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七零美好生活 作者:席祯
分卷阅读238
重生七零美好生活 作者:席祯
分卷阅读238
递给盈芳,转而问张嫂子,“有福媳妇,你在这正好,我记得你有个表侄女,年纪比阿九小五岁,找到对象没啦?”
盈芳额角一跳。这是……要给向九介绍对象的节奏?
“还没呢,去年倒是和沿江公社的一户人家说起过,不过后来没下文了,左右还不到着急的时候,也就没催着问。婶子这是想给谁介绍啊?”张嫂子笑呵呵地问。
“还不是老向的幺弟。”向二婶叹气,“早几年,他的事都被老大家的包揽着,我就没插手管。去年夏收那阵子不是闹崩了吗?老大家的到处说阿九闲话,搞得村里村外的对阿九印象差到极点,也就我们几个知根知底的晓得他不是那样的人。他那性子,又不是擅长辩解的,好事做的再多,还不是有很多人误解。这不,今年都二十一了,也就比刚子小一岁,刚子结婚了,他却连个对象都还没有,我家那口子就催我了。公爹婆婆不在了,幺弟的终身大事,可不得由我们这些当嫂子的张罗。老大家的这下没资格管了,老三老四他们则是懒得管,我要是再不发心管一管,要看着他打一辈子光棍了。”
“那行,过两天我正好要带着牛牛回趟娘家,到时问问我那表侄女有没有定下来。没有的话,让他们俩小的先碰个面,相看相看。”张嫂子回答得倒也爽快。
盈芳纠结了。到底要不要找二婶子坦白燕子和向九的事?可在师嫂没松口之前,这件事成不成的还俩说,咋办呢?
灵机一动,拉过向二婶说:“婶子,我明儿去学校报到,行李有不少,能不能让阿九叔送我一程?”
“这有啥问题,我回去就和他说。”
向二婶走后,张有康搓着烟叶,满脸疑惑地看徒弟:“不是说和军达他们一块儿去,用不着人送吗?”
盈芳轻咳一声:“临时想到,军达他们有自己的行李要拿,哪有空帮我。”
“也是。那就让阿九送你到学校。”
一锤定音。
次日,向九早早就来了。
帮忙挑上行李担,剩下两个衣服包袱,盈芳完全应付得来。
和师傅师娘道别后,走上去码头的路。和冯军达他们约好在码头见。
趁路上没人,盈芳把昨儿听到的事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向九,末了说道:
“阿九叔,这事儿最终如何得你自己拿章程。不过我有句话想说:你要是决定等燕子呢,二婶子帮你介绍的对象,最好别去相看。”
看了不处,二婶子那边或许可以说“没瞧上”,但传到师兄他们耳里,难免觉得他吃着碗里的望着锅里的——尽管还没吃到碗里的。师嫂本就在闺女的终身大事上不怎么待见他,要听到他还在四处相亲看对象,印象就更差了。
向九挑着担,步履轻松地走在她身前侧,闻言,回头朝她笑笑:“放心,我有数。”
“有数是几个意思?”
“……努力干活、攒钱娶燕子。”
“……”
第269章 男人的支持
向九这边提点了,出于公平,盈芳给燕子去了封信,说了向家几位嫂子们的打算,又说了向九的决定,好让燕子姑娘心中有数。
媒人果真不好当啊。
盈芳囧了个囧。
两边都提点了,便不再想这个事。
……
盈芳的意识上,属于时隔三年重新回到学校。然而行为上,却是花姑娘上轿——头一遭。
因为记忆里的校园生活,属于原主,而不是她。
因此,跟着冯军达几人,从下码头到学校这段路,走得异常兴奋。纤瘦的人儿,肩挑两箩筐,走起来还风风火火,看得冯军达止不住抽嘴角。
“我说老同学,上个学至于这么兴奋吗?又不是没来过。”
“你不懂。”
“是是是,我不懂。但你能别挑着担扭秧歌吗?箩筐都打到我了。”冯军达一脸幽怨。
盈芳嘿嘿笑了两声,离冯军达远了几步。
上船时,她借口冯军达几个手上行李不多、能帮她把俩箩筐挑到学校,没让向九继续送。
目的达成,何必让人特地花半天工夫、破费往返船票跑一趟县城?
反正有小金在,这点分量对她来说,压根不在话下。
冯军达几个,看她挑得这么轻松,以为担子不重,提议要帮她挑被拒绝后,就随她了。毕竟他们手里也都有东西。被铺、炉子是没有啦,但有个把月的口粮。
城里孩子上学,揣着钱和粮票。
农村孩子上学,背着一日三餐的口粮。要不怎么说读书能把家给读穷了呢。缺壮劳力的家庭,还真供不起一个读书郎。
半大小子吃穷老子,这个年纪的男生正是胃口大开的时候,一个月米面省着点吃都要十几二十斤。加上红薯、土豆之类的杂粮、瓶瓶罐罐的酱菜、腌菜、各种菜干,扛肩上没一会儿就要换手。还没盈芳走得轻快呢。
码头距学校有点距离,不过人多话头也多,一会儿唠这个、一会儿唠那个,像过年前后火车站被封锁啦、海城某大人物丢失了某件重要东西啦诸如此类的话题,也重新被拿出来炒了一遍冷饭。
不知不觉就到了学校门口。
宁和县人口少,又处于特殊时期,学校招生要求贵“精”不贵多。即使抛开这一点,愿意送子女上中学的也不多。
古往今来,家里出个读书人,经济压力要大很多。再者,如今的社会,根本看不到书读得高的优势。相反,知识分子还被一个个地下放到各偏僻的农村呢。高中毕业照样和目不识丁的农民一起下地种田,谁家还愿意送孩子念书啊。念几年小学、能大致识几个字在他们看来就足够了。
因此全县就这一所中学,含高中部和初中部。大门开在一块儿,内部还是有划分的,高中部教室在东区,初中部在西区,中间隔着一块长方形的试验田,田里种着的蔬菜,是食堂伙食的来源之一。
另一处来源位于城南乡下的试验田,那里就大了,足有三十亩,小麦、水稻、高粱、玉米、棉花等几类主打作物轮着种。干活的是学校师生。
打从上中学需要推荐后,各学校的教育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除文化课,学生还需务农,需要到学校实验田或是挂钩公社参加各类劳动。如无特殊情况,基本是上午上课、下午劳动。可一学期的学时总归那么多,导致学习强度远没以前大了。
盈芳停学前才念完初一,虽说从收购站淘到初高中教材后,一直都有认真自学,不懂的问师傅,师傅也不懂的写信问师兄或是向刚。总之,现行教材的初二、初三知识点,对她来说,大致都已学过。十成没把握,八九成还是有的。要她跟着冯军达直接念高一,也不会太吃力。
但学校不认可啊,由公社推荐重返
分卷阅读238
分卷阅读238
-
分卷阅读238
重生七零美好生活 作者:席祯
分卷阅读238
递给盈芳,转而问张嫂子,“有福媳妇,你在这正好,我记得你有个表侄女,年纪比阿九小五岁,找到对象没啦?”
盈芳额角一跳。这是……要给向九介绍对象的节奏?
“还没呢,去年倒是和沿江公社的一户人家说起过,不过后来没下文了,左右还不到着急的时候,也就没催着问。婶子这是想给谁介绍啊?”张嫂子笑呵呵地问。
“还不是老向的幺弟。”向二婶叹气,“早几年,他的事都被老大家的包揽着,我就没插手管。去年夏收那阵子不是闹崩了吗?老大家的到处说阿九闲话,搞得村里村外的对阿九印象差到极点,也就我们几个知根知底的晓得他不是那样的人。他那性子,又不是擅长辩解的,好事做的再多,还不是有很多人误解。这不,今年都二十一了,也就比刚子小一岁,刚子结婚了,他却连个对象都还没有,我家那口子就催我了。公爹婆婆不在了,幺弟的终身大事,可不得由我们这些当嫂子的张罗。老大家的这下没资格管了,老三老四他们则是懒得管,我要是再不发心管一管,要看着他打一辈子光棍了。”
“那行,过两天我正好要带着牛牛回趟娘家,到时问问我那表侄女有没有定下来。没有的话,让他们俩小的先碰个面,相看相看。”张嫂子回答得倒也爽快。
盈芳纠结了。到底要不要找二婶子坦白燕子和向九的事?可在师嫂没松口之前,这件事成不成的还俩说,咋办呢?
灵机一动,拉过向二婶说:“婶子,我明儿去学校报到,行李有不少,能不能让阿九叔送我一程?”
“这有啥问题,我回去就和他说。”
向二婶走后,张有康搓着烟叶,满脸疑惑地看徒弟:“不是说和军达他们一块儿去,用不着人送吗?”
盈芳轻咳一声:“临时想到,军达他们有自己的行李要拿,哪有空帮我。”
“也是。那就让阿九送你到学校。”
一锤定音。
次日,向九早早就来了。
帮忙挑上行李担,剩下两个衣服包袱,盈芳完全应付得来。
和师傅师娘道别后,走上去码头的路。和冯军达他们约好在码头见。
趁路上没人,盈芳把昨儿听到的事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向九,末了说道:
“阿九叔,这事儿最终如何得你自己拿章程。不过我有句话想说:你要是决定等燕子呢,二婶子帮你介绍的对象,最好别去相看。”
看了不处,二婶子那边或许可以说“没瞧上”,但传到师兄他们耳里,难免觉得他吃着碗里的望着锅里的——尽管还没吃到碗里的。师嫂本就在闺女的终身大事上不怎么待见他,要听到他还在四处相亲看对象,印象就更差了。
向九挑着担,步履轻松地走在她身前侧,闻言,回头朝她笑笑:“放心,我有数。”
“有数是几个意思?”
“……努力干活、攒钱娶燕子。”
“……”
第269章 男人的支持
向九这边提点了,出于公平,盈芳给燕子去了封信,说了向家几位嫂子们的打算,又说了向九的决定,好让燕子姑娘心中有数。
媒人果真不好当啊。
盈芳囧了个囧。
两边都提点了,便不再想这个事。
……
盈芳的意识上,属于时隔三年重新回到学校。然而行为上,却是花姑娘上轿——头一遭。
因为记忆里的校园生活,属于原主,而不是她。
因此,跟着冯军达几人,从下码头到学校这段路,走得异常兴奋。纤瘦的人儿,肩挑两箩筐,走起来还风风火火,看得冯军达止不住抽嘴角。
“我说老同学,上个学至于这么兴奋吗?又不是没来过。”
“你不懂。”
“是是是,我不懂。但你能别挑着担扭秧歌吗?箩筐都打到我了。”冯军达一脸幽怨。
盈芳嘿嘿笑了两声,离冯军达远了几步。
上船时,她借口冯军达几个手上行李不多、能帮她把俩箩筐挑到学校,没让向九继续送。
目的达成,何必让人特地花半天工夫、破费往返船票跑一趟县城?
反正有小金在,这点分量对她来说,压根不在话下。
冯军达几个,看她挑得这么轻松,以为担子不重,提议要帮她挑被拒绝后,就随她了。毕竟他们手里也都有东西。被铺、炉子是没有啦,但有个把月的口粮。
城里孩子上学,揣着钱和粮票。
农村孩子上学,背着一日三餐的口粮。要不怎么说读书能把家给读穷了呢。缺壮劳力的家庭,还真供不起一个读书郎。
半大小子吃穷老子,这个年纪的男生正是胃口大开的时候,一个月米面省着点吃都要十几二十斤。加上红薯、土豆之类的杂粮、瓶瓶罐罐的酱菜、腌菜、各种菜干,扛肩上没一会儿就要换手。还没盈芳走得轻快呢。
码头距学校有点距离,不过人多话头也多,一会儿唠这个、一会儿唠那个,像过年前后火车站被封锁啦、海城某大人物丢失了某件重要东西啦诸如此类的话题,也重新被拿出来炒了一遍冷饭。
不知不觉就到了学校门口。
宁和县人口少,又处于特殊时期,学校招生要求贵“精”不贵多。即使抛开这一点,愿意送子女上中学的也不多。
古往今来,家里出个读书人,经济压力要大很多。再者,如今的社会,根本看不到书读得高的优势。相反,知识分子还被一个个地下放到各偏僻的农村呢。高中毕业照样和目不识丁的农民一起下地种田,谁家还愿意送孩子念书啊。念几年小学、能大致识几个字在他们看来就足够了。
因此全县就这一所中学,含高中部和初中部。大门开在一块儿,内部还是有划分的,高中部教室在东区,初中部在西区,中间隔着一块长方形的试验田,田里种着的蔬菜,是食堂伙食的来源之一。
另一处来源位于城南乡下的试验田,那里就大了,足有三十亩,小麦、水稻、高粱、玉米、棉花等几类主打作物轮着种。干活的是学校师生。
打从上中学需要推荐后,各学校的教育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除文化课,学生还需务农,需要到学校实验田或是挂钩公社参加各类劳动。如无特殊情况,基本是上午上课、下午劳动。可一学期的学时总归那么多,导致学习强度远没以前大了。
盈芳停学前才念完初一,虽说从收购站淘到初高中教材后,一直都有认真自学,不懂的问师傅,师傅也不懂的写信问师兄或是向刚。总之,现行教材的初二、初三知识点,对她来说,大致都已学过。十成没把握,八九成还是有的。要她跟着冯军达直接念高一,也不会太吃力。
但学校不认可啊,由公社推荐重返
分卷阅读238
分卷阅读2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