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文魁 作者:赤军
第二十二章、国中无将
汉魏文魁 作者:赤军
第二十二章、国中无将
孙乾孙公佑,是刘备早期的重要谋士之一,可是《三国志》上他的传记短小得令人发指,貌似除了奉命去联络过袁绍和刘表以外,就没干过什么正事儿。估计这位也就一字面意义上的“名士”,就靠着名头来帮人牵线搭桥了,也正因为如此,虽然没什么用,刘备还挺看重他。
从此是勋就跟着孙乾读书了。孙乾的名头倒也不是盖的,但凡经书上的问题,只要是勋提得出来,他就全能回答得上——至于靠谱不靠谱那就两说了。因为是勋发现这票古人研究经典,存在着两个很大的弊病。一是无逻辑,貌似夫子的理论除了用“仁”、“忠恕”等几个大而化之的抽象概念能够串起一部分来以外,其余全是散的,相互间全不挨着,并且经常矛盾。对此汉儒满不在乎,大家只在文字和句逗上死抠,从来不琢磨各句话之间有没有更深层的内在联系。
其实这毛病也是夫子留下来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蔽你妹啊!
二就是先有理论,再有研究,先确定夫子一定是对的,再从言辞之中去证明他对,并且完全不考虑时代局限性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对此,是勋作为一个两千年以后的人,他是有自己比较独特的想法的,但是不敢说——除非先成了大儒,否则说了也没人听,即便有人听到了,也只会骂他是异端,朝他扔石头。
好在是勋不在乎,经学只是他向上爬的垫脚石而已,他不想当郑玄,也不怎么想当孙乾,在乱世当中做个学者,就是自己给自己找不痛快呢嘛——好歹也得做个豪门的清客啊!
只可惜,对这贼老天还真是不能存什么奢望,这才春尽夏来,统共学了不到三个月,孙公佑就要离开北海国。
原来那回是勋他们从复甑山上下来,回到营陵一汇报悲惨遭遇以后,孔融、是仪、王效、王修等人一方面重新部署国中防御力量,一方面赶紧再派人到各处去哨探。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虽然从王忠嘴里打探到了北海的情报,黄巾贼却并没有大举入寇的迹象,反而从琅邪转道泰山、济南、平原,直奔冀州勃海郡而去。
后来才得着比较确切的情报,原来就在同一时期,黑山的黄巾余党于毒、白绕等人也率兵东出太行山——估计这两支革命队伍是打算在冀州境内会师。王修担忧地说:“青州贼三十万,黑山贼十余万,倘若合兵,关东再无宁日矣!”
倒是孔融沉着冷静,并且还安慰他说:“袁本初方领冀州,他四世三公的出身,难道还怕黄巾贼吗?有他坐镇,诸君不必烦忧。”
后来是勋听说了这话直撇嘴——四世三公跟能不能打,怕不怕黄巾又有什么逻辑关联了?想不到孔融还是个“唯血统论”的反动分子哪!
不过事后的发展完全出乎孔融的预料之外。且说黑山贼出了太行山以后,并没有深入冀州——因为袁绍陈兵界上,防备得非常严密——而是南下先杀入防备薄弱的魏郡,然后渡过黄河,进入了兖州的东郡。东郡太守王肱无法抵御,就经过袁绍的介绍,去河内接来了一支客兵——行(代理)奋武将军曹操。结果曹操在濮阳城下大败黑山贼,把他们又赶回河北去了,并且随即就鸠占鹊巢,代替王肱当上了东郡太守。
袁绍继续在边境线上如临大敌地目送黑山的残兵败将退回太行山区。然而这位可怜的“四世三公”出身的袁大公子,简直有如风箱中的老鼠一般,两头受气,兵马全都用来防黑山了,结果被张绕、管亥领着青州黄巾直插他老窝勃海,差点儿就直接端了他起家的根据地——勃海郡治南皮。
袁绍没有办法,利用完了代理奋武将军的曹操,再利用正牌奋武将军的公孙瓒,派人向右北平求救。于是公孙瓒领兵进入勃海,在东光杀死了张绕,赶跑了管亥,甚至一路追杀到平原境内,还把个小弟刘备就留下来做了平原县令,往青州插进来一根钉子。
青州黄巾这一下差点儿就被打残,只好在平原、东郡的边境线上来回转磨,又先后遭到曹操、刘备这两大狠人的不断追剿。孔融等人得着这消息是弹冠相庆啊,感觉用不了多久,管亥就得授首,青州就能太平。
不知道为什么,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是勋眼前突然冒出来管家那小罗莉娇俏的面孔,还有高高噘起的红唇——黄巾要是完蛋,估计管家父女一个都跑不了吧,象他们这种头领级别的人物,各郡县肯定是画影图形要全力追缉啊。
青州黄巾彻底离开琅琊国,并且很快就被打残以后不久,孙乾向是勋告别,说:“孔北海久欲请康成先生返乡,天幸黄巾已散,南路通畅,故此命我前往琅邪去促驾。且待迎康成先生归来以后,乾定将宏辅导入先生门下。”
是勋连声道谢。做孙乾的弟子跟做郑玄的弟子是截然不同的,他们前一个就好象普通的大学讲师,后一个则是学术界的泰山北斗……或者不如说,是目前最大的学阀,有他的名声罩着,估计自己很快都能得着做官儿的可能性吧。
这时候想做官主要有三条途径:第一是荫继,二千石以上官员可以推荐自家的子弟入朝去当郎官——是仪不到二千石,可就算他到了级别,家里还有四个活儿子呢,什么时候也轮不到自己这个侄子啊。,再说了,这时候入朝……从董卓、吕布、王允,再到后来的李傕、郭汜,貌似就没一个好相处的,不定那天莫名其妙地脑袋就掉了。
第二条道路是举孝廉,然后公车入京。一方面如前所述,这会儿都城不大太平,长官都是些杀人魔王,能不去还不是不去的为好;另方面,举孝廉是地方长官的责任,那是勋就必得先拍舒服了孔融的马屁。第三条道路是跟是仪一样,应县衙乃至于郡府、国府、州府的征召,去当个属官,将来长官高升以后,就有机会被推荐做正牌地方官——同样,也得先捋顺了孔融的毛才成。
所以学习生涯暂停以后,是勋就找了种种借口不回营陵,仍然在剧县跟着是仪,帮忙做些日常工作,以便好找机会再次接近孔融。是仪这些天忙得是脚跟踢后背,有个挺机灵的侄子而非那不成器的小儿子是峻帮忙,真是求之不得。是勋这时候勉强能够胜任一些公文往来,而且比起那时代大部分官僚来说,他算术能力也比较强,普通记个数,算个账啥的,全都难不倒他。
就中也见过几次孔融,他又把绞尽脑汁回忆起来的几首陶诗残篇,改巴改巴地献上了,孔融照样鼓掌赞叹,似乎两人的情感距离又有所拉近。是勋有时候也挺懊悔的,既然喜欢陶渊明的诗,当初自己怎么不多背上几首呢?为啥只是找各种选本来欣赏,而就没想着去搞本儿全集来读呢?
孔融仍然忙着招兵买马、积草屯粮,因为谁都不知道青州黄巾在走投无路以后,会不会重新杀回青州腹地来——终究这里是他们的老家,地形熟悉,还有很好的群众基础。不过孔融拿手的是兴教育、办学校,是跑各处去表演亲民戏文,招兵和练兵都非长项,也完全不合他的胃口,所以就把这一重担全都架到是仪肩膀上去了。
然而是仪对此也是二把刀,花了小半年的时间,才刚招募上来四五千人而已,还都甲胄、器械不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国内的钱粮有限,这倒也不能全怨他。可是是勋曾经见过几回大伯父招上来的那些家伙,就见大部分都身子歪着、单腿抖着、嘴巴撇着、眼睛溜着,不用问,全是些地痞流氓啊。这类东西就只会起哄架秧子,他们怎么能够上阵去打仗?
并且是仪也压根儿不会训练,虽说几乎每天都跑营房去看士卒出操,可是不但操得好不好他压根就瞧不懂,而且十天里有六天,士卒们都找各种借口来罢操——什么太阳毒啊,什么下雨了啊,什么日子不吉利啊,什么昨晚炸过营没睡好觉啊……
我去~是勋听说以后就差点儿没给冲一跟头——这本乡本土的,就在国都边儿上你们还能夜惊炸营?那只要拉出去三五里地,不用见着黄巾就铁定全数跑光啊!
这很大一个原因在于北海国内没有大将坐镇,正所谓“国中无大将,是仪管练兵”,稀稀拉拉十几个中下级军官都是老兵油子,还属于那种长年戍守地方没怎么上过阵的老兵油子,就会欺上瞒下,糊弄是仪了,有他们领着,军队怎么可能有战斗力?是勋实在瞧不过眼,就跑去跟孔融商量,说东莱太史慈勇猛过人,你又对他有恩,不如写信招他来相助吧?
孔融一脸严肃地回答道:“余之周济太史,是因子义代郡中受过,又素有孝子之名,然而施恩岂能望报?他终究是东莱之人,又曾在郡中为吏,贸然延聘而来,恐有碍于蔡太守的颜面。况且,将在谋而不在勇,太史子义虽负勇名,亦恐非大将之才啊。”
是勋听了这话,气得差点儿没吐血。确实说将在谋而不在勇,但一方面根据自己的观察,太史慈这家伙不是一勇之夫,他也挺有头脑的,另方面……他喵的还说什么谋将,国内现在连勇夫都没一个好不好!可是他从孔融脸上读到的神情是:“姜还是老的辣,年轻人没经验,你还得多跟我学着点儿啊。”他就只剩下暗恨了,没法儿再继续开口劝。
就这么着,在国都又呆了一个多月,是勋是越琢磨越不靠谱,越寻思越感到害怕。孔融是曾经被黄巾包围过一回的,全靠太史慈向刘备借了兵才幸免于难,也不知道历史会不会还按照这一趋势发展。自己要是继续留在孔融身边儿,说不定哪天就也落到围城里去——是啊,堂堂孔国相是没在围城中挂掉,可他身边一个无官无职的小小的自己,天晓得有没有那个命啊!
说到了,绝对不要对贼老天存在什么幻想,抱有什么奢望——老子还是先闪了吧。
于是他又找个借口,辞别了孔融和是仪,匆匆地就赶回了营陵是宅。才进家门,就听见老大是著跟老四是纡在吵架,一个说:“你妹啊!”另一个加重了首字的语气:“你~妹!”
是勋觉得自己的脑袋有点儿晕。
第二十二章、国中无将
第二十二章、国中无将
第二十二章、国中无将
汉魏文魁 作者:赤军
第二十二章、国中无将
孙乾孙公佑,是刘备早期的重要谋士之一,可是《三国志》上他的传记短小得令人发指,貌似除了奉命去联络过袁绍和刘表以外,就没干过什么正事儿。估计这位也就一字面意义上的“名士”,就靠着名头来帮人牵线搭桥了,也正因为如此,虽然没什么用,刘备还挺看重他。
从此是勋就跟着孙乾读书了。孙乾的名头倒也不是盖的,但凡经书上的问题,只要是勋提得出来,他就全能回答得上——至于靠谱不靠谱那就两说了。因为是勋发现这票古人研究经典,存在着两个很大的弊病。一是无逻辑,貌似夫子的理论除了用“仁”、“忠恕”等几个大而化之的抽象概念能够串起一部分来以外,其余全是散的,相互间全不挨着,并且经常矛盾。对此汉儒满不在乎,大家只在文字和句逗上死抠,从来不琢磨各句话之间有没有更深层的内在联系。
其实这毛病也是夫子留下来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蔽你妹啊!
二就是先有理论,再有研究,先确定夫子一定是对的,再从言辞之中去证明他对,并且完全不考虑时代局限性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对此,是勋作为一个两千年以后的人,他是有自己比较独特的想法的,但是不敢说——除非先成了大儒,否则说了也没人听,即便有人听到了,也只会骂他是异端,朝他扔石头。
好在是勋不在乎,经学只是他向上爬的垫脚石而已,他不想当郑玄,也不怎么想当孙乾,在乱世当中做个学者,就是自己给自己找不痛快呢嘛——好歹也得做个豪门的清客啊!
只可惜,对这贼老天还真是不能存什么奢望,这才春尽夏来,统共学了不到三个月,孙公佑就要离开北海国。
原来那回是勋他们从复甑山上下来,回到营陵一汇报悲惨遭遇以后,孔融、是仪、王效、王修等人一方面重新部署国中防御力量,一方面赶紧再派人到各处去哨探。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虽然从王忠嘴里打探到了北海的情报,黄巾贼却并没有大举入寇的迹象,反而从琅邪转道泰山、济南、平原,直奔冀州勃海郡而去。
后来才得着比较确切的情报,原来就在同一时期,黑山的黄巾余党于毒、白绕等人也率兵东出太行山——估计这两支革命队伍是打算在冀州境内会师。王修担忧地说:“青州贼三十万,黑山贼十余万,倘若合兵,关东再无宁日矣!”
倒是孔融沉着冷静,并且还安慰他说:“袁本初方领冀州,他四世三公的出身,难道还怕黄巾贼吗?有他坐镇,诸君不必烦忧。”
后来是勋听说了这话直撇嘴——四世三公跟能不能打,怕不怕黄巾又有什么逻辑关联了?想不到孔融还是个“唯血统论”的反动分子哪!
不过事后的发展完全出乎孔融的预料之外。且说黑山贼出了太行山以后,并没有深入冀州——因为袁绍陈兵界上,防备得非常严密——而是南下先杀入防备薄弱的魏郡,然后渡过黄河,进入了兖州的东郡。东郡太守王肱无法抵御,就经过袁绍的介绍,去河内接来了一支客兵——行(代理)奋武将军曹操。结果曹操在濮阳城下大败黑山贼,把他们又赶回河北去了,并且随即就鸠占鹊巢,代替王肱当上了东郡太守。
袁绍继续在边境线上如临大敌地目送黑山的残兵败将退回太行山区。然而这位可怜的“四世三公”出身的袁大公子,简直有如风箱中的老鼠一般,两头受气,兵马全都用来防黑山了,结果被张绕、管亥领着青州黄巾直插他老窝勃海,差点儿就直接端了他起家的根据地——勃海郡治南皮。
袁绍没有办法,利用完了代理奋武将军的曹操,再利用正牌奋武将军的公孙瓒,派人向右北平求救。于是公孙瓒领兵进入勃海,在东光杀死了张绕,赶跑了管亥,甚至一路追杀到平原境内,还把个小弟刘备就留下来做了平原县令,往青州插进来一根钉子。
青州黄巾这一下差点儿就被打残,只好在平原、东郡的边境线上来回转磨,又先后遭到曹操、刘备这两大狠人的不断追剿。孔融等人得着这消息是弹冠相庆啊,感觉用不了多久,管亥就得授首,青州就能太平。
不知道为什么,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是勋眼前突然冒出来管家那小罗莉娇俏的面孔,还有高高噘起的红唇——黄巾要是完蛋,估计管家父女一个都跑不了吧,象他们这种头领级别的人物,各郡县肯定是画影图形要全力追缉啊。
青州黄巾彻底离开琅琊国,并且很快就被打残以后不久,孙乾向是勋告别,说:“孔北海久欲请康成先生返乡,天幸黄巾已散,南路通畅,故此命我前往琅邪去促驾。且待迎康成先生归来以后,乾定将宏辅导入先生门下。”
是勋连声道谢。做孙乾的弟子跟做郑玄的弟子是截然不同的,他们前一个就好象普通的大学讲师,后一个则是学术界的泰山北斗……或者不如说,是目前最大的学阀,有他的名声罩着,估计自己很快都能得着做官儿的可能性吧。
这时候想做官主要有三条途径:第一是荫继,二千石以上官员可以推荐自家的子弟入朝去当郎官——是仪不到二千石,可就算他到了级别,家里还有四个活儿子呢,什么时候也轮不到自己这个侄子啊。,再说了,这时候入朝……从董卓、吕布、王允,再到后来的李傕、郭汜,貌似就没一个好相处的,不定那天莫名其妙地脑袋就掉了。
第二条道路是举孝廉,然后公车入京。一方面如前所述,这会儿都城不大太平,长官都是些杀人魔王,能不去还不是不去的为好;另方面,举孝廉是地方长官的责任,那是勋就必得先拍舒服了孔融的马屁。第三条道路是跟是仪一样,应县衙乃至于郡府、国府、州府的征召,去当个属官,将来长官高升以后,就有机会被推荐做正牌地方官——同样,也得先捋顺了孔融的毛才成。
所以学习生涯暂停以后,是勋就找了种种借口不回营陵,仍然在剧县跟着是仪,帮忙做些日常工作,以便好找机会再次接近孔融。是仪这些天忙得是脚跟踢后背,有个挺机灵的侄子而非那不成器的小儿子是峻帮忙,真是求之不得。是勋这时候勉强能够胜任一些公文往来,而且比起那时代大部分官僚来说,他算术能力也比较强,普通记个数,算个账啥的,全都难不倒他。
就中也见过几次孔融,他又把绞尽脑汁回忆起来的几首陶诗残篇,改巴改巴地献上了,孔融照样鼓掌赞叹,似乎两人的情感距离又有所拉近。是勋有时候也挺懊悔的,既然喜欢陶渊明的诗,当初自己怎么不多背上几首呢?为啥只是找各种选本来欣赏,而就没想着去搞本儿全集来读呢?
孔融仍然忙着招兵买马、积草屯粮,因为谁都不知道青州黄巾在走投无路以后,会不会重新杀回青州腹地来——终究这里是他们的老家,地形熟悉,还有很好的群众基础。不过孔融拿手的是兴教育、办学校,是跑各处去表演亲民戏文,招兵和练兵都非长项,也完全不合他的胃口,所以就把这一重担全都架到是仪肩膀上去了。
然而是仪对此也是二把刀,花了小半年的时间,才刚招募上来四五千人而已,还都甲胄、器械不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国内的钱粮有限,这倒也不能全怨他。可是是勋曾经见过几回大伯父招上来的那些家伙,就见大部分都身子歪着、单腿抖着、嘴巴撇着、眼睛溜着,不用问,全是些地痞流氓啊。这类东西就只会起哄架秧子,他们怎么能够上阵去打仗?
并且是仪也压根儿不会训练,虽说几乎每天都跑营房去看士卒出操,可是不但操得好不好他压根就瞧不懂,而且十天里有六天,士卒们都找各种借口来罢操——什么太阳毒啊,什么下雨了啊,什么日子不吉利啊,什么昨晚炸过营没睡好觉啊……
我去~是勋听说以后就差点儿没给冲一跟头——这本乡本土的,就在国都边儿上你们还能夜惊炸营?那只要拉出去三五里地,不用见着黄巾就铁定全数跑光啊!
这很大一个原因在于北海国内没有大将坐镇,正所谓“国中无大将,是仪管练兵”,稀稀拉拉十几个中下级军官都是老兵油子,还属于那种长年戍守地方没怎么上过阵的老兵油子,就会欺上瞒下,糊弄是仪了,有他们领着,军队怎么可能有战斗力?是勋实在瞧不过眼,就跑去跟孔融商量,说东莱太史慈勇猛过人,你又对他有恩,不如写信招他来相助吧?
孔融一脸严肃地回答道:“余之周济太史,是因子义代郡中受过,又素有孝子之名,然而施恩岂能望报?他终究是东莱之人,又曾在郡中为吏,贸然延聘而来,恐有碍于蔡太守的颜面。况且,将在谋而不在勇,太史子义虽负勇名,亦恐非大将之才啊。”
是勋听了这话,气得差点儿没吐血。确实说将在谋而不在勇,但一方面根据自己的观察,太史慈这家伙不是一勇之夫,他也挺有头脑的,另方面……他喵的还说什么谋将,国内现在连勇夫都没一个好不好!可是他从孔融脸上读到的神情是:“姜还是老的辣,年轻人没经验,你还得多跟我学着点儿啊。”他就只剩下暗恨了,没法儿再继续开口劝。
就这么着,在国都又呆了一个多月,是勋是越琢磨越不靠谱,越寻思越感到害怕。孔融是曾经被黄巾包围过一回的,全靠太史慈向刘备借了兵才幸免于难,也不知道历史会不会还按照这一趋势发展。自己要是继续留在孔融身边儿,说不定哪天就也落到围城里去——是啊,堂堂孔国相是没在围城中挂掉,可他身边一个无官无职的小小的自己,天晓得有没有那个命啊!
说到了,绝对不要对贼老天存在什么幻想,抱有什么奢望——老子还是先闪了吧。
于是他又找个借口,辞别了孔融和是仪,匆匆地就赶回了营陵是宅。才进家门,就听见老大是著跟老四是纡在吵架,一个说:“你妹啊!”另一个加重了首字的语气:“你~妹!”
是勋觉得自己的脑袋有点儿晕。
第二十二章、国中无将
第二十二章、国中无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