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猫跳寺,回到湖泊中去看日落,太阳慢慢藏到山的另一边,在湖面上拖下长长的金色碎影。
渔夫手上喇叭状的大鱼篓是当地一种特殊的捕鱼工具,篓没有底,篓身是能松紧的渔网。渔夫把鱼筐插进水里,把鱼圈在中央,那些来不及逃窜的鱼就会被渔网卡住。
日落西山之后,晚霞把整个天空都染成了皮粉色,这一切又映在水里。渔夫、船桨、鱼篓,在这一刻俨然成这片湖最美的点缀。
第二天来到缅甸最大的僧院,从10岁的小沙弥到60几岁的大住持,还有大德高僧,约有2000多僧人。在各国佛教中,以缅甸僧侣的测试制度最为严格,通过律藏测试的人,称为持律者。
三藏全部通过的人,称为三藏师,这是缅甸僧侣的最高荣誉。这里的僧侣以学习佛学为主,不需要自己外出化缘。男人一生必须要出家一次,出家次数不限,时间可长可短,多则几年、少则几个月甚至一两个星期。
只有这样社会才会承认其成人,才会受到尊重,还俗后才能享结婚的权力,当然也可以从此皈依佛门,不过缅甸女子一旦出家做尼姑则终生不能还俗。
穿着白袈裟的小孩儿相当于见习生,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劳动,考试合格后才能换上红袈裟,正式进入寺院修行。
进入僧院,会先经过一座小小的钟楼,从钟楼拐进去以后,便是很大的一片院落群了,一幢幢树影婆娑的房屋是僧侣们们的宿舍、教室等。感觉这里像是个幽静的世外桃源,僧侣在此精研佛学,不闻外世纷扰。
所谓的“千人僧饭”,是因为这里的僧侣最多,每天上午10点,千名僧人会聚集起来共同午餐的场景颇为壮观。
上午10:15佛学院准时敲钟,上千僧侣从宿舍、从四面八方陆续走到餐厅外的小路上。这座僧院的外观并不特殊,经过钟楼前方的甬道,尽头就是大食堂,甬道两侧是僧人们学习和住宿的地方。
每天10:30,一切就像变成一场表演,各国慕名而来的游客,举着相机围在僧人队伍周边,对着整个仪式狂拍,各种长枪短炮的阵势。久而久之这里变成一处著名必游景点,本来是僧侣们正常的生活状态却因为游客的逐渐增多而演变成一种商业性质的表演?
而僧侣们似乎也习惯,虽然不排斥,但也不会轻易让你拍到,走动的僧侣或躲闪、或低着头、或干脆背过身,或面无表情地看着前方,总之是不给游客好脸色看。
看他们的脚,年龄很小的僧侣因每日光脚行走,脚都已经变形,还有缅甸的蚊虫在他们的身上留下的印痕。
托钵赤脚、整齐的排成两排的僧侣,面无表情的有序缓缓前行。期间,僧侣和信众没有任何交流,只是静默地接受信众的施舍,僧侣的化缘钵中的东西也是五花八门,糖果、面包、眼镜、钱币、书本等等。
这里是小乘佛教国家,僧侣都要严格遵守过午不食和托钵乞食,每天只能吃两顿饭,一餐在清晨4点钟,一餐在上午10点钟,从午后到午夜,除喝水外,不再吃任何东西。
听说佛学院里地位较高的僧侣会单独吃,不但食物丰富,还有侍者为其服务。地位较低的僧侣就是一排一排地坐在长桌两侧,默默吃饭,没有一点声音。很多僧人并不在食堂里吃,只是坐一会儿就拿着各自的食物离开。
食堂的门口拥着一群靠施舍讨生计的人,无论是游客还是僧侣会把当天布施的食物分给他们。得到食物的人们,即便是几块糖都会露出真实而满足的笑容。
在这个国家,关于和尚的问题也挺颠覆的,比如可以吃肉,可以有老婆。当然可以还俗,但也可以随时再去做和尚。当一个人要去做和尚的时候,他的父母必须同意,如果他已经成家了,那他的老婆必须同意,如果他有工作,他的老板也要同意。
所以在咱们国内,每到黄金周的假期,所有的景点都是人满为患,而在缅甸,每到假期则是所有的寺庙人满为患,因为很多人都利用假期去寺院里做短期和尚,直到假期结束,才回到世俗里继续上班。
可以有老婆并不是说当一个人在做和尚的时候可以每天回家去过夫妻生活,而是说当一个人成家以后,他仍然可以去寺庙里做和尚,但这个时候需要他老婆同意才行。
这个人在寺庙里做和尚时,必须按照和尚的生活方式,吃住都在寺庙里,每天早上去化斋等等,直到他还俗不在做和尚为止,而他还俗之后仍然跟他老婆是夫妻。
曾经流行过这样的说法:缅甸电视里只有两种颜色,绿色和橙色。绿色指的是军队,而橙色则是僧袍。
佛教思想的长期影响下乐善好施。在缅甸,几乎天天有人募捐,有人施舍,施舍已成为缅甸人的一种习惯,不讲究物品的贵重而注重是否心甘情愿。
有句俗话:心诚的人施舍一个像榕树籽一样小的东西可以得到像榕树那样大的报答;心不诚的人即使施舍榕树一样大的东西,也只能积下榕树籽那样小的功德。
如果能在炎热的夏天向过路人施舍一杯清凉洁净的水,则是一件很积德的事。所以,你会看到,在缅甸人自家大门口、在市内公共汽车站,或在公园、佛塔等场所,总放有盛满清水的水罐和水杯,供过路人饮用。
施舍和捐献到处可见。数以万计的佛塔和数不清的寺庙是人们捐款修建的;全国32万僧尼的斋饭、袈裟和日用品是教徒布施的;就连市内公共汽车的凉棚、公园里供游人小憩的亭子和石凳也都是教徒捐钱修起来的,上面都刻有施主的名字。
很多人一生最大的愿望是捐钱修佛塔,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临死时把全部积蓄捐献出来修一座佛塔才算了却心愿。
渔夫手上喇叭状的大鱼篓是当地一种特殊的捕鱼工具,篓没有底,篓身是能松紧的渔网。渔夫把鱼筐插进水里,把鱼圈在中央,那些来不及逃窜的鱼就会被渔网卡住。
日落西山之后,晚霞把整个天空都染成了皮粉色,这一切又映在水里。渔夫、船桨、鱼篓,在这一刻俨然成这片湖最美的点缀。
第二天来到缅甸最大的僧院,从10岁的小沙弥到60几岁的大住持,还有大德高僧,约有2000多僧人。在各国佛教中,以缅甸僧侣的测试制度最为严格,通过律藏测试的人,称为持律者。
三藏全部通过的人,称为三藏师,这是缅甸僧侣的最高荣誉。这里的僧侣以学习佛学为主,不需要自己外出化缘。男人一生必须要出家一次,出家次数不限,时间可长可短,多则几年、少则几个月甚至一两个星期。
只有这样社会才会承认其成人,才会受到尊重,还俗后才能享结婚的权力,当然也可以从此皈依佛门,不过缅甸女子一旦出家做尼姑则终生不能还俗。
穿着白袈裟的小孩儿相当于见习生,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劳动,考试合格后才能换上红袈裟,正式进入寺院修行。
进入僧院,会先经过一座小小的钟楼,从钟楼拐进去以后,便是很大的一片院落群了,一幢幢树影婆娑的房屋是僧侣们们的宿舍、教室等。感觉这里像是个幽静的世外桃源,僧侣在此精研佛学,不闻外世纷扰。
所谓的“千人僧饭”,是因为这里的僧侣最多,每天上午10点,千名僧人会聚集起来共同午餐的场景颇为壮观。
上午10:15佛学院准时敲钟,上千僧侣从宿舍、从四面八方陆续走到餐厅外的小路上。这座僧院的外观并不特殊,经过钟楼前方的甬道,尽头就是大食堂,甬道两侧是僧人们学习和住宿的地方。
每天10:30,一切就像变成一场表演,各国慕名而来的游客,举着相机围在僧人队伍周边,对着整个仪式狂拍,各种长枪短炮的阵势。久而久之这里变成一处著名必游景点,本来是僧侣们正常的生活状态却因为游客的逐渐增多而演变成一种商业性质的表演?
而僧侣们似乎也习惯,虽然不排斥,但也不会轻易让你拍到,走动的僧侣或躲闪、或低着头、或干脆背过身,或面无表情地看着前方,总之是不给游客好脸色看。
看他们的脚,年龄很小的僧侣因每日光脚行走,脚都已经变形,还有缅甸的蚊虫在他们的身上留下的印痕。
托钵赤脚、整齐的排成两排的僧侣,面无表情的有序缓缓前行。期间,僧侣和信众没有任何交流,只是静默地接受信众的施舍,僧侣的化缘钵中的东西也是五花八门,糖果、面包、眼镜、钱币、书本等等。
这里是小乘佛教国家,僧侣都要严格遵守过午不食和托钵乞食,每天只能吃两顿饭,一餐在清晨4点钟,一餐在上午10点钟,从午后到午夜,除喝水外,不再吃任何东西。
听说佛学院里地位较高的僧侣会单独吃,不但食物丰富,还有侍者为其服务。地位较低的僧侣就是一排一排地坐在长桌两侧,默默吃饭,没有一点声音。很多僧人并不在食堂里吃,只是坐一会儿就拿着各自的食物离开。
食堂的门口拥着一群靠施舍讨生计的人,无论是游客还是僧侣会把当天布施的食物分给他们。得到食物的人们,即便是几块糖都会露出真实而满足的笑容。
在这个国家,关于和尚的问题也挺颠覆的,比如可以吃肉,可以有老婆。当然可以还俗,但也可以随时再去做和尚。当一个人要去做和尚的时候,他的父母必须同意,如果他已经成家了,那他的老婆必须同意,如果他有工作,他的老板也要同意。
所以在咱们国内,每到黄金周的假期,所有的景点都是人满为患,而在缅甸,每到假期则是所有的寺庙人满为患,因为很多人都利用假期去寺院里做短期和尚,直到假期结束,才回到世俗里继续上班。
可以有老婆并不是说当一个人在做和尚的时候可以每天回家去过夫妻生活,而是说当一个人成家以后,他仍然可以去寺庙里做和尚,但这个时候需要他老婆同意才行。
这个人在寺庙里做和尚时,必须按照和尚的生活方式,吃住都在寺庙里,每天早上去化斋等等,直到他还俗不在做和尚为止,而他还俗之后仍然跟他老婆是夫妻。
曾经流行过这样的说法:缅甸电视里只有两种颜色,绿色和橙色。绿色指的是军队,而橙色则是僧袍。
佛教思想的长期影响下乐善好施。在缅甸,几乎天天有人募捐,有人施舍,施舍已成为缅甸人的一种习惯,不讲究物品的贵重而注重是否心甘情愿。
有句俗话:心诚的人施舍一个像榕树籽一样小的东西可以得到像榕树那样大的报答;心不诚的人即使施舍榕树一样大的东西,也只能积下榕树籽那样小的功德。
如果能在炎热的夏天向过路人施舍一杯清凉洁净的水,则是一件很积德的事。所以,你会看到,在缅甸人自家大门口、在市内公共汽车站,或在公园、佛塔等场所,总放有盛满清水的水罐和水杯,供过路人饮用。
施舍和捐献到处可见。数以万计的佛塔和数不清的寺庙是人们捐款修建的;全国32万僧尼的斋饭、袈裟和日用品是教徒布施的;就连市内公共汽车的凉棚、公园里供游人小憩的亭子和石凳也都是教徒捐钱修起来的,上面都刻有施主的名字。
很多人一生最大的愿望是捐钱修佛塔,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临死时把全部积蓄捐献出来修一座佛塔才算了却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