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检看着面前的火绳枪发了一阵呆,便开口向吕琦问道:“那个人对铁匠铺开出的价钱是多少一支?”
吕琦于是回道:“那人开出的价钱是,仿照出相同的火绳枪,愿意付出100张好皮子,或是六十张貂皮。”
朱由检随即抬起头看向吕琦说道:“这个价格太贵了,你让人装作铁匠铺的东家,去和他接触下。问问他,罗斯人卖这支火绳枪给他开价多少。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削价10%,另外可以先赠送他一批火器和*,给他们这个部落试用下。”
吕琦不由有些愕然,他下意识的问道:“赠送?陛下,那些罗斯人使用的火绳枪未必比我们的造的枪好,而且以这些部族的财力,臣以为他们可能购买不了几支,说不定有了赠送的火器,他们就不用买了。”
朱由检心里差不多已经想明白,他不由笑了笑说道:“不会的,只要他们用上了我们的火绳枪,那些罗斯人恐怕就不能用火器和他们交换皮毛了。另外他们需要的生活物资,也可以降低些价格,也要低于罗斯商人能携带货物的成本。
罗斯人如果不能用贸易获取皮毛,那么接下来他们就只能使用武力掠夺了。你觉得,这些部族为了保护自己的领土,会不会向我们采购更多的火器了呢?”
吕琦终于反应了过来,“陛下的意思是,让他们和东面的罗斯人开战?”
朱由检摇了摇头说道:“开战?几个还没有统一的部族,怎么能够同一个国家开战。罗斯人虽然文明程度不高,但起码也是有一个国家作为后盾的。不过有了我们的武器输入,起码这些部族可以多抵挡一些时间。我可不希望,在大明和后金之间,出现一个不确定的因素…”
陕西三藩外迁,韩王和秦王意图谋反,督抚辖区分隔,北直隶分为顺天府、天津市、河北省三块行政区,以上这些政策在推行的过程中,终于开始引发了京城舆论的热议。
事实上,让京城士绅官僚最为关注的,还是三藩外迁一事和韩王、秦王谋反案。前者主要是让他们担心,这些宗室究竟要迁往何处,会不会祸害到自己的家乡。而后者则主要是让他们担忧,在谋反案中附带的一些宗室犯罪案件,会不会破坏大明现在刑律中关于八议的条款,也就是刑不上士大夫的潜规则。
不过最让这些士绅官僚觉得意外的是,不管他们营造了多大的声势,但是这次参与讨论这些政策的高官们,居然一个个都保持了沉默,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撇清他们和这几项政策出台有无关系,也没有那个官员愿意向他们透露内情。
这些士绅官僚所营造的舆论虽然浩大,但是因为并没有得到中下层百姓的支持,热度一过,他们也不得不歇息了下来。而百姓们不支持他们也是应当的,因为这些宗室对于普通人犯的罪过,简直让人惊骇不已,他们很是担心会落在自己家人的身上。
感同身受的普通百姓们,都极力的支持朝廷对犯罪宗室加以处罚,为那些受害人讨还公道,甚至于连同一时间颁行的其他朝廷政策,也得到了这些百姓的极大支持。
在整个五月里,以黄立极为首的内阁成员们,如履薄冰的看着京城士林舆论的不断高涨,就像是一道向着冲击而来的大潮水,可是这道潮水最终却无可奈何的迅速退却了,没有带给他们任何伤害。
黄立极等人固然是松了口气,但是朝中也有不少人对此颇为失望。原本有些人以为,这些士林的非议,起码能够迫使一二名执政致仕,也好换上几个新人,改变一下朝中越来激进的改革导向,不过他们显然失望了。
而在另一边,在士林对朝廷改革政策议论的声音淡去之后,掌握大局的黄立极才过了几天舒心的日子,便在六月初接到了几道让他头疼的奏章。
黄立极看过了延绥巡抚、陕西巡抚和崔呈秀、洪承畴等人分别送来的奏章后,立即便起身召集了内阁成员开会。
在内阁会议上,黄立极令姚士恒念了这些奏章给众位同僚听,待到姚士恒念完之后,黄立极才有些疲惫的对同僚们说道:“大家都议一议吧,看看这事应当怎么处理,我也好向陛下汇报。”
内阁大多数成员还处在被这些奏章的内容惊吓到的状态,在他们还在思考这些奏章内容的时候,张瑞图已经双手握拳,重重敲击了下面前的桌面说道:“岂有此理,这洪亨九也未免太目无法纪了。先是招降纳叛,然后又背信弃义的杀戮投降的流民首领,手下的将士还有杀良冒功的行为,一定要重重的惩治他,否则我们怎么向陛下,向天下百姓交代…”
钱谦益、李天经两人也不忍于洪承畴的出尔反尔和大肆杀戮,认为应当给予洪承畴一定的惩戒。看着连续有三人都支持惩戒洪承畴,郭允厚终于忍不住插嘴说道:“几位说的也许很有道理,但是我们在京师内安稳的坐着评论,未必能够了解洪亨九下达这样命令时的环境,也许当时他有不得不这么做的苦衷呢?我们是不是应该多了解一些情况,然后再做出判断也不迟啊。”
张瑞图顿时不满的说道:“我们的确是不怎么了解陕西的情况,但是这延绥巡抚和陕西巡抚,难道还不了解当地的状况吗?而且,就算他先招抚后反悔攻击,是迫于无奈。纵容手下的军队屠戮良民,也许也只是御下不严。
但是,他明明已经攻下了澄城,又击溃了流民军,为什么还要立刻将俘虏的首领们斩首示众,而不是等待朝廷的发落呢?”
郭允厚楞了下,才勉强辩解道:“洪亨九不是也在奏章中解释了吗,不是他擅权专断,实在是这些流民首领狡诈多变,且性情反复无常。
今日他们愿意受抚,不过是因为形势所迫,并不是真心想要投诚。一旦放虎归山,恐怕这些人还是会成为来日的祸害。陕西一地连年受灾,当地百姓可谓是家无积蓄,一旦再遇到什么灾害发生,地方官府应对不及,这些人只要一煽动,便是陕西乱事再起之时。
我倒是觉得,洪亨九的应对也不算太出格。而且崔都御史不是也说了,当地的士绅并不觉得这是坏事,反而认为他做的很好吗?”
张瑞图不由冷笑道:“崔呈秀的话,你也信?”
郭允厚顿时语塞,会议上的气氛看起来有些紧张了。正因为几位老友接连逝去,而精神有些恍惚的徐光启,不想为了这件事让几位同僚继续吵下去,不由开口说道。
“我看继续争论下去也没什么意义,这事情已经发生了,现在最重要的不是追究洪亨九有没有责任,而是要如何对陕西地方上的流民进行安抚的问题。免得他们物伤其类,再闹出事端来。依我说,倒不如将两方的意见一并写下,然后和这些奏章一起交给陛下,听候圣断也就是了。”
会议室内安静了片刻,郭允厚便第一个举手说道:“我赞成徐尚书的意见。”有了他的带头作用,其他人也陆续举起了自己的左手。
黄立极看了一圈,看到所有人都举起了手,方才也举手说道:“那就这么办,姚士恒你把内阁的两个主张都抄写下来,我带去求见陛下。陛下今日似乎一早就出宫了?”
黄立极说着便转向了徐光启问道,徐光启露出了几分悲痛的神情回道:“是,今日是李院士的头七日,陛下说在皇家科学院内召开一次追悼会,以纪念上个月去世的三位院士。这里的事情既然完了,我便和你一起去科学院见陛下,顺便参与纪念三位友人的追悼会去…”
在科学院东北角的一处小教堂前的草坪上,朱由检正念着纪念李之藻、金尼阁、邓玉函三人的悼文。五月的中下旬,科学院和耶稣会连续失去了三位重要的人物。耶稣会的传教士们固然是伤心不已,而崇祯的心里也一样不好受。
李之藻父子是帮助徐光启打理科学院的主要助手,随着李之藻的去世,连他的儿子也不得不辞官回乡守孝去了,科学院的工作显然是要混乱上一阵了。
而金尼阁作为耶稣会在中国传教士的领导人物,自上京城以来,对于崇祯安排的各项翻译事务,和筹建科学院的工作,都付出了极大的心思,并没有纠缠于传教业务不放,为崇祯提供了不少帮助。
至于邓玉函,在崇祯心里的地位就更重要了。事实上,失去了这位传教士,才是最让崇祯感到痛心的。因为只有这位传教士在医学、自然科学和唯物思想上,能够和他进行毫无顾忌的交流,丝毫没有畏惧于天主教的教义。
“…文明和文明的碰撞,思想和思想的交流,就是海纳百川,山聚微尘的一个过程。中华文明之所以数千年而屹立不倒,便是因为我们从未故步自封,汉入西域,唐临北海,宋越重洋,取周边各国之文化融入到我中华文明之内。
现在有金尼阁先生、邓玉函先生等,诸位先生不远万里而来,冲过了大洋上的重重危险,抵达了世界的这一头。他们为我们带来了这个世界另一头的知识、文化和思想,开启了我们的眼界。也让我们知道,这个世界非独有我中华文明之存在,在万里之外尚有另一种文明之存在。
我们应当记住两位先生对于我国所作出的这种贡献,我们同样也应当牢记,我们在这个世界并非独一无二。我们需要时时睁开眼睛望向远方,去踏足我们从未去过的地方,去了解我们从未见过的风土人情,去欣赏有别于我们的文明。
唯有如此,中华文明才能从伟大走向更伟大,我们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之最顶端…”
吕琦于是回道:“那人开出的价钱是,仿照出相同的火绳枪,愿意付出100张好皮子,或是六十张貂皮。”
朱由检随即抬起头看向吕琦说道:“这个价格太贵了,你让人装作铁匠铺的东家,去和他接触下。问问他,罗斯人卖这支火绳枪给他开价多少。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削价10%,另外可以先赠送他一批火器和*,给他们这个部落试用下。”
吕琦不由有些愕然,他下意识的问道:“赠送?陛下,那些罗斯人使用的火绳枪未必比我们的造的枪好,而且以这些部族的财力,臣以为他们可能购买不了几支,说不定有了赠送的火器,他们就不用买了。”
朱由检心里差不多已经想明白,他不由笑了笑说道:“不会的,只要他们用上了我们的火绳枪,那些罗斯人恐怕就不能用火器和他们交换皮毛了。另外他们需要的生活物资,也可以降低些价格,也要低于罗斯商人能携带货物的成本。
罗斯人如果不能用贸易获取皮毛,那么接下来他们就只能使用武力掠夺了。你觉得,这些部族为了保护自己的领土,会不会向我们采购更多的火器了呢?”
吕琦终于反应了过来,“陛下的意思是,让他们和东面的罗斯人开战?”
朱由检摇了摇头说道:“开战?几个还没有统一的部族,怎么能够同一个国家开战。罗斯人虽然文明程度不高,但起码也是有一个国家作为后盾的。不过有了我们的武器输入,起码这些部族可以多抵挡一些时间。我可不希望,在大明和后金之间,出现一个不确定的因素…”
陕西三藩外迁,韩王和秦王意图谋反,督抚辖区分隔,北直隶分为顺天府、天津市、河北省三块行政区,以上这些政策在推行的过程中,终于开始引发了京城舆论的热议。
事实上,让京城士绅官僚最为关注的,还是三藩外迁一事和韩王、秦王谋反案。前者主要是让他们担心,这些宗室究竟要迁往何处,会不会祸害到自己的家乡。而后者则主要是让他们担忧,在谋反案中附带的一些宗室犯罪案件,会不会破坏大明现在刑律中关于八议的条款,也就是刑不上士大夫的潜规则。
不过最让这些士绅官僚觉得意外的是,不管他们营造了多大的声势,但是这次参与讨论这些政策的高官们,居然一个个都保持了沉默,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撇清他们和这几项政策出台有无关系,也没有那个官员愿意向他们透露内情。
这些士绅官僚所营造的舆论虽然浩大,但是因为并没有得到中下层百姓的支持,热度一过,他们也不得不歇息了下来。而百姓们不支持他们也是应当的,因为这些宗室对于普通人犯的罪过,简直让人惊骇不已,他们很是担心会落在自己家人的身上。
感同身受的普通百姓们,都极力的支持朝廷对犯罪宗室加以处罚,为那些受害人讨还公道,甚至于连同一时间颁行的其他朝廷政策,也得到了这些百姓的极大支持。
在整个五月里,以黄立极为首的内阁成员们,如履薄冰的看着京城士林舆论的不断高涨,就像是一道向着冲击而来的大潮水,可是这道潮水最终却无可奈何的迅速退却了,没有带给他们任何伤害。
黄立极等人固然是松了口气,但是朝中也有不少人对此颇为失望。原本有些人以为,这些士林的非议,起码能够迫使一二名执政致仕,也好换上几个新人,改变一下朝中越来激进的改革导向,不过他们显然失望了。
而在另一边,在士林对朝廷改革政策议论的声音淡去之后,掌握大局的黄立极才过了几天舒心的日子,便在六月初接到了几道让他头疼的奏章。
黄立极看过了延绥巡抚、陕西巡抚和崔呈秀、洪承畴等人分别送来的奏章后,立即便起身召集了内阁成员开会。
在内阁会议上,黄立极令姚士恒念了这些奏章给众位同僚听,待到姚士恒念完之后,黄立极才有些疲惫的对同僚们说道:“大家都议一议吧,看看这事应当怎么处理,我也好向陛下汇报。”
内阁大多数成员还处在被这些奏章的内容惊吓到的状态,在他们还在思考这些奏章内容的时候,张瑞图已经双手握拳,重重敲击了下面前的桌面说道:“岂有此理,这洪亨九也未免太目无法纪了。先是招降纳叛,然后又背信弃义的杀戮投降的流民首领,手下的将士还有杀良冒功的行为,一定要重重的惩治他,否则我们怎么向陛下,向天下百姓交代…”
钱谦益、李天经两人也不忍于洪承畴的出尔反尔和大肆杀戮,认为应当给予洪承畴一定的惩戒。看着连续有三人都支持惩戒洪承畴,郭允厚终于忍不住插嘴说道:“几位说的也许很有道理,但是我们在京师内安稳的坐着评论,未必能够了解洪亨九下达这样命令时的环境,也许当时他有不得不这么做的苦衷呢?我们是不是应该多了解一些情况,然后再做出判断也不迟啊。”
张瑞图顿时不满的说道:“我们的确是不怎么了解陕西的情况,但是这延绥巡抚和陕西巡抚,难道还不了解当地的状况吗?而且,就算他先招抚后反悔攻击,是迫于无奈。纵容手下的军队屠戮良民,也许也只是御下不严。
但是,他明明已经攻下了澄城,又击溃了流民军,为什么还要立刻将俘虏的首领们斩首示众,而不是等待朝廷的发落呢?”
郭允厚楞了下,才勉强辩解道:“洪亨九不是也在奏章中解释了吗,不是他擅权专断,实在是这些流民首领狡诈多变,且性情反复无常。
今日他们愿意受抚,不过是因为形势所迫,并不是真心想要投诚。一旦放虎归山,恐怕这些人还是会成为来日的祸害。陕西一地连年受灾,当地百姓可谓是家无积蓄,一旦再遇到什么灾害发生,地方官府应对不及,这些人只要一煽动,便是陕西乱事再起之时。
我倒是觉得,洪亨九的应对也不算太出格。而且崔都御史不是也说了,当地的士绅并不觉得这是坏事,反而认为他做的很好吗?”
张瑞图不由冷笑道:“崔呈秀的话,你也信?”
郭允厚顿时语塞,会议上的气氛看起来有些紧张了。正因为几位老友接连逝去,而精神有些恍惚的徐光启,不想为了这件事让几位同僚继续吵下去,不由开口说道。
“我看继续争论下去也没什么意义,这事情已经发生了,现在最重要的不是追究洪亨九有没有责任,而是要如何对陕西地方上的流民进行安抚的问题。免得他们物伤其类,再闹出事端来。依我说,倒不如将两方的意见一并写下,然后和这些奏章一起交给陛下,听候圣断也就是了。”
会议室内安静了片刻,郭允厚便第一个举手说道:“我赞成徐尚书的意见。”有了他的带头作用,其他人也陆续举起了自己的左手。
黄立极看了一圈,看到所有人都举起了手,方才也举手说道:“那就这么办,姚士恒你把内阁的两个主张都抄写下来,我带去求见陛下。陛下今日似乎一早就出宫了?”
黄立极说着便转向了徐光启问道,徐光启露出了几分悲痛的神情回道:“是,今日是李院士的头七日,陛下说在皇家科学院内召开一次追悼会,以纪念上个月去世的三位院士。这里的事情既然完了,我便和你一起去科学院见陛下,顺便参与纪念三位友人的追悼会去…”
在科学院东北角的一处小教堂前的草坪上,朱由检正念着纪念李之藻、金尼阁、邓玉函三人的悼文。五月的中下旬,科学院和耶稣会连续失去了三位重要的人物。耶稣会的传教士们固然是伤心不已,而崇祯的心里也一样不好受。
李之藻父子是帮助徐光启打理科学院的主要助手,随着李之藻的去世,连他的儿子也不得不辞官回乡守孝去了,科学院的工作显然是要混乱上一阵了。
而金尼阁作为耶稣会在中国传教士的领导人物,自上京城以来,对于崇祯安排的各项翻译事务,和筹建科学院的工作,都付出了极大的心思,并没有纠缠于传教业务不放,为崇祯提供了不少帮助。
至于邓玉函,在崇祯心里的地位就更重要了。事实上,失去了这位传教士,才是最让崇祯感到痛心的。因为只有这位传教士在医学、自然科学和唯物思想上,能够和他进行毫无顾忌的交流,丝毫没有畏惧于天主教的教义。
“…文明和文明的碰撞,思想和思想的交流,就是海纳百川,山聚微尘的一个过程。中华文明之所以数千年而屹立不倒,便是因为我们从未故步自封,汉入西域,唐临北海,宋越重洋,取周边各国之文化融入到我中华文明之内。
现在有金尼阁先生、邓玉函先生等,诸位先生不远万里而来,冲过了大洋上的重重危险,抵达了世界的这一头。他们为我们带来了这个世界另一头的知识、文化和思想,开启了我们的眼界。也让我们知道,这个世界非独有我中华文明之存在,在万里之外尚有另一种文明之存在。
我们应当记住两位先生对于我国所作出的这种贡献,我们同样也应当牢记,我们在这个世界并非独一无二。我们需要时时睁开眼睛望向远方,去踏足我们从未去过的地方,去了解我们从未见过的风土人情,去欣赏有别于我们的文明。
唯有如此,中华文明才能从伟大走向更伟大,我们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之最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