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622
武唐第一风流纨绔(YD) 作者:黄昏前面
分卷阅读622
武唐第一风流纨绔(YD) 作者:黄昏前面
分卷阅读622
洒有千许字,其中最吸引人注意的就是那句“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可以说,无论何朝事,李显要是不能处断的,都要回禀天后武则天,李显任太子时间很短,初即位对朝事基本没有处理的经验,大多的事都要咨询自己的母亲,遗诏中的话也可以从另一层面理解,对于军国大事,武则天才有最后的决断权!
谁也不知道,这是李治的真实本意,还是被武则天胁迫了,才写上去的。但无论如何,武则天现在手中的权利,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即使有李显当皇帝也改变不了这个事实!
李治的丧事隆重举行,整个长安城都处在一片肃穆中,任何喜乐之事都停了,宫中看上去都是一片白色,不只遮挡朱色的帏幔是白色,所有的禁军将士,也以白帛戴头装扮,放眼看去,整个长安都是同一种相似的色彩了,甚至把初夏的绿意都掩盖了,哀切声响彻皇城内外。
皇帝驾崩,这是大唐帝国最大的哀事,不只大唐的朝臣们要服丧,诸番的头领及国王都要来吊丧,大唐的驿吏们已经将皇帝驾崩的消息传给需要传递的人,当然外番的头人们赶到长安,也要一两个月以后了。代他们行丧礼的,则是那些留驻在长安城的使节,一时间,长安城到处都是外蕃的使节在进出皇宫吊唁,代表他们自己及身后的部落和属国,对大唐皇帝的驾崩表示哀悼。
许多放外任的大臣,接到皇帝驾崩的消息后,也从任地往长安回赶,准备参加皇帝的丧事。各地战事都停歇了,在皇帝驾崩后,即使有战争还在持续,也必须罢兵,待皇帝的丧期过去后,才可以恢复,幸好如今大唐边关大的战事没有,只有一些小规模的冲突,即使停了,也无关大局。原本已经离开任地,准备回京任职的各御任大都护,则加快了行进的步伐,争取早一日抵达长安。
位于梁山的乾陵已经开始修筑,数万工匠和民工被征集,为李治修筑陵墓。这是李淳风在朝时候为李治选定的墓地,风水极佳。李治死了归葬此地,待武则天去逝后,也将与李治合葬,因此,陵墓修筑的事武则天都亲自过问,虽然李治的遗诏中有要求丧事从简的嘱咐,但大家都把那些话当作客套,在武则天的主导下,不计其数的金银珠宝会耗费在这里,陵墓修建的将会非常宏大,李世民的昭陵都不能与之相比。
大多的人忙着皇帝的丧事,但依然有许多的大臣,在尽孝意的同时,为国事忙碌着。
为国事忙碌的主要是裴行俭、刘仁轨、贺兰敏之、薛元超四位顾命的大臣。李显虽然继位为皇帝,但因其行孝心切,整天和李旦一道守在李治的灵前,根本没去处理朝政大事,朝事全由裴行俭、刘仁轨、贺兰敏之、薛元超四人处理。因皇帝驾崩,在行丧期间是废朝的,有什么朝事需要处理的,都由四人负责,奏本也由他们批阅!他们拿了主意后,再禀报皇帝李显和皇太后武则天,除非有非常重大,或者难以决断的事,才去问询李显或者武则天,当然这些事还是要武则天拿主意的。
四位顾命大臣中,刘仁轨年岁已大,再加上此公心智极其聪明,老于世故,虽然被选为顾命的大臣,但并不发表什么意见,薛元超也是如此,比刘仁轨更加不管事,可以说朝政大事基本都是由裴行俭和贺兰敏之决定。而裴行俭在李治驾崩后,从武则天嘴里知道了贺兰敏之早已经替她处理朝事,批阅奏本,惶然之下,也不敢私自批阅奏本,把这件大事主要交给了贺兰敏之负责,可以说大部的奏本都是由贺兰敏之代为批阅,再交给李显和武则天朱批。
贺兰敏之是因武则天一力要求之故,才被李治选为辅佐的大臣的,不然以他的年龄和资历,是不可能被委以这样重要的职务的,所有人都清楚这一点,贺兰敏之自己也知道。但现在这已经不重要了,李显当个甩手掌柜,其他三位顾命大臣都因为不同的原因,没能很好地履行他们的职责,贺兰敏之担当起了处理朝事的重任,而武则天在知道情况后,并没有什么的不高兴,反而鼓励贺兰敏之,尽最大的努力把事儿做好。
但好事总是多磨的,有人对此表示了不满。
在李治的灵柩运往梁山,未下葬之时,守侍中裴炎上表奏言:新即位皇帝未实际到职,以为先皇守孝为由,不参与处理朝事,要求武则天宣天后令于中书、门下施行……(未完待续)
第一百十八章 进一步收买人心
&书友的打赏和月票!)
裴炎提出的此议,得到了包括检校中书令李敬玄、黄门侍郎来恒、户部尚书崔知温几名宰相及其他一些地位和影响力都不差的大臣支持,这些人跟着裴炎上表,要求武则天继续代皇帝主持朝会,处理朝事!他们的理由非常充分:天后娘娘代皇帝处置朝政多年,如今皇帝丧,国事不能荒废,理应由天后娘娘继续代行此职,而不应该由几位辅政大臣代为处理国事
裴炎的用意其实并不复杂,贺兰敏之不需要多想,就基本猜着了裴炎的真实意图,裴炎是想借要武则天出来处理事儿的机会,削弱几位辅政大臣手中的权利,讨好武则天,同时可以削弱他和裴行俭等几位辅政大臣手中的权利而在做到这些的过程中,可以树立自己的权威,只要武则天认同他们的提议,这一点就可以实现,可以说一举数得之计!当然贺兰敏之也明白,裴炎此议最主要针对的目标是他的同族长辈裴行俭
裴行俭如今位居四位辅佐大臣之首,位高权重,地位尊崇,远非被排除在顾命大臣之外的裴炎可以,要是武则天出来主持事儿,四位顾命大臣的权利则被削弱,裴行俭的权力也受到约束!这是裴炎最乐意看到的,要是真的如此了,那就是他的胜利!
裴炎的提议得到朝中许多大臣的支持特别是李敬玄、来恒、崔知温这三位位列政事堂的宰相都支持此议,说明这样的提法是非常有人心,因为武则天已经代李治处理了多年的朝事,他们提出此议是无可非议的,没有人能以什么不好的理由指责他们
但也有很多人反对,反对的人是以太子少保郝处俊、大理寺卿张文瓘、户部侍郎戴至德等一些在李贤事件中被降了职的原宰相为首,他们所提的意见大多是以皇帝已经继位为由,应由由皇帝出来主持朝事,他们一力呈请皇帝出来负起军国大事
皇帝已经在先皇的灵柩前宣誓继位,并负起处理军国大事的重任理应和先皇一样,马
分卷阅读622
分卷阅读622
-
分卷阅读622
武唐第一风流纨绔(YD) 作者:黄昏前面
分卷阅读622
洒有千许字,其中最吸引人注意的就是那句“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可以说,无论何朝事,李显要是不能处断的,都要回禀天后武则天,李显任太子时间很短,初即位对朝事基本没有处理的经验,大多的事都要咨询自己的母亲,遗诏中的话也可以从另一层面理解,对于军国大事,武则天才有最后的决断权!
谁也不知道,这是李治的真实本意,还是被武则天胁迫了,才写上去的。但无论如何,武则天现在手中的权利,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即使有李显当皇帝也改变不了这个事实!
李治的丧事隆重举行,整个长安城都处在一片肃穆中,任何喜乐之事都停了,宫中看上去都是一片白色,不只遮挡朱色的帏幔是白色,所有的禁军将士,也以白帛戴头装扮,放眼看去,整个长安都是同一种相似的色彩了,甚至把初夏的绿意都掩盖了,哀切声响彻皇城内外。
皇帝驾崩,这是大唐帝国最大的哀事,不只大唐的朝臣们要服丧,诸番的头领及国王都要来吊丧,大唐的驿吏们已经将皇帝驾崩的消息传给需要传递的人,当然外番的头人们赶到长安,也要一两个月以后了。代他们行丧礼的,则是那些留驻在长安城的使节,一时间,长安城到处都是外蕃的使节在进出皇宫吊唁,代表他们自己及身后的部落和属国,对大唐皇帝的驾崩表示哀悼。
许多放外任的大臣,接到皇帝驾崩的消息后,也从任地往长安回赶,准备参加皇帝的丧事。各地战事都停歇了,在皇帝驾崩后,即使有战争还在持续,也必须罢兵,待皇帝的丧期过去后,才可以恢复,幸好如今大唐边关大的战事没有,只有一些小规模的冲突,即使停了,也无关大局。原本已经离开任地,准备回京任职的各御任大都护,则加快了行进的步伐,争取早一日抵达长安。
位于梁山的乾陵已经开始修筑,数万工匠和民工被征集,为李治修筑陵墓。这是李淳风在朝时候为李治选定的墓地,风水极佳。李治死了归葬此地,待武则天去逝后,也将与李治合葬,因此,陵墓修筑的事武则天都亲自过问,虽然李治的遗诏中有要求丧事从简的嘱咐,但大家都把那些话当作客套,在武则天的主导下,不计其数的金银珠宝会耗费在这里,陵墓修建的将会非常宏大,李世民的昭陵都不能与之相比。
大多的人忙着皇帝的丧事,但依然有许多的大臣,在尽孝意的同时,为国事忙碌着。
为国事忙碌的主要是裴行俭、刘仁轨、贺兰敏之、薛元超四位顾命的大臣。李显虽然继位为皇帝,但因其行孝心切,整天和李旦一道守在李治的灵前,根本没去处理朝政大事,朝事全由裴行俭、刘仁轨、贺兰敏之、薛元超四人处理。因皇帝驾崩,在行丧期间是废朝的,有什么朝事需要处理的,都由四人负责,奏本也由他们批阅!他们拿了主意后,再禀报皇帝李显和皇太后武则天,除非有非常重大,或者难以决断的事,才去问询李显或者武则天,当然这些事还是要武则天拿主意的。
四位顾命大臣中,刘仁轨年岁已大,再加上此公心智极其聪明,老于世故,虽然被选为顾命的大臣,但并不发表什么意见,薛元超也是如此,比刘仁轨更加不管事,可以说朝政大事基本都是由裴行俭和贺兰敏之决定。而裴行俭在李治驾崩后,从武则天嘴里知道了贺兰敏之早已经替她处理朝事,批阅奏本,惶然之下,也不敢私自批阅奏本,把这件大事主要交给了贺兰敏之负责,可以说大部的奏本都是由贺兰敏之代为批阅,再交给李显和武则天朱批。
贺兰敏之是因武则天一力要求之故,才被李治选为辅佐的大臣的,不然以他的年龄和资历,是不可能被委以这样重要的职务的,所有人都清楚这一点,贺兰敏之自己也知道。但现在这已经不重要了,李显当个甩手掌柜,其他三位顾命大臣都因为不同的原因,没能很好地履行他们的职责,贺兰敏之担当起了处理朝事的重任,而武则天在知道情况后,并没有什么的不高兴,反而鼓励贺兰敏之,尽最大的努力把事儿做好。
但好事总是多磨的,有人对此表示了不满。
在李治的灵柩运往梁山,未下葬之时,守侍中裴炎上表奏言:新即位皇帝未实际到职,以为先皇守孝为由,不参与处理朝事,要求武则天宣天后令于中书、门下施行……(未完待续)
第一百十八章 进一步收买人心
&书友的打赏和月票!)
裴炎提出的此议,得到了包括检校中书令李敬玄、黄门侍郎来恒、户部尚书崔知温几名宰相及其他一些地位和影响力都不差的大臣支持,这些人跟着裴炎上表,要求武则天继续代皇帝主持朝会,处理朝事!他们的理由非常充分:天后娘娘代皇帝处置朝政多年,如今皇帝丧,国事不能荒废,理应由天后娘娘继续代行此职,而不应该由几位辅政大臣代为处理国事
裴炎的用意其实并不复杂,贺兰敏之不需要多想,就基本猜着了裴炎的真实意图,裴炎是想借要武则天出来处理事儿的机会,削弱几位辅政大臣手中的权利,讨好武则天,同时可以削弱他和裴行俭等几位辅政大臣手中的权利而在做到这些的过程中,可以树立自己的权威,只要武则天认同他们的提议,这一点就可以实现,可以说一举数得之计!当然贺兰敏之也明白,裴炎此议最主要针对的目标是他的同族长辈裴行俭
裴行俭如今位居四位辅佐大臣之首,位高权重,地位尊崇,远非被排除在顾命大臣之外的裴炎可以,要是武则天出来主持事儿,四位顾命大臣的权利则被削弱,裴行俭的权力也受到约束!这是裴炎最乐意看到的,要是真的如此了,那就是他的胜利!
裴炎的提议得到朝中许多大臣的支持特别是李敬玄、来恒、崔知温这三位位列政事堂的宰相都支持此议,说明这样的提法是非常有人心,因为武则天已经代李治处理了多年的朝事,他们提出此议是无可非议的,没有人能以什么不好的理由指责他们
但也有很多人反对,反对的人是以太子少保郝处俊、大理寺卿张文瓘、户部侍郎戴至德等一些在李贤事件中被降了职的原宰相为首,他们所提的意见大多是以皇帝已经继位为由,应由由皇帝出来主持朝事,他们一力呈请皇帝出来负起军国大事
皇帝已经在先皇的灵柩前宣誓继位,并负起处理军国大事的重任理应和先皇一样,马
分卷阅读622
分卷阅读6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