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州引水抗旱的举动,就像当初在那里的垦荒一样,成为朝堂之上经常被皇帝和大臣们提及的一件事情。
黔州“六县都水使”这一职务的设立同样别出心裁,而且看起来卓有成效。高审行在奏章中提到的“引水上山”的做法,显示出他打破常规的、卓越的抗旱思路。
而“以三保五”的规划布局,如果没有统筹六县、没有对黔州山川地势了然于胸的全局眼光,根本就提不出来。
这个提法实施之后,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在引水工程中民役的动用数量,暗合了陛下体恤民力的观点。
另外,连扛着锄头锄地——这样看似简单的田间劳作,原来也涉关了“保水保墒”的重要抗旱作用。那么,有臣子总结说,说明黔州的高刺史与那些身份低微的乡村老农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不然,一位出入庙堂、行文施令的刺史,不可能把那些老农们成年累月做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一件事,上升到抗旱的高度、并加以着重的推广。
陛下对黔州的抗旱看起来是满意的,对于臣子们有些夸张的益美之词也不加制止。
但他留意到,上一次高审行着意提到的那个都濡县李引,这次在奏章中只提了一次如何放手“六县都水使”大胆去干,而且没有指名点姓。
也许就是因为这个细节,皇帝陛下不想此时就对黔州下个诏什么的进行鼓励或奖赏。同时黔州抗旱还远远没有结束呢。
上一次高审行在开荒的奏章中提到的“压龙岭”同样是个细节,皇帝要打听一下某州、某县的某座岭的来龙去脉,想来不是什么难事。
高审行在奏章里引用盈隆岭过去的名称,到底出于什么目的,每天看数不清的奏章,极擅在字里行间揣摩那些刺史心思的皇帝,不用猜都知道个一二。
上一次的这个细节曾经让他压下了再封一位国夫人的冲动,而两次细节加起来,还让他想到高审行、高峻父子在行文上还是有那么点相似之处,比如高峻不说反对嫁公主,却说什么西域五国的牧场。
但两人的出发点、用意截然不同。显得一个狡黠有道,一个满腹算计。
对黔州保持着低调的恰恰是高府中人,包括阁老在内,他们不参与和黔州抗旱有关的议论,在言语间实在回避不了时,他们也总是谦卑地笑一笑就作罢。
因为府中还在筹备另一件事,就是二小姐高尧的婚礼。这件事主要是长孙大人府上在操办,高府只是嫁女,府中所有人同样被阁老告诫,要低调。
府上的五夫人崔颖从黔州赶过来以后、与阁老说起黔州抗旱工程时,说的更多的是那个“六县都水使”李引的作用——那些朝堂之上津津乐道的抗旱名目都是这个李引提出来、并一力实施起来的。
阁老知道,五子高审行精通各种各样的文章手法,把他想让别人知道的事情加以深化,不想让人知道的事情会不动声色地加以模糊。反正也说得过去,因为李引也是高审行起用起来的。
但阁老绝不会顺着五儿子竖起的杆儿往上爬,高审行事办好了、那也是高府脸上的光,万一出现了差池,高府上下总不致给陛下落个因风吹火的印象。
五夫人崔颖携高峻七夫人丽容由黔州到达不久,西州的人也恰好赶到了,除了长孙润之外没有一个男丁,都是女眷。
高岷、高峪离不开,他们的夫人赶过来,高峻的家中也来了一大一小两个人,一个是五夫人崔嫣,另一个是她们从凉州接上的西州大都督长女——高甜甜。
连不在公门任职、只是在西州经商的高峪都未回来,这就更符合阁老低调的想法。
崔颖再一次见到了女儿,自她离开山阳镇后,女儿崔嫣似乎出落的更加楚楚动人,一颦一笑仿佛就是昔日丹凤镇上的那个自己。
崔夫人问起西州另外的那些人,她一一问到了每一位,柳玉如、谢金莲、樊莺、思晴、婉清,尤其埋怨说至少柳玉如该来。
崔嫣记起在牧场村家中,这些人商量谁来长安时的情形。
高峻不同意柳玉如和樊莺来长安,虽然他没有明说,但人人都知道高峻的意思:因为这两个人来了就得出席庆典,她们一定会喧宾夺主、影响到新娘子的光彩。
这样说过之后,也就不能让婉清来了,不然就显得她不会喧宾夺主似的。
当时柳姐姐忙着替高峻打遮掩,她开玩笑说家中七八个女人,居然人人都忙着事情,派个人出席二妹的婚礼也这样难。
“丽容和苏殷黔州抗旱、谢金莲和思晴养胎、婉清一个人要照顾蚕事房和织绫场,而我和樊莺绝不会离开,我得看住开温汤的那个、樊莺得看住峻。那只好崔嫣去了,因为母亲自然会由黔州赶过去,高府中两个五夫人不正好见见面……”
但崔嫣当着丽容的面就不能这样说,只说谢金莲和思晴须得人照料。
高甜甜今年已经七岁半,生得灵俐乖巧又懂事。崔氏一见十分喜爱,她对女儿说,“女孩子一年比一年大了,总不能随着凉州的李刺史生活,而西州整天都忙忙碌碌、金莲以后更顾不上她。我就做主,等高尧大婚之后,甜甜去黔州与我做伴儿。”
贞观二十年六月二十五,正是长孙无忌的小公子长孙润、与高府二小姐的吉期,皇帝陛下赐金千两,帛两百匹,并赐御书“天作之合”匾额。
太子李治殿下亲至长孙府贺喜,长孙府宾客盈门。
一入午时,长孙润带着迎亲花轿赶去高府,把门的正是高府七岁半的大小姐高甜甜。这个小女娃早让人教好了,手里握着一根柳枝,一人当关、万人莫开的架势。
她仰着头,看着长孙润,挥着柳枝只够抽在新郎官儿的腿上,拿着稚气的童声问,“可敢不善待我姑姑?”
长孙润挨一下抽,便跺一下脚,连连作着揖道,“不敢、不敢,有高府大小姐在呢谁敢!”引得府内府外围观的人一阵哄笑。
兴道坊至兴禄坊之间长达三里的大街是花轿必经的,大街两边张挂彩帜,整条街上挤满了人,一齐燃响的鞭炮产生的淡蓝色的呛人烟雾,丝毫不影响人们观看的兴致。
漕渠中往来的船只也都纷纷抛了锚头,水面为之拥堵不通,船客们站在船头翘着脚往岸上看,有知情的人说,这是长安最为鼎盛的两族联姻。
还有知情的人悄悄说,“赵国公的小儿子、陛下的外甥,是被高府在西州出任大都督的高峻拉去牧场摔打几月、进了威名赫赫的护牧队之后、才被高府的二小姐才看得上。”
黔州“六县都水使”这一职务的设立同样别出心裁,而且看起来卓有成效。高审行在奏章中提到的“引水上山”的做法,显示出他打破常规的、卓越的抗旱思路。
而“以三保五”的规划布局,如果没有统筹六县、没有对黔州山川地势了然于胸的全局眼光,根本就提不出来。
这个提法实施之后,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在引水工程中民役的动用数量,暗合了陛下体恤民力的观点。
另外,连扛着锄头锄地——这样看似简单的田间劳作,原来也涉关了“保水保墒”的重要抗旱作用。那么,有臣子总结说,说明黔州的高刺史与那些身份低微的乡村老农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不然,一位出入庙堂、行文施令的刺史,不可能把那些老农们成年累月做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一件事,上升到抗旱的高度、并加以着重的推广。
陛下对黔州的抗旱看起来是满意的,对于臣子们有些夸张的益美之词也不加制止。
但他留意到,上一次高审行着意提到的那个都濡县李引,这次在奏章中只提了一次如何放手“六县都水使”大胆去干,而且没有指名点姓。
也许就是因为这个细节,皇帝陛下不想此时就对黔州下个诏什么的进行鼓励或奖赏。同时黔州抗旱还远远没有结束呢。
上一次高审行在开荒的奏章中提到的“压龙岭”同样是个细节,皇帝要打听一下某州、某县的某座岭的来龙去脉,想来不是什么难事。
高审行在奏章里引用盈隆岭过去的名称,到底出于什么目的,每天看数不清的奏章,极擅在字里行间揣摩那些刺史心思的皇帝,不用猜都知道个一二。
上一次的这个细节曾经让他压下了再封一位国夫人的冲动,而两次细节加起来,还让他想到高审行、高峻父子在行文上还是有那么点相似之处,比如高峻不说反对嫁公主,却说什么西域五国的牧场。
但两人的出发点、用意截然不同。显得一个狡黠有道,一个满腹算计。
对黔州保持着低调的恰恰是高府中人,包括阁老在内,他们不参与和黔州抗旱有关的议论,在言语间实在回避不了时,他们也总是谦卑地笑一笑就作罢。
因为府中还在筹备另一件事,就是二小姐高尧的婚礼。这件事主要是长孙大人府上在操办,高府只是嫁女,府中所有人同样被阁老告诫,要低调。
府上的五夫人崔颖从黔州赶过来以后、与阁老说起黔州抗旱工程时,说的更多的是那个“六县都水使”李引的作用——那些朝堂之上津津乐道的抗旱名目都是这个李引提出来、并一力实施起来的。
阁老知道,五子高审行精通各种各样的文章手法,把他想让别人知道的事情加以深化,不想让人知道的事情会不动声色地加以模糊。反正也说得过去,因为李引也是高审行起用起来的。
但阁老绝不会顺着五儿子竖起的杆儿往上爬,高审行事办好了、那也是高府脸上的光,万一出现了差池,高府上下总不致给陛下落个因风吹火的印象。
五夫人崔颖携高峻七夫人丽容由黔州到达不久,西州的人也恰好赶到了,除了长孙润之外没有一个男丁,都是女眷。
高岷、高峪离不开,他们的夫人赶过来,高峻的家中也来了一大一小两个人,一个是五夫人崔嫣,另一个是她们从凉州接上的西州大都督长女——高甜甜。
连不在公门任职、只是在西州经商的高峪都未回来,这就更符合阁老低调的想法。
崔颖再一次见到了女儿,自她离开山阳镇后,女儿崔嫣似乎出落的更加楚楚动人,一颦一笑仿佛就是昔日丹凤镇上的那个自己。
崔夫人问起西州另外的那些人,她一一问到了每一位,柳玉如、谢金莲、樊莺、思晴、婉清,尤其埋怨说至少柳玉如该来。
崔嫣记起在牧场村家中,这些人商量谁来长安时的情形。
高峻不同意柳玉如和樊莺来长安,虽然他没有明说,但人人都知道高峻的意思:因为这两个人来了就得出席庆典,她们一定会喧宾夺主、影响到新娘子的光彩。
这样说过之后,也就不能让婉清来了,不然就显得她不会喧宾夺主似的。
当时柳姐姐忙着替高峻打遮掩,她开玩笑说家中七八个女人,居然人人都忙着事情,派个人出席二妹的婚礼也这样难。
“丽容和苏殷黔州抗旱、谢金莲和思晴养胎、婉清一个人要照顾蚕事房和织绫场,而我和樊莺绝不会离开,我得看住开温汤的那个、樊莺得看住峻。那只好崔嫣去了,因为母亲自然会由黔州赶过去,高府中两个五夫人不正好见见面……”
但崔嫣当着丽容的面就不能这样说,只说谢金莲和思晴须得人照料。
高甜甜今年已经七岁半,生得灵俐乖巧又懂事。崔氏一见十分喜爱,她对女儿说,“女孩子一年比一年大了,总不能随着凉州的李刺史生活,而西州整天都忙忙碌碌、金莲以后更顾不上她。我就做主,等高尧大婚之后,甜甜去黔州与我做伴儿。”
贞观二十年六月二十五,正是长孙无忌的小公子长孙润、与高府二小姐的吉期,皇帝陛下赐金千两,帛两百匹,并赐御书“天作之合”匾额。
太子李治殿下亲至长孙府贺喜,长孙府宾客盈门。
一入午时,长孙润带着迎亲花轿赶去高府,把门的正是高府七岁半的大小姐高甜甜。这个小女娃早让人教好了,手里握着一根柳枝,一人当关、万人莫开的架势。
她仰着头,看着长孙润,挥着柳枝只够抽在新郎官儿的腿上,拿着稚气的童声问,“可敢不善待我姑姑?”
长孙润挨一下抽,便跺一下脚,连连作着揖道,“不敢、不敢,有高府大小姐在呢谁敢!”引得府内府外围观的人一阵哄笑。
兴道坊至兴禄坊之间长达三里的大街是花轿必经的,大街两边张挂彩帜,整条街上挤满了人,一齐燃响的鞭炮产生的淡蓝色的呛人烟雾,丝毫不影响人们观看的兴致。
漕渠中往来的船只也都纷纷抛了锚头,水面为之拥堵不通,船客们站在船头翘着脚往岸上看,有知情的人说,这是长安最为鼎盛的两族联姻。
还有知情的人悄悄说,“赵国公的小儿子、陛下的外甥,是被高府在西州出任大都督的高峻拉去牧场摔打几月、进了威名赫赫的护牧队之后、才被高府的二小姐才看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