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后的大朝会后,在皇宫中的勤政阁中,几位当朝宰执之臣与皇帝,又例行连京师贩夫都知晓的小朝会。
勤政阁中并没有朝堂之上那般肃穆,反而十分随意。
大朝会之日所有朝臣都不会吃早饭,一来丑时就要乘轿出门,二来怕在朝堂中出现如厕之扰。故而腹中空空如也,饥饿的很。
而皇帝也是如此,甚至曾言过把大朝会的时辰延后些,但却被当朝的大柱国留白一番大意言辞,喷了一脸的口水。此后再也不敢提起了。
这让一些距离皇宫甚远的官员在心中一阵骂娘,大半夜的谁还不愿意搂着自家婆娘多睡会儿呢。
虽然心中多是如这般心思,但却都呈上奏章对皇帝进行劝阻。
更有当朝仅存硕果的三朝老御史曹懿,在朝堂中痛哭流涕,声嘶力竭,甚至有皇帝如果一意孤行就碰死在殿中的势头。
这一举动流传出去后,在士林中造成一股纯臣死谏之风,更长曹懿的忠贞之骨。
勤政阁中小太监端着各种清香的早餐吃食,陆续的摆到各个辅弼之臣的案桌上。
李和看了看,便道:“诸位卿家自便,朕可是真饿了。”
说完,便在大貂寺的服侍下看是用膳。
书案下的重臣离开座椅,躬身称谢后便开始吃去。
大家是真的饿,三个时辰水米未近,让这些最年轻都五旬开外的老人如何使得。
稍时,李和拿起方绢擦拭下唇边,看向案下,轻声道:“年关将至,对于官员的评审升迁,爱卿们还有什么要补充的么?”
下首的吏部尚书严开举放下羹勺,思量下道:“大致都已经妥帖,只是张国公已经卧床两月有余,看来是不能大好了。”
李和转头望向现在手中并不掌权的大柱国留白,轻声道:“这件事先生怎么看?”
作为桃李满天下的儒家圣人闻后,轻声道:“礼部仆射可代行尚书令,自当严谨,故臣举荐文修阁大学士戴醇希先行代任。”
留圣的直白一言,殿中数人并未有任何异议,对于戴醇希的履历和作为,大家都了然于胸,对于这个结果也都可接受。
李和闻言,笑道:“先生还真是举贤不避亲呀!”
“这个戴醇希前脚刚刚被聘到书院教书,后脚就得到先生的举荐,也不怕那些眼红之人对你口诛笔伐?”
众人闻言一阵哄笑。
留白闻言,轻声道:“一才两用,何足怪哉,无论世间还是朝野何时缺少过酸腐之人。”
李和又道:“但依朕之见,还有更好的人选。”
众人闻言,为之一怔,皆看向李和等待下文。
继而道:“朕觉得大柱国的长孙留夏也可胜任。”
此言一出,下首众人神色各异,一时无语。
李和见状,又道:“留夏曾与朕伴读多年,后来一直任著作郎之职,朕深知其才华,可谓大材小用。”
停了停抬眼望向留白,笑道:“举贤不避亲,朝廷正在用人之际,先生断不可为自身的清誉而不顾国家的社稷呀!”
旁人听到此处都会觉得,这事定是大柱国留白与皇帝先行通气后与众臣戏做一番而已,但掌管着大羲钱袋子的户部尚书潘雎然,不由得眉头紧皱,心中深知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任命之事。
而其余之人也皆与前者所想差不多,朝堂之上一个萝卜,一个坑。
礼部仆射的只为也就是个过度,长则五年,短则三载,便会继任那已经老迈的礼部尚书。可庙堂之中有不成文的规矩,一家之中不可出现俩个权臣。
虽然上柱国并没有掌管六部中任何一处,但其儒家圣人的身份与辅佐三皇功勋,是朝堂中任何人都比拟不了的。
更况且自华圣出走朝堂后,青壮官员大半都是其的门人。
而当朝的右相亦是国丈的温公瑾闻言,顿时起身道:“陛下,臣觉得留夏资历尚浅,而戴醇希更加妥帖些。”
李和闻言,煞有深意的看着自己的老丈人后,笑道:“那众卿是怎么想的?”
余人皆沉默不语。
片刻,潘雎然挺着肥胖的身躯,起身肃然道:“禀告陛下,臣也认为戴醇希更加适合礼部仆射的位置。”
李和闻言,重新拿起羹勺看也不看前者,继续吃了起来。
一时间勤政阁气氛有些凝重。
而上柱国留白见状也拿起羹勺,开始吃起面前这碗已经吃了数十年的白粥。
稍时,留白把最后一粒米吃完,悠悠起身道:“陛下所言极是,举贤不避亲,夏儿定能胜任职位,不负圣恩。”
一语激起千层浪,包括李和都有些惊讶,一时间竟然哑然当场。拿得起容易,放得下方难。
片刻,李和也起身,轻声道:“关于儒家学宫的创建事宜还需先生费心了,大羲的未来全都在先生的手中呀。”
留白躬身一礼道:“责无旁贷。”
余下众人见状,心中莫名一哀。
忽然,李和上前抓住留白的袍袖,笑道:“先生,朕还有一件私事求你。”
留白看见这个熟悉的动作与神情,仿佛又看到那个不爱笔砚爱纸鸢的孩子,轻声道:“陛下请讲。”
李和便道:“听闻武穹城冷氏一脉有一女,德贤聪慧,朕闻之,便欲封其为妃,故而想请先生为朕亲自去下旨。”
此言一出,下首众人脸色皆是一变,甚至连留白也眉头轻皱。
留白心中一叹,话中有话道:“陛下可是下定决心了?”
李和面不改色,抓着袍袖的手中微微用力,便道:“朕已经想好了。”
留白点点头,轻声道:“臣定当竭力而为。”
——
大羲皇宫外,留圣看向几个子侄辈的重臣,轻声道:“物有本末,事有始终,诸位无需多思。”
说完,转身便向当年大帝亲赐的八抬轿撵走去。
众人看着那个换下朝服,一袭青衫的背影,皆一躬到底,朗声道:“先生,慢行... ...”
其中年岁最轻的潘雎然瘫坐在地,一时间竟然泣不成声,仿佛刹那间心中的主心骨丢了一样。
有先生的庙堂,没有党争。
有先生的庙堂,有没弄臣。
有先生的庙堂,皇帝定是个明君。
可是从今天后,先生没了... ...
勤政阁中并没有朝堂之上那般肃穆,反而十分随意。
大朝会之日所有朝臣都不会吃早饭,一来丑时就要乘轿出门,二来怕在朝堂中出现如厕之扰。故而腹中空空如也,饥饿的很。
而皇帝也是如此,甚至曾言过把大朝会的时辰延后些,但却被当朝的大柱国留白一番大意言辞,喷了一脸的口水。此后再也不敢提起了。
这让一些距离皇宫甚远的官员在心中一阵骂娘,大半夜的谁还不愿意搂着自家婆娘多睡会儿呢。
虽然心中多是如这般心思,但却都呈上奏章对皇帝进行劝阻。
更有当朝仅存硕果的三朝老御史曹懿,在朝堂中痛哭流涕,声嘶力竭,甚至有皇帝如果一意孤行就碰死在殿中的势头。
这一举动流传出去后,在士林中造成一股纯臣死谏之风,更长曹懿的忠贞之骨。
勤政阁中小太监端着各种清香的早餐吃食,陆续的摆到各个辅弼之臣的案桌上。
李和看了看,便道:“诸位卿家自便,朕可是真饿了。”
说完,便在大貂寺的服侍下看是用膳。
书案下的重臣离开座椅,躬身称谢后便开始吃去。
大家是真的饿,三个时辰水米未近,让这些最年轻都五旬开外的老人如何使得。
稍时,李和拿起方绢擦拭下唇边,看向案下,轻声道:“年关将至,对于官员的评审升迁,爱卿们还有什么要补充的么?”
下首的吏部尚书严开举放下羹勺,思量下道:“大致都已经妥帖,只是张国公已经卧床两月有余,看来是不能大好了。”
李和转头望向现在手中并不掌权的大柱国留白,轻声道:“这件事先生怎么看?”
作为桃李满天下的儒家圣人闻后,轻声道:“礼部仆射可代行尚书令,自当严谨,故臣举荐文修阁大学士戴醇希先行代任。”
留圣的直白一言,殿中数人并未有任何异议,对于戴醇希的履历和作为,大家都了然于胸,对于这个结果也都可接受。
李和闻言,笑道:“先生还真是举贤不避亲呀!”
“这个戴醇希前脚刚刚被聘到书院教书,后脚就得到先生的举荐,也不怕那些眼红之人对你口诛笔伐?”
众人闻言一阵哄笑。
留白闻言,轻声道:“一才两用,何足怪哉,无论世间还是朝野何时缺少过酸腐之人。”
李和又道:“但依朕之见,还有更好的人选。”
众人闻言,为之一怔,皆看向李和等待下文。
继而道:“朕觉得大柱国的长孙留夏也可胜任。”
此言一出,下首众人神色各异,一时无语。
李和见状,又道:“留夏曾与朕伴读多年,后来一直任著作郎之职,朕深知其才华,可谓大材小用。”
停了停抬眼望向留白,笑道:“举贤不避亲,朝廷正在用人之际,先生断不可为自身的清誉而不顾国家的社稷呀!”
旁人听到此处都会觉得,这事定是大柱国留白与皇帝先行通气后与众臣戏做一番而已,但掌管着大羲钱袋子的户部尚书潘雎然,不由得眉头紧皱,心中深知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任命之事。
而其余之人也皆与前者所想差不多,朝堂之上一个萝卜,一个坑。
礼部仆射的只为也就是个过度,长则五年,短则三载,便会继任那已经老迈的礼部尚书。可庙堂之中有不成文的规矩,一家之中不可出现俩个权臣。
虽然上柱国并没有掌管六部中任何一处,但其儒家圣人的身份与辅佐三皇功勋,是朝堂中任何人都比拟不了的。
更况且自华圣出走朝堂后,青壮官员大半都是其的门人。
而当朝的右相亦是国丈的温公瑾闻言,顿时起身道:“陛下,臣觉得留夏资历尚浅,而戴醇希更加妥帖些。”
李和闻言,煞有深意的看着自己的老丈人后,笑道:“那众卿是怎么想的?”
余人皆沉默不语。
片刻,潘雎然挺着肥胖的身躯,起身肃然道:“禀告陛下,臣也认为戴醇希更加适合礼部仆射的位置。”
李和闻言,重新拿起羹勺看也不看前者,继续吃了起来。
一时间勤政阁气氛有些凝重。
而上柱国留白见状也拿起羹勺,开始吃起面前这碗已经吃了数十年的白粥。
稍时,留白把最后一粒米吃完,悠悠起身道:“陛下所言极是,举贤不避亲,夏儿定能胜任职位,不负圣恩。”
一语激起千层浪,包括李和都有些惊讶,一时间竟然哑然当场。拿得起容易,放得下方难。
片刻,李和也起身,轻声道:“关于儒家学宫的创建事宜还需先生费心了,大羲的未来全都在先生的手中呀。”
留白躬身一礼道:“责无旁贷。”
余下众人见状,心中莫名一哀。
忽然,李和上前抓住留白的袍袖,笑道:“先生,朕还有一件私事求你。”
留白看见这个熟悉的动作与神情,仿佛又看到那个不爱笔砚爱纸鸢的孩子,轻声道:“陛下请讲。”
李和便道:“听闻武穹城冷氏一脉有一女,德贤聪慧,朕闻之,便欲封其为妃,故而想请先生为朕亲自去下旨。”
此言一出,下首众人脸色皆是一变,甚至连留白也眉头轻皱。
留白心中一叹,话中有话道:“陛下可是下定决心了?”
李和面不改色,抓着袍袖的手中微微用力,便道:“朕已经想好了。”
留白点点头,轻声道:“臣定当竭力而为。”
——
大羲皇宫外,留圣看向几个子侄辈的重臣,轻声道:“物有本末,事有始终,诸位无需多思。”
说完,转身便向当年大帝亲赐的八抬轿撵走去。
众人看着那个换下朝服,一袭青衫的背影,皆一躬到底,朗声道:“先生,慢行... ...”
其中年岁最轻的潘雎然瘫坐在地,一时间竟然泣不成声,仿佛刹那间心中的主心骨丢了一样。
有先生的庙堂,没有党争。
有先生的庙堂,有没弄臣。
有先生的庙堂,皇帝定是个明君。
可是从今天后,先生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