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 作者:木林森444
第四八六章 清廷朝议(三)
这些情况张之洞当然是不会说破,一则这只是自己的猜测,并无实证;二则也没有必要去得罪袁世凯或华东政府,不过张之洞心里却在想着,别看袁世凯算的精明,但这一次恐怕是要机关算尽太聪明,白给他人做嫁衣。
果然张之洞的话也让慈禧十分满意,由其是张之洞所说,海外华人在510年内无法再发动战事,更是打消了慈禧的最后一点疑虑,反正现在慈禧也是过一年算两年,能不能活到5年以后,连慈禧自己都没有底,何况真要到了那个时候,还有日俄两国可以依靠,这么算来清廷确实是可以立于不败之地了,因此慈禧迟疑了一下,才道:“好吧,铁良,平乱这件事就交给你办了。”
铁良听了,也不禁心头大喜,赶忙拜倒在地,道:“多谢太后、皇上,奴材必当尽心尽力,为朝廷效力。”
这时慈禧又道:“袁世凯,你可也不能闲着,虽然这次朝廷出兵去征剿海外华人的部众,但只因为海外华人做得太过份了,朝廷也不想和他们翻脸,不过在海外华人那边,也总要有个交待,你在海外华人那里说得上话,这事就由你去办,这段时间你就留在天津。”
而袁世凯现在也是一口苦水,他在来北京之前,确实是和华东政府协商好了,由袁世凯领兵出战,华东政府会将攻占的地方都退让出来,只是要求袁世凯拖延一些时间,至少要把今年拖过去。这对袁世凯当然不是难事,而且可以立一份功劳,继续稳固自己在朝中的地位。只是袁世凯确实没有想到会有人横插一扛子进来。结果在铁良也请缨要领兵出战的时候,袁世凯就知道事情不妙,但这时袁世凯己收也收不回去了。
果然慈禧下旨让铁良出战,袁世凯心里连肠子都悔清了,而且慈禧还又下旨让袁世凯留在天津,名议上是和海外华人勾通,但实际是将袁世凯调离战场,让他不能干涉铁良用兵,但现在袁世凯也没有别的办法,只能道:“臣尊旨。”而心里则叹息不己,看来自己和慈禧比起来,还是嫩了一点。
看着袁世凯虽然极力作出平常,但又掩饰不住失望的表情,慈禧心里也颇为畅快,在慈禧看来,袁世凯有能力,能干实事,确实是个不可多的人材,不过权力心重,又喜好权弄术,弄不好就是第二个甲午之前的李鸿章,因此有必要经常敲打敲打他,由其是自庚子国变之后,袁世凯就一路顺风高升,由山东巡抚直升到军机大臣,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也应该找个理由打压打压他,否则袁世凯还真的要目中无人了。这次平定了河北的民变之后,怎么样也要找个理由,撤了袁世凯几个职务,以后再补上,这样打一巴掌再给个枣吃,才是御下之道。
而想到这时,慈禧心里也暗暗叹了一口气,如果满人中能出几个像样的人材,自己也不用这么对袁世凯又拉又防的,铁良、良弼都算是还不错的,可惜都太年轻,还浮燥了一些,需要好好磨砺几年才能当大用,但愿这次能让这两个人成长一些,这样自己以后也能少操一些心。
想到这些,慈禧也有些意性澜珊,道:“那就这么着吧,你们向都跪安了吧。”
――――――――分割线―――――――――分割线――――――――
“什么,这次清廷没有老袁领兵。”
“嗯,派的是铁良和良弼两人领兵,估计老佛爷是觉得这一仗很好打,又怕老袁再立功了,不好嘉奖他,所以这次没派老袁。看来老袁这次是失算了。”
“是啊,所以现在老袁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一回到天津就找张晖,现在只能靠我们了?”
原来袁世凯带着肚子的奥恼离开北京,而在回程的路上,他已经想明白了,如果这么铁良、良弼真的平乱成功,那么自己辛辛苦苦练出来的新军肯定不会再由自己掌握,至少要失去一半,弄不好只会留一二个镇给自己。袁世凯当然是不甘心的,现在唯一的解局之法就在华东政府那里,只有华东政府击败铁良、良弼的军队,自己才能保住北洋新军的兵权,只是现在华东政府的重心在辽东战场,他们能击败铁良、良弼吗?
于是袁世凯一回到天津就约见新上任的天津市长张晖,将北京的情况如果相告,并且再三请求华东政府,千万不能让铁良、良弼立这个功劳,一定要加强河湖根据地的兵力,击败铁良、良弼。而且表示自己也会尽全力配合华东政府,提供清军的情报。
收到了张晖的报告以后,华东政府到是显得很轻松,虽然河湖根据地的兵力不强,但击败铁良、良弼之流,估计还是难度不大的。这到真不是华东政府狂妄自大,而是基于双方的实力对比考量,尽管北洋新军是一支釆用近代军队编制、训练方式而组建的军队,但在骨子里仍是封建军队的本质。虽然在小站练兵时,北洋军还有一定的蓬勃之气,但袁世凯一心想把北洋新军打造成自己的私军;铁良、良弼等满族权贵也拼命在北洋新军中插入自己的亲信势力,而且随着军队扩大,士兵也良莠不齐,现在的北洋新军虽然比清廷的湘军、淮军强些,但也并非是什么强大的军队。
而现在河湖根据地现在己拥有军队5、6万人,士兵来源绝大部份都是普通农民,由于人人家里分了田产,因此对穿越者的忠诚度极高,而且只要一说是保卫家园,保护土地而战,立刻会士气大涨,虽然缺少重武器,但有根据地为依托,熟悉地形,因此只要战术运用得当,那么击败清军的机率很大。
夏博海道:“通知河湖根据地,情况有变,这一仗可是要打赢的,而且要赢得漂亮,不仅要让老袁欠我们一个人情,而且还要让老袁知道,我们先前和他达成的协议,可不是因为打不过他,可别太自以为是。”
肖建军笑道:“这对河湖根据地来说,可是一个好消息啊,他们本来就不甘心把自己占领的地方又让出去,现在好了,我建议这一仗打赢以后,再多占几个地方,也是给清廷一个教训,就算将来清廷换了老袁领兵,也不用全部让出来,只要能让老袁对清廷有个交待就可以了。”
秦铮道:“也许就算是老袁领兵,我们也不用让地方了。这次铁良、良弼领兵出战,前期准备至少也要1、2个月,战斗经过起码2、3个月,因此这一仗下来,少说也要3个月,如果再拖一拖,4、5个月也有可能,而等老袁再次领兵的时候,差不多是半年以后的事情了,那时只要我们的海参崴作战成功,辽东的大局也就基本定下来了,我们也根本不用再和清廷虚与委蛇,干脆就直接撕破脸,把老袁再痛打一顿,清廷就根本派不出人来了。”
夏博海点了点头,道:“这也算是一个预备的计划吧,总之先把铁良、良弼打败了再说,河湖根据地还需要什么补充吗?在不影响辽东战场的情况下,尽量的满足他们的要求。再过2个月,德国的物资就要到了,那时我们就要宽裕多了。”
原来德国、美国政府在经过了认真的协商之后,都同意华东政府增加债券发行的要求,并允许华东政府以债券发行的收入直接换取两国的物资。而且双方在经过了数轮协商之后,也明确了两国向华东政府派遣军事观察团的細节及规范。
徳国政府己经决定,将向华东政府派出一个多达62人的军事观察团,其中陆军35人,海军27人;另外第一批运送给华东政府的军火有各种火炮计500门,炮弹7万发,305毫米炮塔8套,200毫米炮塔10套,以及其他机械、配件等等,现在这批物资以及军事观察团均已从徳国装船出发,预计在3个月以后到达青岛。
美国的军事观察团人数较少,只有43人,陆军23人,海军20人,而华东政府所需的物资也己发出,由其部份物资,主要是粮食、木材是直接从菲律宾发出,因此在1个月內就可以到达青岛,比德国要快得多。
当然德国、美国的行为也遭到英法两国的强烈抗议,指责他们的行为将严重破坏远东地区的和平进程,但德国、美国也对此进行了反驳,在这场战争中,法国己为俄国提供了数十亿法郎的贷款,英国也为日本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和武器,德国、美国和华东政府的正常贸易根本不应受到指责,而英法两国并不是这场战争的参战方,更没有指责德国、美国的立场。
其实作为这场战争参战方的日本、俄国也向德国、美国进行过抗议,但德国、美国根本就没有睬理,该买的照买不误,而英法两国也没有什么好办法阻止。
第四八六章 清廷朝议(三)
第四八六章 清廷朝议(三)
这些情况张之洞当然是不会说破,一则这只是自己的猜测,并无实证;二则也没有必要去得罪袁世凯或华东政府,不过张之洞心里却在想着,别看袁世凯算的精明,但这一次恐怕是要机关算尽太聪明,白给他人做嫁衣。
果然张之洞的话也让慈禧十分满意,由其是张之洞所说,海外华人在510年内无法再发动战事,更是打消了慈禧的最后一点疑虑,反正现在慈禧也是过一年算两年,能不能活到5年以后,连慈禧自己都没有底,何况真要到了那个时候,还有日俄两国可以依靠,这么算来清廷确实是可以立于不败之地了,因此慈禧迟疑了一下,才道:“好吧,铁良,平乱这件事就交给你办了。”
铁良听了,也不禁心头大喜,赶忙拜倒在地,道:“多谢太后、皇上,奴材必当尽心尽力,为朝廷效力。”
这时慈禧又道:“袁世凯,你可也不能闲着,虽然这次朝廷出兵去征剿海外华人的部众,但只因为海外华人做得太过份了,朝廷也不想和他们翻脸,不过在海外华人那边,也总要有个交待,你在海外华人那里说得上话,这事就由你去办,这段时间你就留在天津。”
而袁世凯现在也是一口苦水,他在来北京之前,确实是和华东政府协商好了,由袁世凯领兵出战,华东政府会将攻占的地方都退让出来,只是要求袁世凯拖延一些时间,至少要把今年拖过去。这对袁世凯当然不是难事,而且可以立一份功劳,继续稳固自己在朝中的地位。只是袁世凯确实没有想到会有人横插一扛子进来。结果在铁良也请缨要领兵出战的时候,袁世凯就知道事情不妙,但这时袁世凯己收也收不回去了。
果然慈禧下旨让铁良出战,袁世凯心里连肠子都悔清了,而且慈禧还又下旨让袁世凯留在天津,名议上是和海外华人勾通,但实际是将袁世凯调离战场,让他不能干涉铁良用兵,但现在袁世凯也没有别的办法,只能道:“臣尊旨。”而心里则叹息不己,看来自己和慈禧比起来,还是嫩了一点。
看着袁世凯虽然极力作出平常,但又掩饰不住失望的表情,慈禧心里也颇为畅快,在慈禧看来,袁世凯有能力,能干实事,确实是个不可多的人材,不过权力心重,又喜好权弄术,弄不好就是第二个甲午之前的李鸿章,因此有必要经常敲打敲打他,由其是自庚子国变之后,袁世凯就一路顺风高升,由山东巡抚直升到军机大臣,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也应该找个理由打压打压他,否则袁世凯还真的要目中无人了。这次平定了河北的民变之后,怎么样也要找个理由,撤了袁世凯几个职务,以后再补上,这样打一巴掌再给个枣吃,才是御下之道。
而想到这时,慈禧心里也暗暗叹了一口气,如果满人中能出几个像样的人材,自己也不用这么对袁世凯又拉又防的,铁良、良弼都算是还不错的,可惜都太年轻,还浮燥了一些,需要好好磨砺几年才能当大用,但愿这次能让这两个人成长一些,这样自己以后也能少操一些心。
想到这些,慈禧也有些意性澜珊,道:“那就这么着吧,你们向都跪安了吧。”
――――――――分割线―――――――――分割线――――――――
“什么,这次清廷没有老袁领兵。”
“嗯,派的是铁良和良弼两人领兵,估计老佛爷是觉得这一仗很好打,又怕老袁再立功了,不好嘉奖他,所以这次没派老袁。看来老袁这次是失算了。”
“是啊,所以现在老袁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一回到天津就找张晖,现在只能靠我们了?”
原来袁世凯带着肚子的奥恼离开北京,而在回程的路上,他已经想明白了,如果这么铁良、良弼真的平乱成功,那么自己辛辛苦苦练出来的新军肯定不会再由自己掌握,至少要失去一半,弄不好只会留一二个镇给自己。袁世凯当然是不甘心的,现在唯一的解局之法就在华东政府那里,只有华东政府击败铁良、良弼的军队,自己才能保住北洋新军的兵权,只是现在华东政府的重心在辽东战场,他们能击败铁良、良弼吗?
于是袁世凯一回到天津就约见新上任的天津市长张晖,将北京的情况如果相告,并且再三请求华东政府,千万不能让铁良、良弼立这个功劳,一定要加强河湖根据地的兵力,击败铁良、良弼。而且表示自己也会尽全力配合华东政府,提供清军的情报。
收到了张晖的报告以后,华东政府到是显得很轻松,虽然河湖根据地的兵力不强,但击败铁良、良弼之流,估计还是难度不大的。这到真不是华东政府狂妄自大,而是基于双方的实力对比考量,尽管北洋新军是一支釆用近代军队编制、训练方式而组建的军队,但在骨子里仍是封建军队的本质。虽然在小站练兵时,北洋军还有一定的蓬勃之气,但袁世凯一心想把北洋新军打造成自己的私军;铁良、良弼等满族权贵也拼命在北洋新军中插入自己的亲信势力,而且随着军队扩大,士兵也良莠不齐,现在的北洋新军虽然比清廷的湘军、淮军强些,但也并非是什么强大的军队。
而现在河湖根据地现在己拥有军队5、6万人,士兵来源绝大部份都是普通农民,由于人人家里分了田产,因此对穿越者的忠诚度极高,而且只要一说是保卫家园,保护土地而战,立刻会士气大涨,虽然缺少重武器,但有根据地为依托,熟悉地形,因此只要战术运用得当,那么击败清军的机率很大。
夏博海道:“通知河湖根据地,情况有变,这一仗可是要打赢的,而且要赢得漂亮,不仅要让老袁欠我们一个人情,而且还要让老袁知道,我们先前和他达成的协议,可不是因为打不过他,可别太自以为是。”
肖建军笑道:“这对河湖根据地来说,可是一个好消息啊,他们本来就不甘心把自己占领的地方又让出去,现在好了,我建议这一仗打赢以后,再多占几个地方,也是给清廷一个教训,就算将来清廷换了老袁领兵,也不用全部让出来,只要能让老袁对清廷有个交待就可以了。”
秦铮道:“也许就算是老袁领兵,我们也不用让地方了。这次铁良、良弼领兵出战,前期准备至少也要1、2个月,战斗经过起码2、3个月,因此这一仗下来,少说也要3个月,如果再拖一拖,4、5个月也有可能,而等老袁再次领兵的时候,差不多是半年以后的事情了,那时只要我们的海参崴作战成功,辽东的大局也就基本定下来了,我们也根本不用再和清廷虚与委蛇,干脆就直接撕破脸,把老袁再痛打一顿,清廷就根本派不出人来了。”
夏博海点了点头,道:“这也算是一个预备的计划吧,总之先把铁良、良弼打败了再说,河湖根据地还需要什么补充吗?在不影响辽东战场的情况下,尽量的满足他们的要求。再过2个月,德国的物资就要到了,那时我们就要宽裕多了。”
原来德国、美国政府在经过了认真的协商之后,都同意华东政府增加债券发行的要求,并允许华东政府以债券发行的收入直接换取两国的物资。而且双方在经过了数轮协商之后,也明确了两国向华东政府派遣军事观察团的細节及规范。
徳国政府己经决定,将向华东政府派出一个多达62人的军事观察团,其中陆军35人,海军27人;另外第一批运送给华东政府的军火有各种火炮计500门,炮弹7万发,305毫米炮塔8套,200毫米炮塔10套,以及其他机械、配件等等,现在这批物资以及军事观察团均已从徳国装船出发,预计在3个月以后到达青岛。
美国的军事观察团人数较少,只有43人,陆军23人,海军20人,而华东政府所需的物资也己发出,由其部份物资,主要是粮食、木材是直接从菲律宾发出,因此在1个月內就可以到达青岛,比德国要快得多。
当然德国、美国的行为也遭到英法两国的强烈抗议,指责他们的行为将严重破坏远东地区的和平进程,但德国、美国也对此进行了反驳,在这场战争中,法国己为俄国提供了数十亿法郎的贷款,英国也为日本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和武器,德国、美国和华东政府的正常贸易根本不应受到指责,而英法两国并不是这场战争的参战方,更没有指责德国、美国的立场。
其实作为这场战争参战方的日本、俄国也向德国、美国进行过抗议,但德国、美国根本就没有睬理,该买的照买不误,而英法两国也没有什么好办法阻止。
第四八六章 清廷朝议(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