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知道,你有一位大姨母?”
姜兰并未直接说起其中缘由,反而问起姬考一件似乎与之无关的事情。
姬考点了点头:“我没有见过,但是听我母亲说过,是有一位大姨母,乃是我母亲长姐,已经三十多岁了,但却一直没有出嫁。”
姜兰叹笑道:“你这位大姨母,真是一个了不得的存在啊。”
说这话的时候,她的眼神之中,充满了钦佩,或者说是景仰。这位女子,似乎不比她大多少。
“这话怎么讲?”
“你所遇见种种,都与你那位大姨母有关。”
接下来,姜兰便说了自己刚刚的经历,她直接找到了姬考的一位表姐,向她询问此间内情。
没想到,他这表姐,没等姜兰细问,就将一切事情,全盘托出了。
就在十几年前,有莘氏还是和他们祖祖辈辈一样,依靠出众的莘女,结交各地方国,以求自保。
这本就是有莘氏的习惯,从夏后氏时便有的习惯。他们实力在诸多方国之中,并不算强,但是依靠这种手段,数百年,几乎没有哪个方国与他们征讨大战过。
等到成汤灭夏之后,作为禹王姒姓之后有莘氏,一直便受到商人的觊觎。为了保全宗庙与封地,有莘氏的历代君王,更是将送女这种技术,练得炉火纯青。
几乎所有大一些的方国,都接受过有莘氏的女子,或者为奴,或者为婢,或者为妾,当然,也有少部分为妻的。这些为妻的,都是在有莘氏之中,有着极高地位的女子。
这种情况,直到十几年前,一个人横空出世。
这个人,便是姬考的大姨母,姒典正。
典者,司也;正者,堂皇之道也。
姬考这位大姨母,本来之名,只是姒大女,就像姬考母亲之名姒仲女一样普通,但是在她修行有成之后,便给自己易名为姒典正。
典正者,执掌堂皇之道。
既然要典正,那自然是有不正之事,需要典正。而姒典正所认为的不正之事,便是有莘氏送女之事。
姒典正年幼之时,便曾见自己的父亲,在有莘氏部族之中收罗美貌莘女,用以结好诸方。身为女子,看到同类如货物一般,哭丧远去,她自然对此深恶痛绝。
等到她稍长,无意得到了一道图腾之引,忽忽十年功夫,竟就让她能够接引远古法相。
仅仅是刚刚接引法相,有莘氏的巫祝,便无人是她的对手了。
然后,姒典正便更名动手,直接派人将自己父亲已经送到路上的九位莘女直接接回来,并且很直白告诉她父亲,要是再将莘女送出,她不介意为有莘氏换一个君主。
这种不孝的行为,让姒仲丁大怒,直接便想拿下自己这位女儿。
自己不嫁人就算了,也由着她。没有想到,她还想影响有莘氏结好诸方的大事。
姒仲丁派人去拿长女,最终却发现,巫庙之中的巫祝,加起来都不是姒典正一人对手。
后面,姒典正更是只身一人,带刀而入九大方国,一日之内,战败九国修行之人,直接刀逼国君,让他们都回书有莘氏,收纳莘女之事,就此作罢。
等到姒典正回莘之后,举国震惊,难以言表,莘女外送之事,只能作罢,一晃也近十年了。
“原来,我这大姨母,这么厉害啊。”
姬考喃喃自语说道,他这位大姨母,可以算是女权运动的先驱了。
“一日持刀,踏遍九国。威哉姒典正,当浮一大白。”
姬考心潮澎湃,环首四顾,却发现静室无酒,只能作罢,徒自微叹。
在这样一个年代,事实上姬考也有很多事情,都看不惯的。然而他实力有限,身份有限,很多事情,知而不能言,见而不能管,无可奈何。
如今他听到自己的大姨母,女子之身,竟然能有此举,哪能不惊不喜?
再次一想,自己大姨母之外,是不是还有其他人,也在做着同样的事情。
离世异俗,别于众人,孤身而对。虽然所思所想未必相同,但是前面道路之上,必然不只一人。
姜兰见到姬考如此兴奋,脸色古怪,怎么和她刚刚听说之时差不多。她是因为自身女子,而姬考,又是因为什么呢?
看到姬考俊逸的相貌,姜兰忍不住往他下身看了一眼,随后要摇摇头,不应该的。
“就在数月之前,武乙陛下召诸方修行之人,或去沬邑,或去东夷战场。你大姨母姒典正,便去往东夷了。所以,你外祖父与两位舅舅,便起心思重新恢复旧制。但是,他们又担心你大姨母回来之后,罪责于他们,到时候说不定君位真要让人了。”
“于是,他们便准备将那九位被你大姨母救回来的莘女,任你挑选。等到你大姨母回来,要找麻烦也是先去找你的麻烦。听闻你大姨母自幼就疼爱你母亲,他们也想看看,最终结果会是如何?”
姬考一听,敢情自己这外祖父与舅舅,是在拿自己做试验啊。
“现在情况你已知悉,准备作何处理?听闻酒宴之上,你以天黑看不清面容为由拒绝,明日之时,这理由可就用不了了。”
“以君之见,我该如何是好?”
姬考微笑看着这位姓姜的嬴氏姐姐,难得见她愿意与自己多说几句话。
“这有什么为难的,直接拒绝便是了。当然,你若是想要莘女为侍,则当我没说。”
姬考叹气说道:“若是拒绝,则令我外祖父脸面难看;若不拒绝,来日不好像大姨母交待。这种时候,真是左右为难啊。”
“那你准备怎么做呢?”
姜兰嗤笑一声,似乎在嘲笑姬考当机而不决,瞻前顾后。
姬考看了一眼走出静室,看了一眼自己外祖父所在的方向,淡淡说道:“我什么都不准备做,嬴氏姐姐,我们这便离去吧。”
姜兰一怔:“你准备不告而别?”
姬考道:“事急从权,过来这里之时,我便已经留书在房间之中了。”
虽然更为赞同姒典正的所作所为,但是姒仲丁毕竟是姬考的外祖父,他母亲的父亲。姬考不打算明日之时,当面与外祖父难看,只能趁夜而走,也算是留有一分情面了。
“那就走吧。”
姜兰虽然对姬考这种躲避之举,颇有微词,但对于他的决定,却并不反对。
“不急,我们到门口再走,让所有人都看到,以免卫士被责罪。”
见到姜兰就要将自己拉上云头,姬考摆手阻止,然后带着她,直接朝着宫室正门而去。
“考公子,你要去哪里啊?”
一路之上,不断有人询问姬考的意图。
姬考不做任何回答,与姜兰两人,快步往正门奔去。
“赶快,去通知君上。”
有明眼之人,马上反应过来,跑去通知姬考的外祖父姒仲丁。
而姬考到了门口之时,守门的甲士,说什么也不放姬考出去。
姬考也不急,淡淡一笑,看向了宫室里面。
不久之后,便见到姒仲丁在众人簇拥之下,出现在姬考视野之中,发髻衣服,都稍有散乱不整,显然是刚刚从床上起来。
“考儿啊,深夜而走,不告而别,这是为何啊?是外祖父这里,有什么招待不周吗?”
姬考摇头一笑,远远对着自己外祖父深深一躬,作揖行礼。
礼毕,则对姜兰说道:“嬴氏姐姐,我们走吧。”
随后,姜兰伸手把他一拉,两人已在云头之上,当即便向南而去。
只留下有莘氏众人,在下面看着他们远去的背影。
姒仲丁目光微微遗憾,看着远去的姬考,心中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君上,这里有一封书信。”
有军士捧着几张竹简过来,交给姒仲丁手中。
“深夜之中,得闻大河战事,军士尚在期内,考心中挂念,难以入眠。留书而别,还望外祖父恕罪。至于莘女之事,容考仔细斟酌,殷都返回之时,再告于外祖父。”
看着姬考所留的竹简,姒仲丁脸色微沉,然后忽然一笑。
“考儿说有事急去,侍婢之事,让我这外祖父给他做决定。如此也好,你们赶紧去准备,九位莘女,一个不落,全部送去周原。告诉周公,这是我送给外孙的侍婢。”
说完之后,姒仲丁便回到自己房中,命人取来火盆,将姬考的留书,付之一炬。
······
从云端往南,姬考与姜兰两人,终于看到了战事,或者说是战事的结束。
北渡大河而来的祭方士卒,此时已经溃不成军,被芮氏、缶氏与莘氏三方军队合力,杀得大败。
祭方主将,在被合围之后便战死了,军士们在副将率领之下,且战且退,想要回到大河旁边,乘船南归。
但是到了河边风陵渡口,不管是祭方军士,还是那三方联军,目光所及,都是惊涛骇浪。
巨浪横空而起,涛声不绝于耳,如同大河嘶吼,河伯动怒一样。
惊涛骇浪之中,似有两人在其中穿行,如履平地之中,一人持杖,披头散发,一人仗剑,古冠大袖,正争斗不休。
姜兰并未直接说起其中缘由,反而问起姬考一件似乎与之无关的事情。
姬考点了点头:“我没有见过,但是听我母亲说过,是有一位大姨母,乃是我母亲长姐,已经三十多岁了,但却一直没有出嫁。”
姜兰叹笑道:“你这位大姨母,真是一个了不得的存在啊。”
说这话的时候,她的眼神之中,充满了钦佩,或者说是景仰。这位女子,似乎不比她大多少。
“这话怎么讲?”
“你所遇见种种,都与你那位大姨母有关。”
接下来,姜兰便说了自己刚刚的经历,她直接找到了姬考的一位表姐,向她询问此间内情。
没想到,他这表姐,没等姜兰细问,就将一切事情,全盘托出了。
就在十几年前,有莘氏还是和他们祖祖辈辈一样,依靠出众的莘女,结交各地方国,以求自保。
这本就是有莘氏的习惯,从夏后氏时便有的习惯。他们实力在诸多方国之中,并不算强,但是依靠这种手段,数百年,几乎没有哪个方国与他们征讨大战过。
等到成汤灭夏之后,作为禹王姒姓之后有莘氏,一直便受到商人的觊觎。为了保全宗庙与封地,有莘氏的历代君王,更是将送女这种技术,练得炉火纯青。
几乎所有大一些的方国,都接受过有莘氏的女子,或者为奴,或者为婢,或者为妾,当然,也有少部分为妻的。这些为妻的,都是在有莘氏之中,有着极高地位的女子。
这种情况,直到十几年前,一个人横空出世。
这个人,便是姬考的大姨母,姒典正。
典者,司也;正者,堂皇之道也。
姬考这位大姨母,本来之名,只是姒大女,就像姬考母亲之名姒仲女一样普通,但是在她修行有成之后,便给自己易名为姒典正。
典正者,执掌堂皇之道。
既然要典正,那自然是有不正之事,需要典正。而姒典正所认为的不正之事,便是有莘氏送女之事。
姒典正年幼之时,便曾见自己的父亲,在有莘氏部族之中收罗美貌莘女,用以结好诸方。身为女子,看到同类如货物一般,哭丧远去,她自然对此深恶痛绝。
等到她稍长,无意得到了一道图腾之引,忽忽十年功夫,竟就让她能够接引远古法相。
仅仅是刚刚接引法相,有莘氏的巫祝,便无人是她的对手了。
然后,姒典正便更名动手,直接派人将自己父亲已经送到路上的九位莘女直接接回来,并且很直白告诉她父亲,要是再将莘女送出,她不介意为有莘氏换一个君主。
这种不孝的行为,让姒仲丁大怒,直接便想拿下自己这位女儿。
自己不嫁人就算了,也由着她。没有想到,她还想影响有莘氏结好诸方的大事。
姒仲丁派人去拿长女,最终却发现,巫庙之中的巫祝,加起来都不是姒典正一人对手。
后面,姒典正更是只身一人,带刀而入九大方国,一日之内,战败九国修行之人,直接刀逼国君,让他们都回书有莘氏,收纳莘女之事,就此作罢。
等到姒典正回莘之后,举国震惊,难以言表,莘女外送之事,只能作罢,一晃也近十年了。
“原来,我这大姨母,这么厉害啊。”
姬考喃喃自语说道,他这位大姨母,可以算是女权运动的先驱了。
“一日持刀,踏遍九国。威哉姒典正,当浮一大白。”
姬考心潮澎湃,环首四顾,却发现静室无酒,只能作罢,徒自微叹。
在这样一个年代,事实上姬考也有很多事情,都看不惯的。然而他实力有限,身份有限,很多事情,知而不能言,见而不能管,无可奈何。
如今他听到自己的大姨母,女子之身,竟然能有此举,哪能不惊不喜?
再次一想,自己大姨母之外,是不是还有其他人,也在做着同样的事情。
离世异俗,别于众人,孤身而对。虽然所思所想未必相同,但是前面道路之上,必然不只一人。
姜兰见到姬考如此兴奋,脸色古怪,怎么和她刚刚听说之时差不多。她是因为自身女子,而姬考,又是因为什么呢?
看到姬考俊逸的相貌,姜兰忍不住往他下身看了一眼,随后要摇摇头,不应该的。
“就在数月之前,武乙陛下召诸方修行之人,或去沬邑,或去东夷战场。你大姨母姒典正,便去往东夷了。所以,你外祖父与两位舅舅,便起心思重新恢复旧制。但是,他们又担心你大姨母回来之后,罪责于他们,到时候说不定君位真要让人了。”
“于是,他们便准备将那九位被你大姨母救回来的莘女,任你挑选。等到你大姨母回来,要找麻烦也是先去找你的麻烦。听闻你大姨母自幼就疼爱你母亲,他们也想看看,最终结果会是如何?”
姬考一听,敢情自己这外祖父与舅舅,是在拿自己做试验啊。
“现在情况你已知悉,准备作何处理?听闻酒宴之上,你以天黑看不清面容为由拒绝,明日之时,这理由可就用不了了。”
“以君之见,我该如何是好?”
姬考微笑看着这位姓姜的嬴氏姐姐,难得见她愿意与自己多说几句话。
“这有什么为难的,直接拒绝便是了。当然,你若是想要莘女为侍,则当我没说。”
姬考叹气说道:“若是拒绝,则令我外祖父脸面难看;若不拒绝,来日不好像大姨母交待。这种时候,真是左右为难啊。”
“那你准备怎么做呢?”
姜兰嗤笑一声,似乎在嘲笑姬考当机而不决,瞻前顾后。
姬考看了一眼走出静室,看了一眼自己外祖父所在的方向,淡淡说道:“我什么都不准备做,嬴氏姐姐,我们这便离去吧。”
姜兰一怔:“你准备不告而别?”
姬考道:“事急从权,过来这里之时,我便已经留书在房间之中了。”
虽然更为赞同姒典正的所作所为,但是姒仲丁毕竟是姬考的外祖父,他母亲的父亲。姬考不打算明日之时,当面与外祖父难看,只能趁夜而走,也算是留有一分情面了。
“那就走吧。”
姜兰虽然对姬考这种躲避之举,颇有微词,但对于他的决定,却并不反对。
“不急,我们到门口再走,让所有人都看到,以免卫士被责罪。”
见到姜兰就要将自己拉上云头,姬考摆手阻止,然后带着她,直接朝着宫室正门而去。
“考公子,你要去哪里啊?”
一路之上,不断有人询问姬考的意图。
姬考不做任何回答,与姜兰两人,快步往正门奔去。
“赶快,去通知君上。”
有明眼之人,马上反应过来,跑去通知姬考的外祖父姒仲丁。
而姬考到了门口之时,守门的甲士,说什么也不放姬考出去。
姬考也不急,淡淡一笑,看向了宫室里面。
不久之后,便见到姒仲丁在众人簇拥之下,出现在姬考视野之中,发髻衣服,都稍有散乱不整,显然是刚刚从床上起来。
“考儿啊,深夜而走,不告而别,这是为何啊?是外祖父这里,有什么招待不周吗?”
姬考摇头一笑,远远对着自己外祖父深深一躬,作揖行礼。
礼毕,则对姜兰说道:“嬴氏姐姐,我们走吧。”
随后,姜兰伸手把他一拉,两人已在云头之上,当即便向南而去。
只留下有莘氏众人,在下面看着他们远去的背影。
姒仲丁目光微微遗憾,看着远去的姬考,心中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君上,这里有一封书信。”
有军士捧着几张竹简过来,交给姒仲丁手中。
“深夜之中,得闻大河战事,军士尚在期内,考心中挂念,难以入眠。留书而别,还望外祖父恕罪。至于莘女之事,容考仔细斟酌,殷都返回之时,再告于外祖父。”
看着姬考所留的竹简,姒仲丁脸色微沉,然后忽然一笑。
“考儿说有事急去,侍婢之事,让我这外祖父给他做决定。如此也好,你们赶紧去准备,九位莘女,一个不落,全部送去周原。告诉周公,这是我送给外孙的侍婢。”
说完之后,姒仲丁便回到自己房中,命人取来火盆,将姬考的留书,付之一炬。
······
从云端往南,姬考与姜兰两人,终于看到了战事,或者说是战事的结束。
北渡大河而来的祭方士卒,此时已经溃不成军,被芮氏、缶氏与莘氏三方军队合力,杀得大败。
祭方主将,在被合围之后便战死了,军士们在副将率领之下,且战且退,想要回到大河旁边,乘船南归。
但是到了河边风陵渡口,不管是祭方军士,还是那三方联军,目光所及,都是惊涛骇浪。
巨浪横空而起,涛声不绝于耳,如同大河嘶吼,河伯动怒一样。
惊涛骇浪之中,似有两人在其中穿行,如履平地之中,一人持杖,披头散发,一人仗剑,古冠大袖,正争斗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