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蔡元朗因为与前太子赵元佐走近,被皇帝儿子新任太子赵恒所忌,偷摸又阴了一回,连续在湖南襄州任上降了两级
由一个从四品武官,降到一个从五品员外郎
不过好在他形象好,还不是那么不受皇帝待见,把他从地方,掉到了京城
这是半年内第二次降职了,蔡元朗心里都是委屈,和家人,和老婆,和亲友,以书信,以言语,以放浪形势上,态度上,诉说着自己的不满
皇帝老儿看样子是真看上我了,我这么个人居然是这样的香饽饽,干什么都有人照顾,我就是长得再帅,你们追粉也应给适可而止吧?哪有人半年降两级的?
蔡元曦看在眼里,心里也有气,没事见到蔡元朗喝醉,就等他酒醒劝他辞官别做
蔡元朗哪里肯干,不当官,我做什么去?
开个买卖,做个生意,或者回山东老家购几亩薄地,怎样,咱们都是平平凡凡,怎样,咱们都是平平安安,蔡元曦回道
蔡元朗道,你只是会错我意,我不是想辞官,我只是觉得,皇帝赵光义太狠心了,赵元佐千错万错毕竟是你儿子,我只是和你儿子走得近点儿,居然就被连续降级,这样的父亲自古到今,到哪找去,难怪赵元佐一直在任上吃酒行狂,都是他老子逼的
蔡元曦道,你不是说,不管他人家事吗?你不是说,那是皇帝自己家事吗?你不是说不参合吗?当初你怎么说的,你怎么忘了?
蔡元朗连声苦笑,我只是觉得孔夫子,觉得过去圣人先贤,对人伦,观点有很多错,至少,在皇帝家事上就是个错误
蔡元曦将头扎进蔡元朗怀里,道,哎哟,我们家蔡大人挺能乱想的啊,居然质疑起孔夫子,质疑起先贤圣人的话了,咱们吃一堑长一智,从今往后,离皇帝家事少点就好了
雍熙三年初六月,蔡元朗携夫人蔡元曦及家人,赶着马车,赶赴京城上任
到了京城,他先安顿家人,找了间四合院招呼全家人住下
然后,就是按照惯例,还是先去刑部报道,交凭官府凭印
当手里接过那个向征着兵部员外郎印绶后,蔡元朗心里百感交集,妈的,人家是官越做越大,自己是官越做越小,自己只是把赵元佐当做幼时玩伴,哪知道就这样被皇帝垂青,遂叹了口气
邀了旧时太子少傅府中几名同僚,姚美庭,朱辰豪,梅继枫,告诉他们,自己已经调回京城,想要在京城会宾楼办酒席,希望他们能够赏光
几人初闻蔡元朗调任回京,心中本是大喜,都道,蔡元朗借调回京是好事,哪里还应该叨扰蔡郎中破费,应该我们招待你才是
蔡元朗抱拳拱手,道,我今回京上任,一切都要从头,很多不方便之处,今后还要仰仗各位原先同僚帮助,还望几位仁兄不吝海涵
姚美庭,朱豪宸,梅继枫,道言,蔡兄,客气,客气
第二天傍晚,蔡元朗在会宾楼二楼,设酒招待
姚美庭,朱辰豪,梅继枫,应约来访
姚美庭,字兰芝,江苏徐州人,宋朝开宝五年进士;朱豪宸,字平舟,京城人,宋朝开宝八年进士;梅继枫,字怀远,湖南湘潭人,宋朝开宝八年进士
虽不属年襟,但同属同僚,都曾经在少傅府中任职,今蔡元朗回京赴职,应蔡元朗之邀前来接风洗尘
一见蔡元朗久等多时,连道,恕罪恕罪,都是刚下了班才来
蔡元朗道,来了就好
因为都属基层官员,不似高官那样客套,四人只是简单寒暄几句,落座
不大时,饭菜端上来,有鱼有肉,有清蒸,有海味
但见桌上如此丰盛,几人夸赞,说,蔡元朗即使放任地方,依然不减当年做派,还是这样豪爽,让蔡兄破费了
蔡元朗失笑连声,在一起同仁那么久,他和同僚在一起日子少之又少,更别说请客吃饭了,心里如此想,但是嘴上道,哪里,哪里,这些饭菜都是我按照这家饭馆招牌菜点的,这好像是京城馆子不算小的了吧,就这样我还觉得招待不周,怕几位兄弟笑我寒酸
几人只是抱拳落座
梅继枫问蔡元朗,蔡兄最近怎样,不是边北千总做得好好的,为什么会调回来
蔡元朗就把自己如何吃辽人亏,调往湖南,又是因为怎样和赵元佐走近,被人参奏,调回京城事情一说
几人也是连声慨叹
说来说去,就说到原太子少傅辛缘博
朱豪宸道,辛缘博老人家在京郊当了半年隐士,被皇帝赵光义召回朝廷,聘为礼部尚书,接替原礼部尚书张新礼部尚书职务,他的一干弟子也因为他的升迁,更在朝廷有了官位,只是苦了原来少傅府的我们,不左不右,不上不下,只能领着微薄俸禄,简单过日子
蔡元朗道,辛缘博老人家还是过去老样子,三步踩不死一个蚂蚁,还是一步三踱吗?
几人看蔡元朗还是老样子,只能回道,你还是这样子,辛缘博毕竟不管怎样,他还是你老师,不该这样编排他,然后话题一转,说道,礼部,自从辛缘博老人家当尚书后,朝廷很多大事都变得井然有序
晚夏,礼部,尚书府
天气炎热
按照过去惯例,每个在职官员都应该手打蒲扇,都应该在职务上做各种消夏,但是咱们这个新任礼部尚书辛缘博治下,每个人都不敢如此
因为所有礼部官员在见到辛缘博当尚书后,就没见到他笑过
话说辛缘博,每日里早朝就是如此,每日早朝,就是看见他一本正经的迈四方步
朝里,早朝大小官员见到也只能由他,按班退朝,出了皇宫大内,皇帝眼前那一亩三分地,谁都不理他,自己走自己的
但是即使如此,他依然如此,完全不顾他人想法,看法,仿佛,他就是一个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
早朝,到了自己礼部,他还是如此
除了见辛缘博正常上下班外,底下人见多了稀奇古怪的礼部上司,就是没见到过就是行为举止也如此的尚书
对待里,小心里,更带着小心
由一个从四品武官,降到一个从五品员外郎
不过好在他形象好,还不是那么不受皇帝待见,把他从地方,掉到了京城
这是半年内第二次降职了,蔡元朗心里都是委屈,和家人,和老婆,和亲友,以书信,以言语,以放浪形势上,态度上,诉说着自己的不满
皇帝老儿看样子是真看上我了,我这么个人居然是这样的香饽饽,干什么都有人照顾,我就是长得再帅,你们追粉也应给适可而止吧?哪有人半年降两级的?
蔡元曦看在眼里,心里也有气,没事见到蔡元朗喝醉,就等他酒醒劝他辞官别做
蔡元朗哪里肯干,不当官,我做什么去?
开个买卖,做个生意,或者回山东老家购几亩薄地,怎样,咱们都是平平凡凡,怎样,咱们都是平平安安,蔡元曦回道
蔡元朗道,你只是会错我意,我不是想辞官,我只是觉得,皇帝赵光义太狠心了,赵元佐千错万错毕竟是你儿子,我只是和你儿子走得近点儿,居然就被连续降级,这样的父亲自古到今,到哪找去,难怪赵元佐一直在任上吃酒行狂,都是他老子逼的
蔡元曦道,你不是说,不管他人家事吗?你不是说,那是皇帝自己家事吗?你不是说不参合吗?当初你怎么说的,你怎么忘了?
蔡元朗连声苦笑,我只是觉得孔夫子,觉得过去圣人先贤,对人伦,观点有很多错,至少,在皇帝家事上就是个错误
蔡元曦将头扎进蔡元朗怀里,道,哎哟,我们家蔡大人挺能乱想的啊,居然质疑起孔夫子,质疑起先贤圣人的话了,咱们吃一堑长一智,从今往后,离皇帝家事少点就好了
雍熙三年初六月,蔡元朗携夫人蔡元曦及家人,赶着马车,赶赴京城上任
到了京城,他先安顿家人,找了间四合院招呼全家人住下
然后,就是按照惯例,还是先去刑部报道,交凭官府凭印
当手里接过那个向征着兵部员外郎印绶后,蔡元朗心里百感交集,妈的,人家是官越做越大,自己是官越做越小,自己只是把赵元佐当做幼时玩伴,哪知道就这样被皇帝垂青,遂叹了口气
邀了旧时太子少傅府中几名同僚,姚美庭,朱辰豪,梅继枫,告诉他们,自己已经调回京城,想要在京城会宾楼办酒席,希望他们能够赏光
几人初闻蔡元朗调任回京,心中本是大喜,都道,蔡元朗借调回京是好事,哪里还应该叨扰蔡郎中破费,应该我们招待你才是
蔡元朗抱拳拱手,道,我今回京上任,一切都要从头,很多不方便之处,今后还要仰仗各位原先同僚帮助,还望几位仁兄不吝海涵
姚美庭,朱豪宸,梅继枫,道言,蔡兄,客气,客气
第二天傍晚,蔡元朗在会宾楼二楼,设酒招待
姚美庭,朱辰豪,梅继枫,应约来访
姚美庭,字兰芝,江苏徐州人,宋朝开宝五年进士;朱豪宸,字平舟,京城人,宋朝开宝八年进士;梅继枫,字怀远,湖南湘潭人,宋朝开宝八年进士
虽不属年襟,但同属同僚,都曾经在少傅府中任职,今蔡元朗回京赴职,应蔡元朗之邀前来接风洗尘
一见蔡元朗久等多时,连道,恕罪恕罪,都是刚下了班才来
蔡元朗道,来了就好
因为都属基层官员,不似高官那样客套,四人只是简单寒暄几句,落座
不大时,饭菜端上来,有鱼有肉,有清蒸,有海味
但见桌上如此丰盛,几人夸赞,说,蔡元朗即使放任地方,依然不减当年做派,还是这样豪爽,让蔡兄破费了
蔡元朗失笑连声,在一起同仁那么久,他和同僚在一起日子少之又少,更别说请客吃饭了,心里如此想,但是嘴上道,哪里,哪里,这些饭菜都是我按照这家饭馆招牌菜点的,这好像是京城馆子不算小的了吧,就这样我还觉得招待不周,怕几位兄弟笑我寒酸
几人只是抱拳落座
梅继枫问蔡元朗,蔡兄最近怎样,不是边北千总做得好好的,为什么会调回来
蔡元朗就把自己如何吃辽人亏,调往湖南,又是因为怎样和赵元佐走近,被人参奏,调回京城事情一说
几人也是连声慨叹
说来说去,就说到原太子少傅辛缘博
朱豪宸道,辛缘博老人家在京郊当了半年隐士,被皇帝赵光义召回朝廷,聘为礼部尚书,接替原礼部尚书张新礼部尚书职务,他的一干弟子也因为他的升迁,更在朝廷有了官位,只是苦了原来少傅府的我们,不左不右,不上不下,只能领着微薄俸禄,简单过日子
蔡元朗道,辛缘博老人家还是过去老样子,三步踩不死一个蚂蚁,还是一步三踱吗?
几人看蔡元朗还是老样子,只能回道,你还是这样子,辛缘博毕竟不管怎样,他还是你老师,不该这样编排他,然后话题一转,说道,礼部,自从辛缘博老人家当尚书后,朝廷很多大事都变得井然有序
晚夏,礼部,尚书府
天气炎热
按照过去惯例,每个在职官员都应该手打蒲扇,都应该在职务上做各种消夏,但是咱们这个新任礼部尚书辛缘博治下,每个人都不敢如此
因为所有礼部官员在见到辛缘博当尚书后,就没见到他笑过
话说辛缘博,每日里早朝就是如此,每日早朝,就是看见他一本正经的迈四方步
朝里,早朝大小官员见到也只能由他,按班退朝,出了皇宫大内,皇帝眼前那一亩三分地,谁都不理他,自己走自己的
但是即使如此,他依然如此,完全不顾他人想法,看法,仿佛,他就是一个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
早朝,到了自己礼部,他还是如此
除了见辛缘博正常上下班外,底下人见多了稀奇古怪的礼部上司,就是没见到过就是行为举止也如此的尚书
对待里,小心里,更带着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