偌大的垂拱殿之内,满朝文武都在听着蔡京与童贯互相抨击的声音,端坐龙椅上的皇帝赵佶也罕有地没出声,若是往常,他恐怕早就大怒喝止,拂袖而去,但今天却只是眯着眼睛静静旁观,不知在想着什么。
可此时仍旧在争吵中的童贯和蔡京却毫无所觉,群臣也被他们所吸引,没人去注意皇帝的脸色。
“蔡太师,你身为当朝太师,手握相权,今日却不能秉公办事,百般维护赵不凡,庇护他的过错,是否有些让人疑惑?”
“童大人好大的官威,顺了你的意就是秉公办事,不顺你的意就是庇护过错?赵不凡对梁山贼寇恩威并施,以区区五千兵马荡平迟迟不能剿灭的数万悍匪,可说有名将之才,童大人不鼓励嘉奖,反而胡乱安插罪名,我倒是想问问你童大人居心何在?”
“一派胡言,赵不凡何德何能?不过是以陛下声威和高官厚禄来诱惑盗匪投降罢了,怎么谈得上名将?”
两人话赶话地说得这里,语速都是越来越快,蔡京眼中有微不可查的寒光一闪而过:“童贯,你三番五次针对赵不凡,着实让人疑惑,莫非是嫉贤妒能?这是否有些失了身份?”
“笑话!我童贯驰骋沙场的时候,赵不凡还在哪里?他此役不过就是依靠天子之威和高官厚禄来诱惑盗匪,耍得不过是些奸猾手段,换谁去不成?区区匪寇不过抬手间就能平定,我怎会嫉妒他这点微末之功?”
“噢?这么大口气?”蔡京笑了,他不断在争吵中激怒童贯,始终绕着赵不凡打胜仗来说,可算是把童贯带入了圈套里,当下不疾不徐地笑着接道:“当今大宋境内已有三大寇各自为祸一方,梁山宋江祸害山东之地,沁源田虎祸害河北西路,淮西王庆祸害襄樊,早前地方官府久久不能剿灭,以致养虎为患。眼下那淮西王庆四处烧杀抢掠,招兵买马,也是在房山附近聚集了几万人之众,似乎已经有攻略州郡的想法,周边府州无不是惶恐不安,不如便由童大人前去平叛?”
糟了!
童贯反应过来,感觉非常不妙。
正要张口,蔡京却已是再度抢先笑道:“童大人,当初你提议让赵不凡率领京城周边府州的八大都监前往征讨,可赵不凡没领情,只带北疆五千人前往,辜负了你的好意。眼下平定了叛乱,童大人又觉得他是凭借高官厚禄来诱惑盗贼,投机取巧,毫无寸功,剿匪不过是轻而易举的事,那不如就由童大人统帅八大都监前去剿灭淮西王庆?不然何以服众?”
“你……”童贯瞬间瞪大了眼睛,气得说不出话来。
“怎么?童大人莫非不愿意?阁下执掌枢密院,掌管军机要务,平定盗匪自然是分内之责,既然阁下平定匪寇轻而易举,为何不一展本事,为陛下分忧,为大宋尽忠,难道是有心任由匪寇坐大不成?”蔡京越说越严厉,到最后已是充满质问之意。
童贯哑口无言,脸色青得发紫,可说是跟当初的蔡京和赵不凡一样,有苦也难言。
若是现在说出八都监的问题,那等同于明着承认他就是要阴谋坑杀赵不凡。
如今可是当着满朝文武百官的面,若是主动承认谋害朝廷命官,那就真是吃不了兜着走,瞬间成为众矢之的,哪怕皇帝赵佶不想杀他,也会被局势逼得不得不杀,不然等同于明着允许朝臣互相坑害,后果根本无法承受!
此时的皇帝赵佶已经看出很多问题来,似乎在心里做出了权衡,突地出声道:“童国公,朕以为蔡太师所言有理,既然你认为赵不凡平定梁山一役不但无功,反而有过,指出三条大罪,也认为讨匪本就是轻而易举的事,那你自然要拿出凭据来让众人信服,何况这平定匪患本就是你的分内之责,不如便由你统帅八都监的兵马去征讨淮西王庆,灭除匪患!”
童贯慌了,急声回应:“陛下,臣以为八大都监驻守开封府周边地区,不宜妄动,还是调遣西军精锐前往讨贼更好,臣必定击破匪寇,振奋朝廷声威!”
“行,可带五千人,一个不能多,西军承担防备西夏的重任,不能妄动!”皇帝赵佶冷声回应,只把当初童贯胁迫赵不凡的原话送还给了他。
“唰!”童贯的脸色瞬间白得可怕。
他知道,皇帝已经看明白一切,正处于愤怒之中!
童贯再不敢多说,慌忙跪地应承:“陛下息怒,臣定然尽快带八都监前往平叛!”
赵佶看也不看,径自站起身来,拂袖而去,只留下一句恼怒的话音在寂静的大殿里回荡。
“你们真是越来越不把朕放在眼里了!”
…………
朝议散去,皇帝赵佶在梁师成的陪伴下徐徐走入了文德殿,此时的赵佶明显心情很不好,面色阴沉地坐到了龙榻上。
梁师成跟随赵佶多年,自然很了解他,知道他现在正在气头上,因而一句话没说,当宫女端着茶水过来,他也是主动接到手里,亲自端着茶水小心翼翼地放到桌案上。
赵佶端起茶碗来“咕噜咕噜”地漱过口后,示意宫女把茶碗端走,这才深吸口气问道:“梁师成,童贯与赵不凡什么时候结的怨?因为什么结的怨?怎么闹得这般厉害?你可别给朕说你一点都不知道?”
梁师成慌忙躬身回应:“皇上,老奴确实对两人交恶的事有所耳闻,但所知确实不多,只知道赵不凡刚在北疆崛起的时候,承蒙蔡京很多照顾,或许是私下里过分得罪了童大人吧!”
“这么说来,赵不凡与童贯之间的矛盾还是因朕而起?”皇帝赵佶若有所思。
梁师成没有吭声,但他心里很清楚皇帝赵佶说的是什么。
早在赵佶刚登基的时候,新旧党争极其剧烈,更有反对他登基的诸多皇室成员和文武大臣暗暗把持朝政,外戚势力也蠢蠢欲动,形势可说是极其复杂,后来向太后为避免动摇江山社稷,主动把大权交给赵佶,彻底打掉外戚势力的幻想。
此后,赵佶先是利用新旧党争来把反对他登基的大臣全都排挤出权力核心,然后才回头处理最难解决的新旧两党之争,当时为了解决这个遗留问题,赵佶启用了蔡京及很多支持蔡京的人,其中也包括童贯。
可没想解决了这个历史遗留问题后,蔡京一党又变得有些失控,他们的权势越来越大,成为极大威胁,所以赵佶又暗暗扶持了众多文臣武将,其中就包括张叔夜和张克公等人,并最终削弱了蔡京的权势,把他贬到杭州闲居。
张叔夜和张克公等一大批扶持起来的文武虽说是忠臣良将,但他们又缺乏掌控朝堂的能力,无法达成平衡朝堂的任务,原本属于蔡京支持者的童贯等人各自为政,彼此争斗不休,使朝廷再度陷入混乱。
作为皇帝,不怕臣下争斗,最怕混乱地争斗,赵佶也是如此,他渐渐无法控制复杂的朝廷形势,不得已之下,只能重新启用蔡京为相,而再度执掌权柄的蔡京也很快就把混乱的朝廷梳理完毕,形成五大势力彼此制衡的局面,分别是宦官势力、童贯势力、蔡京势力、中立势力和少数清流官员。
混迹官场几十年的蔡京也极有手段,他想方设法地让后两个势力的人身居要害之地,只要这些人不惹他蔡京,那他就竭力保住他们不轻易遭到迫害,用这些人来保证大宋安稳。宦官势力则任由他们高高在上,只要不直接干涉朝政,那就采取拉拢交好的方式让他们安于敛财享乐,从而使得主要权利争斗集中在他与童贯两方。
如此一来,朝廷就进入稳定时期,这也是皇帝赵佶想要看到的局面,可以说蔡京与童贯之间的关系破裂,矛盾的加重,不仅仅是两人都有争权之心,越争越收不住手,同样也有皇帝赵佶暗中掌控的原因,赵不凡也是那个时候在北疆崭露头角。
眼下梁师成推测赵不凡与童贯的矛盾是因为赵不凡最初选择依附蔡京而起,皇帝赵佶自然也就认为,那是因为他当时有意让蔡京重掌权柄,从而才使得赵不凡卷入争斗,慢慢与童贯结怨。
想到这些,赵佶闷了许久,悠悠地叹了口气。
“赵不凡是那个人的亲传弟子,朕与皇后也是极为喜爱,如今他与童贯结怨,朕也确实有些责任,但朕要保住赵家江山,不得不为,今后多加补偿他便是了!”
梁师成不好针对这件事多话,迅速转移了话题:“陛下心怀仁义,体谅臣下,正是一代明君,哪有责任之说,今日又惩戒了童贯,让他也尝尝被胁迫的滋味,已然是给予赵不凡足够的恩义了!”
听梁师成说起今天的事,赵佶心里的气又是不打一处来。
“我不仅仅是气童贯坑害赵不凡,更气蔡京欺骗朕,朕心知他当初推荐八大都监是为了平衡京师附近的驻军守备,避免军权太过集中,可从今天的局面看来,他推荐的这八个都监显然有问题,恐怕就是些凑数的酒囊饭袋。可当初赵不凡出征前,朕还苦劝赵不凡带八都监去讨贼,当着满朝文武说他们文武双全,你让朕这张脸往哪儿搁?
更可恶的就是童贯,他已经知道朕有心培养赵不凡,却丝毫没有收手的意思,而且在明知八大都监有问题的情况下,还竭力向我推举,设局胁迫赵不凡,这岂不是摆明了戏弄于朕?可曾把朕放在眼里?朕觉得就是往日里对他们太好了,太宽容了,这才导致现在什么事都瞒着朕不说,还玩出花样来,公然戏弄于朕,这次让童贯出征,就是要好好惩戒一番!”
这话让梁师成听得有些疑惑:“陛下若是想惩治童贯,何不直接揭穿,那不是省事很多?”
赵佶眼睛一瞪,没好气地道:“朕若是真的揭穿了他,他还有活路?阴谋迫害朝廷重臣外加欺君之罪,若是当着满朝文武公开,朕不杀他还怎么服众,还怎么驾驭群臣?那明天蔡京派人直接杀到童贯府上,朕是不是也只能眼看着,随他们乱来?”
说着,赵佶叹了口气,转头看了看跟随自己多年的梁师成,无奈地道:“童贯与蔡京终究有功,如果当年没有他们,朕这江山也坐不稳,彼此相交这么多年,朕自不会做那过河拆桥的事,不到万不得已,朕怎么会杀他们,况且童贯对朕也是忠心耿耿,多年来南征北战,功劳不小,手中又握有军权,哪里是说动就能动。
自朕登基以来,先是有权臣不满朕登基为帝,与朕斗得天翻地覆,随后又是先帝遗留的党争问题搅得朕精疲力尽,如今的朝堂好不容易稳定下来,形势明朗,几方势力互相制衡,可算是让朕过了些安稳日子,实在不想折腾了,近来扶持蔡攸等人限制蔡京,也不过是想让蔡攸取代年迈的蔡京罢了,蔡京终究已经老了,总要有人接替他!”
梁师成轻叹一声。
“陛下近来不是想扶持赵不凡接替蔡京吗?怎么又有意纵容蔡攸那个不孝子呢?”
赵佶摇了摇头:“赵不凡很聪明,可他太年轻了,统兵打仗确实可以,但你确定他坐得稳蔡京的位置?那张叔夜也能征善战,当初朕也扶持过他,可他上来之后给朕搞成什么样?他确实看到很多问题,迅猛革新,朕最初何尝不支持他,连他说不准你梁师成代朕起草圣旨,不能有先盖大印后填文字的圣旨或公文存在,朕不是也允诺了?
结果呢?不但朕忙得整日连歇口气的时辰都没有,反而惹出天大的动乱来,各地官员联名上奏,朝中大臣整日怨声载道,杀头都杀得手软,最后改变了什么?他要整顿吏治,朕也没有意见,还勒令你都收手,不准再悄悄敛财,可他张叔夜至少要解决好后续问题,惩治是好事,可怎么能让朝廷事务都没法正常运转?
当年的税收下降五层之多,连军费都难以开支,满朝文武乱成一团,让朕怎么收场?如果不是紧急召回蔡京为相,恐怕这天下早就乱套了。后来蔡京稳定政局,朕又给他机会,本意是希望他能起些制衡的作用,结果他却反被蔡京抓到把柄,把自己弄得不上不下,朕知他是个忠臣良将,怕他死在争斗中,这才让他去做海州的知州。
如今的赵不凡又与张叔夜何其相似,虽说他更加年轻,统军打仗也有天分,人更是很聪明,可他终究还需要磨练,而蔡攸就是最好的过渡人选,这人别的本事没有,但能讨朕开心,也知道朕要的是什么,他有办法制衡各方势力,让江山稳定,让朕能安安心心地吟诗作画,过几天舒心日子,这就够了!”
可此时仍旧在争吵中的童贯和蔡京却毫无所觉,群臣也被他们所吸引,没人去注意皇帝的脸色。
“蔡太师,你身为当朝太师,手握相权,今日却不能秉公办事,百般维护赵不凡,庇护他的过错,是否有些让人疑惑?”
“童大人好大的官威,顺了你的意就是秉公办事,不顺你的意就是庇护过错?赵不凡对梁山贼寇恩威并施,以区区五千兵马荡平迟迟不能剿灭的数万悍匪,可说有名将之才,童大人不鼓励嘉奖,反而胡乱安插罪名,我倒是想问问你童大人居心何在?”
“一派胡言,赵不凡何德何能?不过是以陛下声威和高官厚禄来诱惑盗匪投降罢了,怎么谈得上名将?”
两人话赶话地说得这里,语速都是越来越快,蔡京眼中有微不可查的寒光一闪而过:“童贯,你三番五次针对赵不凡,着实让人疑惑,莫非是嫉贤妒能?这是否有些失了身份?”
“笑话!我童贯驰骋沙场的时候,赵不凡还在哪里?他此役不过就是依靠天子之威和高官厚禄来诱惑盗匪,耍得不过是些奸猾手段,换谁去不成?区区匪寇不过抬手间就能平定,我怎会嫉妒他这点微末之功?”
“噢?这么大口气?”蔡京笑了,他不断在争吵中激怒童贯,始终绕着赵不凡打胜仗来说,可算是把童贯带入了圈套里,当下不疾不徐地笑着接道:“当今大宋境内已有三大寇各自为祸一方,梁山宋江祸害山东之地,沁源田虎祸害河北西路,淮西王庆祸害襄樊,早前地方官府久久不能剿灭,以致养虎为患。眼下那淮西王庆四处烧杀抢掠,招兵买马,也是在房山附近聚集了几万人之众,似乎已经有攻略州郡的想法,周边府州无不是惶恐不安,不如便由童大人前去平叛?”
糟了!
童贯反应过来,感觉非常不妙。
正要张口,蔡京却已是再度抢先笑道:“童大人,当初你提议让赵不凡率领京城周边府州的八大都监前往征讨,可赵不凡没领情,只带北疆五千人前往,辜负了你的好意。眼下平定了叛乱,童大人又觉得他是凭借高官厚禄来诱惑盗贼,投机取巧,毫无寸功,剿匪不过是轻而易举的事,那不如就由童大人统帅八大都监前去剿灭淮西王庆?不然何以服众?”
“你……”童贯瞬间瞪大了眼睛,气得说不出话来。
“怎么?童大人莫非不愿意?阁下执掌枢密院,掌管军机要务,平定盗匪自然是分内之责,既然阁下平定匪寇轻而易举,为何不一展本事,为陛下分忧,为大宋尽忠,难道是有心任由匪寇坐大不成?”蔡京越说越严厉,到最后已是充满质问之意。
童贯哑口无言,脸色青得发紫,可说是跟当初的蔡京和赵不凡一样,有苦也难言。
若是现在说出八都监的问题,那等同于明着承认他就是要阴谋坑杀赵不凡。
如今可是当着满朝文武百官的面,若是主动承认谋害朝廷命官,那就真是吃不了兜着走,瞬间成为众矢之的,哪怕皇帝赵佶不想杀他,也会被局势逼得不得不杀,不然等同于明着允许朝臣互相坑害,后果根本无法承受!
此时的皇帝赵佶已经看出很多问题来,似乎在心里做出了权衡,突地出声道:“童国公,朕以为蔡太师所言有理,既然你认为赵不凡平定梁山一役不但无功,反而有过,指出三条大罪,也认为讨匪本就是轻而易举的事,那你自然要拿出凭据来让众人信服,何况这平定匪患本就是你的分内之责,不如便由你统帅八都监的兵马去征讨淮西王庆,灭除匪患!”
童贯慌了,急声回应:“陛下,臣以为八大都监驻守开封府周边地区,不宜妄动,还是调遣西军精锐前往讨贼更好,臣必定击破匪寇,振奋朝廷声威!”
“行,可带五千人,一个不能多,西军承担防备西夏的重任,不能妄动!”皇帝赵佶冷声回应,只把当初童贯胁迫赵不凡的原话送还给了他。
“唰!”童贯的脸色瞬间白得可怕。
他知道,皇帝已经看明白一切,正处于愤怒之中!
童贯再不敢多说,慌忙跪地应承:“陛下息怒,臣定然尽快带八都监前往平叛!”
赵佶看也不看,径自站起身来,拂袖而去,只留下一句恼怒的话音在寂静的大殿里回荡。
“你们真是越来越不把朕放在眼里了!”
…………
朝议散去,皇帝赵佶在梁师成的陪伴下徐徐走入了文德殿,此时的赵佶明显心情很不好,面色阴沉地坐到了龙榻上。
梁师成跟随赵佶多年,自然很了解他,知道他现在正在气头上,因而一句话没说,当宫女端着茶水过来,他也是主动接到手里,亲自端着茶水小心翼翼地放到桌案上。
赵佶端起茶碗来“咕噜咕噜”地漱过口后,示意宫女把茶碗端走,这才深吸口气问道:“梁师成,童贯与赵不凡什么时候结的怨?因为什么结的怨?怎么闹得这般厉害?你可别给朕说你一点都不知道?”
梁师成慌忙躬身回应:“皇上,老奴确实对两人交恶的事有所耳闻,但所知确实不多,只知道赵不凡刚在北疆崛起的时候,承蒙蔡京很多照顾,或许是私下里过分得罪了童大人吧!”
“这么说来,赵不凡与童贯之间的矛盾还是因朕而起?”皇帝赵佶若有所思。
梁师成没有吭声,但他心里很清楚皇帝赵佶说的是什么。
早在赵佶刚登基的时候,新旧党争极其剧烈,更有反对他登基的诸多皇室成员和文武大臣暗暗把持朝政,外戚势力也蠢蠢欲动,形势可说是极其复杂,后来向太后为避免动摇江山社稷,主动把大权交给赵佶,彻底打掉外戚势力的幻想。
此后,赵佶先是利用新旧党争来把反对他登基的大臣全都排挤出权力核心,然后才回头处理最难解决的新旧两党之争,当时为了解决这个遗留问题,赵佶启用了蔡京及很多支持蔡京的人,其中也包括童贯。
可没想解决了这个历史遗留问题后,蔡京一党又变得有些失控,他们的权势越来越大,成为极大威胁,所以赵佶又暗暗扶持了众多文臣武将,其中就包括张叔夜和张克公等人,并最终削弱了蔡京的权势,把他贬到杭州闲居。
张叔夜和张克公等一大批扶持起来的文武虽说是忠臣良将,但他们又缺乏掌控朝堂的能力,无法达成平衡朝堂的任务,原本属于蔡京支持者的童贯等人各自为政,彼此争斗不休,使朝廷再度陷入混乱。
作为皇帝,不怕臣下争斗,最怕混乱地争斗,赵佶也是如此,他渐渐无法控制复杂的朝廷形势,不得已之下,只能重新启用蔡京为相,而再度执掌权柄的蔡京也很快就把混乱的朝廷梳理完毕,形成五大势力彼此制衡的局面,分别是宦官势力、童贯势力、蔡京势力、中立势力和少数清流官员。
混迹官场几十年的蔡京也极有手段,他想方设法地让后两个势力的人身居要害之地,只要这些人不惹他蔡京,那他就竭力保住他们不轻易遭到迫害,用这些人来保证大宋安稳。宦官势力则任由他们高高在上,只要不直接干涉朝政,那就采取拉拢交好的方式让他们安于敛财享乐,从而使得主要权利争斗集中在他与童贯两方。
如此一来,朝廷就进入稳定时期,这也是皇帝赵佶想要看到的局面,可以说蔡京与童贯之间的关系破裂,矛盾的加重,不仅仅是两人都有争权之心,越争越收不住手,同样也有皇帝赵佶暗中掌控的原因,赵不凡也是那个时候在北疆崭露头角。
眼下梁师成推测赵不凡与童贯的矛盾是因为赵不凡最初选择依附蔡京而起,皇帝赵佶自然也就认为,那是因为他当时有意让蔡京重掌权柄,从而才使得赵不凡卷入争斗,慢慢与童贯结怨。
想到这些,赵佶闷了许久,悠悠地叹了口气。
“赵不凡是那个人的亲传弟子,朕与皇后也是极为喜爱,如今他与童贯结怨,朕也确实有些责任,但朕要保住赵家江山,不得不为,今后多加补偿他便是了!”
梁师成不好针对这件事多话,迅速转移了话题:“陛下心怀仁义,体谅臣下,正是一代明君,哪有责任之说,今日又惩戒了童贯,让他也尝尝被胁迫的滋味,已然是给予赵不凡足够的恩义了!”
听梁师成说起今天的事,赵佶心里的气又是不打一处来。
“我不仅仅是气童贯坑害赵不凡,更气蔡京欺骗朕,朕心知他当初推荐八大都监是为了平衡京师附近的驻军守备,避免军权太过集中,可从今天的局面看来,他推荐的这八个都监显然有问题,恐怕就是些凑数的酒囊饭袋。可当初赵不凡出征前,朕还苦劝赵不凡带八都监去讨贼,当着满朝文武说他们文武双全,你让朕这张脸往哪儿搁?
更可恶的就是童贯,他已经知道朕有心培养赵不凡,却丝毫没有收手的意思,而且在明知八大都监有问题的情况下,还竭力向我推举,设局胁迫赵不凡,这岂不是摆明了戏弄于朕?可曾把朕放在眼里?朕觉得就是往日里对他们太好了,太宽容了,这才导致现在什么事都瞒着朕不说,还玩出花样来,公然戏弄于朕,这次让童贯出征,就是要好好惩戒一番!”
这话让梁师成听得有些疑惑:“陛下若是想惩治童贯,何不直接揭穿,那不是省事很多?”
赵佶眼睛一瞪,没好气地道:“朕若是真的揭穿了他,他还有活路?阴谋迫害朝廷重臣外加欺君之罪,若是当着满朝文武公开,朕不杀他还怎么服众,还怎么驾驭群臣?那明天蔡京派人直接杀到童贯府上,朕是不是也只能眼看着,随他们乱来?”
说着,赵佶叹了口气,转头看了看跟随自己多年的梁师成,无奈地道:“童贯与蔡京终究有功,如果当年没有他们,朕这江山也坐不稳,彼此相交这么多年,朕自不会做那过河拆桥的事,不到万不得已,朕怎么会杀他们,况且童贯对朕也是忠心耿耿,多年来南征北战,功劳不小,手中又握有军权,哪里是说动就能动。
自朕登基以来,先是有权臣不满朕登基为帝,与朕斗得天翻地覆,随后又是先帝遗留的党争问题搅得朕精疲力尽,如今的朝堂好不容易稳定下来,形势明朗,几方势力互相制衡,可算是让朕过了些安稳日子,实在不想折腾了,近来扶持蔡攸等人限制蔡京,也不过是想让蔡攸取代年迈的蔡京罢了,蔡京终究已经老了,总要有人接替他!”
梁师成轻叹一声。
“陛下近来不是想扶持赵不凡接替蔡京吗?怎么又有意纵容蔡攸那个不孝子呢?”
赵佶摇了摇头:“赵不凡很聪明,可他太年轻了,统兵打仗确实可以,但你确定他坐得稳蔡京的位置?那张叔夜也能征善战,当初朕也扶持过他,可他上来之后给朕搞成什么样?他确实看到很多问题,迅猛革新,朕最初何尝不支持他,连他说不准你梁师成代朕起草圣旨,不能有先盖大印后填文字的圣旨或公文存在,朕不是也允诺了?
结果呢?不但朕忙得整日连歇口气的时辰都没有,反而惹出天大的动乱来,各地官员联名上奏,朝中大臣整日怨声载道,杀头都杀得手软,最后改变了什么?他要整顿吏治,朕也没有意见,还勒令你都收手,不准再悄悄敛财,可他张叔夜至少要解决好后续问题,惩治是好事,可怎么能让朝廷事务都没法正常运转?
当年的税收下降五层之多,连军费都难以开支,满朝文武乱成一团,让朕怎么收场?如果不是紧急召回蔡京为相,恐怕这天下早就乱套了。后来蔡京稳定政局,朕又给他机会,本意是希望他能起些制衡的作用,结果他却反被蔡京抓到把柄,把自己弄得不上不下,朕知他是个忠臣良将,怕他死在争斗中,这才让他去做海州的知州。
如今的赵不凡又与张叔夜何其相似,虽说他更加年轻,统军打仗也有天分,人更是很聪明,可他终究还需要磨练,而蔡攸就是最好的过渡人选,这人别的本事没有,但能讨朕开心,也知道朕要的是什么,他有办法制衡各方势力,让江山稳定,让朕能安安心心地吟诗作画,过几天舒心日子,这就够了!”