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梁王的问题,上官仪微微皱起眉头。
这个问题,以前从来没人问过他。
其实,上官仪心目中最真实的答案,大概就是通过读书改变命运。
不过,既然这个问题是梁王问出来的,那他就不能这么回答了。
因此,在听到梁王的问题之后,上官仪沉思片刻之后说道:“我读书,是为了一展平生所愿!”
听到上官仪的回答之后,李愔微微摇头,不置一词。
看到李愔得反应,上官仪的傲气也被激发起来,不由反问道:“不知梁王殿下,又是为何而读书呢?”
听到上官仪得反问,李愔嘴角一抹微笑一闪即逝。
李愔不由放下酒杯,抑扬顿挫地说道:“本王读书,只愿: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续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李愔每说一句,上官仪就被震撼一次。
说到最后,上官仪坐立不住,不由一下子站起身来。
听完梁王的回答之后,上官仪只觉得热血上涌,一股豪气陡然涌上心头。
他大声随和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续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他的声音越来越大,说到最后一句,居然震动窗纸簌簌作响。
“男儿读书,当如是也!”
说罢,上官仪对李愔深深一揖。
这一礼,李愔并没有躲避,而是坦然受之。
既然上官仪从这四句话里受益,那么他就当的起这一礼。
这四句话,出自后世张载的四为句,可以说,几乎把古代书生所有的理想和抱负全都归纳总结在一起。
李愔相信,很少有弱冠之年的书生在听过四为句之后,还能不热血彭拜,不奉为圭皋的。
果然,在李愔说出四为句之后,上官仪已经将李愔引为平生知己。
两人一场酒宴,喝的痛快淋漓,宾主尽欢。
最终下楼,两人把臂而行。
走到门口的时候,李愔忽然停了下来,对账房说道:“去给上官公子包一万钱来。”
很快,一个包裹了一万钱的包裹,就递到了上官仪手中。
这一次,上官仪并没有推辞。
接过包裹之后,上官仪对李愔说道:“今日上官仪到天下第一楼来对对联,其实是因为囊中羞涩。承蒙殿下馈赠,上官仪就厚颜收下了。”
听到上官仪的话之后,李愔不由哈哈大笑,心知上官仪是真的不把自己当外人了。
李愔不由问道:“上官公子,你可有住处?如果没有的话,不妨住进我王府里面。我王府之内,有数千藏书,可供上官公子随意观看。”
在古代,可不比现代有这么好的条件,想看什么书,随时都能买到,甚至在网上就能在线阅读。
在哪个时代,想借书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数千藏书,对哪个时代的书生的诱惑力,堪比大宝剑。
并且李愔又说了一句话:“上官公子,如果需要的话,本王还可以帮你引荐一下主考官。”
唐朝的科举制度继承自隋朝,还并不完善。
当时的考试,不糊名,改卷人可以看到考生的名字。
因此,这里面暗箱操控的地方很多。
有很多考生,会在考试之前,拿着自己的诗作去拜见主考官。
如果主考官喜欢你的诗作,那么成了,这一科,你十有八九会高中。
所以,当时流行一种说法,功夫在场外。
比方说,唐朝有一首非常出名的诗《近试上张水部》,就是诗人朱庆馀在考进士科之前,写给主考官张籍的行卷诗。
这首诗是这么写的: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否。
这首诗猛一看上去,是写的一个新婚女子,洞房花烛夜之后醒来,天快亮了。
丑媳妇马上就要见公婆了,新娘子很紧张,化完妆之后低声问夫婿,我画的眉,合不合潮流?
但是这首诗真正的意思呢?其实是朱庆馀在问主考官张籍,不知我的诗文,能入您老法眼否?
然后很妙的是,张籍给朱庆馀一个明确的答案,写了一首回诗《酬朱庆馀》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这首诗的意思就是,哎呀,你长得贼拉漂亮,就跟西施是一样一样的,你就不要谦虚和担心了,我看好你哦!
这两人这一唱一和,成为千古佳话。
这种在现在看来很羞耻的事情,在当时就是常态。
我们的诗仙李白,也曾干过这种事情。
当时他拜访韩荆州,就写过一篇《与韩荆州书》,其中有两句为: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估计金庸老先生的生平不识陈近南,纵称英雄也枉然,就是从这两句套过来的。
中间还有一句: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
意思就是,我才思敏捷,你快考考我吧。随便出个题目,我都能洋洋洒洒写一万字而不用思考!
当时的李白,还是有理想有抱负的文艺青年,当时大概还没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思想。
当时还是愿意做官,力求上进的。
只可惜,这位韩荆州并不待见李白,根本就没给李白机会,最终也没成为千古佳话而流传。
但是当时的风气就是这样,如果李愔愿意为上官仪引荐主考官的话。
有李愔的身份,再加上上官仪的真才实学,可以让上官仪马上脱颖而出。
不过,李愔的提议,却是被上官仪给婉拒了。
上官仪诚恳地说道:“殿下的好意我心领了,但是我更愿意凭我的真才实学考中,在下告辞!”
看着上官仪从容远去的背影,李愔不由摇了摇头。
根据原本的历史轨迹,上官仪这一次应该是考中了的。
这可是宰相之才啊!
如果能拉拢在身边就好了。
可惜,如果自己强要不让他参加科举,留在身边,估计这上官仪也不乐意啊。
强扭的瓜不甜,也只能随他去了。
现在李愔真的有些着急,武将还稍微好一些。
但是有治世之才的文人,能被他所用的,真的太难找了。
这个问题,以前从来没人问过他。
其实,上官仪心目中最真实的答案,大概就是通过读书改变命运。
不过,既然这个问题是梁王问出来的,那他就不能这么回答了。
因此,在听到梁王的问题之后,上官仪沉思片刻之后说道:“我读书,是为了一展平生所愿!”
听到上官仪的回答之后,李愔微微摇头,不置一词。
看到李愔得反应,上官仪的傲气也被激发起来,不由反问道:“不知梁王殿下,又是为何而读书呢?”
听到上官仪得反问,李愔嘴角一抹微笑一闪即逝。
李愔不由放下酒杯,抑扬顿挫地说道:“本王读书,只愿: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续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李愔每说一句,上官仪就被震撼一次。
说到最后,上官仪坐立不住,不由一下子站起身来。
听完梁王的回答之后,上官仪只觉得热血上涌,一股豪气陡然涌上心头。
他大声随和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续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他的声音越来越大,说到最后一句,居然震动窗纸簌簌作响。
“男儿读书,当如是也!”
说罢,上官仪对李愔深深一揖。
这一礼,李愔并没有躲避,而是坦然受之。
既然上官仪从这四句话里受益,那么他就当的起这一礼。
这四句话,出自后世张载的四为句,可以说,几乎把古代书生所有的理想和抱负全都归纳总结在一起。
李愔相信,很少有弱冠之年的书生在听过四为句之后,还能不热血彭拜,不奉为圭皋的。
果然,在李愔说出四为句之后,上官仪已经将李愔引为平生知己。
两人一场酒宴,喝的痛快淋漓,宾主尽欢。
最终下楼,两人把臂而行。
走到门口的时候,李愔忽然停了下来,对账房说道:“去给上官公子包一万钱来。”
很快,一个包裹了一万钱的包裹,就递到了上官仪手中。
这一次,上官仪并没有推辞。
接过包裹之后,上官仪对李愔说道:“今日上官仪到天下第一楼来对对联,其实是因为囊中羞涩。承蒙殿下馈赠,上官仪就厚颜收下了。”
听到上官仪的话之后,李愔不由哈哈大笑,心知上官仪是真的不把自己当外人了。
李愔不由问道:“上官公子,你可有住处?如果没有的话,不妨住进我王府里面。我王府之内,有数千藏书,可供上官公子随意观看。”
在古代,可不比现代有这么好的条件,想看什么书,随时都能买到,甚至在网上就能在线阅读。
在哪个时代,想借书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数千藏书,对哪个时代的书生的诱惑力,堪比大宝剑。
并且李愔又说了一句话:“上官公子,如果需要的话,本王还可以帮你引荐一下主考官。”
唐朝的科举制度继承自隋朝,还并不完善。
当时的考试,不糊名,改卷人可以看到考生的名字。
因此,这里面暗箱操控的地方很多。
有很多考生,会在考试之前,拿着自己的诗作去拜见主考官。
如果主考官喜欢你的诗作,那么成了,这一科,你十有八九会高中。
所以,当时流行一种说法,功夫在场外。
比方说,唐朝有一首非常出名的诗《近试上张水部》,就是诗人朱庆馀在考进士科之前,写给主考官张籍的行卷诗。
这首诗是这么写的: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否。
这首诗猛一看上去,是写的一个新婚女子,洞房花烛夜之后醒来,天快亮了。
丑媳妇马上就要见公婆了,新娘子很紧张,化完妆之后低声问夫婿,我画的眉,合不合潮流?
但是这首诗真正的意思呢?其实是朱庆馀在问主考官张籍,不知我的诗文,能入您老法眼否?
然后很妙的是,张籍给朱庆馀一个明确的答案,写了一首回诗《酬朱庆馀》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这首诗的意思就是,哎呀,你长得贼拉漂亮,就跟西施是一样一样的,你就不要谦虚和担心了,我看好你哦!
这两人这一唱一和,成为千古佳话。
这种在现在看来很羞耻的事情,在当时就是常态。
我们的诗仙李白,也曾干过这种事情。
当时他拜访韩荆州,就写过一篇《与韩荆州书》,其中有两句为: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估计金庸老先生的生平不识陈近南,纵称英雄也枉然,就是从这两句套过来的。
中间还有一句: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
意思就是,我才思敏捷,你快考考我吧。随便出个题目,我都能洋洋洒洒写一万字而不用思考!
当时的李白,还是有理想有抱负的文艺青年,当时大概还没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思想。
当时还是愿意做官,力求上进的。
只可惜,这位韩荆州并不待见李白,根本就没给李白机会,最终也没成为千古佳话而流传。
但是当时的风气就是这样,如果李愔愿意为上官仪引荐主考官的话。
有李愔的身份,再加上上官仪的真才实学,可以让上官仪马上脱颖而出。
不过,李愔的提议,却是被上官仪给婉拒了。
上官仪诚恳地说道:“殿下的好意我心领了,但是我更愿意凭我的真才实学考中,在下告辞!”
看着上官仪从容远去的背影,李愔不由摇了摇头。
根据原本的历史轨迹,上官仪这一次应该是考中了的。
这可是宰相之才啊!
如果能拉拢在身边就好了。
可惜,如果自己强要不让他参加科举,留在身边,估计这上官仪也不乐意啊。
强扭的瓜不甜,也只能随他去了。
现在李愔真的有些着急,武将还稍微好一些。
但是有治世之才的文人,能被他所用的,真的太难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