大连前拍摄的103号罐的内景。罐内如同一个偌大的足球场,空寂无人的罐壁在骇人的沉默中袒露焦痕。你分明可以看到罐内的每一寸地面都写满了故事,所有的钢铁部件都在几天几夜的尖啸中突然静寂。照片上的一侧坍塌的半圆形罐体,如同古罗马时期的竞技场,罐壁处处长满了眼睛,张着无声如洞的嘴巴。总之,这张照片有说不尽的意味。
赵剑华把这张照片设成笔记本电脑的屏保图片,他常常反锁办公室的门,看这张图片,一看就是几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