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山玩水,惬意非常,但遇到救医施药之事药老责无旁贷,三小都会仔细的倾听观看,帮忙打打下手。
多日来少年们虽然不能给人诊病开药,但却识得多种草药和其药理,更对人体骨骼,血肉,穴位有深刻的理解。
可无论药老还是胖子都没有教授三小一丝的武学,哪怕是强身健体的吐纳心法都没有。
阿大还是背负由麻布包裹的玄铁重剑;晓二也不过多询问;三儿则乐在其中。但所食之物却异常丰盛,只因药老与胖子都是饕餮食客,从而对口食之欲异常看中。三小都是苦过来的孩子,对吃饭有着由衷的热爱。就是后来的苏先生也是饭后不自觉的摸摸小腹,心中再次告诫自己一番。
每日行走近百里,这对寻常百姓而言绝对是个腰酸腿疼的苦差事,但就三小而言,简直就是小菜一碟,就连年幼的桃花美目每每想到下一餐该吃些什么了,顿时脚下生风。
如此下来,阿大仿佛又高大壮硕了些,胖子不时投来满是笑意的眼神让这个魁梧少年一阵恶寒。
晓二依旧略显单薄,但清秀面庞下消瘦的两腮也少显丰润了许多,满是笑意的眼眸中仿佛增添的许多不曾有的色彩。
只有三儿还是那般,没有丝毫变化,让胖子笑骂道:“都吃到狗肚子了啦,一点膘都没长。”
小小少年闻后,撇撇小嘴,伸出手指怼了怼胖子腰间的肥肉,满脸的嫌弃。
只有药老与胖子知道,每此晚饭做汤羹时胖子都会叮嘱晓二加一勺所谓的调鲜秘料,而少年经过多次的研究实验总觉得此为调料不是很好,甚至嗤之以鼻。
可胖子却执意要放,少年无奈,谁让他拳头大呢。
药老见状顿时气血上头,这世间打磨筋骨的圣药竟然被人如此嫌弃,多少名门大族,武道世家在丹宗大门口拿着小板凳排着队求药呢,可这无知小儿却大言不惭,也只能是不知者不怪了。
每人天赋根骨都是天生的,但世间往往就会出现逆天而为的东西—药,此物多为去病救人,与阎王爷扯皮,还有一些丹药为延年益寿,驻容养颜,强健体魄等等。
要说药王研制的三味丹药是丹宗的立宗之本,那余下的诸多益人的丹药则为其当下的盛况打下坚实根基。
——
一路南下不光景色的变化,更加明显的还有风土人情,其中一州一郡的地方乡音让少年很是摸不着头脑,真是应对那句“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谚语。
但绝大多数的百姓都会说大羲的官话雅言,只是离开京师愈远百姓所言的腔调愈怪。其中让晓二记忆最深的便是一座名为隋杭郡的地方,街市当中的沽酒女操着当地的方言叫卖着,言词押韵,声音甜糯,仿佛在清唱江南特有的小调一般,让人舒心悦耳,伫立不前。
这日众人为看一处颇为著名的清泉错过了城镇,只得寻个破败的庙宇留宿,好在有驴儿这个苦力,一切行囊炊具应有尽有。
依然是晓二掌勺,胖子在旁指导,阿大与三儿打下手。
此处虽然了无人烟,但却山野颇丰。
桃花美目一路终于等来机会,对着自己的苏先生来了句“不劳不食“。
结果堂堂的儒家贤人与当初大掌柜一般吃瘪,只得变身猎人,霍霍向树林。
夜,众人围着篝火和衣而睡,夜里冷风吹过,炽热的火焰被其带动的不停摇曳。
晓二裹着厚实的毛毯,蹑手蹑脚走出殿宇,坐在门口的石阶上单手托腮,仰望星空,沉思发呆。
时而眉头轻蹙,时而轻声叹息,时而喃喃低语。
忽然一只纤手搭在肩头,少年回头一看便道:“先生怎么还没休息?”
苏净宜侧身坐在少年身旁,轻言道:“你不也没睡吗?看你都发呆半天了。”
少年思量下道:“先生你说是被蒙在鼓里快乐的活着好?还是勇敢的承担责任活在痛苦中好?”
苏净宜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注目观瞧着这个把自己严严实实裹在毛毯中少年。
一路相处,对这个眼中这个伶俐聪慧,巧言善辩,举止轻浮的少年有的很大的改观。
他虽然能言,但却从无恶语;他虽然轻浮,但却也是少年心性使然。路上衣食住行他都面面俱到,虽然年幼,但不可否置是他一直照顾大家。
遇事无论大小都会沉着面对,或许是心中依仗药老和年大豁,但这份心性比自己见到将相之种也不多让,最重要的便是见到贫苦之人时眼中深处的同情与悲悯。
想来药老与胖子也是看在眼中,欣慰于心。想罢,便道:“你做的并没有错,把那孩子安顿在三味堂中,一来可保她们母子平安,二来他长大后学医于此,救死扶伤,功德一世,岂不是大善?”
少年轻轻摇头,有些默然道:“也许这只是我们旁人眼中认为是最好的结果,也是身为母亲对孩子的爱护使然,但那个孩子知道么?他身负杀父之仇,他有大山压顶的使命。”
“他怎可浑浑噩噩度过被别人安排所谓的平安快乐,如果万一有一天他知道真相后,他得多么痛苦,多么憎恨自己?”
少年搓了搓被冷风拂过面庞,继续道:“憎恨自己身为人子,通晓大义,自己父亲身在九泉不可瞑目,而自己却潇洒快活的存于世间,憎恨自己的无能软弱,仇人尚在却无力为之。”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女先生轻轻揽过少年,望着一双噙满泪水异常痛苦的眼睛,心中一叹,低头耳语句。
少年霎时间豁然开朗。
远在千里之外珑阳郡的三味堂后宅处,一位满面刀痕的女子不时发呆,但看了眼摇篮中的孩子,眼中瞬间焕发出阵阵神采。
她只想他此生平安幸福。
多日来少年们虽然不能给人诊病开药,但却识得多种草药和其药理,更对人体骨骼,血肉,穴位有深刻的理解。
可无论药老还是胖子都没有教授三小一丝的武学,哪怕是强身健体的吐纳心法都没有。
阿大还是背负由麻布包裹的玄铁重剑;晓二也不过多询问;三儿则乐在其中。但所食之物却异常丰盛,只因药老与胖子都是饕餮食客,从而对口食之欲异常看中。三小都是苦过来的孩子,对吃饭有着由衷的热爱。就是后来的苏先生也是饭后不自觉的摸摸小腹,心中再次告诫自己一番。
每日行走近百里,这对寻常百姓而言绝对是个腰酸腿疼的苦差事,但就三小而言,简直就是小菜一碟,就连年幼的桃花美目每每想到下一餐该吃些什么了,顿时脚下生风。
如此下来,阿大仿佛又高大壮硕了些,胖子不时投来满是笑意的眼神让这个魁梧少年一阵恶寒。
晓二依旧略显单薄,但清秀面庞下消瘦的两腮也少显丰润了许多,满是笑意的眼眸中仿佛增添的许多不曾有的色彩。
只有三儿还是那般,没有丝毫变化,让胖子笑骂道:“都吃到狗肚子了啦,一点膘都没长。”
小小少年闻后,撇撇小嘴,伸出手指怼了怼胖子腰间的肥肉,满脸的嫌弃。
只有药老与胖子知道,每此晚饭做汤羹时胖子都会叮嘱晓二加一勺所谓的调鲜秘料,而少年经过多次的研究实验总觉得此为调料不是很好,甚至嗤之以鼻。
可胖子却执意要放,少年无奈,谁让他拳头大呢。
药老见状顿时气血上头,这世间打磨筋骨的圣药竟然被人如此嫌弃,多少名门大族,武道世家在丹宗大门口拿着小板凳排着队求药呢,可这无知小儿却大言不惭,也只能是不知者不怪了。
每人天赋根骨都是天生的,但世间往往就会出现逆天而为的东西—药,此物多为去病救人,与阎王爷扯皮,还有一些丹药为延年益寿,驻容养颜,强健体魄等等。
要说药王研制的三味丹药是丹宗的立宗之本,那余下的诸多益人的丹药则为其当下的盛况打下坚实根基。
——
一路南下不光景色的变化,更加明显的还有风土人情,其中一州一郡的地方乡音让少年很是摸不着头脑,真是应对那句“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谚语。
但绝大多数的百姓都会说大羲的官话雅言,只是离开京师愈远百姓所言的腔调愈怪。其中让晓二记忆最深的便是一座名为隋杭郡的地方,街市当中的沽酒女操着当地的方言叫卖着,言词押韵,声音甜糯,仿佛在清唱江南特有的小调一般,让人舒心悦耳,伫立不前。
这日众人为看一处颇为著名的清泉错过了城镇,只得寻个破败的庙宇留宿,好在有驴儿这个苦力,一切行囊炊具应有尽有。
依然是晓二掌勺,胖子在旁指导,阿大与三儿打下手。
此处虽然了无人烟,但却山野颇丰。
桃花美目一路终于等来机会,对着自己的苏先生来了句“不劳不食“。
结果堂堂的儒家贤人与当初大掌柜一般吃瘪,只得变身猎人,霍霍向树林。
夜,众人围着篝火和衣而睡,夜里冷风吹过,炽热的火焰被其带动的不停摇曳。
晓二裹着厚实的毛毯,蹑手蹑脚走出殿宇,坐在门口的石阶上单手托腮,仰望星空,沉思发呆。
时而眉头轻蹙,时而轻声叹息,时而喃喃低语。
忽然一只纤手搭在肩头,少年回头一看便道:“先生怎么还没休息?”
苏净宜侧身坐在少年身旁,轻言道:“你不也没睡吗?看你都发呆半天了。”
少年思量下道:“先生你说是被蒙在鼓里快乐的活着好?还是勇敢的承担责任活在痛苦中好?”
苏净宜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注目观瞧着这个把自己严严实实裹在毛毯中少年。
一路相处,对这个眼中这个伶俐聪慧,巧言善辩,举止轻浮的少年有的很大的改观。
他虽然能言,但却从无恶语;他虽然轻浮,但却也是少年心性使然。路上衣食住行他都面面俱到,虽然年幼,但不可否置是他一直照顾大家。
遇事无论大小都会沉着面对,或许是心中依仗药老和年大豁,但这份心性比自己见到将相之种也不多让,最重要的便是见到贫苦之人时眼中深处的同情与悲悯。
想来药老与胖子也是看在眼中,欣慰于心。想罢,便道:“你做的并没有错,把那孩子安顿在三味堂中,一来可保她们母子平安,二来他长大后学医于此,救死扶伤,功德一世,岂不是大善?”
少年轻轻摇头,有些默然道:“也许这只是我们旁人眼中认为是最好的结果,也是身为母亲对孩子的爱护使然,但那个孩子知道么?他身负杀父之仇,他有大山压顶的使命。”
“他怎可浑浑噩噩度过被别人安排所谓的平安快乐,如果万一有一天他知道真相后,他得多么痛苦,多么憎恨自己?”
少年搓了搓被冷风拂过面庞,继续道:“憎恨自己身为人子,通晓大义,自己父亲身在九泉不可瞑目,而自己却潇洒快活的存于世间,憎恨自己的无能软弱,仇人尚在却无力为之。”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女先生轻轻揽过少年,望着一双噙满泪水异常痛苦的眼睛,心中一叹,低头耳语句。
少年霎时间豁然开朗。
远在千里之外珑阳郡的三味堂后宅处,一位满面刀痕的女子不时发呆,但看了眼摇篮中的孩子,眼中瞬间焕发出阵阵神采。
她只想他此生平安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