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祯话说到了这个份上,寇季不能不认,他躬身一礼,笑着道:“官家视察蒙学的当日,散了朝,朱能就堵住了臣,非要臣帮他出出主意。
    臣拗不过他,就开口提点了他几句。”
    赵祯笑着点点头。
    吕夷简三人流露出了一副果然如此的神色。
    吕夷简抚摸着胡须道:“大理地处偏远,民风跟我大宋差异很大。冒然将大理纳入到我大宋治下,用我大宋的法子治理大理,大理的百姓必定会反抗。
    若是攻下了大理后,放着他们不管,他们又会时不时的滋扰我大宋。
    所以,此次讨伐大理的战事并不是关键。
    关键是打下了大理以后,该如何处置大理。
    种世衡和李昭亮的办法,都有所缺陷。
    你提点朱能的法子,倒是一个妥善的法子。
    用大理人治理大理,我们幕后掌控一切。
    有功的时候,我们揽。
    有过的时候,大理人担。
    一切的仇恨和矛盾都在大理人自己身上。
    必要的时候,我们可以施恩一二,缓解大理的矛盾。
    等到大理上下人心,都渴望依附我大宋的时候,我们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的将大理正式的纳入到我大宋的版图中。
    此举妙就妙在,我们从大理拿走了所有钱财,却不用担骂名。”
    说到此处,吕夷简对赵祯拱手道:“臣赞成朱能奏疏中所言的策略。”
    王曾和张知白紧随其后的拱手道:“臣等也赞成此事。”
    吕夷简三人之所以如此推崇朱能的奏疏,是因为朱能奏疏中的策略,十分的附和他们的心思。
    李昭亮提出的抢一票就走的策略,有点像是土匪策略。
    可用,但不能长久的维持下去。
    抢的此处多了,大理上下的百姓都会记恨上大宋,大宋和大理的矛盾,彻底难以缓解。
    大理若是上下一心,跟大宋死磕的话,对大宋而言,也是一个巨大的麻烦。
    大宋虽然有足够的实力捶打一番大理。
    但是大理上下一心,悍不畏死的话,大宋要彻底平灭大理,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种世衡提出的策略,是朝廷一贯对待新征之地的办法。
    但这个办法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那就是用宋律治理新征之地的时候,双方会产生很多矛盾,当地百姓会十分抵触大宋派遣过去的官员,朝廷的一些政令很难推行下去。
    更关键的是,百姓们稍微受到一点不公正的待遇,就会将其无限的放大,然后就会出现叛乱、抗争。
    如今,朝廷在治理兴庆府的时候,就遇到了相应的问题。
    当地原有的百姓,十分抵触大宋官员的管理,一遭到什么不公正的待遇,就会凑在一起闹事。
    一些最早叛逃出去的宋人,也跟当地的原著百姓一起闹事。
    大宋在治理兴庆府的时候,用的政令还是十分宽松的。
    比起西夏推行的长生马之类的压榨百姓的政令,好了不止一星半点。
    然后,当地的百姓依旧不满意。
    朝廷相应的退让了几步,却并没有得到当地原有的百姓的认可。
    当地原有的百姓继续闹事。
    此事奏报到了汴京城以后,赵祯、寇季、吕夷简等人商讨了好久。
    最终商议决定,将兴庆府等地那些不服管束的百姓,分别迁移到两支禁军坐镇的地方,恢复西夏此前推行的苛刻的政令,管束着他们。
    以十年为期。
    十年内,表现良好,并且愿意真心实意的成为大宋之民的,经过了层层考核以后,才会被移居到宋人居住的地方。
    表现恶劣的,会被发配到两大沙漠边缘吃沙子。
    在这种办法管束下,要不了多少年。
    兴庆府等地就再也没有敢反抗朝廷的人。
    但这个办法所需要的时间很长。
    需要数十年之功。
    当地的一些地方兵马,数十年之内都没办法动。
    就是因为在消化西夏的时候,遇到了一些麻烦。
    所以在面对大理的时候,吕夷简三人自然而然的将在西夏遇到的麻烦考虑了进去。
    若是没有寇季提出了以大理人治大理人的方法的话,他们很有可能会硬着头皮,选择原有的办法。
    可如今有了寇季提出的以大理人治大理人的方法,他们就不需要再自找麻烦。
    赵祯在看到了吕夷简三人一起表态赞同此事以后,笑着道:“三位爱卿的意思,是赞成朱能为帅?”
    吕夷简正色道:“臣只是赞成朱能的谋略,但臣觉得朱能不适合去大理。”
    赵祯略微愣了一下,沉吟道:“吕爱卿是觉得朱能打不下大理?”
    吕夷简坦言道:“朱能也算是一位沙场上的宿将,他去攻打大理,应该不会出现什么意外。但治理大理,以及如何拿捏用兵的分寸,朱能还有所欠缺。”
    寇季告诉朱能的办法,有点像是钝刀子割肉。
    需要极好的掌握好分寸。
    要逼迫大理拿出更多的钱财,却又不能逼得大理狗急跳墙、鱼死网破。
    其中的算计很深。
    朱能未必算计得准。
    赵祯听到了吕夷简的话,沉吟着没有开口。
    王曾在这个时候拱手道:“臣以为,种世衡可以担此重任。种世衡此前治清涧城,所建立的功业,朝野上下有目共睹。
    他能征善战,又能治理地方。
    无论是在兵事上,还是民事上,都能很好的拿捏住分寸。
    是征讨大理的不二人选。”
    赵祯感叹道:“朕此前说过,谁给出的谋略最好,就用谁。如今朱能给出的谋略最好,朕却不用他,朕会失信于他。”
    吕夷简不咸不淡的道:“官家,朱能奏疏中提到的谋略,并非是他自己想出来的,而是寇季帮忙想出来的。细细算起来,这应该是寇季的谋略,而不是他。
    所以官家不用他,也不算失信于他。”
    赵祯叹了一口气道:“终究是他递上来的奏疏……”
    “那就让他们两个一起去好了。”
    寇季突然开口。
    赵祯、吕夷简、王曾、张知白,齐齐一愣。
    愣神过后,吕夷简撇着嘴道:“小小大理而已,派遣两位重臣去,会不会有些兴师动众?”
    赵祯缓缓点头,看向了寇季。
    种世衡和朱能,如今都是中枢之臣。
    若是以前,朝廷对外征战,派遣两位中枢之臣,那也不会有人说什么。
    可如今,大宋已经崛起了,成为了名正言顺的地上霸主。
    派遣两个中枢之臣去对付一个小小的大理。
    确实有点兴师动众。
    寇季笑道:“吕相只盯着大理,却忘了交趾。如今交趾境内也有战事,稍有不慎,战火就会烧到我大宋。虽说交趾边陲有陈尧资坐镇,可陈尧咨目前并没有经历过什么大阵仗,万一交趾的战事出现了什么大变故,他不一定应付的过来。
    大理毗邻交趾。
    将种世衡和朱能二人一起派遣去大理,一方面能征战大理,一方面也能防止交趾的战事出现意外。
    交趾一旦出现了什么大变故,朱能也能及时赶过去帮忙。”
    吕夷简三人听到了这话,一脸迟疑。
    寇季继续笑道:“大理要真被打下来,那可就是灭国之功。”
    吕夷简三人先是一愣,随后毫不犹豫的开口。
    “他们二人一起去,确实妥当。”
    寇季闻言,笑了笑,没有再多言。
    吕夷简三人之所以如此痛快的赞成了朱能和种世衡一起去,就是因为寇季口中的‘灭国之功’四个字。
    灭国之功,一个人背太过耀眼,两个人分担才合适。
    更重要的是,寇季成为了武臣第一人以后,武臣在朝堂上的地位已经得到的显著的提上。
    若是再出现一个功劳大、身身份高的武臣,那武臣在朝堂上的地位还能上升一层。
    如今武臣已经跟文臣有了分庭抗争的实力。
    再出现一个功劳大、身份高的武臣的话,武臣就有了压着文臣打的实力。
    吕夷简三人绝对不愿意看到类似的事情发生。
    寇季正是因为知道他们的心思,所以专挑他们难以拒绝的说。
    赵祯再听到了吕夷简三人的话以后,并没有急着表态,而是对寇季道:“四哥当真觉得,种世衡和朱能一起去合适?”
    寇季笑着点点头。
    赵祯沉吟道:“那谁为主,谁为次呢?”
    寇季拱手道:“一切由官家定夺。”
    赵祯思量了一下,道:“那就种世衡为主,朱能为次。朕会加朱能一个招讨使的职位,他也不至于被种世衡压的抬不起头。”
    吕夷简闻言,急忙道:“职权上会不会有冲突?”
    不等赵祯开口,王曾率先开口道:“一个对外,一个对内,并不冲突。再说了,真要发生了矛盾,朱能也辩不过种世衡。
    官家给朱能一个招讨使的身份,只要是为了避免朱能被欺负的太惨。”
    此话一出,垂拱殿内的所有人,一脸哭笑不得。
    “那就这么定了,找个吉日,让他们出师!”
    赵祯一锤定音。
    寇季等人齐声应允。
    随后,赵祯便命中书舍人草诏,吩咐陈琳将旨意送去种府和朱府。
    此次征讨大理,朝廷准备调遣十万禁军上阵。
    川府等地的地方兵马,配合着十万禁军作战。
    最先派遣往交趾的是天武军。
    天武军若是打的顺利,那朝廷就不会派遣第二支禁军。
    天武军若是打的不顺利,那么随后永兴军会跟着投入到战场中。
    倒不是朝廷吝啬,为了节省兵力,不愿意将两支禁军一起派遣出去。
    而是种世衡、朱能、李昭亮三人在奏疏上共同认为,在对大理的战事中,应该先用一支禁军对战,不够再追加。
    在他们看来,大宋的禁军经过了重新整编以后,兵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现有的五万禁军兵马,恐怕比以前十万,甚至更多的禁军兵马还强。
    再加上他们这些久经沙场的宿将指挥,爆发出来的战斗力肯定比以前强横很多。
    更重要的是,他们都在奏疏中提到了火器。
    他们都想在外出征战的时候带上火器。
    火器如今正在锻造,全面的配备,还需要一些时间。
    兵马熟悉火器,也需要一个过程。
    枢密院就算给他们配备火器,也不可能配备太多。
    必须要等到了兵马熟悉了火器,会用火器作战以后,才能全面的配备火器。
    不然一口气将火器配备上去,兵马不熟悉用火器作战,甚至如何合理的应用火器都不知道。
    那火器就不是他们作战用的利器,而是催命符。
    寇季为此跟赵祯商量了一番,最终决定给天武军配备一万人的火器军备。
    同时从火器营内抽调了一千人,充入到了天武军中担任基础的军官职位,教导和指挥兵马用火器。
    大理,将会是他们的试炼场。
    一些的细则都商定妥当了以后,朝野上下立马快速的进入到了准备的状态。
    经过了九日的准备。
    一应所需的全部准备妥当以后。
    种世衡和朱能,率领着五万一千兵马,悄然的离开了汴京城。
    在出兵的时候,赵祯听从了寇季的建议,并没有兴师动众的四处去宣扬。
    寇季认为,战前四处宣扬,容易让百姓产生恐慌,也容易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
    还不如悄无声息的出兵。
    等到大捷入京的时候,再宣告给百姓。
    百姓,只需要知道朝廷打胜仗了就行,其他的,没必要让百姓知道。
    因为百姓知道了朝廷打了胜仗,会心生自豪感,会欢呼庆祝。
    知道了朝廷打败仗,只会产生恐慌。
    知道朝廷悍然出兵,只会产生浓浓的担忧。
    无论是恐慌和担忧,对朝廷和百姓都没有益处,所以能避就避。
    朱能和种世衡二人在离京的时候,寇季前去相送。
    寇季原以为,朱能会因为被种世衡抢了主帅的位置,心生不满。
    可是见到了朱能以后,寇季才发现,朱能不仅没有对此不满,反而一脸灿烂的笑容。
    汴京城外。
    十里亭内。
    寇季瞧着笑呵呵的朱能,狐疑的道:“被人抢了主帅之位,你居然不生气?”
    朱能笑道:“没什么好生气的。我的目的是去打大理,是不是主帅,其实我并不在意。再说了,治理地方那一类的东西,我也不擅长。
    官家派遣我和种世衡一起,我打仗,种世衡治理地方,相得益彰。
    所以我没啥好生气的。”
    寇季一脸愕然。
    朱能又笑呵呵的道:“此前跟种世衡争夺主帅之位,主要是担心朝廷只会派遣我们当中一人出去。如今舍得将我们两个人一起放出去,那我们就没什么好争的了。”
    说到此处。
    朱能看向了种世衡,嘿嘿笑道:“都是自家人,真要是打下了大理,你也不会少报了我那份功劳不是?”
    种世衡撇撇嘴道:“少了谁的功劳,也不能少了你的。”
    朱能听到这话,笑容更灿烂。
    种世衡跟着笑道:“现在最难受的应该是李昭亮才对。”
    寇季哭笑不得的道:“李昭亮觉得官家对他有意见,这几日正上书跟官家理论呢。”
    朱能和种世衡笑容一敛道:“官家会跟他理论?”
    寇季坦言道:“李家三代忠良,官家多少得给他一点面子。再说了,李昭亮又不是什么蠢人,他知道得罪了官家没什么好下场,所以顶多抱怨几句,不会真的跟官家闹掰。”
    “官家在拿到了李昭亮的奏疏以后,什么反应?”
    种世衡好奇的问。
    寇季笑道:“官家很欣慰……”
    种世衡和朱能一脸愕然。
    寇季解释道:“以前,官家想要调遣个人出去征战,人家都要给官家甩脸色。现在,每逢战事,官家不需要去求人,就有人主动请战,甚至还能为了请战的事情跟他闹别扭,他自然觉得欣慰。
    更重要的是,以前我大宋每逢战事,从上到下,一片畏战之声。
    如今,我大宋上上下下不仅没有畏战之声,反而因为不能出战,而出声抱怨。
    足可见,我大宋的武臣都是能战、敢战、不畏战。
    官家怎么可能不感觉到欣慰。”
    种世衡和朱能齐齐点头,表示赞同寇季的说法。
    风气,是一个很容易看出来的东西。
    以前,朝廷在对待战事的时候,风气确实不好。
    明明是一个泱泱大国,可在对待战事的时候,比一些小邦小国还不如。
    如今就不同了。
    朝廷在对待战事的时候,有了大国的气度。
    大国,本该就是欺负人的。
    被人欺负,那还叫什么大国。
    大国,本该就是被人畏惧的。
    不被人畏惧,那还叫什么大国。
    寇季在种世衡和朱能点头过后,对二人道:“此次我前来送你们,还有一件事要交代给你们。”
    种世衡和朱能闻言,一脸正色,静等着寇季吩咐。
    寇季沉声道:“回头官家会派遣一些铸钱的工匠赶到川府,在川府和大理交界处,营造一个铸币作坊。你们在大理缴获到的钱财,会经过了重铸以后,流入到大宋。
    你们带着大理人挖的那些金银铜矿,也会在铸成了钱以后,流入大宋。
    明面上,你们只需要将缴获到的一些有用的金银器,以及一些木料、玉石、珠宝等物,送到朝廷即可。”
    种世衡和朱能一起皱起了眉头。
    打仗图的是什么?
    图的是地、钱、名声。
    地是没办法带走的。
    可是钱和名声却是可以移动的,二者还是相辅相成的。
    打了胜仗以后,带着敌人的钱财、敌人的脑袋,往汴京城那么一送,百姓们看到了以后,肯定会称赞你一声。
    可如今不让他们将钱送回来,那他们如何扬名?
    不让他们将钱大摇大摆的送回来,又怎么彰显他们的功劳和苦劳?
    寇季通过二人的反应,看出了二人的心思。
    他继续道:“你们放心,该是你们的功劳和奖赏,一分也不会少。之所以让大理的钱财,秘密的流入到我大宋,主要是为了避免一些钱政上的问题。”
    种世衡闻言若有所思,朱能则是一脸的疑惑。
    寇季沉吟了一下,道:“举一个例子,钱这个东西在稀少的时候,就十分值钱,一文钱,就能买一文钱的东西。可若是太多了,钱就变得不值钱。
    钱若是不值钱了,买东西的力度就会大大下滑。
    以前一文钱可以买一个馒头,一旦钱不值钱了,很有可能三五文钱,才能买一个馒头。”
    朱能听懂了一点点,低着头在沉思。
    种世衡缓缓开口道:“此事对我们似乎没有影响……”
    寇季沉声道:“但对百姓有大影响。百姓们本来就穷,日子本就难过。一旦物价飞涨,他们的日子会变得更难过。
    百姓们日子一旦过不下去了,是会造反的。”
    种世衡缓缓点头,“那倒也是……”
    说到此处,种世衡沉吟道:“朝廷应该想个法子,让百姓们都富起来。不然会出现大问题的。现在还可以藏一藏内流的外财,可一旦藏不住的时候,就会爆发出大冲突和大矛盾。”
    寇季叹了一口气道:“让百姓们富起来,有点难啊。”
    朝廷不可能给百姓们直接发钱,真要是直接发钱的话,钱会变得更不值钱。
    所以朝廷只能通过引导,让百姓们想方设法的去致富。
    问题是,九成九的百姓都以种地为生。
    而九成九的地,都在豪门大户手里。
    朝廷想办法将种地的收入变高,最终受益的也是那些大户,而非百姓。
    唯有让百姓真正拥有了土地,再提高种地的收入,才能让百姓们富起来。
    想要从豪门大户手里抢出土地,就必须推行相对于的政令。
    问题是,负责推行政令的人,本身就是豪门大户。
    豪门大户不可能大发善心,主动让出自己的利益。
    所以一场大的争斗,在所难免。
    想要在这场大的争斗中取胜,就必须的将所有的话语权牢牢的抓在手里。
    想要抓住所有的话语权,就必须对文制做出革新。
    所以,文制革新势在必行。
    只是文制革新,是一个长久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赵祯和寇季如今已经在为文制革新布局了,但在没准备好之前,他们绝对不会轻举妄动。

章节目录

北颂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圣诞稻草人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圣诞稻草人并收藏北颂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