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谁寄锦书来 作者:微云烟波
分卷阅读125
云中谁寄锦书来 作者:微云烟波
分卷阅读125
嫔妃几乎没了,太后是个省心的,楚穆的生母追封了皇贵妃,以后再加封也是她过世之后的事情了,不管是为了什么,无论是楚穆还是锦书,都给了太后足够的尊重,这叫太后难免有些庆幸,换成其他人,自个绝对过不了这么舒心,因此,她也投桃报李,对宫中的一些关窍并不吝啬告诉锦书,也没催着楚穆开枝散叶什么的,她一个嫡母,自家娘家的孩子也没进宫侍奉皇帝的资格,干什么要讨人厌呢,锦书看似是个和气的人,实际上却是个绵里藏针的性子,皇后才是如今的一宫之主,她要是想要对太后表示不满,下头的人自然能领悟她的意思,她这个除了表面的尊荣,并无什么实权的太后能怎么办,何况,圣上未必会领这个情!
锦书如今需要低头的人不多,她也想有自个的事业了,作为皇后,她的价值不仅仅就在于统领六宫,皇后在礼法上头,与皇帝其实是平齐的,只不过本朝后族都是平民出身,一个个又没什么底气罢了。而锦书却不一样,她有楚穆的信重,还有几个儿女傍身,能做的事情就很多了。
锦书首先想到的是慈善,只是这年头生产力水平低下,做起来并不容易,关键是钱从哪里来,从内库拿钱支撑不是长久之计,毕竟,就算是楚穆同意,以后的皇帝还同意吗?她是想要做成一个定例,长久地传承下去的,锦书仔细思考了一番,最终拿出了一份计划书,就开始准备起来了。
当然,很多事情,锦书并不能绕过楚穆,因此,锦书很快找了个机会,就跟楚穆商议起来。
第122章
不久之后, 圣上就下令各地营建慈幼局,一开始只需要当地官府提供一处相对偏远的院子, 收养被抛弃的孤儿还有没有子女赡养的老人以及一些没有什么谋生能力的残疾人。
而维持慈幼局一方面是向大户募捐,另一方面是内库拨款,不过, 最终还是需要他们自给自足。
慈幼局并不是白白养着他们,慈幼局会有一些人教导他们各种谋生的手段, 首先是识字, 会算术,除非是那种特别有天赋的, 否则的话,并不会让他们去参加科举,一个普通的读书人,若是一直考不出来的话, 每年的花销足够拖垮一个小康之家。
识字, 会算术的人可以给人做账房, 哪怕做伙计也比不识字的更灵光。他们工作之后的收入, 会有一部分交还给慈幼局,最高不会超过六成, 年限最高不会超过十五年,之后他们若是想要继续回馈, 那么, 他们就会被列入捐赠者的名单。
除此之外, 还有其他一些手艺, 这些手艺大家都能学,都不会太过复杂,太过复杂的,人家一般都是教给亲传的学徒的,哪里会随便传出去。学会手艺之后,同样要将自个的产出交一部分给慈幼局,多出来的就是你自己的,留在慈幼局的多交一点,出去自谋生路的,少交一点,反正到了一定年限,你就是自由人了。
而对于那些老人和比较严重的残疾人来说,他们就算还能做什么活计,顶多也就能抵他们的饭钱,医疗之类的开支也就只能依赖慈幼局的财政了。
至于慈幼局的负责人,优先选择从军中退役或是伤残的老兵,他们也算是有编制的人,算是九品的小官,并不入胥吏的行列,每个月都会有固定的薪俸,相应的,他们也不能随便贪污慈幼局账上的钱财,一旦发现,就得滚蛋,并且将所得追回来。
当然了,在这个小农经济的时代,慈幼局培养出来的人才可能很快会过剩,但是不要紧,锦书已经开始制定进入工业时代的计划。
锦书不是理工科的学生,对许多东西,最多只知道个大概,不过,没关系,这年头的能工巧匠能做到什么程度,锦书有的时候都会感觉到意外,只要给他们一个思路,他们能做的事情不要太多。
锦书其实并不打算快速掀起工业革命,漫长的过渡还是需要的,这年头没有农药化肥,红薯土豆什么的虽然发现了,但是,没有一代代的改良,这玩意产量虽然的确比稻麦高不少,但是也没高到那个地步,倒是种起来容易,不怎么挑地是真的,红薯也就罢了,土豆在地底下还比较容易招虫子。
因此,不可能一下子将农业人口大部分转移到工业人口上去,大家吃什么呢?总不能先让一小撮人进入工业化,再饿死一批人,全面进入小康吧!
锦书毕竟不是学这种事情的,她也没那个狠心,因此,大刀阔斧的改革是不可能的,她能做的也就是潜移默化,让大家往外看,比如说南洋那边,不管怎么说,水稻一年三熟,那边也没什么人居住,可以在那边种地,然后用海船运回中原嘛!当然,移民这种事情,最好还是靠自愿,强迫移民很容易引起反弹,人不到那个地步,是不想背井离乡的。
因此,慈幼局还有背后初见雏形的皇家工业集团的步子迈得并不大,一开始不过是小打小闹,各地做点肥皂什么的,后来锦书就叫人弄出了基本的牙膏洗发水花露水之类的,等着资本大了之后,才涉及到一些在这个年代比较高端的护肤化妆产品。反正锦书只要出个主意,叫下头人研究一下可以普及的配方,将生产步骤拆分开来,交给各个作坊小工厂做就行了。
后来因为发现女婴被抛弃得比较多,还有因为各种缘故,被赶出家门的女性,锦书干脆又搞出了纺织厂,一开始就是普通的织布机,后来下头的工匠弄出了更加先进的纺织机之后,布匹的价格应声而落,江南那边的大布商本来也有自个的纺织作坊,自然承受不住这样的竞争压力,最后也只能认栽,花大价钱采购了最新的纺织机。等到织出来的棉布还有丝绸供过于求之后,大家自然要大规模走向海外,而不是以前的小打小闹。
如果说一开始的时候,楚穆对锦书的事业只是抱着让锦书有点事情可做,自己随时可以在后头补救的想法的话,等到后来,楚穆就目瞪口呆地发现,这个原以为要不断从内库掏钱输血的机构已经变成了庞然大物,要不是锦书及时将各个部分拆分开来,楚穆都要胆战心惊起来了,别的不说,这里头涉及到的人口还有经济体量简直叫人不敢置信。
楚穆后来也开始深入其中,琢磨其中的道理,并且准备慢慢将相应的模式尝试推广开来。绝大多数朝廷官员都知道,大多数王朝的灭亡,不是因为别的,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土地兼并,只不过,站什么山头唱什么歌,大家嘴上喊着兼并之害,但是自己站在这个阶级里头,自然得为自己考虑,你不兼并,别人下手可不会手软,你要是不壮大,日后家里没有足够权势的时候,就要变成别人兼并的对象了,这根本就是人性。
如今,破产的农民们可以寻到另
分卷阅读125
分卷阅读125
-
分卷阅读125
云中谁寄锦书来 作者:微云烟波
分卷阅读125
嫔妃几乎没了,太后是个省心的,楚穆的生母追封了皇贵妃,以后再加封也是她过世之后的事情了,不管是为了什么,无论是楚穆还是锦书,都给了太后足够的尊重,这叫太后难免有些庆幸,换成其他人,自个绝对过不了这么舒心,因此,她也投桃报李,对宫中的一些关窍并不吝啬告诉锦书,也没催着楚穆开枝散叶什么的,她一个嫡母,自家娘家的孩子也没进宫侍奉皇帝的资格,干什么要讨人厌呢,锦书看似是个和气的人,实际上却是个绵里藏针的性子,皇后才是如今的一宫之主,她要是想要对太后表示不满,下头的人自然能领悟她的意思,她这个除了表面的尊荣,并无什么实权的太后能怎么办,何况,圣上未必会领这个情!
锦书如今需要低头的人不多,她也想有自个的事业了,作为皇后,她的价值不仅仅就在于统领六宫,皇后在礼法上头,与皇帝其实是平齐的,只不过本朝后族都是平民出身,一个个又没什么底气罢了。而锦书却不一样,她有楚穆的信重,还有几个儿女傍身,能做的事情就很多了。
锦书首先想到的是慈善,只是这年头生产力水平低下,做起来并不容易,关键是钱从哪里来,从内库拿钱支撑不是长久之计,毕竟,就算是楚穆同意,以后的皇帝还同意吗?她是想要做成一个定例,长久地传承下去的,锦书仔细思考了一番,最终拿出了一份计划书,就开始准备起来了。
当然,很多事情,锦书并不能绕过楚穆,因此,锦书很快找了个机会,就跟楚穆商议起来。
第122章
不久之后, 圣上就下令各地营建慈幼局,一开始只需要当地官府提供一处相对偏远的院子, 收养被抛弃的孤儿还有没有子女赡养的老人以及一些没有什么谋生能力的残疾人。
而维持慈幼局一方面是向大户募捐,另一方面是内库拨款,不过, 最终还是需要他们自给自足。
慈幼局并不是白白养着他们,慈幼局会有一些人教导他们各种谋生的手段, 首先是识字, 会算术,除非是那种特别有天赋的, 否则的话,并不会让他们去参加科举,一个普通的读书人,若是一直考不出来的话, 每年的花销足够拖垮一个小康之家。
识字, 会算术的人可以给人做账房, 哪怕做伙计也比不识字的更灵光。他们工作之后的收入, 会有一部分交还给慈幼局,最高不会超过六成, 年限最高不会超过十五年,之后他们若是想要继续回馈, 那么, 他们就会被列入捐赠者的名单。
除此之外, 还有其他一些手艺, 这些手艺大家都能学,都不会太过复杂,太过复杂的,人家一般都是教给亲传的学徒的,哪里会随便传出去。学会手艺之后,同样要将自个的产出交一部分给慈幼局,多出来的就是你自己的,留在慈幼局的多交一点,出去自谋生路的,少交一点,反正到了一定年限,你就是自由人了。
而对于那些老人和比较严重的残疾人来说,他们就算还能做什么活计,顶多也就能抵他们的饭钱,医疗之类的开支也就只能依赖慈幼局的财政了。
至于慈幼局的负责人,优先选择从军中退役或是伤残的老兵,他们也算是有编制的人,算是九品的小官,并不入胥吏的行列,每个月都会有固定的薪俸,相应的,他们也不能随便贪污慈幼局账上的钱财,一旦发现,就得滚蛋,并且将所得追回来。
当然了,在这个小农经济的时代,慈幼局培养出来的人才可能很快会过剩,但是不要紧,锦书已经开始制定进入工业时代的计划。
锦书不是理工科的学生,对许多东西,最多只知道个大概,不过,没关系,这年头的能工巧匠能做到什么程度,锦书有的时候都会感觉到意外,只要给他们一个思路,他们能做的事情不要太多。
锦书其实并不打算快速掀起工业革命,漫长的过渡还是需要的,这年头没有农药化肥,红薯土豆什么的虽然发现了,但是,没有一代代的改良,这玩意产量虽然的确比稻麦高不少,但是也没高到那个地步,倒是种起来容易,不怎么挑地是真的,红薯也就罢了,土豆在地底下还比较容易招虫子。
因此,不可能一下子将农业人口大部分转移到工业人口上去,大家吃什么呢?总不能先让一小撮人进入工业化,再饿死一批人,全面进入小康吧!
锦书毕竟不是学这种事情的,她也没那个狠心,因此,大刀阔斧的改革是不可能的,她能做的也就是潜移默化,让大家往外看,比如说南洋那边,不管怎么说,水稻一年三熟,那边也没什么人居住,可以在那边种地,然后用海船运回中原嘛!当然,移民这种事情,最好还是靠自愿,强迫移民很容易引起反弹,人不到那个地步,是不想背井离乡的。
因此,慈幼局还有背后初见雏形的皇家工业集团的步子迈得并不大,一开始不过是小打小闹,各地做点肥皂什么的,后来锦书就叫人弄出了基本的牙膏洗发水花露水之类的,等着资本大了之后,才涉及到一些在这个年代比较高端的护肤化妆产品。反正锦书只要出个主意,叫下头人研究一下可以普及的配方,将生产步骤拆分开来,交给各个作坊小工厂做就行了。
后来因为发现女婴被抛弃得比较多,还有因为各种缘故,被赶出家门的女性,锦书干脆又搞出了纺织厂,一开始就是普通的织布机,后来下头的工匠弄出了更加先进的纺织机之后,布匹的价格应声而落,江南那边的大布商本来也有自个的纺织作坊,自然承受不住这样的竞争压力,最后也只能认栽,花大价钱采购了最新的纺织机。等到织出来的棉布还有丝绸供过于求之后,大家自然要大规模走向海外,而不是以前的小打小闹。
如果说一开始的时候,楚穆对锦书的事业只是抱着让锦书有点事情可做,自己随时可以在后头补救的想法的话,等到后来,楚穆就目瞪口呆地发现,这个原以为要不断从内库掏钱输血的机构已经变成了庞然大物,要不是锦书及时将各个部分拆分开来,楚穆都要胆战心惊起来了,别的不说,这里头涉及到的人口还有经济体量简直叫人不敢置信。
楚穆后来也开始深入其中,琢磨其中的道理,并且准备慢慢将相应的模式尝试推广开来。绝大多数朝廷官员都知道,大多数王朝的灭亡,不是因为别的,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土地兼并,只不过,站什么山头唱什么歌,大家嘴上喊着兼并之害,但是自己站在这个阶级里头,自然得为自己考虑,你不兼并,别人下手可不会手软,你要是不壮大,日后家里没有足够权势的时候,就要变成别人兼并的对象了,这根本就是人性。
如今,破产的农民们可以寻到另
分卷阅读125
分卷阅读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