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761
红楼之不要拦着我上进 作者:糯米水晶糕
分卷阅读761
红楼之不要拦着我上进 作者:糯米水晶糕
分卷阅读761
,也未能成功。
时至六月底,工部左侍郎石昆终因伤势过重身亡,贾政从工部右侍郎成为工部左侍郎,经此一事非但没有被贬黜,反而又往上爬了一点点,工部尚书之位,指日可待。
…………………………
就在纷纷扰扰间,南边冰玉堂里年纪小的女子,基本脱离了文盲范畴,并且由于有将军府提供人力和财力支持,又有宝玉稍加点拨,原本的纺织机进一步改良,成为水力纺织机。
因为水力纺织机的图纸牢牢掌握在黛玉手里,所以冰玉堂的女子们并没有因为水力纺织机的出现而失去纺织工作,反而获得更多的纺织机,每人看顾更多台机器,大大提升了棉麻布的产量。
与此同时,因为有部分自梳女与家中的关系尚可(自梳女有些是因为不想被迫嫁人而自梳,有些则是因为家中实在贫困拿不出嫁妆而自梳的,后者与家中关系并不是出于冰点),偶尔回家住,家人知道其识字之后,便央求这些女子教一教家中子侄。
黛玉早在让人教女子读书识字的时候就说过不禁拼音识字的方法,所以这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孩子,成为了第一批通过学习拼音和部首开始识字的人。
第442章
宝玉和黛玉早就预计过了,拼音和部首的出现, 会使得一些有孩童初启蒙的人家, 发现这样学习的好处, 虽然仅限于条件不太好的人家,但是也正是因此,不会引起社会中上层太大的关注。
高高在上的读书人只会在一开始的时候觉得这是女人家弄出来的类似女书的文字, 或者认为是番邦文字而已, 哪怕过了几年, 终于有人认识到了拼音和部首在启蒙时候的好处, 那么只要不是官府自上而下地禁学, 这样的学习方式,终究会随着效率和便利性, 飞速传播开的。此为后话, 暂时不表。
更何况, 宝玉也不打算完全走民间路线,字典初稿之后他就命人给十六送去了, 十六看了之后拍案叫好, 要不是宝玉折子上讲解了需要顾忌的几方面,并劝着他先不要强行推广, 恐怕当晚十六就要把翰林院的翰林官们喊来商议此事了。
这一部小小的字典, 由黛玉自费掏钱印刷,为此,她宁花了重金请来老匠人,教冰玉堂中已经学会不少字的女子如何制雕版, 如何裁纸印刷,然后干脆就把印刷的作坊,设在了冰玉堂的小偏院里。
印刷之中最重要的雕版是十分浩大的工程,好在黛玉的那一笔簪花小楷,足以作为范本,又因为考虑到这本字典起初就是为了让完全不识字的人能够快速检索,所以其中字意解析并不是很繁复,常用字整理完毕之后,又花了两个多月,才完成字典的雕版,仅这一部字典的木雕版,就排放了整整一间屋子,这一间屋子,也成了冰玉堂日后最重要的地方,门口就摆着两个大翁,盛满了水,用以防止走水。
又说油墨,原本印刷的油墨常有不清晰,但是石油被发掘利用起来之后,现在基本各地印刷作坊的油墨都经过改良,所以印刷十分顺畅。
虽然前期投资巨大,但是一旦完工开始印刷之后,出字典的速度就很快了,雕版能够反复利用多次,很快,冰玉堂中的女子就已经人手一本了。然后宝玉又叫人来买了数百本——不是送去军中,而是送去琼州岛橡胶园里头和金陵贾氏祖宅那边,给部分年轻的佃农脱盲用。
再后来,又有粤省境内的番邦人,摸索着,知道了拼音字典学大明官方文字的好处,比自己瞎几把注音要有用多了,便也开始寻法子想要弄一本。
如果说工具武器的制作方法,宝玉一定会前前后后叫人瞒得死死的,不过字典,还真没有这个必要,他巴不得番邦人多学学汉字,好方便日后文化输出呢。
再说那些番邦人寻摸了半天,发现自己誊抄一本实在是不现实,还不如花重金去想法子买几本呢。
甚至于到了寿昌十五年年底,冰玉堂里头的管事女子还在将军夫人再一次莅临的时候小心翼翼地问了,如有人想要买这一部字典,能否售卖?
这和先前冰玉堂中的自梳女悄悄教家中子侄识字的性质可是完全不同,黛玉斟酌了一二,然后答应了这个要求。她不奢求这一部字典能够赚回什么利润,毕竟从小到大,她就从来没有因为缺钱而考虑过什么问题,但是如今这一份卖字典的收益,却又是一份能够维持印刷小作坊里头的收支。再加上,黛玉似乎已经无师自通开了窍,印刷作坊也印一些小故事、话本子等等,虽然作者都是佚名(敲黑板,大家自行猜测)却十分吸引人,尤其吸引闺阁中的女子。
妻子忙于事业,做丈夫了也不能落后。
宝玉那边,军改也进行得很顺利,毕竟原先军改的圣旨就已经传达至大明各省,粤省这边,若不是前一任将军执行不到位;广西那边,若不是前任一刀切强制逼迫当地少/数/民/族,引起了反弹,也不至于两省数年成效甚微。
叫宝玉说,其实广西那边比粤省军改要更容易得多,大约是因为更加穷苦的地方,有落实到实地的饷银和福利,那儿的将士们就更容易满足吧。
但是不管怎么说,两省之内的将士们,尤其是底层军官和一些队正副队正等人,对贾将军的感激是发自内心的,也许到了明年武举大比之年之后,这样的感激会更甚。
两广军队除了文化水平大大提升,本职方面的军事水平就更不要说了,尤其广西省,多当地壮族人,很是勇武,得系统性的指点之后,打起军体拳虎虎生风,投掷、骑射皆是不可同日而语,轮休时上山打猎获得的猎物都更多了些。所以愿意帮着寻找橡胶树的当地人是越来越多了。
另外,因为宝玉来两广之后,水泥路的铺设进程也是一日千里,原本只有两省省府内主干道铺了路,现如今,两年过去,两广之内几个人口较多的城镇之间都有了连通的水泥路,当然,修路资金一部分是户部拨款,另一部分是当地乡绅富户捐助——至于路修好之后,立起一块巨石路碑上书某年某月某地某族某户人家捐赠金银几何,特立碑褒奖等等等的,宝玉摸着良心说这绝对不是套路,石碑是上好的大理石,又专门盖了凉亭遮风避雨,最大程度上防止风化,这一份功绩一定能传百年的——当然,当初说的千百年只是个虚指而已,千年可能有点难,但是几百年还是没问题的,届时可以给后世当个考古依据么,说不定当地这些人家的后人还可以指着石碑吹牛逼呢。
南边在热火朝天地整顿军事、加强基建,并且拼音启蒙正在慢慢传开。
而京城那边,今年最值得一提的事,莫过于宝玉留在京中的一双儿子——的学习情况。
春天的时
分卷阅读761
分卷阅读761
-
分卷阅读761
红楼之不要拦着我上进 作者:糯米水晶糕
分卷阅读761
,也未能成功。
时至六月底,工部左侍郎石昆终因伤势过重身亡,贾政从工部右侍郎成为工部左侍郎,经此一事非但没有被贬黜,反而又往上爬了一点点,工部尚书之位,指日可待。
…………………………
就在纷纷扰扰间,南边冰玉堂里年纪小的女子,基本脱离了文盲范畴,并且由于有将军府提供人力和财力支持,又有宝玉稍加点拨,原本的纺织机进一步改良,成为水力纺织机。
因为水力纺织机的图纸牢牢掌握在黛玉手里,所以冰玉堂的女子们并没有因为水力纺织机的出现而失去纺织工作,反而获得更多的纺织机,每人看顾更多台机器,大大提升了棉麻布的产量。
与此同时,因为有部分自梳女与家中的关系尚可(自梳女有些是因为不想被迫嫁人而自梳,有些则是因为家中实在贫困拿不出嫁妆而自梳的,后者与家中关系并不是出于冰点),偶尔回家住,家人知道其识字之后,便央求这些女子教一教家中子侄。
黛玉早在让人教女子读书识字的时候就说过不禁拼音识字的方法,所以这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孩子,成为了第一批通过学习拼音和部首开始识字的人。
第442章
宝玉和黛玉早就预计过了,拼音和部首的出现, 会使得一些有孩童初启蒙的人家, 发现这样学习的好处, 虽然仅限于条件不太好的人家,但是也正是因此,不会引起社会中上层太大的关注。
高高在上的读书人只会在一开始的时候觉得这是女人家弄出来的类似女书的文字, 或者认为是番邦文字而已, 哪怕过了几年, 终于有人认识到了拼音和部首在启蒙时候的好处, 那么只要不是官府自上而下地禁学, 这样的学习方式,终究会随着效率和便利性, 飞速传播开的。此为后话, 暂时不表。
更何况, 宝玉也不打算完全走民间路线,字典初稿之后他就命人给十六送去了, 十六看了之后拍案叫好, 要不是宝玉折子上讲解了需要顾忌的几方面,并劝着他先不要强行推广, 恐怕当晚十六就要把翰林院的翰林官们喊来商议此事了。
这一部小小的字典, 由黛玉自费掏钱印刷,为此,她宁花了重金请来老匠人,教冰玉堂中已经学会不少字的女子如何制雕版, 如何裁纸印刷,然后干脆就把印刷的作坊,设在了冰玉堂的小偏院里。
印刷之中最重要的雕版是十分浩大的工程,好在黛玉的那一笔簪花小楷,足以作为范本,又因为考虑到这本字典起初就是为了让完全不识字的人能够快速检索,所以其中字意解析并不是很繁复,常用字整理完毕之后,又花了两个多月,才完成字典的雕版,仅这一部字典的木雕版,就排放了整整一间屋子,这一间屋子,也成了冰玉堂日后最重要的地方,门口就摆着两个大翁,盛满了水,用以防止走水。
又说油墨,原本印刷的油墨常有不清晰,但是石油被发掘利用起来之后,现在基本各地印刷作坊的油墨都经过改良,所以印刷十分顺畅。
虽然前期投资巨大,但是一旦完工开始印刷之后,出字典的速度就很快了,雕版能够反复利用多次,很快,冰玉堂中的女子就已经人手一本了。然后宝玉又叫人来买了数百本——不是送去军中,而是送去琼州岛橡胶园里头和金陵贾氏祖宅那边,给部分年轻的佃农脱盲用。
再后来,又有粤省境内的番邦人,摸索着,知道了拼音字典学大明官方文字的好处,比自己瞎几把注音要有用多了,便也开始寻法子想要弄一本。
如果说工具武器的制作方法,宝玉一定会前前后后叫人瞒得死死的,不过字典,还真没有这个必要,他巴不得番邦人多学学汉字,好方便日后文化输出呢。
再说那些番邦人寻摸了半天,发现自己誊抄一本实在是不现实,还不如花重金去想法子买几本呢。
甚至于到了寿昌十五年年底,冰玉堂里头的管事女子还在将军夫人再一次莅临的时候小心翼翼地问了,如有人想要买这一部字典,能否售卖?
这和先前冰玉堂中的自梳女悄悄教家中子侄识字的性质可是完全不同,黛玉斟酌了一二,然后答应了这个要求。她不奢求这一部字典能够赚回什么利润,毕竟从小到大,她就从来没有因为缺钱而考虑过什么问题,但是如今这一份卖字典的收益,却又是一份能够维持印刷小作坊里头的收支。再加上,黛玉似乎已经无师自通开了窍,印刷作坊也印一些小故事、话本子等等,虽然作者都是佚名(敲黑板,大家自行猜测)却十分吸引人,尤其吸引闺阁中的女子。
妻子忙于事业,做丈夫了也不能落后。
宝玉那边,军改也进行得很顺利,毕竟原先军改的圣旨就已经传达至大明各省,粤省这边,若不是前一任将军执行不到位;广西那边,若不是前任一刀切强制逼迫当地少/数/民/族,引起了反弹,也不至于两省数年成效甚微。
叫宝玉说,其实广西那边比粤省军改要更容易得多,大约是因为更加穷苦的地方,有落实到实地的饷银和福利,那儿的将士们就更容易满足吧。
但是不管怎么说,两省之内的将士们,尤其是底层军官和一些队正副队正等人,对贾将军的感激是发自内心的,也许到了明年武举大比之年之后,这样的感激会更甚。
两广军队除了文化水平大大提升,本职方面的军事水平就更不要说了,尤其广西省,多当地壮族人,很是勇武,得系统性的指点之后,打起军体拳虎虎生风,投掷、骑射皆是不可同日而语,轮休时上山打猎获得的猎物都更多了些。所以愿意帮着寻找橡胶树的当地人是越来越多了。
另外,因为宝玉来两广之后,水泥路的铺设进程也是一日千里,原本只有两省省府内主干道铺了路,现如今,两年过去,两广之内几个人口较多的城镇之间都有了连通的水泥路,当然,修路资金一部分是户部拨款,另一部分是当地乡绅富户捐助——至于路修好之后,立起一块巨石路碑上书某年某月某地某族某户人家捐赠金银几何,特立碑褒奖等等等的,宝玉摸着良心说这绝对不是套路,石碑是上好的大理石,又专门盖了凉亭遮风避雨,最大程度上防止风化,这一份功绩一定能传百年的——当然,当初说的千百年只是个虚指而已,千年可能有点难,但是几百年还是没问题的,届时可以给后世当个考古依据么,说不定当地这些人家的后人还可以指着石碑吹牛逼呢。
南边在热火朝天地整顿军事、加强基建,并且拼音启蒙正在慢慢传开。
而京城那边,今年最值得一提的事,莫过于宝玉留在京中的一双儿子——的学习情况。
春天的时
分卷阅读761
分卷阅读7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