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的孩子,便是大壮、海川这不过六七岁的,走十几里山路也跟玩儿似的。

    反倒是“飘”了50年的云舒累的都要瘫了,主要是这副身子这三个月以来亏损的太严重,如若不是她修炼了《养生诀》,加上有石钟乳水提气,云舒都不敢保证自己能不能到达大杨树村。

    用了两个多小时,终于到了大杨树小学,其余的孩子各回各班,云舒则根据大丫的记忆,带着大壮和海川来到了校长办公室。

    大杨树小学自建国后建立起来,校长就是李树魁,当了十几年的小学校长,为了学校的师资、硬件而奔波努力,那真是一心为了孩子,是个顶顶好的教育者。

    李树魁对云舒家的情况有几分了解,因为大丫她娘就是大杨树小学六年级的班主任。

    当日大丫爹娘出殡,李树魁还上门吊唁过,因为云舒退学,他还往清溪村跑了五六次。

    可惜当时大丫被那个夏招娣那个恶毒女人用大壮和小壮拿捏住了,无论李校长和她爷爷说什么,她也不去上学了,这让李校长很是生气。

    而在这乡下地方,十里八庄根本没有秘密,李树魁也已经知道了大丫她二婶的所作所为,终于理解了大丫当初不去上学的无奈之情。

    这回李树魁听云舒要在家自学,只回来考试,虽然怕耽搁了一个读书的好苗子,却也知道这是没办法中的办法了。

    他不仅做主只收了云舒一半儿的学费,还将一到六年级的书给云舒找全了,因为都是旧书,只象征性的收了一块钱。

    然后李校长又考了大壮一年级的知识,大壮回答的完全正确。

    海川也十分意动,他跟着旺爷,从会说话就开始背《汤头歌》,数数、识字,比大壮还要强些。

    所以经过李校长的一番考较之后,大杨树小学多了两个在家自学的一年及新生。

    当然,李校长答应大壮和海川在家自学是有条件的,那就是每回考试的成绩都不得低于前十名,否则就要回来上学,云舒自是答应。

    交了学费,拿着书,三人这才高高兴兴的出了学校,向集市所在的地方走去。

    赶集的地方就在大杨树村的打谷场,和学校一南一北,周围五六个村子就这么一个集市,每到大集的时候自然十分热闹。

    待到年前还有一个接连两天的年货大集,到时候更是人山人海。

    今天阳光明媚,秋天的天气既不太热也不太冷,一个一个小摊位前站满了人。

    云舒先前以为这个时期物资匮乏,人们手里没什么钱和票,这个集市肯定也不会太大,哪成想卖什么的都有。

    今天还正赶上纺织场的下乡活动,布料或有些残或是只有一块尺头,小山似的一堆。

    这些布料不仅比供销社种类多,价钱还便宜许多,最重要的是,要的布票少,甚至可以用鸡蛋、粮食、瓜果等以物易物。

    云舒脑子一转,便知道这应该是国营企业为员工谋福利的手段。

    国营企业待遇是好,还是铁饭碗,可有关粮食物资,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

    这种乡下小地方又没有严查,反正那些残次品堆在仓库里还占地方,还不如换成吃的、用的实在些。

    马上就是中秋节了,工人们的中秋福利还没有影儿呢,就有脑瓜子灵活的想到到了这个办法,当然借口自然是下乡送温暖,造福农民兄弟。

    在这个年代,讲究“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往人群里一看,衣服上就没有不打补丁的。

    如今什么都要限量、凭票,农村分到的布票少之又少,说是人均七尺到九尺,实际上根本没有那么多,一家子几年不做新衣服的也比比皆是。

    好在农村里有会织土布的,倒也不至于衣不蔽体。

    但是东北太冷,又不适合种棉花,分到手里的棉花票常常买不到棉花,所以家家户户都有几张羊皮、狗皮、兔皮的袄子,别的好皮子自然也有,只不过舍不得用,大多拿去换钱和票了。

    赶集的人太多了,大壮和海川又小,云舒紧紧拽着两个孩子,人挤人的十分遭罪,干脆将两个孩子领到一家卖豆腐脑、油饼的摊子上。

    “你俩在这吃豆腐脑,姐先去买东西,回头过来接你俩。记住了,千万不能瞎跑,就在这等着我。”

    肚子里的包子、小米粥早就消化了,大壮和海川也饿了,一听有豆腐脑吃,赶紧点头。

    云舒手里没有粮票,好在大集时可以不用粮票,买了两碗豆腐脑,卤汁实在,闻着就有食欲。

    不过因为不要粮票,平日里卖五分钱一碗的豆腐脑,大集上要卖八分,有嫌贵的,不过肯定不包括云舒。

    这丫的现在已经被这个时期的物价彻底征服了,就是将大集上的食物吃个遍,也用不了十块钱,有钱就是任性。

    云舒将布包里的包子给两人留下,和老板说了一声,叫他时不时瞄几眼,别叫人把两个孩子领走了就行。

    “我一会儿就回来,你俩慢慢吃,不用着急。”

    大壮和海川保证不乱跑,就在这等着,云舒背着背包找了个背人的地方,先拿出钱和票,然后又做了一番准备,这才向卖布的摊子走去。

    云舒动作十分灵活,七扭八扭的就从一堆大姑娘小媳妇儿中钻进了最里面,眼前小山似的布料凌乱的堆着,一看就是从废料仓库里直接拉出来的。

    卖布的有五六个人,男女都有,皆是三四十岁稳重的样子,身后是一辆在县里也少见带着帆布篷子的大卡车。

    这几人听话音就不是东北的,倒是有点儿山东口音,也不知道怎么找到这么偏僻的山村大集的。

    云舒也跟着人群挑挑捡捡,卖布料的人也不在意,而且这时候的人多朴实啊,也不会趁人不注意昧下一块什么的。

    这里所有的布料不按尺寸,而是按块卖,优先用粮食、副食品交换,然后才是钱,双方都当自己占了大便宜。

    能出来办这事隐秘事的,那都是单位工会或者后勤的骨干,一群人精子,虽然心里看不起这些老农民,却表现的热情如火,让农民兄弟们感受到了“春天一般的温暖”。

章节目录

五零后记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圈地养膘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圈地养膘并收藏五零后记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