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广州,在别墅好好休息两天,第一次来匆匆忙忙,因为心中还牵挂着全世界。
而这次已经平平常常,看遍繁华,有机会重新体会一下错过的时光和美食。
江湖上盛传着“广东人什么都吃”的传闻,大吃省的名号可不是白来的。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无一不涉猎。兴致来了,福建人也是必备零食,嘎嘣脆,鸡肉味儿。
在茶餐厅要是听到,老板,来个肥妹,败家仔打包,唔该”可千万不要报警抓人贩子。处处都是黑话名单。肥妹是热巧克力,败家仔是阿华田,仔细想想,是不是很有道理?
热巧克力,热量太高喝了立马变肥;阿华田,这么高热量的饮品,当然很败家!
特别是万年谜题,煲仔饭,到底是把谁的仔煲在饭里了?
餐馆吃饭,酒过三巡,一桌人总会有个起头问大家:“拿不拿饭啊?”然后冲着服务员大喊一声:“唔该!人头饭!”人头饭是什么?其实就是按就餐人数下单相同数量的白米饭。
在这里,混的好不好有个标准:
就看有没有人请你吃牛杂。
其实牛杂档在以前有个更好玩的名字,叫走鬼档。因为以前的人都是推着一部车仔沿街售卖,没有铺租,所以也被称为走鬼档。
一部简单四轮车,架着一口大锅,浓郁的酱汁里沸腾着牛肺牛肠牛肚牛百叶等各种内脏,还有土豆萝卜鱼蛋菌菇蔬菜粉类各种小食。踢着人字拖,站在路边,用签子插着吃,一个逍遥快活的下午就过去了。
以前曾是下栏菜,即低档次的边角碎料和内脏,是给穷人补充营养的便宜肉类。八十年代的时候改革开放和下岗潮轮番袭来,最能吃苦的那波人就做起牛杂生意。
别小瞧卖牛杂的,虽然看起来只是推着一部车仔四处奔波,但卖2元一串的牛肚成本价只要4毛一斤,利润可不低。
不过你得能吃苦才行,凌晨3点去屠宰场,将边角料买回家,反复清洗气味厚重的牛内脏。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所以本地人的说法是,不怕臭不怕累不怕鬼的人,最先上岸买车买楼。
如果让庄臣选择,国内几十个城市,蜀都第一,这里毫无疑问第二!
真的是一个很有魅力的地方,尤其是那股烟火气特别招人喜欢。他们爱一样东西,有的时候和皮囊、环境这些外在条件没多大关系。
往往是被事物本身的魅力所打动,所以比起小资但吃不饱的网红餐厅,广东仔往往更喜欢牛杂档、大排档,就算是有车有房的老板也如此。
真正美食是挑人的,脂肪高,气味重,很多人都不能接受牛内脏,但能接受的人又对它爱得深沉。主角是牛内脏,加入八角、桂皮、陈皮等熬制的卤汁,浸泡沸煮着牛肚、牛肠、牛筋、牛肺、牛腩等内脏,不仅没有腥味,还多丝丝特别的酱汁味。
最爱牛肚、牛肠和牛肺,软嫩香滑带着一点弹牙,被剪成小小块入口又很方便,每口都是享受。
猪肠粉是一种特别可爱的粉,外形像猪肠,一层层卷在一起。吃它的时候阿球特别喜欢用剥洋葱的方法,将猪肠粉铺开来蘸酱吃。铺开后就像一张晶莹剔透的画卷,你可以用酱料在上面作画,再一口塞进嘴里,超满足。
加一串娃娃菜,浸泡过卤汁的青菜保留着自身的甜味,软硬适中不会太生也不会太烂,配着酱料大口塞进嘴,非常清爽解腻。
萝卜、面筋和薯仔也是不能缺少的东西,薯仔就是土豆块儿。牛杂汤里煮过的的薯仔、萝卜和面筋真的超级甜,吸饱汤汁从锅里捞出来,塞进嘴里咬一口都飙甜水。
捧着一碗煮好的牛杂,最神圣的时刻就是撒酱汁。蒜蓉辣酱+海鲜酱,必须是吃牛杂的标配,甜甜辣辣才是牛杂的味道。如果换另一种酱汁,那这牛杂就没了灵魂,不好吃。
左边撒一圈,右边撒一圈,再搅拌在一起,香喷喷让人想立刻干光光。
自己吃的这间牛杂店开了40余年,绝对老字号,店内还挂着与蔡澜的合影。牛杂最大特色就是由药材煲制,味道很特别,所以人多的时候大家只能挤在门口的小桌子上食用。
吃饱漫步小公园,从小公园辐射出去的老街区,只有少数的店铺仍在经营,有点满目苍凉,成片区域,人去楼空。只有墙上的藤蔓,还在疯狂生长攀爬,仿佛要追回倒叙的时光?
一家老式的照相馆,也不知开了多少年。不知道它的存在是因为生意还是情怀,不像现在拿起手机就拍那么容易,以前要留点纪念,都需要前来照相馆拍照、冲洗,她的残旧,其实是因为背负着多少人的回忆。
这片老市区,大多是二十世纪初期的建筑,雕刻精细,那些转角的弧度美得过分。在门窗附近有装饰花纹,浓重的巴洛克和古典风格气息混搭在一起,给人大大的心灵震撼。
当然有点失落,是因为这些本该被好好保护修葺的古建筑,却被标上危楼的标签。兴许是没有人有这个心思,也没有得到该有的资源,给他们一点保护和温暖。
然而对于像自己这种旅行者而言,这些破旧建筑对眼球的冲击力,一点都不属于其他风景。正正因为残破,让这座老城几分岁月带来的风韵和姿色。
来到陈慈黉故居,简单来讲是一个在东南亚跨国间把生意做得很大的商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集工商贸易、金融保险、船务航运和房地产于一体的跨国财团大首领。
清朝宣统二年衣锦还乡,开始在家乡建起这间豪宅,历经三代人半个世纪,真是一门史诗级别的家族工程。各种高逼格的名字,郎中第,寿康里,善居室,三庐书斋等等。
宅院加起来共有厅房500多间,当年富豪的生活是:专门有个家丁是从事开门窗的工作。
好多好多数不清的楼梯,错落的天桥、走廊和屋顶上的人行道,好crazy!
每根柱子每个窗子每个门廊每级楼梯都雕刻精致,粉刷在墙上的颜色虽然有点褪去,但是看得出来是马卡龙系的缤纷。
大房间小房间又到大房间又到小房间,房间之多让你晕,每个房间里都有通往上下的楼梯,却不知道每个楼梯通往的地方都是哪里?
通道迂回曲折,扑朔迷路,让人仿佛置身八卦阵之不得返,庄臣很无语,回趟家要不要跟走迷宫一样烧脑?
而这次已经平平常常,看遍繁华,有机会重新体会一下错过的时光和美食。
江湖上盛传着“广东人什么都吃”的传闻,大吃省的名号可不是白来的。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无一不涉猎。兴致来了,福建人也是必备零食,嘎嘣脆,鸡肉味儿。
在茶餐厅要是听到,老板,来个肥妹,败家仔打包,唔该”可千万不要报警抓人贩子。处处都是黑话名单。肥妹是热巧克力,败家仔是阿华田,仔细想想,是不是很有道理?
热巧克力,热量太高喝了立马变肥;阿华田,这么高热量的饮品,当然很败家!
特别是万年谜题,煲仔饭,到底是把谁的仔煲在饭里了?
餐馆吃饭,酒过三巡,一桌人总会有个起头问大家:“拿不拿饭啊?”然后冲着服务员大喊一声:“唔该!人头饭!”人头饭是什么?其实就是按就餐人数下单相同数量的白米饭。
在这里,混的好不好有个标准:
就看有没有人请你吃牛杂。
其实牛杂档在以前有个更好玩的名字,叫走鬼档。因为以前的人都是推着一部车仔沿街售卖,没有铺租,所以也被称为走鬼档。
一部简单四轮车,架着一口大锅,浓郁的酱汁里沸腾着牛肺牛肠牛肚牛百叶等各种内脏,还有土豆萝卜鱼蛋菌菇蔬菜粉类各种小食。踢着人字拖,站在路边,用签子插着吃,一个逍遥快活的下午就过去了。
以前曾是下栏菜,即低档次的边角碎料和内脏,是给穷人补充营养的便宜肉类。八十年代的时候改革开放和下岗潮轮番袭来,最能吃苦的那波人就做起牛杂生意。
别小瞧卖牛杂的,虽然看起来只是推着一部车仔四处奔波,但卖2元一串的牛肚成本价只要4毛一斤,利润可不低。
不过你得能吃苦才行,凌晨3点去屠宰场,将边角料买回家,反复清洗气味厚重的牛内脏。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所以本地人的说法是,不怕臭不怕累不怕鬼的人,最先上岸买车买楼。
如果让庄臣选择,国内几十个城市,蜀都第一,这里毫无疑问第二!
真的是一个很有魅力的地方,尤其是那股烟火气特别招人喜欢。他们爱一样东西,有的时候和皮囊、环境这些外在条件没多大关系。
往往是被事物本身的魅力所打动,所以比起小资但吃不饱的网红餐厅,广东仔往往更喜欢牛杂档、大排档,就算是有车有房的老板也如此。
真正美食是挑人的,脂肪高,气味重,很多人都不能接受牛内脏,但能接受的人又对它爱得深沉。主角是牛内脏,加入八角、桂皮、陈皮等熬制的卤汁,浸泡沸煮着牛肚、牛肠、牛筋、牛肺、牛腩等内脏,不仅没有腥味,还多丝丝特别的酱汁味。
最爱牛肚、牛肠和牛肺,软嫩香滑带着一点弹牙,被剪成小小块入口又很方便,每口都是享受。
猪肠粉是一种特别可爱的粉,外形像猪肠,一层层卷在一起。吃它的时候阿球特别喜欢用剥洋葱的方法,将猪肠粉铺开来蘸酱吃。铺开后就像一张晶莹剔透的画卷,你可以用酱料在上面作画,再一口塞进嘴里,超满足。
加一串娃娃菜,浸泡过卤汁的青菜保留着自身的甜味,软硬适中不会太生也不会太烂,配着酱料大口塞进嘴,非常清爽解腻。
萝卜、面筋和薯仔也是不能缺少的东西,薯仔就是土豆块儿。牛杂汤里煮过的的薯仔、萝卜和面筋真的超级甜,吸饱汤汁从锅里捞出来,塞进嘴里咬一口都飙甜水。
捧着一碗煮好的牛杂,最神圣的时刻就是撒酱汁。蒜蓉辣酱+海鲜酱,必须是吃牛杂的标配,甜甜辣辣才是牛杂的味道。如果换另一种酱汁,那这牛杂就没了灵魂,不好吃。
左边撒一圈,右边撒一圈,再搅拌在一起,香喷喷让人想立刻干光光。
自己吃的这间牛杂店开了40余年,绝对老字号,店内还挂着与蔡澜的合影。牛杂最大特色就是由药材煲制,味道很特别,所以人多的时候大家只能挤在门口的小桌子上食用。
吃饱漫步小公园,从小公园辐射出去的老街区,只有少数的店铺仍在经营,有点满目苍凉,成片区域,人去楼空。只有墙上的藤蔓,还在疯狂生长攀爬,仿佛要追回倒叙的时光?
一家老式的照相馆,也不知开了多少年。不知道它的存在是因为生意还是情怀,不像现在拿起手机就拍那么容易,以前要留点纪念,都需要前来照相馆拍照、冲洗,她的残旧,其实是因为背负着多少人的回忆。
这片老市区,大多是二十世纪初期的建筑,雕刻精细,那些转角的弧度美得过分。在门窗附近有装饰花纹,浓重的巴洛克和古典风格气息混搭在一起,给人大大的心灵震撼。
当然有点失落,是因为这些本该被好好保护修葺的古建筑,却被标上危楼的标签。兴许是没有人有这个心思,也没有得到该有的资源,给他们一点保护和温暖。
然而对于像自己这种旅行者而言,这些破旧建筑对眼球的冲击力,一点都不属于其他风景。正正因为残破,让这座老城几分岁月带来的风韵和姿色。
来到陈慈黉故居,简单来讲是一个在东南亚跨国间把生意做得很大的商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集工商贸易、金融保险、船务航运和房地产于一体的跨国财团大首领。
清朝宣统二年衣锦还乡,开始在家乡建起这间豪宅,历经三代人半个世纪,真是一门史诗级别的家族工程。各种高逼格的名字,郎中第,寿康里,善居室,三庐书斋等等。
宅院加起来共有厅房500多间,当年富豪的生活是:专门有个家丁是从事开门窗的工作。
好多好多数不清的楼梯,错落的天桥、走廊和屋顶上的人行道,好crazy!
每根柱子每个窗子每个门廊每级楼梯都雕刻精致,粉刷在墙上的颜色虽然有点褪去,但是看得出来是马卡龙系的缤纷。
大房间小房间又到大房间又到小房间,房间之多让你晕,每个房间里都有通往上下的楼梯,却不知道每个楼梯通往的地方都是哪里?
通道迂回曲折,扑朔迷路,让人仿佛置身八卦阵之不得返,庄臣很无语,回趟家要不要跟走迷宫一样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