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的内容回想到第三遍的时候,徐庶终于发现,这封信的格式语气,似乎与母亲惯常的口气不符。
徐庶猛醒过来,这封信有诈!
他连忙从袖子里掏出信来,仔细读了一遍,信的字迹模仿很像,难以发现破绽,但语气却只有八分相似。
徐庶从小就是在母亲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他对母亲的书写习惯和语气非常熟悉。
而送信之人,在送达信件以后,并没有索要回信,直接就走了,徐庶由此断定,这封信八成是假的!
他转念一想,这信虽然是假的,从里面的内容描述来看,母亲被囚居应该不是假的。
既然断定不是母亲的亲笔信,显然母亲不愿意自己去许昌,徐庶不由得放慢了脚步,心里也在犹豫,要不要识破曹操的这个计策。
徐庶也听说过曹操手下谋士程昱善于模仿字体,现在大费周章,伪造家书骗自己前去许昌,肯定不是专门针对自己的,而是针对刘备!
徐庶推测,曹操是要进攻荆州了,这才不择手段,急于剪除刘备的羽翼,连这样下三滥的手段都用出来了!
这样一分析,徐庶登时放下心来,曹操用自己的母亲要挟虽然是真的,如果自己接到母亲的信件置之不理,则会被人指责为不孝。
这件事本身似乎没有什么,其实,对徐庶的影响可不小!
汉代以孝义治天下,这不孝的名声可承受不起!
徐庶有了这个不孝的名声,刘备这种爱惜自己名声的人,至少不敢明目张胆用他了,所以,刘备只有放徐庶离开一途。
就算徐庶留下来,在暗地里替刘备出谋划策,但因为他在刘备心目中的份量就降低很多,很难做到言听计从,他的谋划就会难以实施!
但如果徐庶识破了曹操的计策,指出这封家书有诈,他不去许昌救母,则不但不会承担不孝之名,反而因彰显出自己的智谋而名声大振。
曹操也不会真正杀害徐庶的母亲,因为这样一来,名声受损的不是徐庶,反而是曹操了!
徐庶难得碰上刘备这样的主公,对他言听计从,因此,他识破曹操的计谋以后,想也没想,拔转马头,就往回飞驰而去。
徐庶拍马回来,十几里的路很快就到了,他并没有太多的时间考虑。
在面对刘备,就在他准备要张口说出识破曹操计谋的时候,鬼神差使,他心里出现了另外一个主意!
那就是假装中计,前往许昌见母亲,在他的心中,只要能够见到母亲,中计也不算什么,而且他觉得在新野未必是他最好的选择!
因为徐庶在替刘备出谋划策期间内,虽然刘备言听计从,但关羽却常常是冷眼旁观,时不时跳出来唱反调,让他有些束手束脚的感觉。
虽然主要是关羽一人,但徐庶一直有一个猜测,很可能就是刘备有意纵容关羽,掣肘自己。
而且就在徐庶打败曹仁,证明了自己的才干不久,刘备背着徐庶,经常派人外出寻找打听卧龙和凤雏的下落,似乎有意请他们出山。
这也没有什么,徐庶与诸葛亮和庞统本来就是好友,而且他们三人也是各有所长,庞统偏重军谋,诸葛亮长于政务,而徐庶则是两者均衡发展。
三人在一起,刚好可以互补长短,合作起来应该是一个近乎无敌三人组,关键是没有一个舞台供他们施展。
而他们几人都是心高气傲,不肯屈居人下,因而至今没有找到合适的主公。
问题是刘备背着徐庶这样做,就意味着他在内心深处,其实并不信任徐庶,这给徐庶的心里留下了阴影。
更加让徐庶感到自己在刘备心目中并不重要的事情,就是这次自己因为母亲被囚禁,要离开的这件事。
刘备听说徐庶因母亲被囚禁的事情要离开,竟然丝毫没有阻止之意!
虽然刘备嘴上说的好听,让人感动不已!
但刘备没有任何的实际行动,就连徐庶有什么需要都没有动问,更不要说派人帮助徐庶营救母亲!
刚开始的时候,因为刘备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徐庶并没有多想,现在一路回想起来,还是让徐庶心中十分失落!
这种失落,促使他在一瞬间改变了主意,那就是他决定仍然中计,借机离开新野。
他这样做,一方面给好友诸葛亮留下位置,另一方面他自己也能全身而退。
至于归顺曹操以后,遵守诺言,不再出谋划策,其实已经无损徐庶己的名望。
……
……
军师是刘备急需的人才,因为卧龙、凤雏在他的脑海中缭绕不去,刘备觉得应该是替代徐庶更好人选。
但“一鸟在手胜过百鸟在林!”徐庶的突然离开,刘备毫无思想准备,是真的不知所措。
刘备还在伤感,忽见徐庶拍马而回,不由大喜!
这次刘备是真的惊喜,是一种失而复得的喜悦!
虽然刚才他也是对失去徐庶惋惜不已,但只有真正失去才能体会到其珍贵!
看着徐庶渐渐模糊的背影,刘备意识到他真的失去徐庶以后,有一种追上去你的冲动,现在看到徐庶返回,自然就迎了过去,热切地问道:
“元直复回,莫非无去意乎?”
徐庶既然改变了主意,放弃留在新野继续给刘备效力的机会,心中对刘备还是有些愧疚的!
所有这些事情,徐庶都没有证据,只是他的臆测。
也许刘备是真正的君子,事情的真相并不是他想象的那样!
实际上刘备给他的感觉还是不错的,应该算是一个好主公!
他瞬间决定推荐诸葛亮替代自己,也好向刘备解释自己返回的原因。
徐庶勒马对刘备说道:“刚才我因为母亲的事情,心绪如麻,忘记了告诉使君一件重要的事情:‘此间有一奇士,只在襄阳城外二十里隆中,使君何不求之’?”
刘备问道:“敢烦元直为备请来相见。”。
徐庶把目光转向马谡,只是微微摇摇头,转而对刘备说道:
“此人不可屈致,使君宜枉驾顾之。若得此人相助,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也。”
徐庶猛醒过来,这封信有诈!
他连忙从袖子里掏出信来,仔细读了一遍,信的字迹模仿很像,难以发现破绽,但语气却只有八分相似。
徐庶从小就是在母亲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他对母亲的书写习惯和语气非常熟悉。
而送信之人,在送达信件以后,并没有索要回信,直接就走了,徐庶由此断定,这封信八成是假的!
他转念一想,这信虽然是假的,从里面的内容描述来看,母亲被囚居应该不是假的。
既然断定不是母亲的亲笔信,显然母亲不愿意自己去许昌,徐庶不由得放慢了脚步,心里也在犹豫,要不要识破曹操的这个计策。
徐庶也听说过曹操手下谋士程昱善于模仿字体,现在大费周章,伪造家书骗自己前去许昌,肯定不是专门针对自己的,而是针对刘备!
徐庶推测,曹操是要进攻荆州了,这才不择手段,急于剪除刘备的羽翼,连这样下三滥的手段都用出来了!
这样一分析,徐庶登时放下心来,曹操用自己的母亲要挟虽然是真的,如果自己接到母亲的信件置之不理,则会被人指责为不孝。
这件事本身似乎没有什么,其实,对徐庶的影响可不小!
汉代以孝义治天下,这不孝的名声可承受不起!
徐庶有了这个不孝的名声,刘备这种爱惜自己名声的人,至少不敢明目张胆用他了,所以,刘备只有放徐庶离开一途。
就算徐庶留下来,在暗地里替刘备出谋划策,但因为他在刘备心目中的份量就降低很多,很难做到言听计从,他的谋划就会难以实施!
但如果徐庶识破了曹操的计策,指出这封家书有诈,他不去许昌救母,则不但不会承担不孝之名,反而因彰显出自己的智谋而名声大振。
曹操也不会真正杀害徐庶的母亲,因为这样一来,名声受损的不是徐庶,反而是曹操了!
徐庶难得碰上刘备这样的主公,对他言听计从,因此,他识破曹操的计谋以后,想也没想,拔转马头,就往回飞驰而去。
徐庶拍马回来,十几里的路很快就到了,他并没有太多的时间考虑。
在面对刘备,就在他准备要张口说出识破曹操计谋的时候,鬼神差使,他心里出现了另外一个主意!
那就是假装中计,前往许昌见母亲,在他的心中,只要能够见到母亲,中计也不算什么,而且他觉得在新野未必是他最好的选择!
因为徐庶在替刘备出谋划策期间内,虽然刘备言听计从,但关羽却常常是冷眼旁观,时不时跳出来唱反调,让他有些束手束脚的感觉。
虽然主要是关羽一人,但徐庶一直有一个猜测,很可能就是刘备有意纵容关羽,掣肘自己。
而且就在徐庶打败曹仁,证明了自己的才干不久,刘备背着徐庶,经常派人外出寻找打听卧龙和凤雏的下落,似乎有意请他们出山。
这也没有什么,徐庶与诸葛亮和庞统本来就是好友,而且他们三人也是各有所长,庞统偏重军谋,诸葛亮长于政务,而徐庶则是两者均衡发展。
三人在一起,刚好可以互补长短,合作起来应该是一个近乎无敌三人组,关键是没有一个舞台供他们施展。
而他们几人都是心高气傲,不肯屈居人下,因而至今没有找到合适的主公。
问题是刘备背着徐庶这样做,就意味着他在内心深处,其实并不信任徐庶,这给徐庶的心里留下了阴影。
更加让徐庶感到自己在刘备心目中并不重要的事情,就是这次自己因为母亲被囚禁,要离开的这件事。
刘备听说徐庶因母亲被囚禁的事情要离开,竟然丝毫没有阻止之意!
虽然刘备嘴上说的好听,让人感动不已!
但刘备没有任何的实际行动,就连徐庶有什么需要都没有动问,更不要说派人帮助徐庶营救母亲!
刚开始的时候,因为刘备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徐庶并没有多想,现在一路回想起来,还是让徐庶心中十分失落!
这种失落,促使他在一瞬间改变了主意,那就是他决定仍然中计,借机离开新野。
他这样做,一方面给好友诸葛亮留下位置,另一方面他自己也能全身而退。
至于归顺曹操以后,遵守诺言,不再出谋划策,其实已经无损徐庶己的名望。
……
……
军师是刘备急需的人才,因为卧龙、凤雏在他的脑海中缭绕不去,刘备觉得应该是替代徐庶更好人选。
但“一鸟在手胜过百鸟在林!”徐庶的突然离开,刘备毫无思想准备,是真的不知所措。
刘备还在伤感,忽见徐庶拍马而回,不由大喜!
这次刘备是真的惊喜,是一种失而复得的喜悦!
虽然刚才他也是对失去徐庶惋惜不已,但只有真正失去才能体会到其珍贵!
看着徐庶渐渐模糊的背影,刘备意识到他真的失去徐庶以后,有一种追上去你的冲动,现在看到徐庶返回,自然就迎了过去,热切地问道:
“元直复回,莫非无去意乎?”
徐庶既然改变了主意,放弃留在新野继续给刘备效力的机会,心中对刘备还是有些愧疚的!
所有这些事情,徐庶都没有证据,只是他的臆测。
也许刘备是真正的君子,事情的真相并不是他想象的那样!
实际上刘备给他的感觉还是不错的,应该算是一个好主公!
他瞬间决定推荐诸葛亮替代自己,也好向刘备解释自己返回的原因。
徐庶勒马对刘备说道:“刚才我因为母亲的事情,心绪如麻,忘记了告诉使君一件重要的事情:‘此间有一奇士,只在襄阳城外二十里隆中,使君何不求之’?”
刘备问道:“敢烦元直为备请来相见。”。
徐庶把目光转向马谡,只是微微摇摇头,转而对刘备说道:
“此人不可屈致,使君宜枉驾顾之。若得此人相助,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