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于现在的明朝,只是一名功勋卓著的宿将,也可以算是一名开宗立派的大儒,然而这两点,都无法和他日后的地位相当。
后人将王阳明(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是儒门中开创一派的宗师,可以称得上是活着的圣人。
《左传》有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在中国历史上,能够做到一点就能青史留名,做到两点万古流芳,能够毫无异议做到这三点的,就只有孔子和王阳明两人而已。
王阳明的道德素养自不必说,在经学典籍上则是人称“治学之名儒,治世之能臣”的宗师;打起仗来,更是以弱胜强的百战兵祖!
同样是史诗级历史人物,王阳明并不凭借地位就获得了方舟空间这样的评判,实力上怎么样高估都不算过分。
在这样的人物手中接取任务,哪怕赵高心理素质过硬,也不免有些惴惴之意。
不管怎么说,方舟空间既然给出了这个任务,就给出了时间的安排。从登州到余姚,有着近千公里的距离,朝廷以科举成功回乡祭祖的名义,给了赵高足足半年的时间不用急着上任。
此时已入九月,登州地界早已经秋风萧瑟,焜黄的草叶混杂着从半空中零落的枯叶,让地面上平添一丝寂寥,加上连年倭寇战乱带来了损伤,就连空气中也带着一丝破败的气息。
然而这座余姚小城就完全不同了,似乎没有一支倭寇敢来这里侵扰。眼下夏意还未完全过去,山林之间依旧有着郁郁苍苍的绿色点缀,秋色中竟然还带着一丝活泼的生气。
临近王阳明的居处,一片淡蓝色的湖水轻轻泛起着涟漪。在微风拂动下,淡淡的水汽在弥散中吸纳这空气中那一丝浮华。旁边就是密密地绿树浓荫。稍微大一点的风经过这片林子也会被打散成剪剪清风、所以在这片世外桃源里,一切都是那么淡然安逸,再挑剔的人也难以从中找到什么错漏,宛如竹林深处的那名老人。
刚刚应该是下过一场秋雨,竹林的地面上,层层叠叠的叶子踩上去也不会发出沙沙声,蝉鸣声早已不见,取而代之的是风吹过竹林时,竹节微曲时发出的“嗻嗻”声,还有就是依旧留在竹梢的叶子,迎风不断地跳跃起舞。
在竹林的深处,有一座竹制勾檐两层的小楼。小楼的两边各有较低的竹屋两三间,数支花树或隐于墙角或生于墙头。现在不是花开的季节,然而这其中有的花正在绽放,也有的正凝聚着花骨朵儿,积蓄力量准备着灿烂和芬芳。
走到了小楼面前的时候,赵高下意识回头望去,静静看着这一大片的竹林,这里明显经过人工的培育栽种,却毫无疑问地展现着属于自然的气息。
王阳明,就住在这片竹林中的小楼里,自从他五十四岁时辞官回乡讲学,就在这里创建书院,宣讲“王学”。天泉桥那里则留下了心学四句教法:“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赵高在来之前就亲自去那里看过,体悟了一整天后,他的智力属性竟神奇地增长了一点。
这位老人退隐以来,便潜心讲学不再见客,除了一些理学的名家之外,即便是总督亲自前来这里探望,也被他门下的弟子淡淡回绝掉了。
谁也不会想到,这样一个清心寡欲的人,差不多就在两三年前,轻易平定了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
当时消息传到北京时,推荐王阳明的王琼就十分自信地说:“王伯安在江西,肯定会擒获叛贼。”
彼时王阳明正准备前往福建平定那里的叛乱。行至江西吉安与南昌之间的丰城,得到朱宸濠叛乱的消息,在手中无兵的情况下,率领仓促募集壮丁组建的八万平叛军,直捣宁王的老巢南昌,迫使朱宸濠回援,最终双方在鄱阳湖决战。经过三天的激战,宁王战败被俘,宁王的叛乱,仅仅历时三十五天就宣告结束了。
等嘉靖皇帝继位的时候,说他有擒贼平乱之大功,先升其为南京兵部尚书,不久加封为新建伯——在“立功”方面,以弱胜强平定叛乱后抽身而退,就是古代儒人君子的偶像。
与之相对应的是“立言”。随着他在十五年前“龙场悟道”,在儒学上破开了朱熹的理学宗派,提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来反对“格物致知”,成为了自开山门的宗师级人物,身后就等同于披上了一层神圣的光环。
所以只需要他说话,哪怕是嘉靖皇帝,也不得不慎重考虑一番。
可回乡的王阳明不再对朝廷的事发表任何意见。朝廷的人相互攻伐之间,往往拿他来做大旗,他也一向淡然处之,并不追究,“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融汇了各家典籍在心中的王阳明自然深谙这一点。
马上要面见这样的一位人物,赵高站在竹楼门口已经超过了半个小时。倒不是他用这种方式表现自己的敬意,只是因为他比预定的时间要早了一个小时。他没有选择去敲门,也没有貌似恭敬的站得笔直,而就是这样,倚着竹楼门前的一棵柱子,呆呆地看着竹林中的风景。
“年轻人,心念功业,何必来见我这个老头子?”
过了许久,从竹楼的上层透过来一个温和而苍老的声音,里面还透着一点点的疲惫。以赵高的耳力,可以听得到他穿起脚上布鞋的声音,这说明他刚刚不是故作高深,也不是有意为难赵高,而且真真切切地在午睡。
“进来吧。”
等穿衣的声音结束,声音再次响起时,赵高收回了散乱的念头,转身推开了身后的那扇竹门,看了过去。
一个穿着极普通布衣的干瘪小老头也正抬起头看向赵高。他的目光并不凌厉,甚至透着世事洞明的温和,自诩心智坚定的赵高却在第一时间就避开了这个眼神,同时嘴巴变得干涩起来。
论智力属性,赵高已经不次于一般的D级历史人物,面对着威风凛凛满身杀气的A+历史人物张巡也能够出言狡辩直斥其非,此时对着这个看起来就像乡下小老头子的王阳明,竟然连抬头也难以做到。对方并不高大的身形,现在看起来却如同一座巨山。
他没有强行抬起头来,而是顺承着更低了下去,同时脱下脚下的鞋袜,整齐地摆放在一边,随后双腿弯曲,在正对着王阳明方向的地板上盘腿坐了下来。
既然已经坐下,那么想要回答就会很自然的抬头,这次赵高看到的是一个微笑的脸,皱巴巴的皮肤像是舒展开了一层,目光中透着一种带着遗憾的欣赏。
史诗级历史人物,哪怕完全没有开启自己的气势,仅凭不经意间的威压,就足以让人乱了心神。
面对这种威压,要么选择躲避,要么选择正面面对。选前者意味着缺乏一往无前的毅力,向道之心不坚;选后者的话意味着不能根据实力认识自己,缺乏向道的慧根。
刚刚赵高一系列看似不经意的动作,却是通过把自己的身体放低,自然也就达到了正视的目的。这个办法看起来简单,短时间内却并不容易想到。
“颇有慧根,心性也足够,可惜杂质太多了一些。”王阳明看着盘坐在地的赵高,虽然眼中还有着一丝遗憾,却也对赵高这个应对表现出了满意。
只有赵高自己知道,时间还是太过于仓促,自己这个应对所能够显现的,只是聪明,而非智慧。
后人将王阳明(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是儒门中开创一派的宗师,可以称得上是活着的圣人。
《左传》有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在中国历史上,能够做到一点就能青史留名,做到两点万古流芳,能够毫无异议做到这三点的,就只有孔子和王阳明两人而已。
王阳明的道德素养自不必说,在经学典籍上则是人称“治学之名儒,治世之能臣”的宗师;打起仗来,更是以弱胜强的百战兵祖!
同样是史诗级历史人物,王阳明并不凭借地位就获得了方舟空间这样的评判,实力上怎么样高估都不算过分。
在这样的人物手中接取任务,哪怕赵高心理素质过硬,也不免有些惴惴之意。
不管怎么说,方舟空间既然给出了这个任务,就给出了时间的安排。从登州到余姚,有着近千公里的距离,朝廷以科举成功回乡祭祖的名义,给了赵高足足半年的时间不用急着上任。
此时已入九月,登州地界早已经秋风萧瑟,焜黄的草叶混杂着从半空中零落的枯叶,让地面上平添一丝寂寥,加上连年倭寇战乱带来了损伤,就连空气中也带着一丝破败的气息。
然而这座余姚小城就完全不同了,似乎没有一支倭寇敢来这里侵扰。眼下夏意还未完全过去,山林之间依旧有着郁郁苍苍的绿色点缀,秋色中竟然还带着一丝活泼的生气。
临近王阳明的居处,一片淡蓝色的湖水轻轻泛起着涟漪。在微风拂动下,淡淡的水汽在弥散中吸纳这空气中那一丝浮华。旁边就是密密地绿树浓荫。稍微大一点的风经过这片林子也会被打散成剪剪清风、所以在这片世外桃源里,一切都是那么淡然安逸,再挑剔的人也难以从中找到什么错漏,宛如竹林深处的那名老人。
刚刚应该是下过一场秋雨,竹林的地面上,层层叠叠的叶子踩上去也不会发出沙沙声,蝉鸣声早已不见,取而代之的是风吹过竹林时,竹节微曲时发出的“嗻嗻”声,还有就是依旧留在竹梢的叶子,迎风不断地跳跃起舞。
在竹林的深处,有一座竹制勾檐两层的小楼。小楼的两边各有较低的竹屋两三间,数支花树或隐于墙角或生于墙头。现在不是花开的季节,然而这其中有的花正在绽放,也有的正凝聚着花骨朵儿,积蓄力量准备着灿烂和芬芳。
走到了小楼面前的时候,赵高下意识回头望去,静静看着这一大片的竹林,这里明显经过人工的培育栽种,却毫无疑问地展现着属于自然的气息。
王阳明,就住在这片竹林中的小楼里,自从他五十四岁时辞官回乡讲学,就在这里创建书院,宣讲“王学”。天泉桥那里则留下了心学四句教法:“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赵高在来之前就亲自去那里看过,体悟了一整天后,他的智力属性竟神奇地增长了一点。
这位老人退隐以来,便潜心讲学不再见客,除了一些理学的名家之外,即便是总督亲自前来这里探望,也被他门下的弟子淡淡回绝掉了。
谁也不会想到,这样一个清心寡欲的人,差不多就在两三年前,轻易平定了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
当时消息传到北京时,推荐王阳明的王琼就十分自信地说:“王伯安在江西,肯定会擒获叛贼。”
彼时王阳明正准备前往福建平定那里的叛乱。行至江西吉安与南昌之间的丰城,得到朱宸濠叛乱的消息,在手中无兵的情况下,率领仓促募集壮丁组建的八万平叛军,直捣宁王的老巢南昌,迫使朱宸濠回援,最终双方在鄱阳湖决战。经过三天的激战,宁王战败被俘,宁王的叛乱,仅仅历时三十五天就宣告结束了。
等嘉靖皇帝继位的时候,说他有擒贼平乱之大功,先升其为南京兵部尚书,不久加封为新建伯——在“立功”方面,以弱胜强平定叛乱后抽身而退,就是古代儒人君子的偶像。
与之相对应的是“立言”。随着他在十五年前“龙场悟道”,在儒学上破开了朱熹的理学宗派,提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来反对“格物致知”,成为了自开山门的宗师级人物,身后就等同于披上了一层神圣的光环。
所以只需要他说话,哪怕是嘉靖皇帝,也不得不慎重考虑一番。
可回乡的王阳明不再对朝廷的事发表任何意见。朝廷的人相互攻伐之间,往往拿他来做大旗,他也一向淡然处之,并不追究,“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融汇了各家典籍在心中的王阳明自然深谙这一点。
马上要面见这样的一位人物,赵高站在竹楼门口已经超过了半个小时。倒不是他用这种方式表现自己的敬意,只是因为他比预定的时间要早了一个小时。他没有选择去敲门,也没有貌似恭敬的站得笔直,而就是这样,倚着竹楼门前的一棵柱子,呆呆地看着竹林中的风景。
“年轻人,心念功业,何必来见我这个老头子?”
过了许久,从竹楼的上层透过来一个温和而苍老的声音,里面还透着一点点的疲惫。以赵高的耳力,可以听得到他穿起脚上布鞋的声音,这说明他刚刚不是故作高深,也不是有意为难赵高,而且真真切切地在午睡。
“进来吧。”
等穿衣的声音结束,声音再次响起时,赵高收回了散乱的念头,转身推开了身后的那扇竹门,看了过去。
一个穿着极普通布衣的干瘪小老头也正抬起头看向赵高。他的目光并不凌厉,甚至透着世事洞明的温和,自诩心智坚定的赵高却在第一时间就避开了这个眼神,同时嘴巴变得干涩起来。
论智力属性,赵高已经不次于一般的D级历史人物,面对着威风凛凛满身杀气的A+历史人物张巡也能够出言狡辩直斥其非,此时对着这个看起来就像乡下小老头子的王阳明,竟然连抬头也难以做到。对方并不高大的身形,现在看起来却如同一座巨山。
他没有强行抬起头来,而是顺承着更低了下去,同时脱下脚下的鞋袜,整齐地摆放在一边,随后双腿弯曲,在正对着王阳明方向的地板上盘腿坐了下来。
既然已经坐下,那么想要回答就会很自然的抬头,这次赵高看到的是一个微笑的脸,皱巴巴的皮肤像是舒展开了一层,目光中透着一种带着遗憾的欣赏。
史诗级历史人物,哪怕完全没有开启自己的气势,仅凭不经意间的威压,就足以让人乱了心神。
面对这种威压,要么选择躲避,要么选择正面面对。选前者意味着缺乏一往无前的毅力,向道之心不坚;选后者的话意味着不能根据实力认识自己,缺乏向道的慧根。
刚刚赵高一系列看似不经意的动作,却是通过把自己的身体放低,自然也就达到了正视的目的。这个办法看起来简单,短时间内却并不容易想到。
“颇有慧根,心性也足够,可惜杂质太多了一些。”王阳明看着盘坐在地的赵高,虽然眼中还有着一丝遗憾,却也对赵高这个应对表现出了满意。
只有赵高自己知道,时间还是太过于仓促,自己这个应对所能够显现的,只是聪明,而非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