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西征归来,大肆封赏手下心腹,朝堂之上,几乎没有人敢提出异议。
因为要算计刘备,曹操故意赶走西川使者张松,在许都把持朝政,对汉献帝的威逼日甚,隐隐有篡位之势。
凉州刺史韦康被马超所杀,凉州别驾杨阜联合姜叙等人讨伐马超,把马超在西凉的势力连根拔起,只能到汉中投奔张鲁。
自此之后,曹操算是平定了西凉,心中大喜,上表汉献帝,杨阜等多达十一人因讨马超的功劳被封侯,其中不乏搭顺风车的曹操心腹。
曹操心腹谋士董昭,很有才干,因为善于揣摩他人心意,很得曹操欢心,被委以丞相府长史的重任。
董昭(156年236年),字公仁,济阴定陶人,少年成名,曾经被举为孝廉,后担任袁绍帐下参军,多有战功。
但是袁绍听信谗言,董昭被袁绍堂下其他谋士结伙排挤,不得已离开袁绍投奔张杨。
张杨率军迎接汉献帝时,董昭随行,并被拜为议郎。在洛阳与曹操一见如故,表示臣服,并建议曹操将汉献帝迎接到许昌。
董昭自此成为曹操的核心谋士,虽然很少随曹操出征,但曾经担任许多地方的要职,颇有政绩,在朝堂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董昭一心想要成为开国元勋,一直在为曹操得篡汉自立做铺垫,一见时机渐渐成熟,就在丞相府议事之时进言道:
“自古以来,人臣未有如丞相之功者,虽周公、吕望,莫可及也。栉风沐雨,三十余年,扫荡群凶,与百姓除害,使汉室复存。岂可与诸臣宰同列乎?合受魏公之位,加九锡以彰功德。”
侍中荀彧,心存汉室,看出了董昭的用意,就站出来反对道:
“不可,丞相本兴义兵,匡扶汉室,当秉忠贞之志,守谦退之节。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荀彧心知曹操大势已成,只能用大义来阻止曹操篡汉自立。
荀彧可谓用心良苦,荀家在天下纷乱之时,为了家族的生存,也是多处下注,甚至在同一个势力中效力的荀彧、荀攸,主张也大不相同。
其实,这也是大家族两面下注的一个双赢之法,免得因为下错注而让家族遭到灭顶之灾。
荀彧、荀攸两人,都在曹操阵营之中,地位同样重要,但荀彧主张扶持汉室,恢复汉朝正统。而荀攸认为汉室气数已尽,支持曹操自立。
不管是谁获得成功,失败者都只是本人,而不会祸及家族。
因为荀彧是最早跟随曹操的重要谋士,在朝堂上的地位和威望无人可比,听到他不支持自己受封魏公,心中非常不快,脸上也勃然变色,但荀彧毕竟功勋卓著,当时并没有说什么。
因为荀彧开口反对,一众文武因为不知曹操心意,都不想当出头鸟,非常默契地一言不发,董昭只得再次站起来,非常气愤的说道:
“岂可以一人而阻众望?”遂上表汉献帝,请尊操为魏公,加九锡。
荀彧见董昭坚持如此,曹操并没有谦让,而众人也没有提出异议,知道这就算不是曹操的本意,也是得到了他的默许,内心相当失望,不由叹道:
“我没有想到,会出现今天这样的事情!”言下之意,是自己看错曹操的为人了!
曹操知道以后,心中自然怀恨!
他认为,以荀彧在朝中的地位和人脉,是自己篡汉自立最大的障碍,就有了除去他的心思。
虽然董昭已经上表,汉献帝也无奈朱批同意,但曹操要表现出应有的高风亮节,并没有马上接受,而是非常坚决地推辞。
所谓无功不受禄,曹操准备先领兵出征,等自己取得军功以后,再接受魏公的封赏,就显得更加名正言顺。
刚好,刘备领军进入西川替刘璋防御张鲁的消息传来,曹操召集手下一众文武商议对策,决定出征的对象。
对此,曹操手下谋士的意见并不统一,有的人主张征伐汉中张鲁,不但可以收取汉中,而且还可以为收取西川做好准备。
有的人主张征伐荆州,夺回失去未久的襄阳郡,并迫使刘备从西川撤军,但曹操却不发表自己的看法,显然没有采纳这些建议的意思。
董昭等心腹之人,揣摩曹操的心意,认为曹操这次出征,并不需要建功立业,只是找一个受封“魏公”的借口,董昭建议就近从合肥征伐江东孙权。
让刘备进入西川与刘璋相争,本来就是曹操定下的计策,自然不会去进攻襄阳让刘备回军,襄阳有关羽镇守,曹操也没有把握能够攻破。
起大军进攻汉中,不但路途遥远艰难,而且曹操认为还不到征伐汉中的时机。
贾诩和荀攸这两大谋士,早就给曹操献计,等刘备和刘璋在西川相争之时,才是他征伐汉中的最佳时期。
因此,江东孙权,成为了曹操立功受封的最佳对象。
董昭提出这个建议以后,立刻得到了贾诩和荀攸以及程昱等重量级谋士的赞同,曹操从善如流,决定再次南征孙权,以报赤壁之仇。
建安十七年冬十月,曹操兴兵下江南。
按照惯例,应该是荀彧留守许都,做好军队的后勤保障工作。
但因为他反对曹操受封魏公,曹操也害怕他在朝堂上兴风作浪,就命荀彧随军同行。
荀彧知曹操已经有杀己之心,大军到达寿春的时候,他索性托病不前。
曹操知道实情以后大怒,使人送一食盒至,盒上有曹操亲笔封记。
荀彧打开食盒一看,里面并无任何食物,荀彧知道曹操的意思,遂服毒自杀而亡,时年五十岁。
荀彧死后,其子荀恽,哀书报与曹操。曹操得知荀彧死亡,心中颇有些懊悔,命厚葬之,谥曰敬侯。
曹操亲率大军,号称四十万,南征孙权。
到建安十八年正月,曹军进军至濡须口,攻破了孙权的江西营,俘获其都督公孙阳。
于是,孙权亲率军七万大军至濡须,与曹操对峙,互有攻守,各有胜负。
因为孙权听取吕蒙之计,已经提前在濡须筑坞,军队进退自如,以少敌多,并没有落入下风。
曹操见孙权军队伍严整,指挥得当,无懈可击,不由感叹不已,以鞭指着孙权说道:
“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
曹操久战不胜,遂有退兵之心。忽报,东吴有使赍书到。
曹操取过书信,信中说道:
“孤与丞相,彼此皆汉朝臣宰。丞相不思报国安民,乃妄动干戈,残虐生灵,岂仁人之所为哉?即日春水方生,公当去。如其不然,复有赤壁之祸矣。公宜自思焉。”书背后又批两行云:“足下不死,孤不得安。”
曹操看完来信,大笑着对众人说道:
“孙仲谋不欺我也。”重赏来使,遂下令班师,命庐江太守朱光镇守皖城,自引大军回到许昌。
孙权也收军回秣陵,孙权与众将商议,吕蒙进言道:
“曹操虽然退兵北去,但刘备尚在葭萌关未还,关羽在襄阳与曹仁相持不下,不知鲁都督与诸葛亮的交涉是什么情况,如果刘备不能给出一个满意的交待,主公何不引拒曹操之兵,径取荆州!”
因为要算计刘备,曹操故意赶走西川使者张松,在许都把持朝政,对汉献帝的威逼日甚,隐隐有篡位之势。
凉州刺史韦康被马超所杀,凉州别驾杨阜联合姜叙等人讨伐马超,把马超在西凉的势力连根拔起,只能到汉中投奔张鲁。
自此之后,曹操算是平定了西凉,心中大喜,上表汉献帝,杨阜等多达十一人因讨马超的功劳被封侯,其中不乏搭顺风车的曹操心腹。
曹操心腹谋士董昭,很有才干,因为善于揣摩他人心意,很得曹操欢心,被委以丞相府长史的重任。
董昭(156年236年),字公仁,济阴定陶人,少年成名,曾经被举为孝廉,后担任袁绍帐下参军,多有战功。
但是袁绍听信谗言,董昭被袁绍堂下其他谋士结伙排挤,不得已离开袁绍投奔张杨。
张杨率军迎接汉献帝时,董昭随行,并被拜为议郎。在洛阳与曹操一见如故,表示臣服,并建议曹操将汉献帝迎接到许昌。
董昭自此成为曹操的核心谋士,虽然很少随曹操出征,但曾经担任许多地方的要职,颇有政绩,在朝堂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董昭一心想要成为开国元勋,一直在为曹操得篡汉自立做铺垫,一见时机渐渐成熟,就在丞相府议事之时进言道:
“自古以来,人臣未有如丞相之功者,虽周公、吕望,莫可及也。栉风沐雨,三十余年,扫荡群凶,与百姓除害,使汉室复存。岂可与诸臣宰同列乎?合受魏公之位,加九锡以彰功德。”
侍中荀彧,心存汉室,看出了董昭的用意,就站出来反对道:
“不可,丞相本兴义兵,匡扶汉室,当秉忠贞之志,守谦退之节。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荀彧心知曹操大势已成,只能用大义来阻止曹操篡汉自立。
荀彧可谓用心良苦,荀家在天下纷乱之时,为了家族的生存,也是多处下注,甚至在同一个势力中效力的荀彧、荀攸,主张也大不相同。
其实,这也是大家族两面下注的一个双赢之法,免得因为下错注而让家族遭到灭顶之灾。
荀彧、荀攸两人,都在曹操阵营之中,地位同样重要,但荀彧主张扶持汉室,恢复汉朝正统。而荀攸认为汉室气数已尽,支持曹操自立。
不管是谁获得成功,失败者都只是本人,而不会祸及家族。
因为荀彧是最早跟随曹操的重要谋士,在朝堂上的地位和威望无人可比,听到他不支持自己受封魏公,心中非常不快,脸上也勃然变色,但荀彧毕竟功勋卓著,当时并没有说什么。
因为荀彧开口反对,一众文武因为不知曹操心意,都不想当出头鸟,非常默契地一言不发,董昭只得再次站起来,非常气愤的说道:
“岂可以一人而阻众望?”遂上表汉献帝,请尊操为魏公,加九锡。
荀彧见董昭坚持如此,曹操并没有谦让,而众人也没有提出异议,知道这就算不是曹操的本意,也是得到了他的默许,内心相当失望,不由叹道:
“我没有想到,会出现今天这样的事情!”言下之意,是自己看错曹操的为人了!
曹操知道以后,心中自然怀恨!
他认为,以荀彧在朝中的地位和人脉,是自己篡汉自立最大的障碍,就有了除去他的心思。
虽然董昭已经上表,汉献帝也无奈朱批同意,但曹操要表现出应有的高风亮节,并没有马上接受,而是非常坚决地推辞。
所谓无功不受禄,曹操准备先领兵出征,等自己取得军功以后,再接受魏公的封赏,就显得更加名正言顺。
刚好,刘备领军进入西川替刘璋防御张鲁的消息传来,曹操召集手下一众文武商议对策,决定出征的对象。
对此,曹操手下谋士的意见并不统一,有的人主张征伐汉中张鲁,不但可以收取汉中,而且还可以为收取西川做好准备。
有的人主张征伐荆州,夺回失去未久的襄阳郡,并迫使刘备从西川撤军,但曹操却不发表自己的看法,显然没有采纳这些建议的意思。
董昭等心腹之人,揣摩曹操的心意,认为曹操这次出征,并不需要建功立业,只是找一个受封“魏公”的借口,董昭建议就近从合肥征伐江东孙权。
让刘备进入西川与刘璋相争,本来就是曹操定下的计策,自然不会去进攻襄阳让刘备回军,襄阳有关羽镇守,曹操也没有把握能够攻破。
起大军进攻汉中,不但路途遥远艰难,而且曹操认为还不到征伐汉中的时机。
贾诩和荀攸这两大谋士,早就给曹操献计,等刘备和刘璋在西川相争之时,才是他征伐汉中的最佳时期。
因此,江东孙权,成为了曹操立功受封的最佳对象。
董昭提出这个建议以后,立刻得到了贾诩和荀攸以及程昱等重量级谋士的赞同,曹操从善如流,决定再次南征孙权,以报赤壁之仇。
建安十七年冬十月,曹操兴兵下江南。
按照惯例,应该是荀彧留守许都,做好军队的后勤保障工作。
但因为他反对曹操受封魏公,曹操也害怕他在朝堂上兴风作浪,就命荀彧随军同行。
荀彧知曹操已经有杀己之心,大军到达寿春的时候,他索性托病不前。
曹操知道实情以后大怒,使人送一食盒至,盒上有曹操亲笔封记。
荀彧打开食盒一看,里面并无任何食物,荀彧知道曹操的意思,遂服毒自杀而亡,时年五十岁。
荀彧死后,其子荀恽,哀书报与曹操。曹操得知荀彧死亡,心中颇有些懊悔,命厚葬之,谥曰敬侯。
曹操亲率大军,号称四十万,南征孙权。
到建安十八年正月,曹军进军至濡须口,攻破了孙权的江西营,俘获其都督公孙阳。
于是,孙权亲率军七万大军至濡须,与曹操对峙,互有攻守,各有胜负。
因为孙权听取吕蒙之计,已经提前在濡须筑坞,军队进退自如,以少敌多,并没有落入下风。
曹操见孙权军队伍严整,指挥得当,无懈可击,不由感叹不已,以鞭指着孙权说道:
“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
曹操久战不胜,遂有退兵之心。忽报,东吴有使赍书到。
曹操取过书信,信中说道:
“孤与丞相,彼此皆汉朝臣宰。丞相不思报国安民,乃妄动干戈,残虐生灵,岂仁人之所为哉?即日春水方生,公当去。如其不然,复有赤壁之祸矣。公宜自思焉。”书背后又批两行云:“足下不死,孤不得安。”
曹操看完来信,大笑着对众人说道:
“孙仲谋不欺我也。”重赏来使,遂下令班师,命庐江太守朱光镇守皖城,自引大军回到许昌。
孙权也收军回秣陵,孙权与众将商议,吕蒙进言道:
“曹操虽然退兵北去,但刘备尚在葭萌关未还,关羽在襄阳与曹仁相持不下,不知鲁都督与诸葛亮的交涉是什么情况,如果刘备不能给出一个满意的交待,主公何不引拒曹操之兵,径取荆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