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人再借助对历史盛迹的追忆与对眼前自然景物的描绘,渲染了大雁殉情的不朽意义。古时汉武帝巡幸处,当年箫鼓寂寞。在这汾水一带,当年本是帝王游幸欢乐的地方,可是现在已经一片荒凉,平林漠漠,荒烟如织。据《史记·封禅书》记载,汉武帝曾率文武百官至汾水边巡祭后土,武帝做《秋风辞》,其中有‘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之句,可见当时是箫鼓喧天,棹歌四起,山鸣谷应,何等热闹。而今天却是四处冷烟衰草,一派萧条冷落景象。古与今,盛与衰,喧嚣与冷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几句中,词人用当年武帝巡幸,炫赫一时,转瞬间烟消云散,反衬了真情的万古长存。”

    “可是武帝已死,招魂无济于事。《楚辞·九歌》中有《山鬼》篇,描写山中女神失恋的悲哀。这里说的是山鬼枉自悲啼,而死者已矣。以上两句借《楚辞》之典反衬了殉情大雁真情的永垂不朽。 而大雁生死相许的深情连上天也嫉妒,所以这对殉情的大雁决不会和一般的莺儿燕子一样化为黄土。而是留得生前身后名,与世长存。这几句从反面衬托,更加突出了大雁殉情的崇高”

    “最后词人展开想象,千秋万古后,也会有像他和他的朋友们一样的钟于情的骚人墨客,来寻访这小小的雁丘,来祭奠这一对爱侣的亡灵。现在我们不就来了么?而且生动地写出了人们的感动之深。全词结尾,寄寓了词人对殉情者的深切哀思,延伸了全词的历史跨度,使主题得以升华。”

    “这首词名为咏物,实在抒情。作者驰骋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对大雁殉情而死的故事,展开了深入细致的描绘,再加以充满悲剧气氛的环境描写的烘托,塑造了忠于爱情、生死相许的大雁的艺术形象,谱写了一曲凄婉缠绵,感人至深的爱情悲歌。词作中大雁的惨死正象征着青年男女纯真爱情的礼赞,其中深深寄托了词人进步的爱情理想。词中以帝王盛典之消逝反衬雁丘之长存,正说明纯真爱情在词人心目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也是词人朴素的民本思想的折光。词中写殉情之雁不会与莺儿、燕子一样化为黄土,正是强调其忠于爱情的精神不朽。词人站在历史的高度,写出了这种精神的永不磨灭,使读者不能不佩服他的惊人识见。”

    “全词情节并不复杂,行文却腾挪多变。围绕着开头的两句发问,层层深入地描绘铺叙。有大雁生前的欢乐,也有死后的凄苦,有对往事的追忆,也有对未来的展望,前后照应,上下联,寓缠绵之情于豪宕之中,寄人生哲理于情语之外,清丽淳朴、温婉蕴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词作雄浑博大。在这首词中词人以健笔写柔情,熔沉雄之气韵与柔婉之情肠于一炉,确实是柔婉之极而又沉雄之至。这样的人物,怎么可能陌陌无名呢。”

    一行人终于走到了这汾水边,这小小的新坟。

    “这里就是雁丘了啊,诞生了如此千古绝响。”那位山长在感叹着。“此人才情,举世无双啊,可以无缘一见。”

    ……

    “是奕州!”

    青州军这边,有信使过来汇报道。“杨皓的粮食都是从禹国边境,奕州调遣而来的!调粮只是个幌子,将军认为晋军已经缺粮了,此次定然是要直扑奕州暂时休整!禹国是不会放我们过境的,但是会放晋军过境,请将军务必将晋军拦下!”

    同样的命令,也传到了楚州军那边。

    青州军从南边追赶,楚州军从东边,北边有洛城出来的亲军,慢慢汇集了各州府的将士,最为壮大。

    可是他们唯独照顾不到西边,只有这一点府县兵,战力还是最下乘的,而且是步兵。

    现在斥候已经发现了晋军在快速往西边移动,再结合杨皓在奕州调粮的消息,让他们大惊失色。

    晋军要奋力一击西军,往西边逃了,先去禹国躲一躲。

    这位晋太子啊,不愧是这种性格啊,当初他是怎么离开洛城的这些魏国将士可还都记得。

    总是想着要溜,一有机会势必要比兔子还快。

    竟然把西边忘了,这条路线也是沃野平原,策马可驱千里。

    他们之前谁也没有想过王川会往那个方向逃回去,原本已经一副信誓旦旦去打洛城的意图了。

    竟然是一个幌子,还往回跑了。

    “所有轻骑,卸下淄重,赶往清水河,歼灭晋军!”这位青州军的将领下令道。

    只希望西军能够多拦一阵子,想靠这点人跟晋军硬碰硬根本不可能。

    现今也只能相信队友了。

    而晋军这么一动,其他魏军也跟着作出调整,四面八方的魏军先派了骑兵去救援。

    只要把他们拖住,大军来临,他们就死路一条了!

    “晋军往这边来了。”

    西军将领张开手掌搭在眼上,运足目力望著远方。

    看着地平线上飘浮著一层雾状的烟尘,形状宽扁,平而弥散。

    “骑兵,先锋大概五千人!烟尘尖锐而高。”手下人也在观察着。

    魏军正源源不断地往敌人所在开拨,听闻光是洛城来的亲军就有两万精兵,沿途汇集起来州府的军队,加起来差不多就有六七万人。大家都在吹整个队伍前後绵延超过二百里,这固然是因为在本国境内行军,不用太严谨,但因为面对的是晋军轻骑,都是急行军。

    他们也从来没有把这些晋军对手放在眼里,如此急促也是为了尽快剿灭这些外敌,以防狗急跳墙伤害他们魏国的军民。

    晋军往最薄弱处突围了,直击西军,他们也别无选择,迎敌!

    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把他们拦下!

    东南北三军一定也在路上了,赶来救援了。

    士兵们于是无一畏惧。

    “兄弟们,忘了燕州之耻了吗?不能再让晋军在我们境内畅行无阻了,让他们有来无回,让他们明白魏国是不可侵犯的!”

    军法官在依次传令下去,让每一位士兵都能够听到。

    气势如虹!

    西军已经列阵了,看着敌人越来越近,在这狭小的溪流岸边对敌。

    以这点兵力只能部署两道阵线,紧邻溪水,前军放在距第一道溪水二十步的位置,原意是想趁敌军进攻时,半渡而击。

    “偃月阵么。”段长峰遥遥望见魏军前锋便在距离溪水不远处的位置结成一个弧状的阵形。

    以主将所在的位置为中心,两翼前出,形成如月。主将可以从中掌控全局,随时调度。一旦敌军进攻,前出的两翼便能攻击敌军侧翼,是一种稳健的防守阵形。

    “西军将领并非,自幼习武,曾大破土匪寨……”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天星子也能够掌握对方的情报。

    无比恐怖。

    原先也想换一个河段拦敌,让晋军不易渡河。

    只是主动权在段长峰手上,他已经让两万晋军率先渡河了,可迂回包围。

    再由晋军决定突围点,于是才有了如此不利于步兵的地形,让魏军更加被动了。

    “儿郎们!杀啊!”

    两军相逢,晋军将尉带兵冲锋而上。

    “护我魏国!”

    魏军将领高喊一声,同时几辆大车从中军阵列间推出,排成一列。车上载的都是牛皮大鼓,几名孔武有力的军士举起鼓槌,震天的战鼓声随即响起。

    年轻的西军将领迎著对方驰来的战马横起长刀,一边喝道:“拒马!”

    前面几列枪手挺起长枪,紧张地盯著对手,最前面一排持盾的刀手半跪下来,用肩膀扛住盾牌,其余的军士纷纷举起弓弩。

    “放!”

    只剩三十步之时,两边的弩箭同时射出,中箭的将士如同麦子一般倒了下去,很快又被填补而上。

    晋军只因都是轻骑,而魏军来的急,都没有带强弓。

    只有这第一轮的箭矢互射,距离转瞬即逝,已经没有机会再放第二次了。

    魏军横刀大声喝道:“杀!”

    说著当先冲上前去,高高跃起一刀砍向前面一人的肩膀。

    “刺!”

    “杀!”

    所有枪手挺起长枪,齐声高呼,朝敌寇的胸口、大腿、马腹刺去。

    有骑术精湛者一勒战马,硬生生停在枪锋前半尺的位置,那些军士刺了个空,连忙收枪,重新结阵。

    也有晋军或者马匹中枪,再也回天乏术。

    长枪就能在士兵身上、马上戳几个窟窿。

    晋军射弩的士兵还有存活了,连忙换上长枪。

    前面第一队皆是长枪,加上马力远远而来,长枪一刺便可洞穿两三人。

    或将魏军高高挑起,仿佛稻草人一般。

    两军厮杀猛烈,迎向对面的敌军。

    在这清水河岸撞在一起,鲜血立刻染红了视野。

    突然晋军严整的横阵微微分开,形成了一个长方形。

    可是猛然看去,竟是浑然一体。

    魏军不免觉得奇怪,如果是他带兵冲锋,怎么都应该以尖兵突破,如利箭一般直射中间防线。

    若是重甲军,他有绝对的信心将对面步兵阵营打穿!

    此地一途平坦,骑兵占据了天时地利。

    他也做好了防御,要截断晋军!

    直接咬断,向打蛇一般打七寸!

    可是那位大名鼎鼎的段长峰竟然如此布阵,莫不是修行把战法都忘光了?

    或者是知道了自己的意图?

章节目录

武道独尊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应侯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应侯并收藏武道独尊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