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神算子”流云领着两个小跟班上了路:宅了几十年的张正心,忍受不住花花世界的诱惑,加入了流云“神算”队伍……
一行人行走江湖的第一个目的地,千里之外的四川。这一路上,人烟稀少,沿途基本上都是茂盛的森林,不过,也省去了寻找食物的烦恼:能吃的东西,遍地都是。
而走了一段时间后,流云发现:天龙寺的和尚,好像不忌荤腥;枯荣这小和尚,还特别喜欢吃肉。
经过一番了解,流云才知道:大理的佛教教义受吐蕃和缅甸的影响较深,作风比较像密宗,没有那么多的戒律。
没天除了吃饭、睡觉、赶路,剩下的时间,流云大都用在教授枯荣医学知识上。
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这句话背书,医术在这个时代,可以称得上是高端的知识了。而枯荣小和尚的心态,似乎是天生就比较正,学起医来,进步神速……
三个人走走停停,花了一个多月,才越过川南的凉山地区。不过,就在三人越过凉山最后一道山梁,准备走出梁山的时候,三个人遇见一个有趣的人:一个被滚滚追着满山乱跑的持剑书生……
无意中瞥见流云三人的书生,节操值还挺满的,并没有朝三个人的方向跑过来。
见到滚滚,张正心轻车熟地从背篓里取出一竹筒蜂蜜,打开盖子。然后又从背篓里拿出一大根竹笋,在蜂蜜里蘸了一下,随手扔到滚滚的跟前……
见“食铁兽”不再理会自己,书生松了口气,将长剑回鞘,踮起脚,小心翼翼地走到流云跟前,做了个自我介绍:“在下苏明允,眉州眉山人,不知道长?”
一听对方叫苏明允,流云一愣,随即回过神来:“贫道解忧子。”
见对方自称道士,书生来了精神:“不知道长仙乡何处?”
为了不掉份儿,不掉逼格,流云搜肠刮肚,拼凑出半首诗来:“无意尘世山为壁,有心问道云作瓦。”
可流云哪里能想象得到,苏仙苏轼他爹,苏洵同志,都快二十岁了,还是半文盲,混子一个。
午饭的时候,流云亲自动手,整出来几道山珍野味来,希望能从苏洵嘴里抠出几句“名人名言”……
于是,“混子”苏洵同学就悲剧了:眼睁睁地看着地上香气四溢的珍馐,嘴里却怎么也崩不出一个字来。
我是不是遇到假的苏洵了?
流云仔细地打量着苏洵:“苏相公可有功名在身?”
苏洵的脸一下子红了……
流云一下子明白过来了:这厮大器晚成……
只是,您好歹也胡乱拼凑几句,糊弄我一下,让我记一笔“小黑帐”也行呀?
不过,流云也不太好意思为难偶像“苏仙”他爹,让苏洵白蹭了一顿饭……
于是,三人的“忽悠”小队,又加进来一个“混子”,变成了四个人。
出了凉山之后,最近的,能称得上是比较大的城市,就是乐山。
经过一路上的了解,流云搞明白了苏洵的情况:也就认知字,至于吟诗作词,那就不用想了。
到了乐山,就不能不瞻仰一下世上最大的佛像,而且最关键的是,可以找乐子……
“明允,看到此情此景,你不抒发一下吗?”
苏洵苦笑着摇了摇头:这个解忧子,哪里都好,就是喜欢捉弄自己!
见苏洵摇头,流云的跟屁虫、肚子里的蛔虫兼捧哏,张正心笑着看了看自家师父:“师父,要不您来一首?”
流云暗中给自己的宝贝徒弟点了个赞,清了清嗓子,开口道:“依山镇坐激流中,成佛作祖不为空。若得千里风水平,无惧他日身无踪。”
念完拼凑出来的杂诗,流云心里乐开了花:这种装完13就跑的感觉,真得很爽!
过了乐山往北走,下一个比较大的城市,就是苏洵同志的老家,眉山。
受了流云一路打击的苏洵,看到眉山县的界碑时,平生第一次生出了近乡情怯的感觉:有些思念家中的贤妻以及未满周岁的女儿……
进了眉山县城,苏洵跟流云三人分道扬镳,小跑着赶回了家……
目送苏洵走远,枯荣问了一个这些天一直困扰着自己的问题:“前辈您为何如此看重这个苏明允?”
流云没有回答,偏头看了一下张正心:“正心,你研习相术的时日也不短了,给你一个表现的机会。”
张正心拍了拍胸脯:“可以!这位苏明允可是一位身俱大气运之辈,他身上的文气,滔滔不绝;其次他的子孙根,爆满而又神光内蕴,子孙想必也有文曲之命;只是,这厮前半生……”
“好了!这些就足够了!”
流云看了看枯荣:“你可明白了?”
枯荣眼睛里的光彩一闪而逝,点了点头。
“走吧,四处找一下,看看有没有悦来客栈!”
“好嘞!”
流云三人找到悦来客栈,前脚刚住下,苏洵后脚就找上了门。
看见苏洵一副兴高采烈的样子,张正心笑着看了看流云:“师父,找场子的来了!”
“明允小兄弟,放马过来吧!”
苏洵的脸顿时塌了下来:“道长,在下只是想邀你到眉山城中一游。”
流云笑着摇了摇头:“那真对不住了!贫道还有要事在身。”
苏洵不死心,追问道:“道长,是何要事?”
流云给枯荣使了个眼色。
枯荣站起来,冲苏洵笑了笑:“真是对不住了,贫僧要跟解忧子前辈学习医术。”
“哦!”
苏洵讪讪地点了点头,转身就要往外走……
“明允小兄弟,你也快要行冠礼了吧,难道你就从来没有考虑过,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吗?”
好吧,流云上来就给了苏洵一个世界级的难题——“思考人生”。
苏洵摇了摇头,蛮不在乎地回答道:“道法自然,既然循道,那就顺其自然吧!”
“那算了,算我没问!”
流云叹了口气,朝苏洵摆了摆手,示意让他离开。
一连几天,流云都以带枯荣学医为名,打发了找上门的苏洵。
一行人行走江湖的第一个目的地,千里之外的四川。这一路上,人烟稀少,沿途基本上都是茂盛的森林,不过,也省去了寻找食物的烦恼:能吃的东西,遍地都是。
而走了一段时间后,流云发现:天龙寺的和尚,好像不忌荤腥;枯荣这小和尚,还特别喜欢吃肉。
经过一番了解,流云才知道:大理的佛教教义受吐蕃和缅甸的影响较深,作风比较像密宗,没有那么多的戒律。
没天除了吃饭、睡觉、赶路,剩下的时间,流云大都用在教授枯荣医学知识上。
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这句话背书,医术在这个时代,可以称得上是高端的知识了。而枯荣小和尚的心态,似乎是天生就比较正,学起医来,进步神速……
三个人走走停停,花了一个多月,才越过川南的凉山地区。不过,就在三人越过凉山最后一道山梁,准备走出梁山的时候,三个人遇见一个有趣的人:一个被滚滚追着满山乱跑的持剑书生……
无意中瞥见流云三人的书生,节操值还挺满的,并没有朝三个人的方向跑过来。
见到滚滚,张正心轻车熟地从背篓里取出一竹筒蜂蜜,打开盖子。然后又从背篓里拿出一大根竹笋,在蜂蜜里蘸了一下,随手扔到滚滚的跟前……
见“食铁兽”不再理会自己,书生松了口气,将长剑回鞘,踮起脚,小心翼翼地走到流云跟前,做了个自我介绍:“在下苏明允,眉州眉山人,不知道长?”
一听对方叫苏明允,流云一愣,随即回过神来:“贫道解忧子。”
见对方自称道士,书生来了精神:“不知道长仙乡何处?”
为了不掉份儿,不掉逼格,流云搜肠刮肚,拼凑出半首诗来:“无意尘世山为壁,有心问道云作瓦。”
可流云哪里能想象得到,苏仙苏轼他爹,苏洵同志,都快二十岁了,还是半文盲,混子一个。
午饭的时候,流云亲自动手,整出来几道山珍野味来,希望能从苏洵嘴里抠出几句“名人名言”……
于是,“混子”苏洵同学就悲剧了:眼睁睁地看着地上香气四溢的珍馐,嘴里却怎么也崩不出一个字来。
我是不是遇到假的苏洵了?
流云仔细地打量着苏洵:“苏相公可有功名在身?”
苏洵的脸一下子红了……
流云一下子明白过来了:这厮大器晚成……
只是,您好歹也胡乱拼凑几句,糊弄我一下,让我记一笔“小黑帐”也行呀?
不过,流云也不太好意思为难偶像“苏仙”他爹,让苏洵白蹭了一顿饭……
于是,三人的“忽悠”小队,又加进来一个“混子”,变成了四个人。
出了凉山之后,最近的,能称得上是比较大的城市,就是乐山。
经过一路上的了解,流云搞明白了苏洵的情况:也就认知字,至于吟诗作词,那就不用想了。
到了乐山,就不能不瞻仰一下世上最大的佛像,而且最关键的是,可以找乐子……
“明允,看到此情此景,你不抒发一下吗?”
苏洵苦笑着摇了摇头:这个解忧子,哪里都好,就是喜欢捉弄自己!
见苏洵摇头,流云的跟屁虫、肚子里的蛔虫兼捧哏,张正心笑着看了看自家师父:“师父,要不您来一首?”
流云暗中给自己的宝贝徒弟点了个赞,清了清嗓子,开口道:“依山镇坐激流中,成佛作祖不为空。若得千里风水平,无惧他日身无踪。”
念完拼凑出来的杂诗,流云心里乐开了花:这种装完13就跑的感觉,真得很爽!
过了乐山往北走,下一个比较大的城市,就是苏洵同志的老家,眉山。
受了流云一路打击的苏洵,看到眉山县的界碑时,平生第一次生出了近乡情怯的感觉:有些思念家中的贤妻以及未满周岁的女儿……
进了眉山县城,苏洵跟流云三人分道扬镳,小跑着赶回了家……
目送苏洵走远,枯荣问了一个这些天一直困扰着自己的问题:“前辈您为何如此看重这个苏明允?”
流云没有回答,偏头看了一下张正心:“正心,你研习相术的时日也不短了,给你一个表现的机会。”
张正心拍了拍胸脯:“可以!这位苏明允可是一位身俱大气运之辈,他身上的文气,滔滔不绝;其次他的子孙根,爆满而又神光内蕴,子孙想必也有文曲之命;只是,这厮前半生……”
“好了!这些就足够了!”
流云看了看枯荣:“你可明白了?”
枯荣眼睛里的光彩一闪而逝,点了点头。
“走吧,四处找一下,看看有没有悦来客栈!”
“好嘞!”
流云三人找到悦来客栈,前脚刚住下,苏洵后脚就找上了门。
看见苏洵一副兴高采烈的样子,张正心笑着看了看流云:“师父,找场子的来了!”
“明允小兄弟,放马过来吧!”
苏洵的脸顿时塌了下来:“道长,在下只是想邀你到眉山城中一游。”
流云笑着摇了摇头:“那真对不住了!贫道还有要事在身。”
苏洵不死心,追问道:“道长,是何要事?”
流云给枯荣使了个眼色。
枯荣站起来,冲苏洵笑了笑:“真是对不住了,贫僧要跟解忧子前辈学习医术。”
“哦!”
苏洵讪讪地点了点头,转身就要往外走……
“明允小兄弟,你也快要行冠礼了吧,难道你就从来没有考虑过,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吗?”
好吧,流云上来就给了苏洵一个世界级的难题——“思考人生”。
苏洵摇了摇头,蛮不在乎地回答道:“道法自然,既然循道,那就顺其自然吧!”
“那算了,算我没问!”
流云叹了口气,朝苏洵摆了摆手,示意让他离开。
一连几天,流云都以带枯荣学医为名,打发了找上门的苏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